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老汪有点困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桃花源的美在于它的神秘面纱,不为人所见,在于它是心里的一个梦想国度。

桃花源的真相许多人都想知道,有好多学者加以考证。今天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真相就真相不需要加上恐怖两个字。

1桃花源与桃花潭

桃花源就是陶渊明的一个理想国,说起来有这样一个故事:和李白的《赠汪伦》的桃花潭有一定的关系。桃花潭,原称“千潭”,是今安徽省泾县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青弋江的上游。潭映岸边桃花,江中魚儿嬉戏,水面花瓣浮动\t陶渊明到此探望弃职隐居于桃花潭西岸的柴桑令刘程之时,见一大片桃园,景致妖娆,如入仙境,便构思写成《桃花源记》 ,故名之

也就是先有了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才有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2为老百姓构建的桃花源。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陶渊明时期北蛮符坚入侵,宫廷残酷争位,官场昏暗,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陶渊明一身正气,自然看不惯,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其实他过的日子并不是特别的舒心。“悠然见南山”的内心深处,还有匡扶济世的未酬

陶渊明是个文人士大夫,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他对官府,对这个制度已经绝望。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他在弃彭泽令回家十六年之后的五十七岁时写成了这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他为老百姓构建的桃花源。幻想一定有神话的成分,一定有好多不现实,给人一种神秘感。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内心深处对美好的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3桃花源是类似共产主义的“桃花源主义”

《桃花源记》里这是一个自自在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没有污染。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共产主义。

陶渊明是在晋太元年间(376—396)说这个话的,离《共产党宣言》(1858年)还差一千四百多年呢。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影子,我们就算它是“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是开了一条政治幻想的先河。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后就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

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4

桃花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里的人们朴实善良本真的性格。

他们对外人毫无芥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看了陌生人就邀请他回家做客。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就随口问对人完全相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便,表明速度之快,不假思索。说明桃花源中人对突然冒出来的渔人毫不试探、毫不担心、毫无戒心、毫无提防,丝毫没有考虑渔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觊觎还是好奇,他的到来会不会打破原来宁静幸福的桃源生活;他们的头脑中甚至从未闪现过歹念,仿佛善良就是天性。所以,“便”就是村人特别淳朴的本真反应。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究竟“问讯”什么?有两种可能:其一,依据前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中人就问一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其二,依据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见,打开“话匣子”后,桃花源中人应该是什么都问了。那么,桃花源中人究竟关心“你从哪里来”还是“什么都问”呢?如果桃花源中人关心外面的世界,他们中一定有人会通过某种途径窥探外面的世界,那么就不会因“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叹惋了。显然,桃花源中人不会关心外面的世界,因为不关心,所以不会什么都问,他们只是好奇这个渔人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来干什么。因此,“咸来问讯”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问“你这外人,怎么来我们这里了?”这只是本能的反应。

结语:

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美丽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它在脚下奔腾、流转、前行,“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所以其它人永远也找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