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

夢幻之星V


天聰八年(1634年),也就是皇太極在將國號“大金”改稱“大清”的前夜,宣佈定族號為“滿洲”。

《八旗源流》一書認為“滿洲”一詞是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直屬部落所在地的名稱,也是對內的“國名”。皇太極用“滿洲”一詞指代了以女真人為主體,又融合了大批漢人、蒙古人及部分朝鮮人於其中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族名。


八旗滿洲編成時,共有402個牛錄,其中蒙古女真混合牛錄308個、純蒙古牛錄78個、純漢人牛錄16個。後來又有朝鮮人、俄羅斯人的加入。其中,蒙古女真混合牛錄以滿洲人為主,又編入了少量蒙古人和漢人。

後來滿洲人又吸收了蒙古、漢、朝鮮、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等族人。入關後,又容納了部分錫箔、俄羅斯、藏、回等族人,他們都被統稱為旗人,其中滿化的漢人在旗人中數目最龐大。


清朝旗人在社會身份上有“正身旗人”與“戶下家人”的區別。“正身旗人” 具有自由身的國初平民以及有身份者的後人,他們擁有當兵的義務、讀書的機會、做官的權利,他們是旗人中的自由民階層,上自貴胄下到普通八旗子弟。儘管他們存在不容僭越的政治等級,但同屬一個階層,擁有獨立的戶籍。

而“戶下人家”又稱“包衣阿哈”,是服侍王公貴族和富裕旗人的家奴,他們沒有獨立的戶籍,隸屬於主人名下。八旗兵丁經常東征西討,其奴僕也隨之不斷遷移。為減少滿洲人傷亡,對奴僕們也實行了獎勵軍功政策,允許立有戰功的奴僕們連同家眷脫離奴籍,並在原來的佐領獨立開戶,這對“包衣阿哈”無疑是很大的誘惑。


等到清末民初,滿洲人也在幾百年的八旗制度轄束下,與其他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幾百萬旗人一起,在生產力、生產關係、賦役負擔、國家法令、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大體上達到了同樣的水平,差異迅速消失,一致性日益增多,從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民族。

對此,當時的旗人(滿人)和漢人有不同的稱呼。

將滿洲與“族”聯在一起,是當時的維新派和革命黨。如梁啟超:“必離滿洲民族然後可以建國乎,抑融滿洲民族乃至蒙苗回藏諸民族,而亦可以建國乎?”這裡就將滿洲作為民族,即“滿洲民族”。革命黨人的文章之中也有很多這種說法:“滿洲與我,族類不同,此我民族所鹹知者也,即彼滿人亦不?然自附……,是則滿族與我,真若風馬牛之不相及,無他之問題可以發生”。 “擴張滿族政事上之特權,鞏固滿族軍事上之實力,遏絕漢族之民氣氛,擴張滿族之生計。”

也就是說革命黨是將其稱為滿族的。

而當時滿洲人自己則是將自己稱為“旗族”。如1914年的《旗族》雜誌曾提出:“八旗內部不能分滿洲、蒙古、漢軍,應統稱旗族。”

從現代民族角度上來說,根據居住地區、經濟條件,語言文字、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從古肅慎人開始發端,歷經數千年繁衍生息、發展狀態的女真民族,已經逐漸發展融合為以女真人為主體,吸收漢、蒙等族人員的全新民族共同體——滿族(旗族)。


至於滿族這個稱謂被確定下來,則是建國之後了……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作為民族名的“女真”存在了700多年後就此消失,那麼皇太極為何要改族名?

關於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族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皇太極改族名是民族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眾所周知,滿洲族是從明朝後期的女真族發展而來的,其實二者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在努爾哈赤早期,女真三部被統一,在此期間女真逐漸發展壯大,吸收融合了一些小族群。

在皇太極執掌後金期間,女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此時的女真族已經不是當初的女真三部,期間經過民族大融合,其中有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其它的民族成分的人陸續加入到後金政權。此時的女真族已經不適應民族融合發展的趨勢,已是一個融匯了部分外民族成員的新民族。

隨著民族成分的增多,相互之間就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女真優先必然會引起其它成分的不滿,對想要建國稱帝的皇太極來說,繼續沿用女真名稱,將會阻礙後金的發展。對於這個混雜的新民族來說,更改名稱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女真改成滿洲,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結果。

第二種說法,更改“大金”與“女真”,避免歷史舊事重提。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兩年後,起兵反抗明朝。努爾哈赤時期只是起兵反抗,未來形勢並不明朗。在皇太極繼承皇位後,先後征服東北與蒙古諸部,其滅明入主中原的理想已提上日程。

同樣由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建立的大金國,在10年後將北宋滅亡,迫使南宋趙構向大金國稱臣納貢。此時的中原地區飽受金兵戰爭的蹂躪,期間發生南宋二帝北狩、岳飛抗金等等事件。如果此時的皇太極還繼續使用“大金”與“女真”的稱號,勢必會對他入駐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障礙。

滿洲入關之時,其總人口不過20多萬,而中原地區的人口在明末時已近1億。因此,皇太極想要入關征服中原,就必須要使用一些技巧與策略,更改“大金”與“女真”名稱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種說法,水能滅火,順應五行之說。新族名和新國名是為了符合順應陰陽家的五行之說,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屬火,而原先的大金國號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諱。因此,必須進行改名,以避免相剋。

所以“大清”和“滿洲”就應運而生了,新國名中“清”和新族名“滿洲”都帶有水子旁,五行中屬水,順應了“水克火、清滅明”的五行規則。“滿洲”是來源於努爾哈赤尊號“滿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個字而形成的。

總之,皇太極更改國號與族名的說法很多,除以上三種之外,還有說是源自藏傳佛教中的“曼珠”,意為“美妙吉祥”之意。再有一種就是滿語和蒙古語中,滿洲也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原因,我想只有皇太極自己知道。


野史也是史


話說朱元璋稱帝之後,最關心的問題是他開創的小明政全能延續多久,在去往泰山祭拜天地回來的路上,偶遇一個嶗山道士,鶴髮童顏,仙風道骨,老朱打心裡對嶗山道士是反感的,因為正是當年從嶗山走出一位道士丘處機,投奔了鐵木真做了軍師,從而使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大陸,所以老朱對嶗山道士很是忌憚,但同時也是比較敬畏嶗山道士的,簡單的寒暄之後,老朱突然問:敢問這位仙翁,您看我小明江山是否能千年一統?只見道長超然一笑,從懷中拿出一張黃紙說到: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將此讖用玉泉之水浸溼,便知分曉,說罷化作白練而去。這時老朱的一個隨從戰戰兢兢對老朱說,剛才那個道士正是當年的丘處機,因為他看過丘處機的畫像,所以認得。多日之後,恰逢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老朱屏去左右,把那張黃紙放入水盆中,立刻出現一首詩詞,竟然說蘇軾的“水調歌頭”,開句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老朱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到底啥意思,群裡各位朋友,你們哪位能知道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對於小明江山有什麼提示或者暗示?


烽火佳期


說道“女真族”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說道“滿族”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滿族”又叫“滿洲族”,就像“維吾爾族”簡稱為“維族”;“蒙古族”稱為“蒙族”等等。

其實,“女真族”是現在“滿族”的前身,那麼,“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女真族”的改名其實就是皇太極改的,那麼為何皇太極要把“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州族”?,筆者來簡單分析下。

在努爾哈赤未統一“女真族”時,“女真族”有多個部落組成,各個部族都有自己主要的姓氏,例如:科爾沁氏、完顏氏、愛新覺羅氏等等。統稱為“女真族”。“女真”解釋為打魚捕獵,意思就是這個民族就是以打獵捕魚為生存的民族。

當時滿清崛起之時,努爾哈赤就有心改變“女真族”的名稱。但是最終沒有改變成,這成為了一個帝王的心結。一直到皇太極繼位之時,才把“女真族”的族名改變。那麼為何要改變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下原因:其一;“女真族”在歷史上的建立的政權有金、後金。但是,在歷史上名聲是聲名狼藉,燒殺掠奪無惡不作,甚至有屠城的事件,中原之人:一直被稱為“蠻夷之人”且這個影響已根深蒂固。皇太極建立政權之後,為改變民眾對於“女真族”的形象,將其改為“滿洲族”。就像現在我們改名字,有點重新做人的味道。意思就是:我改名字了,我不在生是以前的我了。

其二:“女真”就是打魚捕獵,這個民族已經建立了王朝了,入主中原了。這個名字已經不能代表,建立宏圖霸業的王朝了。這就有下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偏偏改為“滿洲”呢?筆者認為:“滿”字在漢語中的意思代表:全部充實,沒有餘地;十分,全。“洲”中國在古代又稱為“神州大地”。那麼兩者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神州大地的全部。

從這裡反應出來了,皇太極作為一代君王的雄心壯志,要佔領神州大地的每一片土地,就似“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一般的氣勢。

其三:部族之間勢力盤根錯雜,皇權受到威脅。看過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滿清主要有“八旗”組成,其為各個部落的精兵。雖然聽從皇權,但是部落一但發生叛亂,想必會倒戈。皇太極借族改名,可藉機重新打亂“八旗”的主要掌控權,從而集中在統治者的手中。

綜上所述,“女者族”的變名,主要就是當權者想改變,當權者的目的,無非是這個族名能霸氣使然、高人一等或者集中皇權,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管理。

皇太極改名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歷史是無法回輪的,你又是怎麼認為的呢?


無筆


其實你可以這麼理解,在皇太極看來,滿洲比諸伸(女真)好聽。

好了,我向來喜歡直入主題,所以廢話就不多說了,皇太極之所以改諸伸為滿洲,有以下兩點原因。這一切都要從皇太極那道詔書開始說起。我國原有之名為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其無知之人稱之為諸伸。夫諸申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與我們何干。

從這裡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原因:第一、諸伸一詞含義已經發生變化。第二、女真這個統稱已經不適合皇太極得政治需要。

此時,諸伸得含義已經從女真這個東北亞族群的統稱變成了屬民得意思。這裡的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指的是錫伯族,因為錫伯族給蒙古科爾沁打工,所以諸伸此時的含義已經演變為屬民。皇太極當然不認為他統治的國家和民眾是屬民,所以他自然要改名。這是第一點。

第二、由於經濟生產方式的差異,諸伸早已發生了分化,所以諸伸已經不適合皇太極得政治發展需要。我之前說了,諸伸(女真)是對東北亞各個族群、部族的統稱,並不是單指哪個族群,而且女真的範圍十分廣大,不同的部族按照地域的分佈來說,開發程度也不一樣。比如建州三衛就是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海西四部農奴混合,而再往北的黑龍江女真則是你漁獵作為經濟生產方式。

所以,這就造成了諸伸的進一步分化,不管是滿洲還是葉赫、烏拉還是輝發、哈達,你都可以理解為從諸伸當中分化出來的新的族群,而且此時的部,已經具有了國的含義。


皇太極他爹努爾哈齊野心勃勃,他為了創造一番事業必然要積蓄力量,而人口的短板讓他只能攻略各部,所以他只能打著諸伸的旗號南征北戰,把自己打造成諸伸各族群的共主,以諸伸的名號將更多的部族團結到自己的旗下。而皇太極則不一樣,除了部分黑龍江女真以及不肯臣服愛新覺羅氏而逃亡的巴拉人,努爾哈齊以及皇太極已經將大多數女真部族給收到了自己的八旗旗下。同時,為了把那些被生拉硬拽進來的各個諸伸部族團結到一起,皇太極就要強化滿洲認同,也就是他所說的此後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滿洲,若稱諸申,罪之。

簡單來說,諸伸由於含義的改變以及各個族群的分化已經不適合皇太極的政治需要,因為諸伸(女真)的基層結構是氏族聯盟,這也是為什麼諸伸會逐漸分化。而皇太極為了完成君主專制轉型,必須要讓其統治下的諸伸(此處排除蒙古和漢人)必須要效忠他一人而不能再讓過去的氏族聯盟來繼續分化他的部眾,所以皇太極就強調滿洲認同,即被納入八旗得諸伸都要和他一樣自稱滿洲人,不能再使用諸伸這個統稱。

所以,正如我開頭所說,皇太極認為滿洲這個稱呼好聽。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女真”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唐初。

而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便是由女真族建立,說到這裡,疑問就來了,因為有的資料上面會顯示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而滿族和女真族是什麼關係呢?

這要從清朝的前身後金這個政權說起,明初時,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而清太祖努爾哈赤便是建州女真的首領,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史稱後金,這個後金政權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後來努爾哈赤逝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的第二位大汗,並在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即滿族。

而把“女真族”改為滿族的原因,主要是緩解了百姓對清朝政權的牴觸,因為在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權,在對外作戰中,特別是與宋朝的作戰中,有屠城這樣令人髮指的行為,而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為“後金”,不論是民族還是政權名稱都會讓百姓想起曾經的歷史,激起百姓的憤恨,所以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族,一方面是緩解百姓的牴觸心理;另一方面是適應封建王朝的規程,仿明制,不再稱大汗,而是稱皇帝。


說與山鬼聽


滿洲是部族的名稱,並非地名,是滿族的一個族群,這個族群的來歷,更像一場民族大雜燴,是東北各個民族的一次大融合

滿洲是部族名稱,並非地名,就是滿族的族群總彙。《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滿洲一詞,來源未久,表示部族之號,若肅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滿族始稱滿洲,有新舊滿族之分。

實際上是包含東北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形成了“建州三衛”,標誌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影響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先後採用了女真的名號。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過程,所以滿族是一個族群大雜燴,和這麼多東北各部的族群合攏起來,是以建州、海西女真為主體,同時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等等,為了各部落的和諧,女真稱為滿洲,更加有利於和族群的利益,以及團結。

女真族的前身是大金,金朝入侵北宋的時候,留下極其不好的名聲,皇太極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必然想消除漢人對先主的惡劣印象,如此可以緩和民族矛盾

北宋有名的“靖康之恥”就是被金朝入侵留下的恥辱記憶,北宋時期的女真稱肅慎,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居住在(今黑龍江與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龍江流域的南北地區)。完顏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1月28日)即帝位,國號為金,史稱金太祖。

這個大金朝後來發動了“靖康之變”,宋朝兩位皇帝被虜獲,並且受到了極端的虐待,更勿提那些纖纖女眷們了。這不但是大金王朝對於北宋王朝的侮辱,更是整個漢民族的恥辱。

滿洲國要師出有名的入主北京,一定要先為自己曾經的黑歷史做個漂白,消除漢族人對於金人的仇恨,用以緩和民族矛盾。

滿洲一詞的來歷,說法眾多,不一而足,都沒有明確的史料來源

關於“滿洲”一詞的來歷,說法眾多,不一而足。有說“滿洲”為建州女真祖先李滿住的名字諧音,這種說法過於牽強。甚至還有五行說,滿洲兩字都帶水,可以滅掉明朝的火,這種說法更扯,當時清兵入關打的旗號是為崇禎報仇,要清君側,雖然這只是出於一個好聽的由頭,但是皇太極不會把改名字扯到滅明上來了的。另一種說法是,滿洲為“曼殊”的轉音,“曼殊”為西藏人對文殊菩薩的稱呼,全稱是曼殊師利菩薩,這樣改是何原因呢?據說是根據“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是出來拯救世界的。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有“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與“清”正好恰合,所以又改國號為“清”。

而且皇太極入關之前,對漢文化頗為認同,如果打著女真族的旗號入主中原,怎麼看怎麼像是侵略者,畢竟當初他們的先祖曾對漢人進行過殘忍的屠殺,他們再一次打回來時,改頭換面後,讓漢人沒有那麼大的反感情緒。

改女真為滿洲,是對蒙古各部落的一次大洗牌,從而奠定了女真在各部落的地位,同時黨同伐異,鞏固皇權。同時,滿洲是民族的一個融合,而滿族確切來說,是一個融合後的新民族。

這就要談一下女真與各部落的複雜的關係了。

清朝入主中原之前,黑山白水間部落眾多,在征服這些部落時,努爾哈赤也是殺伐過重,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海西女真的葉赫、哈達、烏拉、輝發四部聯合科爾沁蒙古明安、錫伯、卦爾察以及長白山女真朱舍裡、訥殷共九部向努爾哈赤發動進攻,但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而歸。

女真族為了廝殺出一條血路,用聯姻,戰爭,宗教拉攏等手段使蒙古各部落臣服,也是極其費神費事的,影視劇裡出現的科爾沁蒙古每年都安排相親會的情節,其實是真的,科爾沁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姑侄三人,先後嫁給過皇太極,最著名的有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敏惠恭元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在入關以前,女真族共與蒙古諸部聯姻77次,這其中努爾哈赤在位時為10次,皇太極在位時為67次,可以說是費勁心思,當然更多的是戰爭,譬如剷除了最大的威脅林丹汗部落。

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就需要來一次徹底的洗牌,皇太極趁東風正甚的時候,梳理八旗制度,黨同伐異,鞏固皇權。公元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從此,滿族有了自己的民族名稱。但是準確的來說,滿族是從明代女真發展而來的,但兩者並不能等同看待。因為滿洲是民族的大融合,所以,滿族不單單是舊時的女真族,而是在明代女真重新分化組合基礎上融匯一部分外民族成員而形成的新的民族。

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一是為了消除民族仇恨,二是為了鞏固皇權,至於為什麼叫“滿洲”,史書尚無明確記載,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滿族”是民族大融合後的一個新的民族。歷史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留下無數懸念,讓後世去猜測,去尋找。


逆風解語


女真族的由來

遼東長白山脈一帶,世代居住著一群通古斯族人,虞舜時期便已存在了,所以他們什麼時候出現在這裡,已經不知道咯。

在3000年前,他們成立了肅慎王國,並帶上幾件簡陋的貢品,喜滋滋的前來中原朝貢周王朝。

《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

這個族群,特別愛好改名,由夏商周時的肅慎,傳到了漢朝與兩晉時期改名叫挹婁,又到了五胡亂華後的北魏時期改名叫勿吉, 隋唐時又改成靺鞨。唐後期,已經出現女真的稱呼了。

到了北宋時期,遼國境內的靺鞨乾脆全部改名為女真族了。

女真族群,按漢化文明程度,可分為生女真和熟女真。

顧名思義,遼東北部大多數是漢化較少的,為生女真族群。不過他們打仗不怕死不怕苦累,所以在一個叫阿骨打的狠人帶領下,懟翻了遼國,建立了大金國。

他們滅了遼國後不久,又南下,一路燒殺搶掠,再攻滅了更加繁華的北宋皇朝,俘虜了北宋兩個皇帝,製造靖康之恥。


(靖康恥)

不可一世的大金國,在東方這塊地盤無敵了之後,迅速的接受漢化,享受了文明帶來的舒服,飛快的腐化墮落。

又被迅速崛起的蒙古族滅了。真是你方唱罷我登臺,王侯將相輪流做。

而遼東南面漢化程度較高的熟女真部落,一直悶頭髮展。發展到什麼時候呢? 明朝萬曆,李成梁威壓遼東時。

野史記載李成梁在平定叛亂的女真人時,順手收養了一個義子——奴兒哈赤(努爾哈赤)。

這個少數民族小子,頭腦醒目,打仗嗷嗷叫,第一個向前衝又不怕死,鞍前馬後又不怕累。


(李成梁)

所以李成梁甚是喜歡。悉心教導他漢文化,他自己也是個三國小說迷,特別愛看《三國演義》。沒想到這個愛好竟然成就了他。 (後來他竟然要求手下和兒子們都要看三國演義)

女真族的崛起

由於李成梁與奴兒哈赤是養父和義子的關係,再加上李成梁自己也有點養寇自重的小心思。

所以偷偷把他放回女真部落,並默許甚至扶持他為非作歹:佔地盤,搶糧搶女人,大步發展。(努爾哈赤起家的十三副甲來歷很可疑,筆者猜測是李成梁資助的)

努爾哈赤前期默契的猥瑣發育,默默打女真部落統一戰,並不敢搶劫更繁華的大明子民和城池。

但這個默契,直到他的養父李成梁去世後三年,(1618年)胡謅了一篇七大恨作為理由,起兵攻明,終於可以正大光明的搶掠繁華的明朝城池和富裕的明朝人了。


(舉七大恨起兵)

這一憋得可夠久的,所以他第一戰打撫順時,獅子博兔——用盡全力,精銳女真軍盡出約6萬人,先鋒就弄了2萬人保險些。

去攻擊只有1200多守軍的撫順城,還用了個混亂之計,偷襲打開了城門。

由於用計佔領城池代價小,嚐到了甜頭的努爾哈赤,特喜歡用奸細來內部攻破城池。

加之明廷的大佬們忙於黨爭,忙於撈錢撈權力。壓根就瞧不上遼東少數民族的“小”規模叛亂。

所以一路下來,努爾哈赤竟然順風順水的在遼東大地胡亂蹦躂,攻城掠地,搶錢搶糧搶女人。佔撫順、清河、瀋陽、遼陽……無數大小城池被攻破搶掠佔領。

當遼地糜爛的消息傳來,明廷的大佬們都被驚呆了,黨爭終於有些消停,並把熊廷弼派去遼東當經略,誰知道閹人魏忠賢沒有大局觀,弄了個慫包王化貞去掣肘噁心熊廷弼。


(派出熊廷弼)

果然不出所料,哈哈哈,廣寧城被後金兵攻陷了。喜得熊廷弼拍手大喊:“我沒說錯吧?這城池這樣守肯定要崩。”

丫的,城池破了你還幸災樂禍,頭腦大條的熊廷弼馬上被閹人魏忠賢逮在詔獄裡,作為砂鍋頂罪用。

可憐熊大條不久就被安排黏上楊漣一案,藉機殺掉了。

這時候,上天給了大明朝一張王牌——袁崇煥。在寧遠城下,女真人終於被一個黑麵書生給阻擋了。這一擋就擋住了女真人南下搶劫花花世界的夢想。


(死守寧遠的袁崇煥)

陰謀接手位子的皇太極,系努爾哈赤第八個崽。他為樹立威望,打著復仇的旗號,嘗試的攻擊了寧錦兩城,也是灰溜溜的回去了。

女真族的改名緣由

回去後的皇太極並沒沮喪,在漢奸范文程的唆使下,他一心野望中原。

但是地盤大了,治下的人員就複雜混亂了。不但不好管理,並且不利於長遠發展。

這個女真頭子,頭腦還是醒目的,當前之急就是解決糧食問題。


(皇太極登基)

因為在他剛登基不久,6月份境內就開始大饑荒了,開始人吃人了。

是歲,大飢,鬥米值銀八兩,銀賤物貴,盜賊繁興。——《清史稿》(那時是餓到人相食,清史稿被刪了,滿文老檔有記載)

為啥會這樣?沒啥,都是燒殺搶掠得來的糧食,又不事生產,遼東種地的漢人又大多數被殺死了,剩下的包衣奴才種出來的也要時間啊。

問題是他也打過寧錦戰役,袁崇煥就像一根定海神針杵在那,一點好處都撈不到。

隨著陸陸續續被打服來投降的蒙古部落前來朝貢。

皇太極想:既然蒙古人經常從草原上入關搶掠,為何他們女真做不得?


(蒙古、女真、明)

於是,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被他成功的實施了幾次,入關大明搶掠得來的糧食人口牲口,並大大的減輕了境內的糧慌。

不但如此,這個入關舉動還弄死了袁崇煥,真是意想不到啊。

這時候,皇太極終於在坐了八年位子後,著手治理問題了。

他想,現在境內,治下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掠奪的包衣漢人、投降的蒙古、打服的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待各族人多的很。


(女真貴族)

各族之間矛盾不斷,特別漢人包衣,不斷的反抗,其他族也不滿意他們建州女真高高在上。

於是皇太極想,何不把他們合併起來,另立成一族:就叫“滿洲族”好了,滿洲在滿語裡是高貴、貴胄的意思。當然了,皇族還是自己的愛新覺羅氏。

這樣一來各族矛盾就被解決了,又方便管理了很多,大家都是滿族,一視同仁嘛。

於是 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滿洲族簡稱滿族。持續到今天。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女真族改名為滿族,這個說法並不嚴謹。準確的講應該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呼爾哈、索倫、朝鮮等多個民族統稱為滿洲人。

滿洲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民族概念。也就是在滿洲這一片的人,以後都是滿洲人,不管你以前是什麼部落、什麼部族的。跟咱們現在統稱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道理。

就像蒙古族,最初也不過是草原上名字叫蒙古的兩個小部落,百十號的人。隨著蒙古部落的崛起,開始去征服其他的部落。順從了的,就加入蒙古部,就成了蒙古“的”人,蒙古人。最後發展成橫掃歐亞的颶風。

住在一起,喝了酒,那就是自己人。任何一個大型民族肯定都是這種不斷的融合而誕生的。絕對不是這個民族的生育能力強。

建立滿洲族名的是皇太極。

他當時實際上是一套措施:登基稱帝,因為他以前是天聰汗。定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這個意思就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而所謂的改女真為滿洲就是在這裡被大家誤會的。皇太極自己這一票人確實是改女真為滿族,他們是建州女真出身。但是,此時,在大清朝境內的蒙古人、朝鮮人、呼爾哈人、索倫人以及其他的女真部落,也都集體改叫了滿洲人。

而這樣做的好處是太明顯了:團結。而團結就是力量。

當然,廢除原來的族名,肯定是有巨大壓力的。所以皇太極也難免要引經據典的解釋一番,但不管怎麼解釋,都是一個手段,最終的目的就是打破隔閡,把大家團結到一起。

僅憑建立滿洲族這一項,我覺得皇太極就完全稱得上清朝皇帝裡面最為優秀的,第一,沒有之一,遠超努爾哈赤、康熙。

清朝是皇太極在關外建立的,他建立統一的滿族,為後來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當然,也為今天1千多萬的滿族打下了基礎。如果他當初不把治下的部落統一成一個民族,那麼基本上可以確認,清朝不但不能入關,甚至自身恐怕也很難存活。內鬥,是免不了的。

在皇太極時期,遼東的漢人數量就已經超過了滿人。皇太極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平衡了滿漢矛盾,把遼東的漢人納入到自己的陣營。八旗軍入關以後,明朝的將領李成棟、金生桓是先投降了,但後來又叛變了。他們叛變的理由特別的狗血:功高不賞,朝廷只重用遼東舊人。首先,我為你大清朝立了那麼大的功,但你的賞賜太少。朝廷只信任遼東的舊人。

遼東舊人,就是原來在遼東的漢人。旗人只信任原來跟他們在遼東一起走出來的漢人。

從這些就能看出來,首先,在皇太極的治理下,滿洲人內部先團結起來了,然後跟當地的漢人也形成了彼此信任,友好的關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八旗軍能入關嗎?遼東的漢人要是跟滿洲人幹起來了,還入主啥中原了。

在努爾哈赤時期,關外的各個部族包括漢人,還是處於互相傷害的階段。是到了皇太極執政,才把這些人團結成一家。

再嚴格的講,過去,在女真人、滿洲人、漢人的後面是不應該加上族字的。族,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並沒有現代民族的含義。翻翻古籍,你能找到漢人、唐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這類的文字,裡面絕對沒有族字。族,是用在何氏家族、李氏家族、張氏家族,世家大族、寒門庶族,誅九族......這類的描述後面。

族這個字是血統的概念,但指得是家族血統,不是民族血統。

上升到國家高度,這個族字是不存在的。漢和匈奴是地名,漢人,漢地之人。匈奴,匈奴地之人。在漢地居住生活的人就是漢人。在匈奴地生活的人就是匈奴人。漢地人跑到了匈奴地,開始放牧,就變成了匈奴人。匈奴地人跑到漢地,開始種莊稼,就變成了漢人。南匈奴、鮮卑、契丹......這都是整族的遷進漢地,最後也就變成了漢人。至於西夏、蒙古、女真零星留在漢地的人,幾千年來,也不在少數。而靖康之變,被金兵擄到北方的漢人,他們的下一代,也就變成了金人。要不有人說努爾哈赤是宋徽宗的後代呢,準不準?我覺得夠嗆準。但這個道理是沒問題的。

不多說了,也不扣題結尾了。估計已經有人開始翻手機,找他那個祖傳的DNA族譜呢......


銳度何老師


針對這個問題,有許多人問過,也若干次直接回答或間接表述過――歷史上建立“大金”的“女真族”與建立“大清”的“滿族”沒有“血統”與“歷史承接關係”。

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首領率部族在契丹族“大遼”統治下的區域裡,宣佈建立了“大金”王國,史稱“前金”。 北宋時期,在宋北部交替與“大宋”並存的先後有契丹族“大遼”,女真族“大金”,蒙古族“蒙古帝國”(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改稱“大元帝國”)。這些遊牧民族都心馳神往南部“土地肥沃,人們富裕”的“大宋”。 北宋與大遼年年的“征戰”與“應戰”。在“大遼”之地上冒出成氣候的“女真族大金”之後,“北宋”想借機收穫“五代十國”時期,失去的“幽雲十六州”戰略要地,消除在已取得戰爭勝利而與“大遼”簽訂的“澶淵之盟”的“小辱”,制定了“聯金抗遼”戰略。“宋金聯合”迅速打敗了遼。逐步強大起來的金,隨後也打起了“大宋”的“主意”。北宋朝自神宗以後,君臣更是“重文輕武的國度”,以為用白銀、絲絹等物質能滿足遊牧民鐵騎的“味口”。 在1126年金大舉進攻宋,結果就出現了丟盡趙氏皇顏的“靖康之恥”,北宋亡。此刻的宋僅有半壁江山,只能在臨安(杭州)偷安,史稱“南宋”。 為雪“靖康之恥”,1189年南宋又聯合在“大金”東北稱雄並建國的蒙古大汗鐵木真(1184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族汗),採取“聯蒙抗金”。1234年蒙破金後(攻佔國都北京),金朝遺部南下西進又建立了史稱的“西金”王朝。“西金”遺部後又流落到中亞地區建立了小王朝。但是,蒙古鐵騎幾度西征,踏平了亞洲、歐洲土地上的所有國家,建立了以“中央汗國”為中心的四大從屬汗國。女真族至此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與其他民族進行了多民族的融合。

人們一定會問,大明朝時的“建州女真各部又是怎樣的呢”?努爾哈赤1616年在建州舉兵,以“大金後人之名”號統建州“女真各部落”,並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其實,這個“建州女真部落”僅僅是個“歷史地域名詞”,沒有任何“血統”。努爾哈赤在建州建立“金朝”也是“稱王者的假借之名”,其實建立“後金”的滿族與女真族也沒有文字、語言、史載等任何承接。到1636年皇太極去民族個性化,先改地域名為滿洲,後改族名為滿族,再按漢人的“五行”等文化要求改國名“金”為“大清”。這即有他的“漢化”政治考量,也有擔心“漢人仇金”的歷史原因。試想,誰會忘祖背宗呢!

僅是鄙見,與諸君共敘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