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梅事件”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再出现?

阳光成长与学习


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为了名和利不择手段,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胡红梅事件让我想起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胡红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美女名师、美女校长、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教师素养五项全能一等奖、深圳市道德模范……荣誉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了。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说是普通教师可望不可求的,这位名师的光环太耀眼夺目了!

如果没有“抄袭”事例,胡红梅的前途不可估量,前景一片大好。但是,个人掩藏功底太深,谁都没想到美到极致的名师,居然是靠抄袭出名的。竟然“连篇累牍,连序言一字都不改”,并且抄袭已达两年之久。想不到,在给孩子们讲课、给老师们做报告时怎样大言不惭,显示自己才华横溢呢?


当得到荣誉和利益时,心里有些许的不安吗?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论坛活动,我能想像到当时有多荣耀,多么自高自大,她真能坐的住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光环的背后,能承受起它的代价吗?

捧得越高,摔得越重。深圳市龙岗区及时对胡红梅学术不端做出了处理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撤销副校长职务,调离教学岗位。

2、撤销深圳市龙岗区“胡红梅工作室”、“撤销龙岗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校长”等诸多荣誉称号。

4、在本学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


所有的荣誉变成一无所有,一切需从头开始,希望她以后脚踏实地,靠自身努力赢得荣誉,真金不怕火炼,这样的成就才踏实。

朋友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教育采撷


晓行答题,抛砖引玉,欢迎讨论,感谢关注。


在深圳名师胡红梅因为抄袭出书一事刚刚爆出来的时候,我就连着转了两条微头条,表达了心中的愤怒,当时觉得胡的吃相真的太难看了。后来一直关注这件事的走向,最终胡红梅被撤销了职务,收回了荣誉,调离了工作岗位。正所谓20年风光无限,到头来一切皆空,徒弄得身败名裂。

其实,我相信胡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一定是有纯真理想的,也一定有很棒的能力,否则也不会获得令我等同行望其项背而不得的荣誉。只不过在人生的道路上,因为名利加身,渐渐偏离了自己的初心,最终被名利绑架,陷入泥潭,恍惚中已经不能明辨是非,才导致利令智昏,做出一字不改的抄书行为。

人,生于尘世,都无法摆脱名利的困扰,但最终能否冲出重围,关键就在于两点。

第一是初心。

这几乎就是一种基因般的东西,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走向。如果胡老师的初心是为教育奉献终身,那名和利在眼里就很低级了,也就不会被名利所困扰和绑架。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名师大家,如陶行知、于漪等前辈,他们真正的是为教育而忙,这样一颗纯粹的初心在,尘俗的名利就会退避三舍。

很多老师为什么晋上高级就退居二线,是因为他的初心就是晋高级,至于为教育奉献,与他无关。

这次疫情之中,有的专家身居高位,掌握着第一手数据,却发一篇论文了事,而人民的生死却置之度外;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却冲到第一线,为国操劳,他的初心与某些人高下立判!如此,我们也就很明白为什么钟老家里都能把奖杯当果盘使了——初心不在名利也!

所有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龌龌龊龊的人,都是因为初心不良,比如我的初心如果是做名师,那很多即使是肮脏的机会也会受之不愧的。初心就像筛子,如果初心纯洁,那所有不洁之物都会被过滤掉,也就不会受其所害。

胡老师的初心我们不知道是啥,就她出的书、讲的课和发表的演讲来看,倒是非常的正能量。至于后来是否忘了自己的初心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是坚持。

有很多人初心倒也纯粹,但是最终为什么却偏离了航向,那是因为他没有坚持初心。为什么没有坚持?是因为他心中欲望太多,这欲望包括了嫉妒、攀比、畏难等,在尘世名利的诱惑之下,渐渐忘记了自己所要坚持的东西,越跑越偏。所以,初心纯粹,还得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和艰险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一直向前。

不忘初心,是不忘记我们心中的目标。

砥砺前行,是要求我们坚持初心,在和名利与艰难的斗争中砥砺意志,保持航向。

中国有1600多万老师,大部分都默默无闻,大部分都为教育奉献着或大或小的力量。可能他们在水平、名望上都不如胡老师一类名师,但是他们内心里很多纯粹的东西却高于某些追名逐利之人。

寒假里遇到一位老师,因为晋级需要一篇论文,有人劝他找人代写一篇,他说,代写甚至买一篇的事都能做到,可是过不了心里的坎,所以,还是回家老老实实写吧,至于晋级,就再等一年。我很感动,这位老师的老实态度在很多聪明人眼里可能有点愚,但是,我欣赏。

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胡老师为什么能够走上这条“抄袭”的不归路。

在胡红梅事件里,有一种声音特别可怕,就是“倒霉论”。他们认为,抄袭的人多了去了,胡老师就是太倒霉了,赶上了,所以呢,我们该抄的还是继续抄,只是以后小心点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去安慰胡老师,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要坚强云云。

真是令人惊诧!这种论调完全是颠倒是非、不论黑白的。如果胡老师周围都是这样的人,也就难怪她出事了。如果她整个的团队或单位都享受这种“偷”来的荣誉而不以为耻,那这个集体已经是道德败坏的一棵大树了。

所以,我们的制度要避免这种“不以偷盗为耻,偷盗不被惩罚”的现象出现。

就像街上碰瓷的为什么这么多一样,因为碰瓷的成本非常低,成功了有大把的钱进账,失败了顶多道个歉就完事了。如此一来,谁不喜欢碰瓷这个伟大的事业?

在抄袭这件事上,目前也有类似的境况。大家都抄,抄就能轻松获利,被人揭发顶多道个歉就行了,而且被揭发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造成了如今状况。所以,要加大惩罚力度,让抄袭者恐惧抄袭的最坏后果,才是遏制抄袭的良策。

所幸正能量永不缺席,前有翟天临,后有胡红梅,都因为“假”而得到应有的惩罚,也算是天理昭昭,给我们一个明亮的希望!

希望所有为人师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生为教育而努力,示范他人!


晓行致良知


深圳龙岗区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最近可谓是热搜上的常客了,之所以如此被公众关注,是源于她将“学术不端”现象一下子从高校拉到小学。可以说,如果以前人们还根本没有意识到小学教师也会涉及到“学术不端”,现在终于让人见识了名师是怎样一步步包装出来了。

“胡红梅事件”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

原因一:各种评选活动,助推个别教师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去获得荣誉,反过来利用这些荣誉精心包装自己,然后成为名师。

请看胡红梅这些年所获得的荣誉,几乎很难让人相信,她是怎样一步步从普通教师群体中突围而出。但是胡红梅却做到了,不能不说她特别擅长“公关”,或者确切点说,更像职业公关人。请大家想想看,如果一名小学教师兢兢业业在一线教学的话,她会有时间去频繁参与各种评选活动吗?

显然她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正常的工作上,而是醉心去钻研如何让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或奖项上面。从胡红梅所获得的这些荣誉中,我们很难想像她是怎样一项项拿到的,到底谁在力推她?或者说到底有哪些单位或部门在力推她?

原因二:以抄书起家,以公益之名推广,实则是为追逐商业价值,而这条“致富”之路却没有效监管。

胡红梅这次遭遇滑铁卢,起因是抄袭他人的作品,并且是大量抄袭,并以自己工作室名义出丛书。请看下面这张图片,这还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胡红梅把自己包装成名师后,再以公益阅读之名去大肆推广,而其背后隐性的商业赢利却极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可以说,对于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却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包括深圳龙岗区教育局对胡红梅做出处分时,也只字未提是否交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追究其盗用版权和非法经营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虽然胡红梅副校长当成不了,有些荣誉被剥夺了,但其非法赢利却未受任何损失。

取消民间各种花样的评选活动,增加对教育系统评选活动的公示透明度,才要能减少或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

取消民间团体或协会的评选活动,让那些虚假的荣誉失去炫耀的空间。

请看胡红梅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民间团体举办的评选活动,另一种是教育系统所组织的评选或比赛活动。对于民间团体所举办的活动,公信力本身并不强。只要参与者人脉关系广,且精于包装自己,必要时做一些营销公关,就可以轻松拿到所谓的奖项。如此说来,全面取消民间团体和协会所搞的评选活动,才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胡红梅事件的发生。

对于教育系统所组织的各种评优评奖活动,要增加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而对于教育系统所搞的评优评选先进,同样也是靠人脉关系,直白点说,只要你成为系统内的熟脸,你获得的荣誉越多,资本就越大。并且是从学校到区教育局,再到市教育局,皆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只要有评选活动,像胡红梅这样的“名气”的人,基本上会成为获奖的首选。而这背后暴露的则是评选活动的透明度,如果把公示、投诉和举报也纳入评选体系里,再加上严把评选的监督流程,或许能遏制住此风。

结束语:胡红梅事件揭开了教育系统学术造假的新篇章,从高校到中小学校,终于让大众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如果说仅把胡红梅做为个体去解决所谓的学术不端,恐怕很难根除,最为根本的所在,是必须要健全一套学术管理机制,还有规范评选活动,绝不能让这些影响教师功利心的东西,再去诱惑个别意志不坚定,功利心极强的个别教师。同时还可加强打击的力度,才能遏制住这种不良的风气。


寒石冷月


胡红梅!过去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可耻。

虽然我是一名老师,但是我也要说,她暴露了我们老师队伍的阴暗面,我们需要深刻反省。

说到内部原因:无非是一个“名”字和一个“利”字。

在申辩中,胡红梅坚称:我的书是自费的,我的东西是公益的,我没有用这些赚一分钱,所以我没错。

但是,忍不住要唾弃她。自费的书,内容全是抄的,还拿出来出售,钱都在自己腰包,这光明正大在哪里?

而且如果没有这么多抄来的书,哪里能堆得起她那么高的荣誉之塔?

柔美的外表之下,潜藏的是一个肮脏的、不知错的心。

那些围绕在她身边,让人最为不齿的人!

在这个事件中,最为人所不齿的,是围绕她身边的那些深圳教育界人士们,东窗事发了,还帮助她安慰、遮羞,以为这是一种礼貌。

但其实呢,作为一名老师,是非不分,这已经是一条大罪。相互包庇,则枉为老师了。

我们更加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胡红梅为了利,可以抄袭,难道原来的时候她身边的人不知道么?难道这么多人也,也就只有胡红梅一个人抄么?无非是大抄和小抄罢了。胡红梅抄得惊天动地、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一些,而他们呢?只不过抄得小心翼翼、胆小如鼠一些罢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呢?

其实答案也简单,把教育里的名与利分开。

1、让教育名家自然成名,而不是通过论文、著作、一两节公开课,由教育部门评选出来。

那些所谓的名师,到底有几斤几两,论文里看不出、著作里看不出,一两节公开课更是看不出,教育部门的评选如果仅以这些为依据,难免有失公允。只有同行才知道同行到底是什么水准。就如这个胡红梅,难道她的书是抄的,同行看不出么?当然看得出,但因为没有评判权,同行们也只能视而不见、或艳羡之,选择同流合污罢了。你说影响有多差?

2、让职称与论文、著作等内容分开。

教师职称一直是让人诟病的东西。你说,一个老师有没有教学能力,看得最应该是什么?其实是学生教的怎么样。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不看学生,却看这些论文、著作。导致出现在很多老师眼里,追求论文、著作,各种荣誉,比教好学生还重要,这就本末倒置了。

3、淡化教师荣誉。

对于教师来讲,普普通通才是大多数,教育好学生,靠的也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而不是那些少数名师们。既然如此,我们不能给个别善于钻营的老师等身的荣誉,借此来鞭策其他的老师。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让老师们向先进看齐嘛。但是实际效果呢?却无形中寒了大部分老师的心。

结束语;

我总的观点是,教育,哪里需要那么多名师?哪里需要那么多专家?

让教师埋头于学生教育,在学生身上做最微小的正能量引领,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特别鄙视那些著作等身,每天只会飞来飞去,一节公开课、一个讲座走天下的教育专家们。

为民,培养不了几个人才;为国,只知道整天欺世盗名。


君山老师


我来简单说几句,胡红梅这件事情我关注很多天了,但一直没有写任何一句话,因为教师队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因为我自己也是教师队伍的一员,说的越多,总感觉在打自己的脸,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清白的,总是说别人身上污点,但我想说如果某人是一坨屎,我们为何还不停地去踩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追名逐利,心浮气燥是现在每一个行业都在面临的挑战,如果非要把胡红梅这件事情抓住不放,喋喋不休,我反而认为胡红梅很冤枉,很委屈,大家都这样干为何非要抓住她不放?

我仔细想一想,估计还是因为胡红梅在这个行业太高调了,高调到让很多人自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老师如果除了可以教书育人,还可以著书立作,还可以成为众人的焦点,这种飘飘然的感觉有多少人在跃跃欲试?但事实就很残酷,99%的老师做不到,于是全国的教师队伍里偶尔出现一个负面人物,总是被这99%的人抓住不放,然后将之前所有隐藏的羡慕嫉妒恨一股脑儿的发泄出来,而且还是字正腔圆,满满的正能量。

我觉得不管是教师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如果谁犯了错误,那就按规矩办事,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出的退出,大家也无需指指点点,太多的指责只会伤及这个行业本身。社会的正能量是靠正面的榜样带动起来的,不是靠骂负面的例子骂出来的,但愿此事就此打住,一切归于平静,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对社会该有的贡献。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美蛙英语


很多发表论文的往往都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相互抄袭而成。

胡红梅不过是撞枪口上了,事实上别的老师也有这种行为。

老师一面讲课,每天要关注学生,关注家长,备课、处理班级事务,哪里再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写论文。

如何去避免相应的事件?还是希望不以论文比较高低,还是靠本人的实力,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干工作。

但愿学校评优秀老师的时候,不要每天总在论文上较劲,看看老师在实际教学的功夫,看看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只要学生赞成,家长认可,教学有成绩不就好了吗?


李治亚文史博客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值得深思。“胡红梅事件”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来龙去脉我就不再赘述了。

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教师,我认为“胡红梅事件”的内在原因是教育界的名利导向——教师职称评定、名师培养政策导致的。职称评定和名师培养工程影响着每一位老师。像胡红梅抄袭这样的行为在教育界绝不止胡老师一人。只是有的人抄得好看,盖上遮羞布;有的人抄得不好看,毫无遮掩。而胡老师就属于后者。下面是某名师收获的部分名利荣誉:

一.职称评定决定了老师们必须去追求论文、课题、荣誉、表彰。

有了高的职称,工资比同教龄要高很多,而且退休了也享受高的职称待遇,所以评上高的职称成为老师们的终生追求。

职称评定要求老师必须有获奖或者发表论文几篇,课题几个,表彰加分,优秀加分。即使上级文件要求不高,多数老师够得上,但名额有限,到了基层,你必须横扫千军,杀出重围,才能独占鳌头,怎样杀出重围么呢?那就得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秀、表彰、论文、课题等等,那作为想评上职称的老师,你必须削尖了头往这里面钻。

于是,课也捞不着上了,得去外面赛课,班也没时间管了,得去整理材料。有的老师为了得奖,私下少不了花心思,拉关系,拜师,滋生不正之风。

你想想,中小学老师,理论水平到底有多高呢?每年都产出,哪来的那么多思想?像胡红梅老师这样的,还要出书,那只有去抄别人的了。抄多简单啊,拿过来改头换面就用,有的名师名声很大,交到上级,都混得脸熟,谁也不会去看看这位名师有没有抄袭,时间一长,连改头换面也懒得改了。

二.评职称的同时,也收获了名师培养需要的条件,注意,是培养名师。

评上名师,有名利啊!而且利很大!可以到处走穴,一场讲座多少钱,一篇论文多少钱,卖一本书多少钱,编一本教辅多少钱,都是钱啊!所以职称有了,还想走走名师的红地毯。

名师培养是教育界每年都有的政策,从上到下都有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围绕了一群等待培养的准名师。如何才能把名师培养出来呢?继续赛课、发论文、整课题、得表彰,继续抄袭,继续造假。

三.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出现?我认为要改变职称评定标准,或者改变教师激励政策,取缔所谓名师培养工程。

1.改变职称评定标准,那就需要上级多听听普通老师的意见,俗话说“沉下去”。我不知道别的地区什么样子,我所在的地区,很多评上中教高级的都不在一线上课,难道职称不该给认真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吗?

2.名师培养工程真的没有必要存在,沉下心读书教学做学问,就不会去挖空心思抄袭。

不是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纵观我国教育史,哪个名师是培养出来的?

孔子、陶行知、李吉林,他们灿若繁星,都是自己真正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他们点燃了自己也照耀了别人,你听过他们抄袭文章吗?听过他们造假吗?

就让老师们好好努力地干工作吧!不要让名利牵着他们走,让学生说话,让时间说话,让岁月说话,大浪淘沙,是名师,自然会横空出世!

如此,没有名利诱惑,自然就没有不择手段的抄袭和造假;如此,受益的是千千万万学生!

今天借您的问题,一抒胸臆,欢迎交流!


您好!我是敏学,一线教师,喜欢评说教育教学现象,乐于分享语文学习方法,欢迎关注敏学课堂!


敏学课堂


早上起来打开头条,上边方框内,第一条内容就是对胡红梅的处理结果,不用打开我就能猜到,副校长保不住了,接下来涉及的职称、工资也会受影响,因为人们习惯于痛打落水狗。

胡红梅,何许人也,怎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胡红梅,深圳龙岗区如意小学的副校长,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学老师。但看看她的荣誉,你就会知道她不简单了:

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抄袭被告跌下神坛,她的前途无可限量。给她惹事的就是后边这个编著,基本原文抄袭,换个署名,而且成书发表,获取荣誉和利益。她的行为太过大胆,达到有恃无恐的地步,但是我还要给她叫冤,原因是哪一个名师,不是这么包装出来的!

前一段有幸参加一个名师宣讲团送教下乡活动,都是做好的课件,照本宣科,有教学经验的举例说明,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大家认可,获得阵阵掌声,而有的就是甘巴理论,一看就是空谈主义者,没有过实际的教学经验,两个小时下来,有的在会场就打起了呼噜。听的课能记住多少,有多少经验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得而知。

论文抄袭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单位年年搞课题研究,老师都拼命进课题小组,没有结题证书,不给晋级。中间的过程都是组长下达任务,课题组成员每人完成三篇心得,三篇教学设计,都是上网下载打印上交,完活。三年结题拿证,下一个课题继续。

所以,我要说的是,明明是一坨屎了,就不要去踩了,而是好好反思,需要怎么样遏制,让老师回归课堂专心教书。


元气女神


在全国抗击新冠病毒期间,教育界的深水里,被投进一颗炸弹。这颗炸弹,是几个教育界人士关于书籍或文章被抄袭之后的网络举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何况一颗炸弹?

一时之间,网上评论如潮,三水三心的一篇文章,阅读量达20万,评论近2000条。其中,大部分评论,都将矛头指向了胡红梅。

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一件事的分析,都应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三段论的基本思维方式来进行。

某种程度上,单纯的指责,很简单,很容易,也很解气。对某一件事情的界定,也并不困难,因为,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可以找到法律法规等依据。比如,胡红梅事件,就是一起非常简单的抄袭事件,在法律上叫做“侵犯著作权”,在学术上叫做“学术不端”,在教师职业道德上叫做“品行不良”。

但客观地说,这种“是什么”很重要,但价值不大。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途径,才是关键。这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找到病因,然后针对病因来对症施治。

关于原因,在哲学上,有内因和外因两类。我们下面,以此来做一些分析。

走终南捷径,成名成家,名利双收,是“胡红梅事件”的内在原因。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任何人心理,都有一颗名利心——或许有人真的很超脱,但历史证明,真的没有!如果你认为有,青桔出一个例子,然后和我在评论区辩论!

所以,追求名和利,本身毋庸讳言,也不要去道德绑架。

教师的出路在哪里?三水三心曾在和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告诉他们,有两条路:一是注重专业发展,成为优秀教师,成为不可或缺的优秀教师(只是,对于“优秀”,似乎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所以,评优,最后都是采用划分名额的方式,实在是荒唐,但又没有其他办法);二是做教育管理者,走上教育管理的道路——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对于哪些有各种想法(包括教育理想和信念,有面子或实现权力欲等等),确实是教师发展的路径。

如果不能走上这两条路,那么,就尝试着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难道,默默无闻的老师就不优秀?),或者,另谋他就!

所以,按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任逻辑,我们可以轻易推出“而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或许,胡红梅老师的内心世界,就是要成为名师,成为众人眼前的焦点——这没有什么不对!

很多时候,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评判,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罪与罚》)。

追名逐利,又被很多道貌岸然的人所鄙视(其实,他们比谁都在乎名利),他们总是营造出一种“视钱财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隐士高人的模样。于是,就留下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终南捷径”——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我们熟悉的李白,也曾想走这一条路,并获得成功,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加之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等,很快,就黯然退场。

追名逐利,先要成名成家。但脚踏实地,一步步教书、育人、写作、出版,但辛苦,太漫长,关键是,太需要底蕴。卢延让在《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而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实话,那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就以钟南山院士为例,80高龄,犹自四处奔波,“国士无双”的称号,那是当之无愧啊!

如果有一条路,可以不那么辛苦,甚至轻松自如,就可以成名成家,名利双收,岂不是更好?

所以,就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文抄公”——夏传寿就讽刺道“才不在高,抄抄就行;学不在深,改改则灵。斯虽陋术,唯君独精”。其实,“文抄公”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最极端的,就是宋之问,为了将《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竟然将年仅30岁、才华横溢的刘希夷杀死!

无疑,胡红梅,就是“文抄公”(按照性别,似乎叫“文抄婆”更妥),其内在原因,就是要成名成家,名利双收。但可能是耐不住做学问的寂寞。或经受不住枯燥的考验,也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积累,走上了“抄袭”之路,结果,黄粱一场美梦,人生几度凄凉。萨克雷的名言,就异常具有警醒意义:

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名利场》

“打造”名师,提升地方教育知名度,与教育宗旨相悖的名师考评和激励机制,是“胡红梅事件”的外在原因。

前文论述到,追名逐利,可以,只要方式正确,正大光明的追求,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抄袭可以到兴起到,文抄公最后“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各级名师称号,被人们冠以专家,可以四处讲学,传播理念,那么,必定还有外界的因素,在推波助澜。

1.学校,为何可以让这类名不符实的名师大行其道?

名师,首先是学校的名师。这类名师在学校大行其道,跟学校的制度设计,有很大关系。某学校的名师,经常外出讲学,名利双收。他(她)一出去,其他老师就要代课。教学质量出了问题,责任都在代课老师身上。时间长了,老师们颇有微词,学校的意见“传播品牌,传递经验”。

如果有第三方去做独立调研,我敢说,大多数普通老师,对于自己学校的名师,是不以为然的!

2.某些部门,为何可以让这类名不符实的名师通过审核?

名师评选,是要递交大量资料的。其中,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教材教辅,就是最有分量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理论上都需要自主承诺——材料递交人写一个诚信承诺书,学术鉴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这些材料的价值和创新性进行鉴定。

那么,这些抄袭的著作,为何没有鉴定出来?不外乎两个因素:能力不足,不知道其他著作;受某些因素影响,知而不言。

但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是一目了然的。

3.某些明知其抄袭而不声不响的人,是不是在助长不端之风?

沉默,有时候是无声的反抗,但有些时候,就是变相的助纣为虐。其实,个人认为,胡红梅抄袭他人作品,在圈子里,早就是不公开的秘密。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保持沉默?

殊不知,你的沉默,不仅仅是让某一个人在犯错乃至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更关键的是,会让整个行业蒙羞!

不是已经有人指斥“教育界的水太深”了吗?

如果你选择沉默,那你就保持沉默吧。毕竟,沉默,是你的权力——知情不报例外,最然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竟然为自己的沉默,找出了若干的理由!(请原谅,我没有全文读过那篇文章,一看标题,就不舒服)

实在是可笑至极!

(这一段文字,可能有些激愤,但愿不要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原因分析清楚了,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其实就很简单了。

我不想在这里说什么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宣传著作权保护等等,这些,有没有用,有!

但客观上来说,用处不大。最根本的,其实就是法——用法律来规范,用法律后果来震慑,用制度的设计来预防。

法律是规范社会成员关系的规则,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立法,就是制定规范。在“胡红梅事件”上,我们的规范,其实是早已有之的,只是,很多人并不用罢了。

接下来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了。举个例子,我和某人有仇,想杀了他(这种心里,好多人都有)。但“杀人偿命”,算了,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这就是法律的威慑作用。

用到“胡红梅事件”上,其实一样。我想要成名成家,名利双收。但过程太艰苦,我也想抄别人的,但如果抄,就可能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算了,还是老实一点好!

而制度设计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说,教育和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把所有的人都当作好人,讲究“人之初,性本善”,至少,你要相信,孩子,是一张白纸嘛——否则,你先入为主,认为他是一个坏人,就与就失败了一大半。而管理,要把所有的人都当做坏人,然后通过制度设计,来预防。每个单位都有出勤管理,里面都有迟到早退旷工的条款。有很多单位一辈子都不会用到,为什么还要有呢?

在“胡红梅事件”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名师优师的选拔制度设计或者制度执行环节,是存在问题至少是瑕疵的。否则,我敢说,胡红梅绝对不会被捧得这么高——当然,也不会甩得这么惨!

最后,我想说说个人,从哲学的角度,内因才是根本因素。作为一个社会人,特别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还是多一些对知识、法律的敬畏为好,否则,法律的铡刀一旦落下,必将是身败名裂甚至是香消玉殒——这是来后悔,何必来着?何苦来着?何用来着?


三水三心


也说 胡 红 梅

胡红梅,是谁,我以前不知,只是突然之间上了热搜第一,我才知道她是一个深圳某校的名师,阅读推广大使,副校长等,光环一大圈。因为被别人举报抄袭他人文章,而瞬间跌落神坛,紧接着深圳教育局对她进行严厉处分,如秋风扫落叶,网友无不拍手称快。作为她的同行,对她今天所受到的遭遇,我有话要说。

一是她作为知名老师,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文化人必须懂得的基本常识。如果别人不允许,那肯定不能应用,因为知识是有版权的,这也是一个法治国家的标志。我们每一个人在行文时,必须牢记。

二是胡红梅老师的荣耀,都是上级给她颁发的,她是坐轿子之人,现在把坐轿子之人扔在地上,还要踩上几脚,那么抬轿之人,是不是脱不了干系?是不是用人失察?

三是关于引用文章。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特别是网上文章,试问,我们写文章谁没有引用过?如果胡红梅老师引用别人的文章,不是用来赚钱,何错之有?请问写文章的人,你发出来不就是让更多的人来阅读,来转载,从而让更多的人知晓你的思想吗?你的文章被别人引用,是不是更应该高兴呢?近日,我在今日头条发了图片和诗歌,有人转载了我的头条,我还专门私信给他,表示感谢。河南《青少年书法》杂志社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既没有寄样书,也没有给我稿费,直到一位热心的读者把文章发给我,我才知道我的论文被杂志社刊发了,按理说,我可以我去告发杂志社侵权,可是我没有,为何?因为我的论文被杂志社刊发,说明我的论文还不错,另外就是杂志社现在都是不赚钱的单位,生存很难,如果我去告发杂志社,不是让他们陷入困境之中吗?后来经过联系,他们给了我两本样刊,我们就和解了。当然如果胡红梅老师大篇幅引用别人的文章,而且是用来赚钱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四是举报者,你有权维护你的知识产权,毫无疑问是对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不可以私下找她说明这个问题,让她把这个问题处理好,而突然在网上对她发难?让一个年轻有为的老师,从此在泥潭中跋涉?我想举报者也是一个文化人,何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让人从善从良,给身处黑暗的人一盏前行的明灯?北师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任主席启功先生,他的书法价值千金,于是北京有很多江湖之人,模仿他的字在北京卖钱,有好心人提醒启功先生,说他的书法出了很多赝品,要他去打假。启功说,模仿他书法者,皆是生活困顿之人,何必要断别人的财路?有电影《启功》,大家可以看看。我在网上还看到了胡老师的遗书,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举报者在法律层面你赢了,可是你在为人方面,是不是要颤抖一下?你是以文化人,还是以文愚人呢?

五是胡老师,你现在千万不要做想不开的事,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什么名啦利啦,都是浮云。想一想,苏东坡,你是读书人,应该读过苏东坡的故事,他做官四十年,除了有几年安心做官以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的政敌多次欲置他以死地,结果,他不仅没有死,而且还活出了人生精彩,写出来千古绝唱《浪淘沙 赤壁怀古》,做出了千古名菜《东坡肉》,这是何等的旷达豪放?如果你真是一个读书推广人,我希望你读一读《苏东坡传》,不仅读其文,更要领略东坡先生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从你写遗书来看,估计你的书读的不多。再想一想,今年湖北失去生命的新冠病毒患者,我们活着,不是很幸福吗?你去问一问,一个将要死的人,会在乎这些名利吗?司马迁遭受男人之宫刑,写出了千古名篇《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辱,成一代名相。胡老师,你这点挫折,和这些人相比,完全是“篾穿豆腐——不值一提” 。你正好借此机会,卧薪尝胆,多读书,多写文章(不发表),多把书教好,谁说你,三十年以后不又是一条好汉?越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更能显示出读书人的睿智!书者,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你说是吗?

六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有了错误,一棒子把别人打死,这是育人之道吗?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犯错之人,承认了错误,并且愿意改正,我们就要给她一个台阶下,爱护她,关心她,让她在阳光下自然生长,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我们既不能捧杀之,也不能棒杀之。对学生也如此。如是,我们的教育更富有人性化,我们的教育更有温度。

一孔之见,不知大家同意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