援彝在路上: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自2016年9月什邡對口協作喜德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共派出了200多位同志深入涼山州喜德縣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三年多以來,各位援彝隊員不忘初心、勇於擔當,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對彝區人民的真心真情播撒在了喜德。什邡市融媒體中心開設了《援彝在路上》專欄,充分展示各條戰線援彝隊員們的風采,讓更多人瞭解什邡的援彝工作。今天,讓我們走進援彝幹部劉燦,聽聽他在喜德援彝背後發生的故事。

他是文武全才的偶像派老師,他是叱吒風雲的反貪虎將,他是一宿文章數篇的辦公室主任,他是扛著醫藥箱行走在救災一線的衛生局頭雁,他是臨危受命的金牌援建專業戶……

但他,仍然是兒子、丈夫和父親。

靜好的歲月裡,不沉緬於閒情逸志,不追求虛名與浮華。將每一個平凡的崗位,努力做到極致。那他,為什麼?為了誰?也許,他的故事會帶給你一些思考和感悟。

請走進他的自體式敘述裡

尋找答案吧!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什邡市前線指揮部指揮長

劉燦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可總有那麼一些歲月,註定會在時間的座標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痕,而能夠成為這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歷史時刻的參與者,見證者,人生之大幸,莫不如是。

2016年8月18日,雅安“廬山4.20地震”災後重建總結表彰大會在廬山影劇院舉行。作為什邡援建震中龍門鄉的指揮長,我帶領30多名援建隊員與龍門鄉幹部群眾夙興夜寐,砥礪前行, 實現災區機能再造,大地重現秀美,浴火重生後的群眾安居“新龍門客棧”,嘗著“新龍門三寶”,擺起“新龍門陣”,什邡援建隊伍圓滿完成三年目標任務,一路笙歌,載譽而歸。

過往皆為序章,就在同一天,接到市委書記的電話,一項更加深重的任務再一次考量著我:我清楚的知道,如論個人利祿此行枉然,自己的年齡完全沒有任何的升職空間。在外奔波,我丟下了攝影、健身等熾愛;在外勞碌,我放棄了書法、品茶等興致;在外磨礪,我無暇顧及生病臥床的父親,最愧疚的是父親謝世我還在他鄉的工地。為了彌補做兒子的孝缺,只要在家裡我都儘可能同年邁的母親一起吃個飯,但就是這麼一絲心願,卻也沒有了可能。這一天,我特意備好母親喜歡的菜餚,趁著家人高興,漫不經心地說道“我還要繼續援建”,頓時,家人都用驚詫的眼光望著我,見大家不作聲,母親禁不住問道“又要走啊?”,餐間氣氛凝重起來,我只好端起酒杯和家人一邊碰杯,一邊笑道“兩年,一晃就過去了”。知兒莫過母,母親站起身端起酒杯說道“那邊窮,去做好事……”遠在北京工作的女兒聽說我要到彝區工作,千叮萬囑,除了傳給我百度相關信息資料外,還特意寄了雙Timberland(踢不爛)登山鞋 。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經歷過大風大浪寂世孤單之後,人已經變得不再那麼害怕挑戰和清苦。9月19日,我和鄧家義主席經過前期省上培訓、州上對接、縣上調研,落實好食宿,籌劃好當期工作後,帶著選派的30名幹部人才隊伍奔赴脫貧攻堅“涼山大會戰”主戰場——喜德。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喜朵拉達”(彝語喜德),一個不曾聽說過的名字,一段神秘抽象的音符。“路長腳為尺,山高人為峰”“涼山喜德,彝族老家”,川滇彝族聚居腹地,是現代彝語標準音之鄉,被譽為彝族“母語之鄉”,97%的山地,90.5%的彝族同胞和91.1%的農業人口,“貧困點多、面寬、程度深”,1993年被列為國家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0年被確定為烏蒙山區扶貧攻堅縣;2018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四川省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工作方案》,明確要求什邡市扶貧協作喜德縣脫貧攻堅工作。

“扶貧需要情懷,脫貧需要智慧”。入駐喜德,我們喊響戰鬥口號“感恩傾情,不辱使命”,這是作為“5.12”極重災區人知恩必報,勇於擔當的情愫,也是錚錚兒男橫刀疆場的凌雲壯志。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櫛風沐雨,跋涉篤行,淌過烈火,淬鍊真金,如火如荼的大涼山脫貧攻堅會戰,我與深鎖大山的各族同胞一起憂與喜,一起苦與樂,一起幹和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從“做給群眾看”到“帶著群眾幹”,歷經烈日炙烤山風侵潤,皮膚黝黑粗糙酷似“諾蘇”(彝人),唱合山巒起伏與彝族同胞脈搏共振。兩年崢嶸歲月真的就是“彈指一揮間”,對於一線扶貧幹部來說總覺得太過匆匆,月圓月缺,寒來暑往,指揮部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和《什邡市人民政府喜德縣人民政府扶貧協作脫貧攻堅(2016—2020年)總體框架協議》部署,“掛圖作戰,分項管理,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狠下“繡花”功夫,層層壓實責任,狠抓工作落實。我每天雖然只有3—5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也恨不能一天當作兩天用。隨著既定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第一批隊員凱旋而歸。回味著在這裡的點點滴滴,我傾情而發:“讓我掉下眼淚的不止是阿普(老大爺)的愁,讓我依依不捨的不只是阿惹妞(小表妹)……”。那些銘記在心,令人終生難忘的場景不時撼動著我,黎平縣長曾語重心長地給我講 “到了什邡,我哪都可以不去,我一定要去去你的家裡”,這句看似尋常的話對於我來說卻是最大的溫暖。霎時,我淚眼婆娑,這是最實在、打心底對我們工作的認同和褒獎,它勝過所有的表彰,是對我無限的鼓勵和期許。

我感恩這段時空際遇,讓我年近花甲從“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懈怠裡重燃激情。感恩這方熱土,能與操著粵語普通話,風雨兼程,踏遍喜德山山水水俠膽鐵骨的“東西部協作幫扶”鷹牌指揮黃禮泉並肩;感恩這方熱土,能同頂住“高反”一把淚一把汗也不退縮,不輸鬚眉的“國家部委定點幫扶”巾幗戰友周玉文攜手;感恩這方熱土,能和古稀之年仍輾轉在全世界救難濟困前線,睿智豁達,情深似海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資深志工王端正同行。他們的行動和精神激勵著我、鞭策著我。我也永遠忘不了當得知我們要調整力量重新輪換隊員的時候,喜德干部群眾望著我那依依不捨的眼睛。“燦弟,留下來,我們一起!”縣政協主席宋國平深情地握住我的手,傳導的溫暖和骨力,如同戰場上生死相守那般堅定。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旌旗獵獵,戰鼓催徵,脫貧攻堅大決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沒有任何理由退卻。“幹”這是我無畏的宣言和莊嚴的承諾!

這三年,來自省直機關、廳局,大專院校,全省各地區,各部門,各條戰線的“省綜合幫扶隊”集結大涼山,以時不我待,堅忍不拔的勇氣和意志,迎難而上,篤定前行,匯聚起百川成海無堅不摧的磅礴氣勢,善作善成,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向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發起總攻。

這三年,兩百多名什邡兒女奮戰在喜德脫貧攻堅的縣、鄉、村、各個領域,盡銳出戰,辛勤耕耘,奉獻才智。高山峭壁,留下什邡兒女深深的足跡;彝鄉田舍,灑滿什邡兒女艱辛的汗水;壑谷溪溝,流淌著什邡兒女赤誠的熱血。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這三年,我見證著喜德翻天覆地的嬗變,承載著歷史機遇和革新的土地正煥發著勃勃生機,硬化道路通村達組,天塹變通途;彝家新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維修加固、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日臻完善;特色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彝家好習慣、新風尚正在逐漸養成。

這三年,我親身感受了彝區群眾的淳樸善良、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優良品質,切身體會了喜德各級幹部自強不息、辛勤奉獻、攻堅克難的可貴精神。

援彝在路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我人生的一次深刻洗禮,也是生命中一段精彩華章。既然歷史的使命讓我們選擇了這片歷經滄桑的土地,就應當堅持行義向善,變任務為責任,變壓力為動力,從心裡把彝族同胞當作自己的家人來看,在行動上把脫貧奔康的事情當作義務來辦。

“我會與你風雨同舟,你會圓夢幸福回眸,登相營瓦臘(彝族披肩)的身後,索瑪花映紅相嶺的秋……”這是我們援彝隊員堅定的信念和夙願。

扶貧路上我無怨無悔,脫貧攻堅我必幹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