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變遷是怎樣的?

害羞沒飯吃


古代的不說,說不清。

我說我瞭解的近現代吧,淮南這個地方,它的發展和歷史變遷與煤礦的開採密切相關。

淮南從清朝光緒年間,就有人採掘煤炭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煤炭行業內已經是國內一個很有名氣的地方。


最早的煤礦,在大通區九龍崗鎮。九龍崗鎮就因煤而興,當時日軍侵華的時候,也是牢牢地控制著九龍崗,以此來牽制淮南。

後來,九龍崗的煤炭需要往外運輸,當時就通過田家庵的碼頭往外運,碼頭就在現在的淮上碼頭,可能現在還能看到一些皮帶機的遺蹟。

那麼,在田家庵的人氣也就慢慢興旺起來,南來北往的生意人,跑船的,鐵匠鋪,客運的輪船售票廳,所以當時的淮上碼頭,港口一路和港口二路。也就是老田家庵人俗稱的“北頭”,是最熱鬧的地方。

田家庵也就逐漸成為了政治中心。

後來,人們發現淮南不止是大通,在潘集、鳳台、謝家集等地方,都儲存了很多很多的煤炭。煤炭作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可以說是供不應求,於是淮南市政府就開始陸續開設了一個又一個大型煤礦,天南海北的工人,技術人員,做生意的,也都來到了淮南。他們聚集的地方,無一例外,都圍繞著煤礦。

為了運輸煤炭,淮南修了很多鐵路,也有很多很多小火車站。所以,淮南人聚集點,是一個帶狀,現在也如此。

有了煤炭,也就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很多火力發電廠。煤炭燃燒化成源源不斷的電力,向華東很多城市輸送。

同時,圍繞著煤炭深加工的煤化工基地,化肥廠也在出現。基本上以重工業為主。

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低谷和高峰,淮南過了很長時間的好日子之後,隨著能源市場的萎縮,也大不如前。

但淮南的資源並未枯竭,煤炭還有很多,煤炭依然是黑金,是寶貝。今天的淮南,正在圍繞著煤炭深加工做轉型。市政府提出了立足煤:把煤炭和電力做大做強;延伸煤:把淮南的資源就地轉化;不唯煤:發展非煤產業;超越煤:賣產品、賣技術、賣文化 。

相信今後,淮南的好日子還會回來的,畢竟是不可再生資源嘛!


楚銘


查看淮南的,地方誌。我們能發現,上面是這樣,記載淮南的歷史變遷。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

州來,這是淮南地區見諸文獻記載最早的一個具有國家形態的建置。

因為它是淮南地區出現的最早的具有國家形態的建置,因而歷來備受注目。關於州來國的歷史的註解也因史書的語焉不詳,引起了後人的不同解讀。州來國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說仍然是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山川大地。一條湯湯大水由桐柏山迤邐而下直入東海,它的眾多支流紛紛來聚,成就了肥沃的平原和密佈的水網。這就是淮河水系。水可通舟楫,土地可以稼穡,比水而居,依山而樵,淮南就是這樣一塊風水寶地,遠古的人類便在此開墾出一片生息繁衍的樂土,淮水孕育出舉世矚目的人類文明。

在淮南市境,沿著淮河順流而下,魯口孜、賀家淺、焦崗湖、兩河口、壽唐關、茅仙洞、硤石口、下蔡城、古城孜(下蔡故城)、燈盞窩子、花苑城、黑石山(瀑花頭)、月河灘、魯村灣、石頭埠、蘆家溝、龍王溝、高皇寺、洛口、洛河鎮、上窯山等等,無不留下人類活動的足跡,猶如一個個灘頭陣地。依託這些灘頭陣地逐次深入,淮河兩岸人類活動的遺址可謂星羅棋佈。


明天在幹嘛


如今的淮南市是安徽省的省轄市,在不斷的發展中還沒成為了中國的能源之都和華東的工業糧倉。然後在歷史上淮南也擁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文化。

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夏商時期的時候,淮南這裡其實還屬於淮夷之地。後來到了春秋的時候,淮南這個地方几經輾轉先後曾經屬於吳國和蔡國。

戰國的時候紛爭四起,這個地方又處於了楚國,因為楚國把蔡國滅了。一直到秦朝一統六國的時候,這裡也屬於了秦國,秦國統一六國以後,淮河以南被真正的分開,就屬於九江郡。

漢朝的時候,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於是第一次有了淮南國。中間淮南王換了幾個來做,但是都城一直都是壽春。西漢時期,這裡先後屬於淮南國、九江郡所管轄。



東漢末年的時候,袁術改設淮南郡。到了魏朝的時候仍然被叫淮南郡。西晉初年,淮南郡遷至壽春。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很多都已經被廢止了,北邊不斷有人進行南遷。

東晉咸和初年淮南郡在丹陽湖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為淮南郡所轄。

唐朝的時候設置了淮南道,於是這裡就歸淮南,到壽州所管轄。五代十國的時候,稱呼都沒有變。北宋設置淮南路。屬於淮南路壽州所轄。後來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為界,世界淮河以北屬金國,而淮南以南則屬於宋。

至於元明清,對於這段時間的歷史,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這裡就不多加描述了。


單于7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



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鬥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害羞沒飯吃


淮南地區的歷史沿革

淮夷時期

在四千年前乃至六、七千年以前,從黃河中、下游以南到整個淮河地區,曾經密集地分佈過中華民族一部分古老的群體,這個群體曾經把太陽的形象作為圖騰,因此而成為拜日民族,世人稱之為“少昊氏”。大約是在帝堯時期之前,人們對昊民族又有演繹出另一個稱謂:

鳥夷。

鳥夷中有一支系曰“祝鳩氏”,以“祝鳩”為圖騰。祝鳩即鵓鴣,民間稱“水鴣鴣”,羽毛黑褐色,一種在下雨前或天晴後常在樹上咕咕叫的鳥。

《爾雅義疏》雲:“祝鳩,隹。”(注:隹,念zhui)

《說文解字》雲:“隹,鳥之短尾總名也。”

祝鳩既稱“隹”,祝鳩氏因此而被人們稱作“隹夷”。對那些佔據河流、湖泊依水而居的隹夷,人們又將“隹”字加上水旁以示區別,於是就進一步產生了“淮”字,有了“淮夷”之稱。

淮夷民族基本上是逐水而居的,因此人們將其所據之河稱作“淮河”,即“淮夷之河”的意思,這便是“淮河”之名的由來。

淮夷人民勤勞、智慧,所據之地物產豐饒。在帝舜時期,淮夷人民就已經掌握了水上運輸工具,帶著自己的珍貴物產和勞動製成品,泛舟千里,或向中央王朝交納貢賦,或與中原民族進行商業貿易。

《尚書•禹貢》記述夏禹定九州之事的時候曾言及淮夷,文中有“淮夷蠙珠鯽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之語。蠙珠即河蚌產出的珍珠,鯽魚即淮河主要水產之一,厥篚是竹器,玄纖縞是染了色的絲織品。

淮河流向自西往東,南岸地帶稱“淮南”。文獻載證,“淮南”一詞出自春秋時期的齊人晏子之口。《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晏子使楚》中,有晏子這樣一段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晏子的年齡大於孔子,先於孔子於公元前500年去世,距今已有2510年。由此可見“淮南”的地稱形成頗為悠遠。

所謂淮南,一般是指今之安徽中部,以今之壽縣、淮南市、蚌埠、臨淮關乃至江蘇揚州等地區沿淮一帶向南推展,接近長江北岸皆屬淮南地區。

淮夷民族的歷史發端極為悠遠,在淮河中游(安徽段)北、南兩岸一帶,這些地方都是淮夷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帶。在周代,集聚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民族不統屬於周天子,所以周王朝初肇大封天下時,沒有在淮河流域封立它的諸侯國。

進入文字記載比較豐富的周代春秋時期以後,市境區域當時所在的地帶是小邦州來和鍾離國的疆域,這兩個小邦應該是淮夷民族自立的。

春秋中前期,魯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州來”域名始見記載,是為淮南市境歷史上最早的地名。州來不受周王朝諸侯保護,當時為吳王壽夢所侵,以後或屬吳或屬楚,州來人有時也介入戰爭,曾幫助吳國伐楚。春秋前期,鍾離成為宋的附庸國,有公孫封於鍾離。魯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宋襄公的夫人殺襄公之孫孔叔、公孫鍾離,“鍾離”一詞始見記載。

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吳人大舉侵楚,如《左傳•昭公四年》載“冬,吳伐楚,入棘、櫟、麻、以報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於夏汭,箴宜昝城鍾離,遠啟疆城巢,然丹城州來……”這時州來、鍾離皆屬楚,所以楚人才會在鍾離、州來築城。但是不久鍾離還是成了吳的附庸。

東周蔡、楚時期

春秋晚期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因為受到來自西南仇敵之邦楚國的壓迫,蔡國向東邊的結盟國家吳國求救,按吳國的要求遷入州來,建都於州來邑,兼有淮南、淮北疆域,以八公山南側為國君墓地(蔡昭侯墓葬於1955年在壽縣城內發掘,蔡聲侯墓葬於1958年在謝家集區境內發掘)。此際市境大部分疆域屬蔡國。

《左傳》解“州來邑”為:“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周封諸侯供奉“宗廟先君”,因此他們的國都稱“都”,而淮夷人民搞的是圖騰崇拜,所以他們的國都被稱作“邑”。進入春秋時段,強悍的楚國不斷東侵,加之後來吳國也介入了江、淮地區的紛爭,這可能導致了州來原居民的遷徙或潰散,以至邦國的消亡,城邑成為棄土,所以蔡國才能遷徙進來。

州來地理位置覆蓋了今之淮南市西半側以及鳳臺縣全部。在鳳臺縣境內,淮河大轉彎處南、北流向,分出東、西兩岸。歷代史學家對州來邑的確切位置存有爭議,一說是西岸,即今之鳳臺縣城所在位置,一說是東岸,即今之壽縣城附近的東淝河邊。近年來考古獲取的實證偏向於東岸之說。

蔡國遷入州來存在了四十四年。公元前447年,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對蔡國發起了最後的攻擊。是時吳國已被越國吞滅,風雨飄搖的蔡國無援無助,遂被楚人攻陷國都,殺掉了最後一個國君蔡侯齊。此後,蔡土屬楚,蔡國的最後國都被稱之為“下蔡”,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時代頒發給鄂君的符節《鄂君啟節》,以及與屈原同時的的辭賦作家宋玉所寫的《登徒子好色賦》都提到了“下蔡”這一地名。

蔡國消亡以後,市境屬於楚國。七國時期強秦崛起,無休止攻伐其他國家。考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40年),諸侯國家聯盟,推楚相黃歇為統帥,組織六國聯軍伐秦。秦軍專打楚軍,楚軍戰敗,聯軍潰散,黃歇放棄新都陳城,帶上考烈王渡過淮河進入淮南地區,在壽春重建楚都。市境從此為楚都北郊地區。

楚人非常富有,且崇尚厚葬,所以在北郊地區建立了很多陵墓,史料記載戰國名將廉頗的墓葬在八公山中,方誌載證楚相黃歇的陵墓在今之謝家集境內,稍早一些的考古發現也證實楚幽王的陵墓在謝家集的孫廟鄉。

秦、漢及淮南國時期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兵伐楚,陷壽春城,虜殺楚王負芻,吞滅楚國。秦置九江郡壽春縣,市境屬之。二十一年後,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淮南國立。淮南國以淮河為界,市境淮河以南屬淮南國,市境淮河以北屬漢高祖五年封立的梁國沛郡的封地。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劉邦誅殺功臣韓信、彭越等人,逼反英布。劉邦赦天下死囚從軍,徵集諸侯兵馬討伐淮南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軍與漢軍激戰。淮南軍少而勇,但眾寡不敵,英布戰勝後撤退,因軍中混入漢軍奸細而遇刺身亡。

劉邦立幼子劉長為淮南王,淮南國都改建於肥陵邑(即戰國故城壽春)。此際的淮南國北起淮南,南及贛南,西起漢水,東至全椒,縱橫數千裡,擁有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五十縣之地。市境屬淮南國都壽春北郊,境內西部山巒稱“北山”、“肥陵”,東部有曲陽侯國及“曲陽城”(今淮南市上窯地區)。

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遭廢,在流放中絕食而死,淮南國被取締。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漢文帝下詔恢復淮南國。

四年後(公元前164年),漢文帝立劉長之子劉安為淮南王,轄九江郡一郡十五縣之地為淮南國,國都仍在壽春。劉安是一個修養有素的知識分子,有多元化文化思想,不僅深入研究天文、地理、經、史及諸子百家學問,同時也懂得輔政安民、導君向善的治國之道,還十分精通如何修身、如何養性的道家之術。

劉安著作頗豐,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淮南道訓》、《淮南王賦》、《淮南王群臣賦》、《淮南內書》、《淮南外書》、《枕中鴻寶苑秘書》、《淮南詩歌》、《淮南雜星子》、《淮南兵權謀》等書,今天仍然刊行於世有《淮南子》一書,洋洋幾十萬言。據古籍記載,劉安還是豆腐的發明者。現代一年一度舉辦的中國豆腐文化節奉其為“豆腐始祖”

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被誣謀反,自殺。淮南國被漢廷取締,其地併入六安國,市境遂屬六安國。 三國、西晉、東晉時期 三國曹魏時期,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後又改為淮南郡,市境仍為淮南郡所轄,境內東淝河時稱“長獺津”。

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所於壽春,市境為壽春北郊。

東晉時期,市境西部山巒始稱“八公山”、“紫金山”,東部水系始稱“洛澗”、“洛水”,長獺津改稱“肥水”、“淝水”。昇平三年(公元357年),前燕慕容雋寇東阿,晉廷遣西中郎將謝萬駐軍下蔡。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前秦苻堅遣大將王鑑據洛澗(今淮南市大通區境內),張蠔屯八公山。晉將桓伊和水軍竺瑤、驕陽等大敗王鑑、張蠔。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國主苻堅領戎卒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犯淮南。苻堅弟苻融領兵三十萬奪壽陽城,迎苻堅入城。晉將謝石、謝琰、謝玄據八公山,與前秦軍戰於東淝河,苻融被殺,秦軍大潰,屍擁淝水,是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南北朝、隋、唐時期

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很多時間依憑淮河攻守,因此市境成為南北紛爭的戰略要地。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兵渡淮河南下,破尉武戍(下蔡之南魏家渡,在今之八公山中壽唐關附近),宋將劉康祖率八千人馳援,迎敵數萬於八公山中,大戰一日一夜,使北魏兵傷亡過半。劉康祖身受十餘創,被飛箭射中頸部,墜馬而死。

劉宋、南齊、蕭梁政權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則被僑置豫州、梁郡等其它州郡。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年至499年),又置南兗州於渦陽,領下蔡等郡。市境始有“秦墟”、“潘溪”域名。

南北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梁武帝在淮南發動大規模戰爭,令北兗州刺史趙景悅圍荊山,宣毅將軍裴邃襲壽春、入羅城,定遠將軍太守曹世宗攻破曲陽城,又奪秦墟(今淮南市上窯地區)。北魏潘溪(今淮南市潘集地區清風孤堆)守將棄城逃走。

隋文帝一統後,隋朝置淮南郡於故地,治所壽春,市境屬壽春北郊,境內懷遠縣部分時為塗山縣西南端。

唐代設淮南道,市境為淮南道壽州所轄,境內懷遠縣部分改稱鍾離縣。

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至626年),唐高祖李淵封孫子李茂為淮南王,後被武則天流放,死於振州(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唐懿宗鹹通九年(公元868年),江、淮大旱,發生蝗災。徐州戍兵龐勳等人流竄入淮,聚眾六七萬,因絕糧,以人為食。朝廷僱傭軍與之戰,叛兵屢敗,逃離淮南地區。

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時期淮南道壽州、下蔡縣先後為吳國楊氏、南唐李氏所有,市境屬之。

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周將李榖進攻淮南,陷上窯,掠當地人口十萬為丁夫。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正月,李重進敗南唐軍五千人於八公山。三月,周主柴榮率諸軍駐於紫金山下,命趙匡胤率親軍登山激戰南唐軍,連破南唐軍數寨,獲得八公山大捷,壽春守軍遂降。後周柴氏奪壽州城,經年鏖戰方下,以為難治,遂將壽州降為縣治,改下蔡為壽州治所,此後即有南、北壽州之稱,市境淮河南北兼為二州所屬。

北宋一統,設淮南路壽州,州治仍在下蔡,市境屬之。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封太子趙禎(即後來的宋仁宗)為壽春郡王。趙禎在淮南,仿效西漢淮南王劉安遺風,召集年長有德、品行方正之學術之士研究學問。當世之人稱市境八公山為“壽春山”。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國破,市境淮河以北土地常為金兵侵擾、佔據。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宋、金議和,宋廷將壽春府移治壽春,淮河以北為金國所有,金國在下蔡也設置了“壽州”。此後,市境淮河以南為宋界,淮河以北為金界。

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元人與南宋聯軍攻破蔡州城,殺金末帝,遂滅金國,市境淮北土地復為 南宋疆域。四十年後,元人毀盟,侵犯南宋,市境戰事又緊。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為抵禦元兵侵犯,兩淮宣撫大使夏貴令其子夏松總統淮南水兵。夏松築城於硤石西岸(今鳳台境內淮河段),並在崖壁上刻字為記。

宋恭宗德祐時期(1275年至1276年),元人大舉南侵,淮南地區淪陷。元代置河南江北行省安豐路壽春、下蔡、懷遠等縣,治所在壽春,市境兼屬三縣。

明、清及民國時期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濠州(今鳳陽縣)人朱元璋佔據淮南、開闢江南,滅陳友諒、吞張士誠,驅逐元廷,建立明朝。設鳳陽府隸壽州、懷遠縣,市境兼屬之。因戰亂蹂躪,人口減損嚴重,兩淮地區原居民幾近滅絕。

明王朝政權穩定以後,官方便從山西、山東一些地方有組織地向市境遷徙人民,以便開荒耕作,恢復生產。市境姚家灣、廖家灣、朱家崗、蔡家崗、王圩等等許多村落都是當時的移民,其族譜均有載述。

明亡清興,至順治二年(1645年),淮南地區始有清廷建制,清廷依明制設壽州、懷遠縣,市境屬之。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兩江總督尹繼善上奏朝廷,說壽州周圍千里,知州一員難以肆應。請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分疆而理。清廷准奏,以城內之東北隅並北門外之石馬店(今之石灣村,屬淮南市鳳臺縣)、東門外之石頭埠(今依舊名,屬淮南市田家庵區)等處地方劃出,增置鳳臺縣。

明亡時,多方戰亂蹂躪人民,江淮地區幾成赤地,清王朝政權穩定後執行輕稅薄賦政策,人民得以繁衍生息。至武進人李兆洛擔任知縣的嘉慶時期,鳳臺縣已有人口20餘萬。李兆洛修撰了《鳳臺縣志》,依其記載,當時市境已有民間煤炭生產。

1912年民國肇立,改壽州為壽縣,懷遠縣、鳳臺縣仍依舊制,市境兼屬三縣。國民十九年(公元1930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成立淮南煤礦局,第一個淮南煤礦工業生活區在九龍崗創建,即“淮南村”,其地屬懷遠縣西南部分,現屬淮南市大通區。國民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2月1日,淮南至合肥鐵路鋪設竣工,市境始有鐵路運營,其後便成立了淮南鐵路局,隸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此際,由於煤炭生產的促進,“淮南三鎮”大通、九龍崗、田家庵業已形成,城市初展規模,被稱作“淮南礦區”。

國民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6月4日,淮南礦區為日寇侵佔。日本侵略者拼組“淮南炭礦株式會社”,市境成為強盜掠奪能源之地。國民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八月日寇宣告投降,翌年,由國民黨接收委員會成立的淮南礦路公司,邀請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礦產勘測處處長謝家榮先生,勘探舜耕山、上窯山、八公山的煤炭礦藏,重點在市境西部發現了廣泛、豐厚的煤田儲存。

現代

1949年1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六分區十二團渡過淮河,於18日凌晨佔領田家庵,宣告淮南礦區解放。2月5日,由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以淮南煤礦為中心,由鳳臺縣淮河以南、壽縣東淝河以東、懷遠縣上窯以西各劃一部分地區,設立一個獨立的行政區——皖北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即由中共皖北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委員會宣告“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

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屬於皖北行署區。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併入安徽省。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准成立。

今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區和鳳臺縣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2004年7月,孔店鄉、三和鄉、曹庵鎮、史院鄉、孤堆鄉、楊公鎮、孫廟鄉由合肥市長豐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

2016年元月5日,壽縣全建制併入淮南市。


半米食光


淮南歷史悠久。

境內新石器時期聚落遺址眾多,夏商之際,“淮夷”人在此建立州來國,創造了淮夷文明;春秋戰國時期,蔡國、楚國先後遷都於淮南,留下眾多的蔡楚文明遺蹟;西漢初年設淮南國長達81年,從此以後,“淮南”長期被作為行政建置,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歷經三國、兩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直至兩宋,淮南一直是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戰國時期楚相春申君黃歇、漢代淮南王劉安、宋代呂氏家族、明代御史方震孺、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是淮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近現代以來名人輩出,張匯滔、柏文蔚、方振武、廖運周等譽滿天下。

淮南文化燦爛。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厚重文化,芍陂(安豐塘)水利工程澤被今世,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早300年之久。鴻篇鉅製《淮南子》被胡適稱作“絕代奇書”,是中國成語典故的寶庫,常見工具書收錄源於《淮南子》的成語120多條,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源於《淮南子》的成語典故達300多條。壽州古城是蔡楚王都,也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宋城。城中的報恩禪寺起於盛唐,為“千年古剎”;壽州孔廟規制完整,保存完好;壽州清真寺經明清兩代修築,規模宏大,為“華東第一清真大寺”。而獨具特色的豆腐文化令淮南名揚四海;古壽州窯遺址、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生物化石“淮南蟲”,淝水之戰古戰場、茅仙古洞、正陽關、隱賢古鎮、瓦埠古鎮、九龍崗民國小鎮遺存以及花鼓燈、推劇、少兒藝術馳名中外。


則天15


古代

  • 夏商時期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為州來子國所轄;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景王十六年(BC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於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吳。為便於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BC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於州來,改州來為下蔡。

  • 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BC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BC241年)遷都於壽春,改壽春為郢,市境成為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BC223年),秦滅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BC221年),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 西漢時期

漢高祖四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死於流放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今壽縣)。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今屬淮南市謝家集區)。

  • 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市境及鳳臺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臺縣均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於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 南北朝時期

期間劉宋、南齊、蕭梁沿習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先後有豫州、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復為淮南郡所轄,鳳臺縣屬汝陰郡下蔡縣。

  • 唐時期

唐貞觀初置淮南道,在淮河之南,故名,東臨東海,西抵漢水,南據長江,北距淮河,領揚州、楚州、和州、滁州、濠州、壽州、廬州、舒州、蘄州、黃州、沔州、安州、申州、光州等州,今湖北大江以北漢水以東、及江蘇、安徽江以北淮以南之地,治揚州,今江蘇江都治。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臺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後為吳、南唐所有。

  • 北宋時期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後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

  • 元時期

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

  • 明時期

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

  • 清時期

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縣所轄。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鳳臺縣遷治於下蔡縣故地(今城關)。

近代

  • 民國初年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市境分屬壽縣、鳳台、懷遠縣,其中有“淮南三鎮”之稱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

  • 日據時期

日軍在進入淮南之後,設立大通礦區。而現在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的田家庵區的地名,就來自於日軍。當時淮河南岸渡口只有一個田姓的人家的小庵子搭的簡易渡口,所以日本人把淮河南岸的小鎮叫做田家庵。淮南的日語讀法為:ワイナン。而古籍《淮南子》中的“淮南”讀法則為エナン。

現代

1949年1月18日國民政府撤出淮南。同年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屬於皖北行署區。

1952年皖北、皖南合併恢復安徽省後,成為安徽省的一座省轄市。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併入安徽省。

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13個享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之一(安徽唯一)。

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准成立。今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區和鳳臺縣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2004年7月,孔店鄉、三和鄉、曹庵鎮、史院鄉、孤堆鄉、楊公鎮、孫廟鄉由合肥市長豐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淮南市被先後命名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全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省級園林城市”和全國園林城市。1984年淮南市和重慶、大連、青島、無錫等城市一起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城市”[3],享有地方立法權;198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現代意義的淮南市是新興工業城市。

2015年7月3日,《六安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對壽縣整建制劃歸淮南市管轄的意見》稱同意將壽縣整建制劃歸淮南市管轄[4]。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覆將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5]。壽縣是中國為數不多至今完整保存了古代城牆城門的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