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現而今,當我們提及中國古代繁盛海港之時,人們大多會想到廣州、泉州、揚州、越州等地,而地處廣西的那座港口城市—合浦卻顯得異常低調,甚至讓人感覺有些陌生,然而當我們翻開史書之時,就會驚訝地發現。

這座低調的港口城市,其往昔竟是如此的輝煌。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今天要談的這個港口城市——合浦港,有些陌生

當合浦興盛繁華之時,上面提及的廣州、泉州、杭州等地,有的還只是一片荒蕪之所,而合浦港的傳奇自漢代開始一直延續了千餘年之久,直到隋唐五代時代,這座昔日南方的一線海港城市才逐漸沒落下來,並開始從我們的視線之中蕭然隱退,那麼為何合浦港會在時代的發展之中,最終式微衰落了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那段歷史,細看大時代變遷之下,合浦港所面臨的那場興衰過往。

風起嶺南,地分九郡

漢元鼎六年夏,當南越國丞相呂嘉作亂、攻殺南越王、太后及漢使的消息傳來之後,未央宮內的漢武帝徹底失去了耐心,很快,十萬漢軍奉命南下,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擊潰了南越國軍隊,在冬季剛剛開始之時,便結束了這次滅國之戰。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漢武帝再也忍耐不了南越國的放肆,滅國之戰由此開始

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朝在原秦代劃分的三郡基礎之上,又重新設立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九郡,合浦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南越國滅,地分九郡

九郡之中,合浦剛開始並不顯眼,在當時的朝廷看來,鬱林、交趾、九真和日南這西面四郡還是更加重要一些,因為這四郡關係著漢朝與南亞、東南亞各國的政治、對外貿易交往。

在西漢時期,由於航海技術限制,加之海路險要、風浪難測,乘船走海路航線的話,風險較大,這便使得人們在貨物運輸、商旅往來之時,更傾向於走陸路。

乘船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則矣。——《淮南子》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古代航海技術限制,不能抵禦大風大浪


作為大漢疆域最南端的日南郡,因其地處東南亞北端,中南半島上諸國的商旅、使團,往往通過陸路北上,經九真、交趾、鬱林,然後進入嶺南內河水路,過靈渠入長江水系,再沿著開鑿好的運河水路,最終抵達漢朝都城——長安。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從陸地路線來看,合浦被完美錯過了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陸路之上,因為有相臨的鬱林郡存在,使得偏東南的合浦郡,在這條漢朝與東南亞的陸路交通路線之上,被完美的錯過了。

合浦,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在與鬱林郡緊挨的情況之下,其難免有些後世所說的那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憋屈,然而時代總是在不斷變遷之中的,歷史在向前發展之時,給過合浦壓抑,也自然會給合浦帶來機遇。

而合浦後來的崛起,看起來有些偶然,因為日南郡出事了。


備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

自日南障塞, 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 有都元國;又船行四月, 有邑盧沒國;又船行二十餘日, 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 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漢書》

作為商貿路線,最重要的就是和平穩定的貿易環境,自然環境再惡劣也擋不住商人的賺錢慾望,而有命賺錢沒命花,可就必然令人望而卻步了。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東漢時期,林邑國的崛起,不斷侵擾著日南之地


作為漢代最南端——日南之地,天高皇帝遠,朝廷的影響力比較薄弱,加之中南半島上的諸國勢力犬牙交錯,使得該地局面一直不穩定。

部族反叛、劫殺使團、商賈的事件時有發生,而熱帶雨林地區環境複雜,當駐守在城池中的朝廷軍隊聞訊趕來之時,那些土著匪徒們早就躲進了深山密林之中,望著眼前的煙瘴迷霧、深林野獸,日南郡駐守的漢軍也是一籌莫展。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古代時期,熱帶雨林自然環境惡劣,是殺人越貨的天堂


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後漢書》

這種拎著腦袋趕路的方式,讓許多人不禁逡巡了。陸路雖然比海路上行走得安穩一些,但這種危及生命的事件頻繁發生,還是令人非常膽寒的,朝廷屢次努力不果,加之東漢時期,隨著林邑國的崛起,時常與漢軍摩擦,日南之地軍事承壓,這個往日的陸路交通咽喉之地,漸漸淪為為了塞障之地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陸路行不通,這個時候,就該換一種思維來看問題了,海路雖然崎嶇艱險,但比起陸地上的動盪、劫殺,海路的安全係數反而顯得更加大一些,危險和更危險,看大家怎麼選了。

世界在發展,擋不住的就是交流。很快,中南半島的使團、商賈們便紛紛揚帆啟程,一時間,北部灣地區的船隻開始繁密起來,而從《漢書》的記載之中來看,漢朝最初開放的海上貿易港口城市,是合浦和徐聞這兩座雙海港,正是這兩座雙子海港點亮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相比徐聞來講,合浦的最終脫穎而出,絕非偶然,因為人家有這個實力,合浦這個地方,有特產,而且是那種特別吸引人的特產——珍珠。

合浦產大珠,其質地上乘,商旅往來如麻。——《漢書》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合浦優良的珍珠資源吸引得中原地區的商販源源不斷地匯聚於此,同時隨著商販南下的,還有南方茶葉、絲綢、中原地區的瓷器等手工製品,這便使得合浦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物流集散地,合浦港不僅是一個開放的航海港口,更像是一個物流中轉之地,從內陸而來的商品流入合浦,在合浦又通過商品貿易兌換,上船轉銷東南亞、南亞諸國,商貿自此開始順暢地流通起來。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合浦與徐聞,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子港

而相比合浦港,徐聞港雖然條件也不錯,但卻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那就是,到徐聞,路程比合浦遠了一些。

在亞熱帶氣候的北部灣海域,風急浪高,潛流暗行,而古代航海技術的限制,使得當時平底木製船隻不能安然穿海而行,只能靠著海岸線行駛,一旦疾風驟起,也方便能夠及時靠岸躲避。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因當時船隻技術限制,航海路線多以貼岸航行為主

因此能夠及早登岸,便成為了商貿船隊的首選,而路程較近的合浦港,毫無疑問,在這一方面的優勢秒殺徐聞港。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當陸路的絲綢之路興盛之時,南方的這片海洋,也開始熱鬧起來

當陸上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商隊頻出陽關、玉門之時,南部的海港合浦港開始迅速崛起,併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也成為了漢朝與東南亞、南亞諸國貿易往來的重要交流之地。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合浦港迅速崛起,併成為南海第一大港

那麼有著這麼多優勢的合浦港,為何會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最終落寞下來了呢?時代,還是時代,其選擇了合浦港的興起,也最終讓其步入了衰落的進程。


漸危:時代的變遷,廣州崛起

讓合浦港第一次感到寒意之時,大概在三國前後,漢室衰微,昔日的長安光輝不復再見,孫氏割據的東吳政權將都城改為了建業,而隨著政權重心的東移,與都城相近的港口開始開發、興盛起來,廣州、福建等地開始迎來了發展的契機。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東吳時期,廣州崛起


黃武五年,權以交趾縣遠,乃分合浦以北為廣州。——《廉州府治》

交州東南部南海、鬱林、蒼梧三郡被規劃為廣州,治番禺,而廣州因為更靠近政治中心,所以得到了東吳政權的大力扶持,與此同時,先前船隻不能穿海航行的問題,此刻,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昔日的目的地長安,如今改為了建業,廣州、福建更便利


作為一個割據南方的政權,戰爭對峙需要大量的金錢作為支撐,而貿易則能夠為之提供大量的財貨,這就刺激了東吳政權,使其開始不遺餘力地發展航海貿易,先前從合浦上岸的運輸路線,一直以長安為目的,此刻更改為建業城時,而航海船隻如果能夠繼續揚帆北上,則能夠省卻很多中轉的周折,這就客觀要求了,航海能力一定要提升。

利空:航海船隻技術發展,進一步削弱了合浦港地位

政策的扶持,必然促進科技的進步,三國時期,船隻製作工藝大幅提升,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出海的船隻向著大、穩、吃水深方向改良,同時司南的配置,成為了遠洋航海的一大利器,能抗風浪、不會迷路,這就使得後來的船隻漸漸脫離了沿著海岸線行駛的束縛。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航海技術的發展,使得船隻航行脫離了海岸束縛

乘大海舶,張七帆。——《吳時外國傳》

船隻技術的發展,使得廣州具備了遠洋航海的條件,先前航海所執行的其他港口中轉、沿海岸航行輾轉,變為了直航,然而這種直航卻坑了合浦。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作為海港城市,合浦港沒有從船隻技術的發展中獲得很多好處,反而被逐漸削弱了港口地位。因為從地圖上來看,廣州去東南亞有兩條路,一種是從廣州出發,直接穿南海繞過海南島到達東南亞各國,另一條是從廣州出發,轉西面然後穿越瓊州海峽,經合浦等地,然後去東南亞等國。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廣州去東南亞,一般人都不選擇穿越瓊州海峽

然而很多人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一條航線,一來航線短,省時間,貿易週期短,在航海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航海可靠性大增,使得商賈們,紛紛選擇能夠給自己提供最大利潤的航線。

其次,先前商賈們選擇在北部灣航行,也是因為陸路上的阻塞,被逼無奈之舉,但北部灣區域的自然環境確實比較惡劣。

首先,北部灣的海流非常湍急,船隻在此地航行之時,其實很不安全,特別是當放棄了靠岸緩行的方式之後,穿行北部灣地區時,對當時的船隻還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趾洋……南舶往來,必沖三流之中,得風一息,可濟。苟入險無風,船不可出,必瓦解於三流之屮。——《嶺外代答》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北部灣的風浪莫測,海上航行自然環境艱險


迴旋莫測的海風,隨之興起的巨浪,讓穿行此地的船隻發生不少沉船事件,而當年唐代才子王勃便是在此處溺海而亡。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王勃便是在此處遇險溺亡的

其次,想穿越瓊州海峽,還要冒一種特殊的風險,那就是,鯊魚群。

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緣岸而歸,不俾苦辛,蓋避海鰌之難也。——《嶺表異錄》

瓊州海峽之內,成群結隊的鯊魚,讓來往的商賈看得頭皮發麻,萬一一個不小心,可就葬身這群魚腹之中了,這就使得很多船隻選擇避開瓊州海峽。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鯊魚群,容易產生海難

最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噸位大、吃水深的船隻成為了貿易航行的主要工具,而合浦港附近海面狹窄,而且其附近港口海面暗礁、沙洲眾多,加之環潿洲島一帶海域珊瑚密佈,航行不便,也使得一些吃水深的商船更願意繞過瓊州海峽,直接行駛到深水港——廣州港。

部分東南亞船隻繞開北部灣海域,必然會影響合浦港的貿易量,其他海港的崛起,雖然嚴重影響了合浦港的“一哥”地位,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南北朝、特別是隋、唐早期時期長安再次成為都城,合浦港依然靠著採珠產業、川蜀、雲貴、關中等地的貿易腹地,繼續延續著自己的輝煌,然而屋漏偏逢連陰雨,在隋唐五代之時,合浦港終於被一系列時代鉅變給錘趴下了。

鉅變:南詔的崛起、大運河

隋唐時期的大運河,溝通了中國南北交流的同時,也使得帝國對東南的財富、糧運更加依賴,東南之地,財富半天下。

財富吸引貿易,這也間接使得杭州、越州、福建、廣州之地的港口更加繁盛起來,特別是杭州作為大運河的始發地,強大的貿易吸引力,使得東南亞等地的貿易船隻航線再次北移,大量商船揚帆北上,間接造成了合浦港的貿易量再次被削弱。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東南繁華,吸引得貿易隨之北上

秋,七月,南詔攻邕州,陷之。——《舊唐書》

而中晚唐時期,又發生了黑天鵝事件,那就是西南之地的南詔迅速崛起,這個與大唐撕破臉皮的小弟開始野心膨脹,並屢次進犯川蜀之地,甚至一度打到了成都府下,劍南東西兩道淪為鏖戰之地,這使得合浦港昔日的經濟腹地,陷入雪崩,同時南詔還南下交趾、東擊邕州,使得嶺南道西面一片狼藉,合浦之地也難以倖免。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南詔的崛起,讓地區開始動盪,商業也開始凋敝


而大唐鹹通年間的嶺南分道,朝廷將嶺南道化為東、西兩道,也明確了以邕州為中心(包括合浦)成為了重點防範南詔的軍事區,而嶺南經濟建設則成為了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東道之事,這種戰火連天的貿易環境,自然使得許多船隻,唯恐避之不及。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嶺南分道,讓合浦陷入了被動之中


合浦港在這種軍事氛圍濃郁的情況之下,與昔日的繁華景象,漸行漸遠,而等待合浦港的還有另外一個暴擊,那就是都城的變遷,讓合浦港徹底尷尬了。


式微:都城東漸、南流江的淤堵

自五代之後,長安便徹底與帝都無緣,汴梁、杭州、應天、北京,這些地處大運河附近的城市,明顯更加偏愛東南沿海的港口供應,東移的都城拉長了合浦港到都城的距離,而東南亞的香料、銀器多為商賈富戶、達官貴人所用,都城則成為了的客戶主要來源,因此作為最重要的目的地都城的漸遠,航路之上從合浦港上岸便成為了一個很不合適的方案。

外部商貿環境的惡化使得合浦港發展日漸式微,而同時隨著歷史的發展,合浦港自身也開始衰落,使得其最終走向了難以振作的衰途。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合浦珍珠產業的沒落,使得合浦元氣大傷

瑞採含輝水一灣,天生老蚌濟民艱;曾驅萬命沉淵底,爭似當年去不還。——《還珠亭》

合浦本身的珍珠資源讓皇室富戶們狂熱,也使得那些為之逐利的人們瘋狂不已,然而千餘年來,竭澤而漁的捕撈行為,最終使得合浦珍珠變成了稀缺資源,支撐本地的支柱產業採珠業的沒落,沒有特色行業支撐,合浦再也硬氣不起來了。


西行東漸,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合浦港,為何最終悄然隱落了

南流江,江河淤塞


而當年合浦港北面,聯通河海的南流江,在明清時期時常淤塞,使得合浦這個出海口與內河水道被隔離開來,沒有與內陸聯通往來的水道途徑,更讓合浦的境地雪上加霜,在時代的發展之下,合浦最終難逃衰落的厄運。

州江水口甚高, 沙易壅塞,舟行必轉出海口, 始得隨潮而下, 民甚苦之。明正德嘉靖間曾兩次疏之, 今仍壅塞。——《合浦縣志》


結語:

合浦港因漢朝與東南亞陸路的阻塞,最終被時代選擇為寵兒,在漢代時期成為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第一大港,然而隨著時代、航海技術的發展、都城變遷、自然的變化,最終,合浦港走入了衰微,合浦港的發展興衰史的背後,也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變化的映射,成也絲綢之路,敗也絲綢之路,時代最終註定了合浦港的宿命。

一江碧水鹹趨海,兩岸青山半入雲,逝者如斯長不息,眼前誰是濟川人?——《西門古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