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析隋朝初年,“两杨皇储”势力此消彼长背后与关陇集团关系

易储斗争的背后


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下令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至此,杨勇已经位居皇储二十年之久,这一诏令显然在隋朝内部引发了动荡,不仅杨家内部激烈斗争,连朝廷中不同的政治群体之间也受其拉扯和牵制,从而导致了整个隋朝中枢政治结构的大洗牌。

从显性的情况看,按照学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角度:太子杨勇一味宠幸昭训雲氏,破坏了隋文帝钦定的婚姻,引发了他与父母之间尤其是独孤皇后的矛盾,如此一来撼动了自己的储君地位。但是仔细想来,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为何一起后宫之宠竟然激起如此大的变故,甚至于招致废黜,这等事件让人唏嘘。

实质上,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政治系统争斗,换而言之是两大阵营的角力。杨勇的东宫势力衰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与独孤皇后的矛盾,还有背后关陇集团几大势力的争斗。

而"新皇储"杨广,自从开皇九年(589)平陈战争结束后,杨广晋爵为太尉转任并州总管,次年又镇压陈境内豪族叛乱,取代秦王杨俊成为扬州总管。从两次平南战争中看杨广的升迁,并未发现有多大的助力,与之相对的杨勇开始失宠,此时杨勇并没有直接被废,其势力也未出现颓势,所以废黜诏令等了整整十年才下达。这期间杨广在扬州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随着两大阵营背后势力的此消彼长,也就有了开皇二十年的废黜事件发生。

试解析隋朝初年,“两杨皇储”势力此消彼长背后与关陇集团关系


东宫衰落与关陇集团的关系


自从隋文帝登位初年就完善了东宫各项制度建设,同时又选出一批文武双全的僚属以辅助太子杨勇,对其谆谆教导。这些僚属很容易就会被标上"太子党"的标签,自然成了其核心力量。据《隋书》中记载的人数来看,开皇年间东宫僚属五十八人,在整个国家官僚系统当中自然划分至"东宫僚属",至于区分文和武,视为不均。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五十八人的来历中,三十五人属于是关陇集团,细细划分为三大类:北镇势力后裔、关陇河南河东土著势力及后裔、北魏孝武帝遗族;仅河南河东土著势力就有十七人,占据一半。

要知道在隋朝前期的北周政权当中,"两河土著"势力长期受到北镇的压制,所以在北周末年转而支持杨坚建随,自认而然就成了新型的政治核心力量,在政治权力结构当中进一步跃迁,站到了北镇势力之上。

并且杨勇的东宫势力和不同地域的集团间存在明显的亲疏关系,如河东柳氏、弘农杨氏、杨扈田三姓姻亲家族。

河东柳氏——僚属职责和家族利益

其中河东柳氏和杨勇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从开皇年间开始,柳氏异常坚定的支持杨勇,甚至于到了仁寿末年还试图助杨勇复位。实质上柳氏家族和杨素家族在北周初年就有很深的恩怨,并且对晋王杨广也不太和谐。开皇十年隋文帝本来答应以兰陵公主嫁给杨广妻子的哥哥,结果因事改嫁于柳氏家族中柳述,致使杨广不满。而此时正是三子夺储大战前夕,杨勇、杨广、杨素三人已经开始角力,此时的杨氏自然知道利害所在,于是尽心尽力支持辅佐皇太子杨勇,此等忠心不仅是为官职责,还有基于家族利益考虑作出的选择。

试解析隋朝初年,“两杨皇储”势力此消彼长背后与关陇集团关系

弘农杨氏——家族利益前提下的个人取决

从开皇九年,杨勇逐渐失宠开始,晋王杨广的羽翼开始丰盛,东宫僚属当中的一部分与杨广有牵连的官员处境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从出身关陇集团的弘农杨氏成员身上特别明显。原属于东宫僚属的弘农杨氏官员共有五位,其中三位的变化非常直观:杨朏、杨宏、杨钦都是开皇初年的太子右宗卫副率,杨朏开皇八年居然从东宫调出,随晋王南下平陈,杨宏、杨钦开皇十九年先后调出随军出征突厥,三人均病死于军中。

不难看出,随着杨勇的失宠,隋文帝开始着手虚弱东宫势力,在一开始弘农杨氏就锁定了太子杨勇的矩阵,其主要是以家族利益为核心,因为经历过动荡政局的家族,一般都非常明确自己服务的对象。

杨扈田三姓姻亲家族

杨钦、扈志和田仁恭三人同时任东宫僚属时,除了特定的政治背景,他们三人之间也存在紧密的姻亲关系。因为但是的姻亲是除了血缘政治以外最重要的政治联合纽带,隋文帝开皇初年把这三个安排在东宫要属位置,就是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姻亲关系,不至于内讧。

这种姻亲关系不单单在杨扈田三人身上,其他还有张孙氏、独孤氏、宇文氏之间也与杨家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

由此观之,开皇初年东宫的僚属配置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显示着杨勇势力的强盛,一方面也是关陇集团群体之间抱团取暖的机制。但是这些群体随着杨勇的失宠也逐渐开始失势,因为东宫僚属基于不同的家族利益和个人选择,渐渐开始分化瓦解。


试解析隋朝初年,“两杨皇储”势力此消彼长背后与关陇集团关系


易储斗争最后阶段的决战与关陇集团的分裂


开皇二十年十月,杨勇被贬为庶人,次子杨广被立为太子,隋文帝从着手废储到重新立储,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姑且不论在此期间杨广的表现,其实易储的过程之所以如此,乃是二人此前早已分出了胜负。

高颖的下野——东宫的崩溃

从文帝开始翦除杨勇势力开始,就对东宫背后的各关陇势力开始一轮皆一轮的政治打击。除了出调弘农杨氏等人前去平南,清洗东宫武装系统,还对其文官系统进一步打击。开皇十九年,隋文帝罢黜了东宫的尚书左仆射高颖,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打击,也是对高颖所代表的北朝新贵族的打击。

高颖本身的家族力量就较为孤单,在不断遭受到同僚的攻击下,他和杨雄、苏威、虞庆结为"四贵",成了一个小型政治集团,引发隋文帝的猜忌和不满。所以一到开皇九年,中央权力核心层发生变化时,这"四贵"自然就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而出生关陇土著势力的杨素跃居尚书右仆射,与高颖共掌朝政。其后这两大阵营就展开了争斗,

在高颖下野一事发生后,太子杨勇在开皇末年的处境越发恶劣,试图进行势力扩张以挽回局面,原本支持他的杜陵韦氏和河东柳氏,此刻纷纷闭门自保,悄无声息,太子杨勇到了四面楚歌的地位。

杨广的对峙——拉拢杨素的关陇力量

站在对立面的杨广找到了新的契机,开始拉拢杨素展开猛烈进攻。随着高颖的下野,杨勇的东宫势力已然开始奔溃,杨广的行动无非是压死东宫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开皇十九年、二十年杨勇的扩张活动看:杨广和杨素联手,凭借两次出征突厥的机会,得以久居京师,加紧他夺储的步伐。

同时两人联手加紧打击东宫势力的同时,也开始对东宫内部人员进行了分化瓦解,拉拢其重要僚属倒戈,作自己的内线,其中就有东宫幸臣姬威,后来成为了审讯杨勇的关键人证。于此同时,杨广顺势解除了与崔氏的姻亲关系,维护了隋文帝夫妇对他的一贯信任和支持。

整个过程当中,晋王杨广主要依靠的还是关陇集团的政治合作者们的支持,其中以杨素为主要核心支持力量。

试解析隋朝初年,“两杨皇储”势力此消彼长背后与关陇集团关系


小结:

实质上从隋文帝建国初期对东宫的培养和人员配置情况来看,就是在利用几大旧的关陇集团势力来辅助太子,但是随着隋朝发展进程中,隋文帝为了加速了隋朝开皇中叶以来的政治结构调整进程,把矛头指向了太子杨勇,这里面自然有一些偶然情感因素,但是更多地是为了打散旧的政治结构。

因此整个废储过程中,先是以高颖为代表的"四贵"集团逐渐失势,以杨素为代表的关陇地方土著势力又迅速崛起,可将杨勇和杨广所依托的支持势力,均是新型的集团组成参与到中央核心调整中来。

在十几年的激励争斗中,背后是长期的政治势力较量。不仅内部力量受到极大的内耗磨损,附庸在杨勇背后的文武官员尤其是出身关陇集团的成员在易储过程中及其后续政治斗争中,大批遭到废黜和杀戮,这里面既有太子集团的高颖、宇文弼等文武朝臣和东宫僚属,还有仁寿宫之变中遭到清洗的柳述、元岩等人。

关陇势力此消彼长的状态,也就铸就了杨勇失权,杨广夺权的结局。只过不可悲的是,隋文帝试图打散旧关陇集团群体力量的计划泡汤了,因为整个隋朝的统治群体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关陇势力之间只不过又走上了新的组合,新的斗争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