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首任总督罗绅达 任期1898年4月——1899年2月

罗绅达的海军战舰指挥官生涯结束在勃兰登堡舰上,这是他离开青岛到最后退役的一个桥梁。然而,对罗绅达来说,青岛并不是他的勃兰登堡,在这里他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对“商人的港口”的想象,他的殖民地管理者的使命就完结了。而在他的出生地哥本哈根,“商人的港口”最终却成为了一个贸易繁荣的“勃兰登堡”。其实,这也许不是罗绅达个人的过失,因为对曾经的德意志帝国来说,青岛最终也没有成为柏林的“勃兰登堡”。

从1898年4月到1899年2月,罗绅达的首任青岛总督的任期很短。尽管这看上去有些唐突,但却可以清楚地透露出柏林方面的在推动青岛开发上的焦虑。作为一个总督,罗绅达在新殖民地的前期准备工作,显然没有令柏林海军部的主管蒂尔皮茨满意。在导致罗绅达很快去职的一系列原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罗绅达没有把“商业贸易自由和职业自由”方针真正贯彻在他的工作中。而作为青岛这个德国新殖民地的政策制定者,蒂尔皮茨从一开始就希望在这里“实行一种积极的、有利于商业公司和工业企业到租借地安家落户的政策”。这样,没过多长时间,蒂尔皮茨就对罗绅达这个来自“商人的港口”的海军军官失去了耐心。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早期总督居住与办公在总兵衙门内

1852年9月2日,罗绅达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从小渔村逐渐成长起来的海上贸易中心。在丹麦语里,哥本哈根的本意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的港口”。在哥本哈根,罗绅达的父亲是丹麦财政部的官员,但父亲的这个职业,却没有对罗绅达构成任何吸引力。根据马维立博士编译的《1898至1914年青岛德国总督传略》(2005-波恩)中提供的资料,1869年,17岁的罗绅达以海军候补少尉的身份加入了德国海军,1873年晋升海军中尉,1876年晋升海军上尉,1883年晋升海军少校,1890年4月15日晋升海军中校。从1891年5月至1894年9月,罗绅达了担任第二鱼雷部的指挥官。1894年10月至1895年9月,罗绅达担任海岸装甲舰哈根号舰长,1895年9月至1898年1月任弗里德里希-卡尔号舰长。在罗绅达担任弗里德里希-卡尔号舰长期间的1896年,他被任命为上校。

此后,罗绅达上校的命运开始和一个德国东方殖民地发生了联系。他在胶州被德国海军占领的两三个月后,被任命为胶州租借地的首任总督。1898年4月15日,罗绅达抵达青岛。和他在一起的有他的妻子和小女儿。

罗绅达青岛总督任内完成的工作,包括了保护区的立法准备、设立青岛和李村两区法院、参与保护区边界及界石位置的谈判、制定土地税征收依据、制定抑制投机活动的土地标售办法、颁布《青岛地税章程》并开始征收地税,等等。

据说,导致罗绅达去职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早期进入该殖民地的德国商人的抱怨,他们认为总督在土地标售工作上拖延并且不十分公平。这其中就包括了1898年7月2日《柏林日报》旅行记者邬尔夫披露的单维廉事件。邬指责单氏借代表政府负责征购土地之机,私自违规购买了一片山地,这令德国国内舆论哗然。罗绅达保护了单,并让单氏在他受到攻击的1898年4月至6月间,专心草拟了青岛的土地法规。随后,罗绅达和单维廉一一去职。

蒂尔皮茨对新任总督保罗-叶世克海军上校的任命在1898年10月10日就下达了。但因为叶世克在1899年2月19日才抵达,所以罗绅达在青岛就一直工作到了1899年的2月。随后,回到德国的罗绅达再次担任一艘军舰的指挥官,这艘战舰的名字便是勃兰登堡号。他从1899年9月开始他的任期。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德国政府在7月将一些军舰派往到中国,其中就有罗绅达指挥的勃兰登堡。在1900至1901年罗绅达重返中国,并且还与他的军舰一起访问了青岛。在这期间,他还参加了包括1901年4月8日举行的青岛至胶州铁路的开通剪彩仪式这样一些活动。1901年8月,罗绅达再次来到青岛,但只待了一天就和青岛“再见”了。

1902年1月11日,罗绅达以海军少将的身份退役。1917年8月11日,他在特兰托去世。这一年,罗绅达65岁。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第二任总督叶世克 任期1899年2月——1901年1月

1899年的2月19日,在叶世克终于到达青岛的时候,他显然不会预计到他回不去了。他可能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从这一天开始,他的生命就已经进入了按天计算的倒计时。后来我们知道,在这个寒冷的时刻沿着崎岖的殖民地道路向前走,上帝留给这个德国总督的时间,已不超过2年。

和曾经与青岛发生过密切联系罗绅达和特鲁泊一样,叶世克的一生也都是在海军度过的。有一些人,仿佛生下来就是给军队准备的,而他们三个人中间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代表。作为第二任的青岛总督,叶世克本来也可以在任期结束时重新回到海军,继续他自己的纯粹的军人生涯,但是,恰恰是在这最具连续性的环节上,他和的前任以及后继者泾渭分明,他没有能够等到这一天,因为他在并不曾完成任期的时候就病倒了。最后,他死在了青岛,成为了1897至1914的17年间唯一将生命终了在殖民地的德国总督。

在马维立博士编译的《1898至1914年青岛德国总督传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叶世克所走过的路程:1851年8月4日,保罗-叶世克(Paul Jaeschke)出生于布雷斯劳。他是银行职员奥托"叶世克的儿子。叶世克中学仅读到十年级就不在上学了,1868年4月,17岁的叶世克以候补海士官生的身份加入德国海军。从1868年7月至1869年6月,叶世克随教练舰尼奥比号在非洲和西印度群岛活动,1872年晋升为海军中尉。在1872年至1881年之间,叶世克按命令有规律地变换着在陆上或在舰上职务。1881年在西印度叶世克晋升为海军上尉。同年,他改任在鱼雷试验仲裁。1886至1888年,叶世克在东亚成为狼号炮艇的指挥官,并在1888年晋升为海军少校。1888至1892年,叶世克在基尔成为鱼雷局的负责人,1892年至1895年在柏林成为海军部中央局长官,并在1894年获得晋升海军上校。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位于汇泉湾的胶澳总督临时官邸

1895年4月,叶世克被任命为大巡洋舰皇帝号的舰长,并率领该舰从德国到达东亚。1896年5月他被召回柏林,担任了海军最高统帅部外事局长官。1898年10月10日,在罗绅达上校在胶州遇到了一系列麻烦的时候,他被匆忙任命为胶州租借地的第二任总督。这时,他47岁。

而实质上,早在1896年春天的时候,叶世克就曾经访问过胶州湾。他在那个春天在胶州湾的活动情况,没有被记录下来。17个月后,蓄谋已久的德国人就占领了那里。1898年10月关于叶世克的任命并没有马上被执行,发生拖延的原因,我们不知道。直到1899年的2月19日,叶世克才到达青岛,开始履行他的总督职责。

在叶世克就任不到一个月的1899年3月11日,总督颁布了一项新的决定,这就是在参议重要的殖民地事务时,平民团体的三名代表也将被吸收参加总督府议会,这三名代表参加议事的时间是一年。他们当中,有一个人由总督在听取总督府议会的意见后确定下来,第二名由在商业登记中的非中国公司选出,第三名则在土地登记中的地产主产生。第三名代表不分国藉,但应是至少缴纳土地税50元以上者。

接下来,叶世克就遇到了麻烦。先是筑路公司和当地民众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最后它演化成了一个军事血腥的事件。随后,应德国公使由北京发来的关于应付危机的请求,叶世克先是派出了50名士兵去保护公使馆,后来又派出了由25人组成的另一支特遣队前往天津。最后在1900年的6月19日,第三海军营又派出由240名士兵组成的新的特遣队赴大沽。

前面的冲突最终在1900年10月由叶世克和山东巡抚达成的协议获得基本解决。此后,在50公里地带以内的德国工程开始由青岛方面和山东当局一起来加以保护。而派去北方的部队,也在局势平稳以后回到了青岛。

从1900年7月起,一份每周出版的政府公报开始发行,它被用来刊登总督府的全部法令和通告。其中较为重要的和所有涉及华人的内容,除了德文外,还被要求同时用中文刊出。

早在1900年的3月24日,叶世克已在香港迎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海伦-沃琳。但是这之后他就进入了最受困扰的时期,并最终在1901年1月27日死于斑疹伤寒症。政府方面在叶去世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在1900年那段困难时间里,“他不顾自已的健康,全力以赴的工作,才加速了生命的结束”。一份政府文件赞扬说,他给自已树立了一个纪念碑,因为殖民地的繁荣将使他的名字不会被忘记。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位于太平路的叶施克纪念碑(解放后被拆除)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第三任总督特鲁泊 任期1901年6月——1911年5月

特鲁泊出生于1853年。1898年2月11日,他就担任了驻青岛的的海军司令。1901年6月8日,他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胶澳租借地的新总督,直到1911年5月离职,历时十年,是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作为任期十年的胶澳总督,特鲁泊在青岛的作为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保住天后宫;建成海水浴场、跑马场、露天音乐台等旅游休闲设施;开建基督教堂,兴办德华大学;促成德国在济南设立领事馆、青岛礼贤书院学生可直接升入山东大学堂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与山东巡抚周馥互相访问,使胶澳租借地与山东内地实现“由冲突到融合”。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1903年总督特鲁泊接待山东巡抚周馥

特鲁泊上任后,青岛已开始摆脱单一的军事殖民化发展模式,十年之间,实现了从军事中心到贸易中心的转变,开始了向文化中心的提升。他被认为是一位奠定了城市新秩序的人物,或者说是一位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突破走向融合的人物,占领后最初几年的那种混乱状况有所转化,行政结构渐趋完备并运转有效,新殖民政策开始全面实施。

上任初期,特鲁泊遵例在清朝总兵章高元的衙门内办公,到了1904年,开始在总督府山(今观海山)南麓建造总督府行政大楼,原考虑将总督住宅一并设于其内,但由于特鲁泊的坚决反对而作罢,随后便有了在信号山建造新官邸的规划。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青岛总督府为特鲁泊督导修建

1907年7月,新官邸落成。9月25日,特鲁泊在维多利亚湾的临时官邸举办了最后一次招待会,履行了与“这座可爱的老房子”的告别仪式。寄身木屋,瞬逾七载,终于等到乔迁新居的日子了。10月初,他带着夫人安娜、女儿莎瑞尔、长子海因里希和次子威廉一起迁入了富丽堂皇的新官邸。特鲁泊成为了信号山新总督官邸的第一位主人。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总督楼(今迎宾馆)

在总督官邸的事情上,特鲁泊确实有些铺张浪费了。其实,特鲁泊去职的症结在于德华大学的相关事务上,导致他被解职的具体事件是1910年秋天校规的制定,对此,他企图由总督府施加更多的行政干预,由此引发了与学校老师的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全体教师的罢教行动,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主管青岛事务的德国海军部国务秘书冯·提尔皮茨的不满。他批评了特鲁泊,并以“他根本上反对这所学校”将其解职。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冯·提尔皮茨

从1901年6月到1911年5月,特鲁泊在青岛工作了整整10年。除了两度回国度假和述职以外,其余时间均在青岛度过。在这期间,他的军衔也获得了稳定提升,1905年4月3日他成为海军少将,1907年9月17日成为海军中将,1911年1月27日晋升为海军上将,这可视为德皇威廉二世对其总督生涯的一个褒奖,也是对其遭解职的一种宽慰。所以他被认为是四任胶澳总督中,任职时间最长、军衔最高的一位(其前后任均领校级军衔)。

1911年5月14日,特鲁泊告别青岛,乘“格奈森瑙”号巡洋舰返回德国,后来在被授予世袭贵族爵位以后退休。1931年,他在柏林去世,终年78岁。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末代总督瓦德克 任期1911年8月~1914年11月

迈尔·瓦德克是最后一任胶澳总督 ,虽然只有三年任期,却成为很多历史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比如他与孙中山之间的故事、日德战争德国战败他代表德国投降,成为战俘在日本生活了五年。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瓦德克和德皇威廉二世

1864年11月27日,瓦德克出生于俄国的名城圣彼得堡,父亲是这所大学里的德国文学教授,典型的书香门第。瓦德克10岁时,父亲退休,带他回到了故乡德国著名的大学城海德堡。瓦德克在海德堡大学读历史,只是他没有成为像父亲那样简单的学者,学业还没完成就加入了海军。1898年,34岁的他结婚了,之后家里又多了三个成员,一儿两女。

瓦德克与青岛的缘分开始于1908年,他来青岛担任海军参谋长,1911年8月19日就任第四任德国胶澳总督。于是,瓦德克搬进了总督府(位于市南区观海山南坡,面对青岛湾和小青岛,系德国胶澳殖民地统治机构所在地,为总督所用,故名总督府)。

随后,全家人一起搬到了总督官邸(今迎宾馆,坐落于信号山南麓,因为胶澳总督一职类似于中国地方军队的最高武官提督,所以老青岛人又称其为提督楼)。为什么他可以直接从参谋长直接升为总督?其实,此前他曾做过一年的代理总督。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青岛总督府

吕传胜、巩升起在《与建筑对话:品读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一书中,提到了这样几句话:“1909年4月6日至1910年4月2日,特鲁泊(第三任胶澳总督)回国度假期间,迈尔·瓦德克曾代理了一年的胶澳总督官职。1911年5月14日,特鲁泊卸任后,海军上校黑乃尔又暂时代理了三个月的总督职务。当年8月19日,海军上校迈尔·瓦德克被任命为新总督,直到1914年11月7日德国战败为止。由于黑乃尔为代理性质,所以一般将瓦德克视为特鲁泊的继任者。”

那么可能又有人问了,为什么特鲁泊度假期间选他做代理总督呢?英国人柏狄克在《20世纪亚洲大动荡的前兆——日德青岛之战的历史背景和青岛的防御情况》这样描述迈尔·瓦德克:“他身高1.9米,体魄健壮,仪表非凡,在任何环境里都很引人注目。除了平静的蓝眼睛之外,他那灰斑的山羊胡子极像一个俄国将军……他对细节极为关心,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做事要负责、正确、准时。一旦部下稍不注意,他会立即斥责。迈尔·瓦德克对玩忽职守者绝不宽容,当然他对部下是公正、坦白的,因此他们不怀疑他管理青岛的能力。”

做事认真、有原则、有能力,凭这三点,我们非常期待瓦德克在青岛的表现。

瓦德克刚当上胶澳总督一个半月,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这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风起云涌,作为德国殖民地的青岛瞬间成了大批逊清遗老的“避难所”。

恭亲王溥伟、陕甘总督升允、两广总督周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学部副大臣劳乃宣…这些曾经清廷里的高官,在清廷被推翻后,一个个来到了青岛。其实,从这个层面讲,这些逊清遗老应该感谢瓦德克,因为没有这位总督的同意,他们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地打开青岛的门,更不可能使得“各种文明的中国生活方式在这片曾经是荒凉海滩的地方相遇”。

瓦德克见过很多重要人物,唯独一位他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这个人便是孙中山。当时是什么场面呢?看看张世镕在《孙中山两次胶东之行》中的精彩描述,可以明显感受到: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抵达青岛时,青岛民众的欢迎场面蔚为壮观,男女老少挥动旗帜,敲锣打鼓,艺人们表演狮子舞、秧歌。当时,现场的外国人士,除了英、法等国的记者进行采访外,在火车站出口,德国总督府仪仗队列队欢迎。当孙中山踏着红地毯走出火车站时,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抢先和孙中山又握手、又拥抱,嘴里还嘟囔着:“大总统阁下,我代表青岛的军民欢迎您,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但孙中山当场谢绝了迈尔·瓦德克派来的接站专车而且拒不赴宴。

孙中山大声告诉迈尔·瓦德克:“中华民国不承认德意志帝国用大炮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说罢,在千百民众的簇拥下,乘上三江会馆会长周馥的汽车,直奔三江会馆戏台前广场的欢迎大会。

后来,孙中山以私人身份和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互相拜访,他说:“这次北方之行,虽然访问的城市不少,但青岛是唯一的一个受异邦统治的地方,分外需要好好进行考察。”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孙中山在青岛火车站

这是青岛历史上重要的一刻,孙中山来了。这个场景不知道被多少人用多少种方式反复讲述过。但孙中山真当场谢绝了瓦德克派的接站专车?堂堂胶澳总督脸上怎么能挂得住?关于这个问题,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处长周兆利曾经查阅了大量中德双方的史料,以澄清那些传说与误会,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他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

1912年9月28日傍晚,孙中山偕夫人卢慕贞、秘书宋蔼玲及众多随从,乘坐专列自济南抵达青岛,火车站广场上聚满了2000多人的欢迎队伍,但欢迎现场没有见到胶澳总督迈尔·瓦德克的身影,尽管山东当局事先已将孙中山造访的消息电告了胶澳总督府。

瓦德克虽然未前去迎接,但目光须臾未离孙中山的行踪,“正是他的关注,提供了了解这一历史的难得证据,他在汇报中提到,孙中山下榻在风景优美的‘沙滩宾馆’,一行40多人包住了16个房间”,同年10月11日上海的《德文新报》,也做了相同的报道。这是一个位于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旁边的假日型宾馆,建于1904年,面向美丽的汇泉湾,背后则对着跑马场,马场的奔腾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宁静的海湾形成鲜明对比。

据德文史料记载,第二天中午,孙中山在秘书陪同下,礼节性地拜会胶澳总督瓦德克。瓦尔德克的记录中透露,握手的一刹那,他发现孙并非他耳闻的那个孙大炮;相反,孙中山是一个讲话很有分寸、甚至有些拘谨的人,双方交谈也未涉及任何政治问题和中国时局。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孙中山下榻之青岛海滨旅馆

傍晚,迈尔·瓦德克到沙滩宾馆回访了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好像换了一个人,瓦德克惊奇地发现,孙已完全没了先前的拘谨,幽默健谈和演讲的天才表露无遗,除纵论中国形势之外,也对青岛14年的发展作了正面评价。

此外,孙中山还帮瓦德克解决了一个令他头疼的问题。此次行程,孙中山并没有参观大学的安排,但德华大学的学生们早就租下了大鲍岛戏院,准备欢迎孙中山的到来。学校当局以此系政治活动为借口,禁止学生参加,结果引起全校罢课风波。

不得已,瓦德克亲自请孙中山做学生工作,终以孙中山决定访问该校而平息。而孙中山离开青岛后,瓦德克在给德国政府的报告中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在所有与他接触的人士中,他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的克制和谦虚,他的理想主义和能言善辩,无不昭显着伟人的风范。”

这就是瓦德克与孙中山之间的故事,非常短暂,却成为历史性的一刻。


中国在经历辛亥革命的时候,国际形势也在悄然变化着,但那时瓦德克还没有什么意识。

据《与建筑对话》记载,1913年12月14日,瓦德克在总督官邸设宴款待了日本陆军中尉山本茂。1914年8月1日,又接待了以考察之名来青岛的日本关东总督、陆军大将福岛正。这时,瓦德克才深深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他早就把妻儿送到了北京,他独自在青岛,仍然对和平对现在的稳定抱有一线希望…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等待炮击的命令的日军炮兵

但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了。日英联军7万余陆海军蜂拥而来,瓦德克手里有什么?5000余人以及青岛要塞的众多炮台和堡垒。还有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给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瓦德克总督发来的电告:“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

5000对70000,这样的对比,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但这些怎能击退早已准备充足的日军!9月和10月间,德日在青岛海陆展开了激烈争夺,渐渐地日本人取得了优势。10月29日和11月1日,德国人孤注一掷,先后将塔克号炮舰和伊丽莎白号巡洋舰炸沉,用来堵塞航道,仍无济于事。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封锁航道的沉船

11月7日早上6时许,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炸毁防御设施,毁坏大炮,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第二天,他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电报中宣称:因各种不利条件,为青岛不毁于战火,为保护众多生灵,不得已开城投降…

战争宣告结束,11月10日,瓦德克与日军攻城司令神尾光臣进行了谈判。他对德军投降后受到日军的优待表示感谢,对日军在作战中表现英勇和德军的防御工事的坚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日本当局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取青岛表示极大的愤慨,还对在此次战斗中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也表示了极大惋惜。

这一天,瓦德克和这个事件一起被记入历史,但这个记载并不光彩,因为是他亲手将青岛交给了日本。而这位末任总督也将在几天后作为战俘被带走。自此,瓦德克的世界里只剩下黑暗。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瓦德克亲手写的投降书

1914年11月14日,迈尔·瓦德克作为阶下囚离开青岛。在羞辱中,瓦德克被押上驶往日本的军舰,离开了他生活了三年的城市。他在日本被关押了5年,1919年回到德国后写成《青岛的武装和包围》一书 。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瓦德克在军舰上

1914年11月14日。日本人选择这个日子带他走。不知道是历史跟他开了个大玩笑,还是日军故意而为,因为17年前的这一天,德国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日本人像是在宣扬自己的胜利,又像是一种无声的蔑视。

瓦德克心里一定充满了悲愤和惆怅。任凭怎样,就算走他也要保持德国军官的形象:头戴黑色的海军帽,身穿红色双排金扣并带有4条金色饰线的军礼服及红色军裤,系着黑色的领带,足蹬茶色的高筒军靴。

去日本之前,沿途乘车经过原德军步兵防御堡垒一线时,他特意下车察看数天前的激战残址,然后从李村到沙子口,登上了驶往日本的萨摩丸。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日本福冈县门司港西洋建筑

11月17日,瓦德克到了日本福冈县的门司港,前来迎接他的日军代表是他过去的老朋友山本茂,他说:“这是第4次来到日本,记得在3年前第3次来日本的时候奈良还在下大雨呢。”随后,他被关押在了福冈的红十字会总部。根据不少资料的介绍,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建筑为日本幕府时代的旧址丹崎高地,南侧是风景优美的海滩,西侧为城市公园,对面为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瓦德克也不可能高兴,因为此时他的身份是一名战俘。而且之后会让他越来越亲身感受到,什么叫“今时不同往日”。
有一篇题为《前殖民地总督迈尔·瓦德克在日本福冈战俘收容所的一天》的文章(译自日本档案资料-19日福冈电报),说瓦德克刚到日本不久就接受了日本媒体的采访,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末任胶澳总督的战俘生活:

1914年11月19日下午1时30分,迈尔·瓦德克在他的副官凯瑟尔少校陪同下接受了日本记者的采访。他身着殖民地时期的德国海军将校军服、头戴军帽、腰扎皮带、手持“权杖”与记者侃侃而谈。采访结束后,记者又随着他从楼上下来,来到战俘收容所办公室的大厅里向正在办公的铃木陆军少将递交了一封尚未封口的家信(日军规定凡是德俘家信一律检查),并用德语说:“请将此信邮寄出去。”

这是他在被关押期间发出的第一封家书,也是作为一封普通的平信邮寄的。只见铃木少将接过信件漫不经心地往办公桌上一放,仍在埋头办公。瓦德克看到之后脸上出现了异样的表情,声音都有些急促:“这封信是我打听妻子和儿子的,是一封平信可不能丢失呀……”说完好像又马上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欲言又止。片刻,只得招呼自己的副官一同离开了。

一路上,副官凯瑟尔少校看到瓦德克涨红的脸颊和那微微摇晃的脑袋,在他略微肥胖的下巴上蓄着一撮花白的山羊胡子有点抖。看样子他有点生气,感到被慢待了。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当时日军建立之日德战俘收容营

如今,他已经开始逐步适应这里的孤独生活,坚持每天做“功课”:早上7点起床、8点早餐、下午1点午餐、晚上7点晚餐,枯燥又单调。幸好他有多年写日记的习惯,再加上他从青岛随身携带了大量的书籍,足够他打发一天天的时光了。

据报道称,瓦德克在被关押期间可以得到日军大佐军衔的工资待遇(相当于上校),每月为262.19日元(注:士兵战俘的月俸比军官低得多,但列兵和一等兵每月也能拿到10日元左右,而当时日本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为15~25日元)。1915年1月29日,他还从他的工资中拿出150日元寄给位于大分集中营里的德国战俘,以帮助他们改善伙食。据统计,日德战争中,德军战俘共4715人,其中4688人在日本关押。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旁人看来,战争失败,亲手将青岛送到日本手中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甚至有点屈辱的事情,但德国当局并没有怠慢瓦德克,甚至肯定了他在青岛的工作和防卫努力。1918年3月25日,仍然在日本关押的瓦德克,被德国统帅部晋升为海军少将,后擢升其为海军中将并授予荣誉勋章。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瓦德克的荣誉勋章

5年,1700多个日夜,瓦德克终于熬完了。1919年,瓦德克获释,乘南海丸商船回德国,没想到归国途中还能再来青岛。原来,南海丸为了搭载战后滞留青岛的最后一批德俘家属(150人)在青岛港做短暂停留。瓦德克故地重游,感慨万分,回国后便写下了《青岛的武装和包围》一书。

瓦德克回国后过得怎么样?会不会因为战俘的身份受到国人的冷待?这一切都多虑了,德国历史学家施密特介绍:“瓦德克从日本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因为德国人认为他抗击日本(日德战争)做了很多贡献。”


德占青岛时期历任总督

青岛历任总督一览表,包括代理总督以及在未正式任命总督前的胶澳最高长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