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论的二分法问题

下面的用词未必准,但是基本准确:

佛教理论的二分法问题

哲学里的二分法

孔子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哲学里有形而上、形而下的二分法,这些二分法的指向范围类似于某些佛学的内境、外境;灵魂、肉体(“灵魂出窍”的“窍”);中国哲学的体、用;婚姻和朋友中的灵魂伴侣、性伴侣;俗称的上半身、下半身(所谓的“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佛教的二分法问题

有的佛教学问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分成内境和外境(好像在其它学派那里属于体和用;形而上和形而下),把自己以外世界,包括人的某些本能需求,如性需求,生产活动归为外境,追求内境,不取外境,所以包括佛教创始人释牟摩尼及他领导的僧团在内基本都是出家的,两千多年到现代,都有一批佛教人员是脱离了生产[1],脱离家庭出家,不生孩子的,但地位比从事“俗世”生产和生育的佛教人员和外人要高的。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而印度的宗教也有类似的观点,如现代还有的苦行僧,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早期也修苦行,在苦行林中修苦行六年, “加入苦行沙门,一天只食一颗麻麦。”,忍受饥饿痛苦昏倒,幸好被一女人所救。[2]

释迦牟尼的弟子优波先那尊者也是类似,当时至被蛇咬后,不是急着治疗吧,而是想着身体不是自己的,但依然当场去世。[3]

这种属于二分法跟许多教派一样分得没王阳明心学好,心学是把去了私欲的是非之心二分,心外无事、无物,公天下万物为一体,宇宙就在我的心理认知范围内,入世致良知,而非脱离“红尘”,不受世累[4]却多要受“俗世”人施舍供养(原始佛经里面大量的说这个词)生活。

佛教理论的二分法问题

天理和人欲

天理和人欲(私欲)这种二分法,最早可见的在儒学《礼记》/乐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白话,后同)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而发生变化,人变成了物,就会泯灭了天授予人类的善良本质,去追求无穷的个人私欲的满足。[5]

《遗书》(《河南程氏遗书》)程颢: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

“天理”变成“良知”

已知良知论最早出现在《孟子》,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朱子语类》朱熹:

人之良知,本所固有。

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只为私欲所蔽,故暗而不明。所谓“明明德”者,求所以明之也。譬如镜焉:本是个明底物,缘为尘昏,故不能照;须是磨去尘垢,然后镜复明也。

义是那良知良能发端处。

在朱熹那,“天理”“良知”“私欲”“人欲”这些词已经被他多次使用,如有精华: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卷四)

心者,主乎性而行乎情。故“喜怒哀乐未发则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则谓之和”,心是做工夫处。端蒙。

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无一毫私欲之间。(卷五)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卷十二)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卷十三)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卷十三)

上面这些语句最早我看到出自这些书里面,如果有出自更早的,欢迎告之。

在王阳明心学那里,“人欲”变成“私欲”,“天理”变成“良知”,要求去私欲,致良知。

佛教理论的二分法问题


相关阅读:

《哪个派别的二分法对?》

《三十个门派的二分法错误》


来源及释义:


  1. 《别译杂阿含经》。释迦牟尼:“汝今不应作如是事,汝今应当乐阿练若,处冢间树下,纳衣乞食。若是我弟姨母所生,应当修行如是等事。”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当云何见?难陀乐苦行,如彼阿练若,冢间坐乞食,山林闲静处,舍欲而入定。” ↩
  2. 中文维基百科/释迦牟尼/时代背景。 ↩
  3. 汉译《中阿含》/第二二一经、英译巴利圣典Majjhima-63:“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与优波先那尊者(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僧团人员——笔者)一起住在王舍城郊蛇头岩的林中。那时,有一条毒蛇掉在优波先那尊者的身上,而且咬了他。优波先那尊者就呼唤其它的比丘,说:「各位贤者!我中毒了!你们快来扶我到外面,免得我死在大家修行之处。」这时,舍利弗尊者闻声来到现场,向优波先那尊者问道:「你的身心流露着安详宁静,并无任何异状,却自称中毒,还催促我们将你的身体预置洞外,是何道理?」优波先那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尊者舍利弗,若妄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自我或为自我所拥有,若妄认【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是自我或为自我所拥有,若妄认【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自我或为自我所拥有,其人遭逢伤病之际,就很可能失去身心的安详宁静。我如实了知它们(六根、六尘、五蕴)不是【我】、不为【我】所有、【我】不在它们之中、它们不在【我】之中,如今虽行将毒发命尽,身心却依然安稳如常!尊者舍利弗,我早已断除了一切结使(烦恼),犹如截断根部的多罗树一样,不受各种生存境界的羁绊,不再继续受生!」于是,舍利弗尊者与比丘们即扶优波先那尊者至洞外,不久他就因为蛇毒发作而入灭了。” ↩
  4. 《传习录》。出自学了道家和佛学三十年的王阳明(王阳明《答人问神仙》,《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 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三十年矣。) ↩
  5. 新浪爱问:陈扰勤 白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