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利最大的太子?

小伙子别放弃啊


朱标不仅是权力最大的太子,还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长子,出生于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那一年,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朱元璋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万分高兴,攻下集庆城后,朱元璋曾兴奋的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长子的出生无疑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安慰和信心,他有志于一统天下扫清六合,而朱标的诞生自然令他信心倍增,由此也对这个长子报以了极大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朱标非常争气,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朱元璋很关心朱标的教育问题,请了宋濂这样的大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曾多次有过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是他们免受太祖责罚,因此在诸王之中威信很高。朱标礼贤下士,亲近贤人,虽不类父好武善战,但也是个有尧舜之风的贤德储君,因此深得文武百官的拥戴。

朱标的地位之稳固,可以从他监国的经历看出来。

龙凤十年(1364年)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储君之位虽已正,但朱元璋依然为朱标的将来打造了一个最强的辅政班底,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还有开国元勋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组成了历史上最强的东宫班底,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在封建社会,太子监国并非常态。而朱标的监国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与鄂国公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至洪武十年(1377年),太子妃常氏已经先后为朱标诞下长子朱英雄和次子朱允炆,这一年朱标才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正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并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就这样,年轻的皇太子朱标开始接受父皇的安排协助处理政务,虽然每每在理政过程中总因自己希望的“宽通平易之政”而与父皇多有意见不合,但在长期的监国生涯中依然为朱标未来御临天下处理政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巡视陕西归来,不幸染上疾病,虽经太医竭力施救,但依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号曰“懿文太子”。在长达十五年的监国时间里,朱标无负圣望,经常代帝巡边,也正是长期的协助处理朝务,才使本来体质就不好的朱标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太子,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他的死,也为明朝在不久的将来爆发的第一场王朝危机埋下了伏笔。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而且是具有实际处理政务权力的监国,首先,他有着非常豪华的东宫班底,人数众多的开国功臣兼领东宫属官这说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其次,朱标监国期间,具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权力,也就是说,朝廷官员所奏之事,要先交与太子处分,最后才奏闻皇帝做最终决断,如此看来,朱标监国是实打实的监国,其手上的权力,确实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属于皇帝的实权。


大国布衣


朱标是朱元璋第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儿子,属于嫡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28岁,古人结婚生子早,28岁生子的朱元璋绝对是晚育了,终于香火有继,既对得起祖宗,也承载了他太多的希望。

至于朱标为什么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其实不难理解,不在乎三点原因:

一,朱元璋的全力栽培和宠爱偏爱。

1355年朱标出生,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府,双方激战正酣。闻听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身为一军统帅,竟难以自持,喜极而泣,在当地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1360年,朱元璋请到明初大儒宋濂(也就是方孝孺师傅)为才几岁的长子朱标教授知识学问。1364年,朱元璋自立吴王,立刻封朱标为世子。1367年,朱元璋派才13岁的朱标回乡代他祭祖,临行前曾多次教育他:“孩子,你生于富贵,习于安乐,当多体察民间疾苦,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且要认真访求父老乡亲,以知我创业不容易”。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和期望。




二,身边诸多能臣重臣的辅佐。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洪武,并立刻加封朱标为皇太子,以朝中重臣能臣兼领东宫,以辅佐太子。封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常玉春为太子少保,冯胜为右詹事,刘伯温为赞善大夫。一批功勋能臣皆入太子府,朝上大半精华尽入太子东宫。虽然经过李善长案和胡惟庸案,重臣凋零不少,但后期依然有大将军蓝玉全力支持。因为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长女是朱标原配,论辈分朱标该叫蓝玉舅舅,所以蓝玉是个坚定的太子党。后期朱标的过世,加上蓝玉自己的骄横,朱元璋才不能再容他。

三,朱标德才兼备,能力出众。

朱标从小就得到大儒宋濂的亲身教导,多年下来饱读诗书,德才兼备。朱标才二十岁左右,为了锻炼他处理政事的能力,朱元璋就令所有政事均交于太子先行处置,然后再奏禀朱元璋。并让朱标跟随左右一起上朝,日临群臣,听群臣奏事,以锻炼其国政能力。经过不断磨炼,朱标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朱元璋深感满意。

古来太子被废被杀并不少见,如汉武长子太子刘据、唐太宗太子李承乾。而朱标既能得到他的父皇朱元璋全力信任和栽培,又能得到重臣能臣辅佐,自身能力也十分出众,加上在诸藩王中威望甚高,被称为史上地位最稳、权力最大的皇储岂是浪得虚名,唯一能威胁他的对手只有他的身体。洪武二十五年,因感风寒,这位传奇的皇太子结束了他的一生。


龙武骁卫


朱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说朱标的权力最大,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朱元璋让几乎全部的朝廷大臣,都担任东宫的大臣。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上的皇帝,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东宫交通大臣。汉朝唐朝宋朝对这件事有比较重视,有严格的要求,清朝康熙帝的时候,本来皇八子胤禩是极好的皇位继承人选。但就因为大臣们鼎力推荐他,因此,康熙帝觉得胤禩交通大臣的嫌疑,对他一通臭骂,同时坚决不把皇位给他。

古代皇帝为什么害怕东宫交通大臣呢?因为东宫是潜力股,所有大臣都希望提早和东宫搞好关系,为将来谋一个好职位。这样一来,他们对“今上”就不会尽心尽力了。更严重的还有,一些大臣迫不及待想掌权,于是便常常怂恿东宫提前夺位,让“今上”当太上皇。玄武门政变中,长孙无忌等人为什么比李世民还积极?就是因为他们想提前走上高位。

朱元璋当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他竟然不怕,而把大臣都交给朱标。由此可见,朱元璋给了朱标多大的权力。

(朱标剧照)

其二,朱元璋要求大臣们有事情都向朱标汇报,不用向自己汇报。

古代皇帝提前培养东宫,也是经常有的事情。目的是要东宫提前熟悉政务,以备将来有很好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不过,皇帝对东宫的培养都是有讲究的。要么是自己外出巡游的时候,或者御驾亲征的时候,让东宫代为摄政。要么是自己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让东宫站在旁边,学习他是怎么处理的。

而且,皇帝这样做,也是有预防措施的,就比如皇帝出游了,东宫需要随时把情况向皇帝汇报。如果有些事情隐瞒了下来,被皇帝知道了,东宫是会受到惩罚的。

但是朱元璋却让大臣们直接向朱标汇报,不用考虑他。这是一种最高的信任,也体现了朱元璋给予朱标巨大的权力。

(朱元璋剧照)

其三,朱元璋的家庭事务,都交给朱标来解决。

当皇帝还在的时候,不管是朝中事务,还是家庭事务,一般都是由皇帝来决定,东宫太子是绝对没有发言权的。

有时候,甚至东宫已经成为皇帝了,只要他爹还活着,很多事情他也不敢做主。比如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宋孝宗了,但是宋孝宗的很多朝中大事,都必须得到宋高宗同意,才能实施。朝廷官员的任命,事先也要征求宋高宗的意见。事后,那些被任命的官员,也要先向宋高宗报到,向他表达感恩。

还有,乾隆皇帝把皇位禅让给嘉庆皇帝了,但朝中事情基本上还是乾隆在处理。有时候在朝堂上,乾隆笑的时候,嘉庆才敢笑。乾隆发愁的时候,嘉庆也必须做出发愁的样子。

但是朱元璋家里的事情不一样,很多都是朱标出面落实的。比如朱标的两个弟弟:朱樉和朱棡。他们经常荒唐行事,都是朱标把他们揪回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也很听朱标的话,对朱标很畏惧。

(蓝玉剧照)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就必须注意一个问题,朱元璋给予朱标这个大的权力,难道他不害怕朱标会提前夺了他的皇位吗?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肯定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朱元璋是一个很爱自己儿子的人,包括他重新恢复了藩王制度,就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爱他们的儿子们。实际上,藩王制度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制度,与中央集权是背道而驰的。而朱元璋本身是非常注重中央集权的人。他一边加强中央集权,一边又实施违背中央集权的藩王制度(以至于后来造成了靖难之役),由此也可看出,朱元璋有多么爱他的儿子们。

正因为朱元璋很爱他的儿子们,他才会给予朱标那么大的权力,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给朱标。

应该说,朱元璋是非常幸运的。朱标的性格柔和、仁爱,而且并不是太有野心,因此,自始至终,他并没有夺权的行为。而且,不久朱标就去世了。

不过,如果朱标不死,他对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威胁。比如蓝玉这样的大臣,其实心是很野的。他本身是朱标的人,如果他因为不满朱元璋,在朱标面前反复撺掇,朱标心思活了,那样的话,朱元璋确实就危险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太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作为国之储君,他具有超凡的政治号召力。但由于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以及专制制度,太子从某种程度是对当权帝王威胁最大的人物,是帝王家庭的悲哀也是事实。就算太子没有提前登基的想法,他身边的政治势力就很难保证了。所以,封建帝王对太子都是作为防范重点,防范太子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限制他的权力或树立一个可以与之争锋的权力集团,帝王从中平衡,方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太子一旦稍有差池,将万劫不复。

这样中国历史上就充满了各种悲情太子,他们的垮台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那就是他们的父皇。如杨勇,李建成,李承乾、胤礽。这些太子都有一个英武非凡的父皇。但朱标是个例外朱元璋不但英雄而且霸道,死在他屠刀下的功臣名将无数,唯独对朱标偏爱有家。朱标柔软,反对他杀功臣,他都从未对朱标产生不满。具体原因有:

1、朱标才能卓著。朱标储君之位很早就确立了,一直跟朱元璋学习处理政务,加之有宋濂等名师辅导,政务军务能力是的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的。

2、朱标的人品。朱标虽然反对朱元璋杀人,但他从未有过抢班夺权的想法,只想做一些事情,对待弟弟也是十分宽容。

3、朱元璋的经历。前面说过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他自幼失去亲人,对亲情十分渴望,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朱标在感情上对朱元璋的重要性。

这样一位无野心,有能力,有人品的太子自然能够获得一个重亲情父皇的认可和信任。有了皇帝的信任,加之太子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朱标很容易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


沧海一粟7528


锦衣卫:报,太子朱标企图谋反。正在招收兵力。朱元璋:哈哈哈,好,太好了,什么,兵力不够,把皇宫的兵力撤走,再借他兵,咱终于等到他让咱退位了。

朱标继承皇位是朱元璋早就告知天下,告知文武百官,告知皇子的!朱标也不负父母厚望,凭借自己的学识,人品,能力,得到了父母,兄弟,文武百官,天下的认可,皇位非他莫属!蓝玉,骄兵悍将,自己玩火,不死也废,老朱其实早就有动他的心思,只不过老朱认为他只是狂妄,恃军功而骄横,况且朱标完全可以压制他,只要他不谋反,就可以留他一条命,只要有一点不臣之心,即使朱标活着,老朱照样不容他!

当然,朱标也不会容他,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容他!老朱父子之间是有默契的,几十年储君不是白当的!老朱在,他老老实实,老朱就留给朱标处理,老朱不在,如果他摆资格,不老实,朱标照样可以轻松收拾他,杀他立威,敲打骄兵悍将!朱标只是仁德,不是懦弱!以前父皇在,不必强出头,父皇不在,自己正位,杀伐决断,估计不会比老朱手软!以仁德治天下,不代表没有铁腕手段,只是不轻易用!可惜了,朱元璋呕心沥血培养了一个完美的君王,英年早逝了!可惜!可叹!也许是天妒英才吧!对朱标爱的太深……继而,转成了对皇孙朱允文的深情厚望!哪朝哪代有皇帝像老朱这样死命的给儿子拉势力的?别的皇帝都怕太子势力太大,唯独老朱怕太子势力太小。老朱几乎把手底下武将都给拉朱标那去了!朱标自己军中威望都不下于常遇春!说实话,如果朱标真等不及,老朱完全不介意把帝位让他的。

历朝历代储君最终不能龙御天下的大有人在,而这个朱标确实不一样,朱元璋利用自己的铁腕手段,将朱标力挺于朝堂上,即使是朱标死了仍然坚持扶皇太孙上位,这期间从不犹疑!可以说朱元璋对于朱标既有君臣之义又不脱离父子之爱,称的上是千古第一人。就说朱标一件小事,朱元璋一个妃子死了,朱元璋要朱标穿孝服。哪朝哪代的太子敢这怼皇帝的,人朱标直接说她不是我老娘,我不穿,你死了我就给你穿!历朝历代敢这么说皇帝的起码得罚吧,朱元璋没罚,直接抄家伙要打朱标。朱标挨打?不存在的,朱标拔腿就跑,边跑还边嘲讽他老爹,把朱元璋气的上气不接下气!这事不止一次了!朱元璋和朱标相处其实更像民间父子关系!

老朱心中其实早就把皇位给朱标了,说白了老朱无非在给朱标铺路和背锅。老朱在朱标死之前想的无非是把文官贪腐这些问题自己解决了,因为杀人多,骂名自己背!哪朝哪代皇帝有死命给太子拉军权的?老朱几乎把自己的老本嫡系全给朱标了!想的就是乱起来儿子手里有兵权也不怕。

朱标能力,德行都能当好一个合格的皇帝,对于农民出生的朱元璋,他的思维就是长子继承。长子在他眼里,比他其他儿子加起来都重要,朱标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恨。也就是他的不够狠仁厚,朱元璋才会喜欢他。

历史深度揭秘


趣谈答案:因为朱标是最让朱元璋放心的,而且是唯一一位让朱元璋放心的孩子。

朱标就是皇帝

讲一件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可能真实性不是那么强,但也有着一定的信服力。

在某一日朱元璋朝堂大会上,朱元璋说:天底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一样一样的都汇报给我一来,我也没有这个精力;二来,我也懒得去动它了。你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朱标,然后让朱标配合的丞相一起去处理天下的大事吧。

请注意这个时候明朝还是有丞相的,至于那个丞相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就不晓得了。

但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我们也能够得出,朱标在明朝洪武的年间中期和中后期的时候,他的确在努力的去掌权,他的确就是国家的二把手。

这在历朝历代是很少见到的,比如响当当的乾隆皇帝,为了不让自己的倒霉儿子掌权,哪怕自己退出了皇位,依然也要牢牢的把握军权和政权,做一个逍遥自在的太上皇。

朱标在自己人生最后的那几年里面就已经是个皇帝了,只不过没有皇帝的名分而已,除了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之外,朱元璋很少处理政务,一切都安排给了自己的儿子,一来是为了锻炼他,二来有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己也可以偷会儿懒。

这并不是道听途说,比如朱标临死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勘探都城。

朱元璋老早就觉得南京这个城市,如果说安享太平的话还可以,但是抵御敌军,尤其是北方的敌军还是不够,需要去勘探一下,究竟哪个地方好呢?就让朱标四处巡视。

请注意,这个时候让朱标四处巡视,就已经给了他独立自主权,让朱标草拟出一份意见来看一下往哪迁都,而迁都在历朝历代只有皇帝才能拍板定砖。

宝贝儿子生的好

马皇后10月怀胎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拼尽一切的力量去打集庆。它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南京。

大家也都知道南京的都城是非常牢固的,如果我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之前的遗址,就会发现南京城市易守难攻,想要攻打下来得费一阵子力气。

朱元璋半天都没有打下来,前方没有传来线报后方却传来一个消息,马皇后生了,而且生的是个儿子。

这一下子把朱元璋乐坏了,朱元璋决定必须得打下一片天地来,好坏也得给自己的宝贝儿子继承,于是一鼓作气把南京城给打了下来。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朱标的降生几乎是朱元璋所能够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也正是这样的好消息,让朱元璋顺利的打下了南京城。

再加上朱标就是嫡长子,与此同时马皇后又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子,一来二去的朱标也就成为了朱元璋所信任的最好的一个宝贝儿子。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为什么说是朱标是权利最大的太子,他的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

第一点:很早被确立太子,地位稳固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打天下,让朱元璋感受到后继有人和初为人父的感觉,内心喜悦不言而喻。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培养朱标成为自己百年后的继任者,朱元璋不仅向其言传身教、悉心教导,还找来大儒宋濂教育他学习。政治和军事上,帝国的文臣武将都是他的老师。

洪武元年,朱标被立为太子,正式确定他为明朝继承人。朱标的性格是仁慈宽厚,敦厚善良、仁孝之君做派,很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大明的继任人。国家刚刚统一,不需要文治武功太强的君主,需要大臣百姓爱戴的皇帝。


第二点:敢于直接拒绝和反对朱元璋

历朝历代皇帝的命令都是不可违抗的,否则的话那可就是杀头的大罪了,而古代帝王很多都是不大相信身边人的,就连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甚至有很多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儿。太子和皇帝之间关系向来都是很微妙,他们是父子,更是君臣。但是生在皇家,他们更多是君臣关系。

洪武七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要朱标服齐衰杖期,朱标却以其不合礼法而拒绝,气得朱元璋要打他,在众人劝说下,事情才平息。之后依然是父慈子孝,他们之间是君臣,也是父子,但是更多是父子亲情。

朱元璋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宋濂就是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谏下留下性命的。


第三点:太子监国,各政事奏令均由太子先处理再上报

东宫外不另设府僚,朱元璋授意自己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以训练其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朱标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


第四点:朱标很早就组建自己的班底,一直有名望

朱标长期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恰巧儒家是最擅长培养垂拱而治的明君。朱元璋对朱标十分信任

朱元璋正值壮年,朱标便有了自己的班底,和朝堂上各级文武官员关系都十分密切,在各路藩王中威信最高。


民女婉儿,从历史的尘埃中寻找蛛丝马迹,立志写尽天下英雄,写尽天下美人!


民女婉儿


在古代,“太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是国家之后的储君,有很大的影响力,大臣们都会想尽办法去讨好他。但是因为当时制度的原因,太子就是当时皇帝最大的威胁。所以太子是皇帝重点防范的对象,其中控制他们的权力是最重要的举措,太子也一定要很识趣,明白皇帝的用意就能够立足长久,否则有可能太子之位都保不住,遇到狠心的,命都保不住。

历史上有过很多优秀的太子,例如杨勇,李承乾等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权力很小,别说军权了,就连决定朝中事情的权力都没有。就算是这样,他们的父亲还怀疑他们,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机会,没能一统天下。但也不是每个太子都是这样,例如明朝的第一个太子朱标,他手中的权力就非常大,朝廷中的事情不通过朱元璋就可以自己决断,就连军队都受他管控,如果当时朱标想要造反,朱元璋是根本拦不住的。

大家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一个太子有这么大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非常疼爱他。朱标是他的长子,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28岁了,在当时算是老来得子,自然非常高兴,香火得以传承,既对得起朱家,自己的大业也有人继承了。

朱标权力大的原因


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打仗,激烈之时,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他激动的哭了出来,高兴的难以言表。1360年,为了让儿子学习,就把明朝的大儒请来,给几岁的孩子教书。1364年,朱元璋立吴王,儿子是世子,几年之后,朱元璋派他去祭祀祖先,还对孩子说虽然你出生富裕,但是要多多了解民间疾苦,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从这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孩子的期望。

朱标身边有很多文武大臣在帮他,1368朱元璋上位,长子立为太子,朱元璋让两个得力干将来帮助他,这些曾经为国家立下功的人都进入了太子府,也就是说明朝一大半的能人都被朱标收下了。后来死了不少,好在还有将军蓝玉的支持,蓝玉是朱标岳父的妻弟,也就是说,蓝玉是他的舅舅,所以蓝玉可以说是非常忠心。后期朱标过世,蓝玉自己很骄傲,结果被朱元璋除掉了。

朱标自身很优秀,是皇帝的很好人选。朱标从小就受到大儒的教导,饱读诗书,不好色不贪财,虽然朱元璋很认可他,但如果他贪财好色,朱元璋再喜爱他,也不会把江山给他。朱标20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让他接触朝中的事务,好快速上手,他先行处置,再告诉朱元璋。自己上朝的时候也让他陪着,看他是怎么处理的,经过这样的磨练,他的才能很是出众,把国事处理的非常好,朱元璋也算没白费心思。

总结


朱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太子,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宠爱变得骄纵,而是一直在努力,朱元璋为了扶持他,也没有克制过他的权力,就这样他成为史上左右权力的太子。  


春秋乱舞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我看过 ,为了这部电视剧我还真去看过明史 那我就仔细分析我看过明史之后的观点…

朱元璋称帝后,朱标为太子,一直到他去世,朱标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

①劝谏父皇 所以也得到了很多人的人心 这也是隐性权利

朱元璋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宋濂就是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谏下留下性命的。

②考察关中 做人做事有人格魅力 让下属甘愿追随也是权利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诏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考察陕西地区。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历史评价

《明史》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方孝孺:“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总结归纳:

第一个原因、身边有众多文武大臣辅佐

第二个原因、朱标自身能力出众,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太子

第三个原因、朱元璋的全力栽培与宠爱

 






爱尚剧乐部成哥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封建社会时期,皇太子这个位子不好做,尤其是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并且子嗣众多的时候,皇太子为了维护自己在皇帝和文武百官当中的形象,亦或者为了稳住自己的位子能顺利登顶王位,从而做出一些背叛皇帝、杀戮朝臣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皇太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皇帝健在的时候,赋予太子的权力很小,顶多管理六部当中的一部,顺便跟着皇上上朝,站在皇帝身边学习治国理念,但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可以说是一个例外,可以说权力很大。



大明王朝的接班人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所谓嫡长子,在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时代,朱标的太子之位天然不可动摇。何况他的母亲马皇后还是朱元璋一生之中最爱的人,马皇后在朱元璋尚且贫贱的时候嫁他为妻,陪着他历经风雨,给了他所有的温馨与爱,马皇后的地位不动摇,朱标的地位自然也不会动摇,而朱元璋恰巧又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

朱标13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在了身边, 朱元璋自立吴王的时候,令13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临行前,朱元璋教导他说:"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此次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并且,朱元璋给朱标请了名臣宋濂等人为他传授文学经典,又有徐达等武将传授兵法要诀。在教学中,朱标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按礼法行事。朱元璋也常常和教导太子的老师说:“我的孩子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可见,在朱元璋心里,朱标就是他心里最完美的接班人。因此,朱元璋也从来没有猜忌过他这个儿子。

朱标渐渐成长为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渐渐聚拢在朱标身边,认定他日后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君王。例如,朱标的老师宋濂牵扯到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想要处死宋濂,但是在朱标的力保下,宋濂才得以保全性命。长大后的朱标,温文儒雅、恭俭谦让,极具“儒皇”风采。


地位很高的朱标

洪武四年,太子朱标大婚。洪武七年,朱标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朱标次子朱允炆出生。这一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见他年纪不小了,便将朝堂之事交于朱标打理,然后朱元璋奏闻。有意让朱标"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由此看出,朱标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历朝历代,能放心的让太子处理政务,并且很坚定的将其作为接班人的,少之又少。并且朱棣在处理政务上,可以说是秉承了他宽厚仁慈的风格,但是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就不一样了,朱元璋作为大明第一狠人,他在处理一些朝廷大事的时候,怎么可能心慈手软?这些对于朱标来说,一些政务的确很难落实。


友爱的哥哥

朱标除了对朝廷官员极其仁慈,对自家弟弟也是极其友爱。

以燕王朱棣在内的多个诸侯王,曾经犯错要被朱元璋惩处的时候,由于有了朱标的求情才得以幸免于难,所以众多的诸侯王对于朱标也极为信服,也没有对朱标造反的,朱标的兄弟也都听他的话。

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受老朱的命令,去巡视陕西,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秦王朱樉多有过失,被朱元璋召唤回京师,目的就是让朱标查一下朱樉在陕西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除了献上陕西地图,还踢秦王朱樉说情,朱樉这才能回陕西。

朱标在巡视陕西归来后,不多久就去世了。

一说法是清张廷玉编写的《明史》中记载:正值壮年的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感染风寒去世。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温良敦厚,颇具“儒皇”之风的太子的死因草草带过。另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傅维麟撰写的《明书》记载,朱标早逝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争吵,精神压力过大,郁闷而死。

其实不论什么原因,朱标的去世给朱元璋带来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一家之言

朱标做皇太子期间,得到了皇帝朱元璋、文臣武将、皇室宗亲等等势力的支持,他的地位其实是坚不可摧的,可以说是整个朝廷上除了朱元璋之外,就是朱标了。可惜,天不假年,朱标年纪轻轻的早逝了,如果朱标正常继位,未来大明朝如何,大明是什么走向,还未可知。


参考文献:《明史》、《明书》、《明实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