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唐代宗李豫?

用戶6439289933644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779年),初名俶。唐肅宗長子,在位時間不長不短,17年,死時終年53歲,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30裡的檀山)。

由於唐朝的中前期過於輝煌,大家對於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大多不願意提及,所以像唐代宗李豫這樣的皇帝顯得可有可無。但是,李豫在唐朝歷史上還是可以說一說的,他當然不是什麼曠世英主,可在其在位期間,還是有幾件事可以說說。

1、平定安史之亂

是的,你沒看錯,近8年的安史之亂是在代宗時期被平定的。安史之亂始於玄宗後期,肅宗在位六年就是在戰爭中度過,不過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叛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可惜肅宗天不假年,在公元762年去世,同年代宗登基。

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雖然代宗沒做啥具體事情,但功勞要算在他頭上。

2、開創宦官廢立皇帝先河

代宗的繼位還是經歷了一些血雨腥風的。肅宗的張皇后頗有野心,為了與李輔國、程元振爭權,她想立肅宗次子李係,但宦官先發制人,宮中一片大亂,肅宗被驚嚇致死。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太子李豫為帝,這就是唐代宗。

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都是宦官,恃寵橫行,干預政事,究其原因在於代宗優柔寡斷 當宦官勢傾朝野,危及代宗的統治時,代宗又利用朝官與宦官的矛盾和鬥爭,除掉宦官 。這種朝官、宦官勾心爭寵固位的鬥爭,構成了唐後期的政治特徵,代宗要為此負責的。

3、藩鎮勢力徹底形成

在安史之亂的評定中,各大節度使是有功勞的,很多安史的舊部也歸順了唐朝。這讓代宗十分高興,以為大功告成。他給與節度使們很高的待遇和權利,讓他們在政治、軍事、財政上都完全獨立。這樣導致中央政權逐漸被架空。

不巧的是,在代宗在位期間,吐蕃連年入侵,僕固懷恩叛唐,中央實力遭到極大削弱,各大節度使更是無法駕馭,為後來唐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4、施政卓有成效

當然,代宗也不是一無是處,在戰爭的間歇期,他也做了一些改革,穩定民心。例如:

恢復漕運,唐軍收復洛陽之後,代宗命人最漕運進行重新施工個改造,逐漸降低了糧食的價格;

鹽政改革,為了給政府創收,代宗實行食鹽專賣,精簡中間渠道,不僅降低了食鹽價格,還增加了財政收入。

當然,代宗的這些做法也得罪了一些既得利益者,隨著代宗的去世,他的一些改革也走到了盡頭。

現在一提起唐代宗李豫,很多人想到了是那個有名的故事——醉打金枝,這裡面的李豫是個老好人的形象,當然也可以說是有點懦弱,他在中央的權利被宦官控制,地方的權利被藩鎮拿走,他的很多做法也的確為給大唐敲響了喪鐘。

還有,代宗這個廟號很有意思,為何用這個廟號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中國歷史上另一位代宗就是明代的朱祁鈺了,他還是後世追封的。


黑水布衣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歷史上對代宗李豫的評價,《新唐書》中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作者在論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為之後,竟然得出了"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可以說是極高的評價了。

歷代評價

劉昫:①嗚呼,治道之失也,若河決金堤,火炎昆崗,雖神禹之乘四載,玄冥之灑八瀛,亦不能堙洪濤而撲烈焰者,何也?良以勢既壞而不能遽救也。觀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馭也,則思明再陷於河洛;大曆之失馭也,則懷恩鄉導於犬戎。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軍士膏於原野,民力殫於轉輸,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儀號泣於用兵,元載殷憂於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屬亂離,老於軍旅,識人間之情偽,知稼穡之艱難,內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兇渠傳首,叛黨革心,關輔載寧,獯戎漸弭。至如稔輔國之惡,議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權,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傷僕固,徹樂而悼神功,懲縉、載之奸回,重袞、綰之儒雅,修己以禳星變,側身以謝咎徵,古之賢君,未能及此。而猶有李靈耀作梗,田承嗣負恩,命將出軍,勞師弊賦者,蓋陽九之未泰,豈君道之過歟! ②群盜方梗,諸戎競侵。猛士嘗膽,忠臣痛心。掃除沴氣,敷衍德音。延洪納祉,帝慮何深。

歐陽修:代宗之時,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華樂雨辰


我第一次想要真切地瞭解唐玄宗以後的唐朝歷史就是因為李豫,或者那時候他還叫做李俶,是《大唐榮耀》中沈珍珠的“冬郎”。

(小聲bb:我們國超也太帥了吧)

李俶出生在開元十四年(公元727年),身為玄宗的嫡皇孫,在發生安史之亂的時候就已經28歲了,跟隨他的父親肅宗逃往靈武。不久,肅宗稱帝,他先是出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掌管軍隊。可以說,他是整個唐王朝寄予厚望的人。

不負所望,他聯合回紇軍隊收復了兩京,李俶也獲得了極大的軍功,他先是受封成王,又被冊立為皇太子。登基後,他還除掉了奸臣李輔國,解決了自身的危機。除此之外,在外朝,他清除了安史之亂的餘孽,打敗吐蕃對唐朝的侵擾,保持社會穩定。

但是他在平定安史之亂後,仍留河朔三鎮,安撫降臣,為晚唐時期留下了很大的禍患。

借《舊唐書》對李俶的評價“古之賢君,未能及此”,功大於過,賢名猶在。


歷史小仕女


唐代宗這個人,相信大家是很熟悉的,曾經的熱播劇《醉打金枝》說的就是他的大女兒昇平公主的故事。對於他在政治上的評價,《新唐書》中說他是“中材之主”比較中肯,而《舊唐書》說他“古之賢君,未能及此”就有點誇張了。今天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評價唐代宗李豫:負心漢,陳世美。

失蹤的原配沈氏

在電視劇中,說昇平公主和後來的唐德宗李適(kuo四聲)是一母所出,這是不對的。昇平公主是崔貴妃(楊玉環的姨侄孫女)所生,而李適才是唐代宗的原配沈珍珠所生。

沈珍珠,浙江吳興,今湖州竹墩,人,漢族,出身著名世家“吳興沈氏”,玄宗開元末年被選入東宮。時肅宗李亨為皇太子,賜沈氏予廣平王李豫,李亨長子,即唐代宗,為妃。沈氏美貌如花,又賢淑純良,曾深得李豫寵愛。安史之亂髮生時,李適已十四歲,幸運地跟上了逃難的隊伍,而沈珍珠自己則做了安祿山的俘虜,被擄到東都洛陽,後又成為史思明的戰利品,再後來就不知所蹤了。

唐代宗拋妻

安祿山之亂,玄宗避賊於蜀,諸王妃妾不及從者,皆為賊所得,拘之東都之掖廷。代宗克東都,得沈氏,留之宮中,史思明再陷東都,遂失所在。——《新唐書》

也就是說,唐代宗,當時是兵馬大元帥身份,收復洛陽,找到了沈珍珠,可他回軍長安時,卻沒有把沈氏也一起帶走,著實當了一回“陳世美”。這是為什麼呢,咱們綜合史料來分析分析。

沈珍珠極有可能已被亂軍所汙,貞節不保,因而被棄。要知道,她是肅宗親自冊封的廣平王妃,又是嫡長孫李適的生母,且年紀才三十出頭,風華正茂,唐代宗若無正當理由,是不能對她不管不顧的:上對祖父、父親無法交代,下對兒子不好解釋。

方經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舊唐書》

唐代宗的這個理由很扯淡,顯然是個託詞。就算他當年(757年)忙於戰爭,可是第二年他榮登太子之位,應該對沈氏有個說法了吧。按禮儀,太子加冕,必須有太子妃在場,沈氏是元配,理應迎歸。但他沒有這麼做,或許就存在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了,但這不能怪沈珍珠。

獨孤貴妃專寵

獨孤貴妃可能吹了枕頭風,致使沈珍珠遭冷遇。在《醉打金枝》裡出現的那個謀反的貴妃,不是獨孤貴妃,但有她的影子。獨孤貴妃,是左威衛錄事參軍獨孤穎的女兒,可謂出身名門,是大家閨秀,她自己也知書達“理”、美麗嫻雅。

妃,昇平公主之母崔貴妃,倚母家,頗騎媢。諸楊誅,禮浸薄,及薨,後,獨孤貴妃,以姝豔進,居常專夜。王即位,冊貴妃,生韓王回、華陽公主。——《新唐書》

可見她的得寵是偶然的,沈明珠被俘,崔貴妃又死了,她才因容貌得寵,很快就代替了沈氏在唐代宗心中的位臵。《舊唐書》說的更直白:“後以美麗入宮,嬖倖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御。”一方面說明唐代宗確實喜歡她的美貌,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御夫有術,枕頭風肯定是少不了的,在長安的“諸姬”尚無法跟她爭,遑論遠在洛陽的沈明珠,不想做“秦香蓮”也不成了。

儲位之爭

未來太子之位的競爭,或許也是沈珍珠被棄的一個因素。至德二年(757年),獨孤貴妃已經生下韓王李迥,從唐代宗對李迥的喜愛程度來看,似乎超過大兒子李適和二兒子李邈。

李迥排行老七,出生即封為延慶郡王,旋即晉封為韓王,在爵位上超過了鄭王李邈,在封王時間上也明顯勝過李適。當時唐代宗手握兵權,征討四方,繼承江山披黃袍,是遲早的事,他身後的繼承人選擇,也隨即浮出水面。如果將沈明珠迎歸長安,勢必就得確認她的太子妃或第一夫人的身份,這樣一來,也就等於確認了李適的繼承人地位。別說唐代宗自己不一定樂意,獨孤貴妃就肯定不會贊同。

好在肅宗李亨死的早,唐代宗接班也接得早,安史叛軍餘孽依然還在囂張,韓王李迥來不及長大和經歷磨礪,唐代宗不得不依靠大兒子李適。即位之初,馬上任命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將最後平叛決戰的使命交給了他。李適也確實有本事,率領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全消滅了叛軍。764年,李適被立為太子,這下子,獨孤貴妃母子徹底死心了。

良心發現

兒子做了太子,親生母親怎麼辦?唐代宗此時感覺愧疚了,陳世美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幾乎是在太子冊封的同時,下詔尋找沈氏。時間都過去七年了,他才想起來,心急火燎地派人到處尋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尋訪沈珍珠的工作,在全國上下開展得如火如荼,十多年裡卻一無所獲。779年,代宗駕崩,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於次年遙尊生母沈氏為“睿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冊“立牌”上皇后朝服,“帝奉冊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

終德宗一生,依舊未能找到真正的沈太后。沈珍珠的下落成為當時數十年間最大的一個謎。


大黃扯點歷史


首先用一句話總結李豫:他的組織能力出類拔萃,可惜執掌國柄於內憂外患中。

唐代宗李豫曾經創造了兩個第一: 1、唐朝第一個以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他也是唐玄宗的第一個皇孫;2、第一個靠宦官支持擁立的皇帝。

因為如此,繼位後李豫對宦官報以感恩,寵信李輔國、程元振等,沒想到最後反被宦官制約。同時,代宗時期外患不止:吐蕃多次侵擾內地,最終攻破長安;回紇用馬匹交換為由高價勒索唐朝。為了對付外患,代宗不得不提高藩鎮的地位,這樣一來,又導致藩鎮勢力膨脹。唐代宗的皇帝生涯,就是在宦官、權臣、外藩、藩鎮的“陪同”下走完的。

當然,李豫也不是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他有一個厲害的地方:組織能力非常強。

一、嶄露頭角

時間回到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唐玄宗帶著皇親和近臣逃亡四川,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的時候發生兵變,楊貴妃和楊國忠被殺。唐玄宗繼續往成都方向走,但是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揚鑣,北上靈武繼位。李豫跟隨父親抵靈武,開展了組織反擊叛軍的工作。

李豫被肅宗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節制各將領平定安史叛軍。雖然這個兵馬大元帥只是一個名義上的職位,雖然郭子儀、李光弼等才是前線作戰的主要領導,但李豫組織有度支持前線,無疑為戰勝敵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是他組織才能的第一次亮相。

二、終結安史之亂

李豫登基的時候,安史叛軍並沒有完全消滅。此時,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佔據東京洛陽,李豫分析敵我雙方情況,任命兒子李適為元帥,僕固懷恩為副元帥,並且向回紇借兵,一舉將史朝義逼上了窮途末路。可以說,他爺爺唐玄宗、父親唐肅宗沒有做到的事他做到了,安史之亂就是在他手上終結的,不管後人怎麼評價,說他運氣好也罷,總之李豫調度組織能力是很優秀的。

三、兩次逼退吐蕃

安史之亂後,吐蕃就蠢蠢欲動。最嚴重的一次是攻入長安15天,代宗李豫奔逃陝州。驚魂甫定,李豫冷靜分析形勢,認為收復長安者非郭子儀莫屬。於是郭子儀被任命為副元帥,李適為名義上的元帥,負責退敵。郭子儀採用疑兵計和輿論戰,不費一兵一卒嚇跑了長安的吐蕃軍隊。
這是第一次逼退吐蕃。第二次,唐朝將領僕固懷恩叛變,引吐蕃和回紇大軍打算進攻長安。可是僕固懷恩出師未捷身先死,就給唐朝帶來了機會,郭子儀再次臨危受命,單槍匹馬出使回紇,說服回紇退兵。回紇一退兵,吐蕃也自覺無趣,撤退了。

結語:李豫一生遇到很多大變動,作為唐朝最高負責人,他無法退縮。每次他都能度過劫難,跟他平時善於廣施恩信有關,更在於他的能力也不差,特別是他的臨陣組織能力。


小歷史大事件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62年即位,

李豫初封廣平王,後進封為楚王,並被唐肅宗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統兵收復兩京巧妙誅殺奸臣李輔國,李豫也平定之安史之亂以來叛亂,實白姓免除兵災之苦

李豫在位期間,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

,古人稱李豫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說明李豫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山上一課樹168


唐代宗李豫初名為李俶,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李豫經歷了動盪驚心的安史之亂,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不過他當上皇帝后沒幾年,便開始學起了唐朝統治後期的唐玄宗,對國家大事也不再上心,有點樂不思蜀的樣子。 但李豫在位期間也做了很多大事,改革漕運、改革鹽政、改革糧價。不過

李豫在平叛之後卻姑息了安史之亂的餘孽,對晚唐大亂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李豫在位期間,面臨的是上輩們給他留下的爛攤子,他的任務艱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的來說,李豫還是功大於過的,值得肯定的。


唯心肆愛


《舊唐書》給他的評價為“賢君”,這評價是極高的了,但我覺得這“賢”應該多半指的是他宅厚仁心,離“明君”和“能君”尚有一定的距離。倒是這《新唐書》的評價要實際些,“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這無疑是客觀的評價。評價歷史、評價歷史人物,並非僅僅建立在國家的昌明興盛之上,而是要根據所處的時勢而定,這樣才能客觀地給予正確地評價。

  李豫三十歲之前,過了一段相對平靜安逸的日子,為何這樣說?朝中奸臣當道,楊國忠和安祿山都不是好惹的人,太子府不就是因為這樣,在那些年過得十分頹廢的嗎?怎麼還說那段日子平靜又安逸呢?因為就算楊國忠通敵賣國,但是他只是為了求得錢財和權勢,並沒有奪取皇位的野心,也知道只有大唐朝在,他的金錢和地位才有所保障。反觀安祿山,他是胡人,在唐朝為官,得到玄宗的賞識,還拜玄宗寵妃楊貴妃為義母,常年在范陽一方,儼然就是范陽之地的帝王,藏匿了許多的兵馬,他想要的是取代玄宗,自己做皇帝。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聯合史思明,掀起了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被戰爭包圍,民眾生活開始走下坡路,對唐朝之後的發展都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豫和建寧王李倓跟隨玄宗一起到蜀地避難。逃亡途中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馬嵬之變,李豫就是其中的人物之一。楊貴妃死後,李豫的父親李亨決定和玄宗分道揚鑣,他心中清楚,自己逼死了玄宗的愛妃,與自己勢同水火,自己只能帶著士兵另謀出路。李亨到達靈武以後,登基為帝,並開始領導平定安史之亂的相關事宜,這一切行動,李豫都是積極分子,也立下了很多功勞。

  李亨繼位後是為唐肅宗,最開始他想讓頗有些威望的建寧王李倓來當天下兵馬大元帥,江湖謀士李沁卻反對道:“建寧王李倓確實是將帥之才,而且還十分賢能,但是您的長子李豫卻是長子,有容人的肚量和君主的氣度,現在還沒有封他為太子,這次軍功就當做是他成為太子的階梯吧!”於是唐肅宗最終立李豫為元帥,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人物。

  李沁和廣平王李豫一起處理軍中事務,二人配合默契,當時唐肅宗將很多權力都交給了李豫,李豫一時之間權力十分巨大。唐肅宗的寵妃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國在政變中立下大功,兩個人聯合起來,在朝中的氣焰很是囂張。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都察覺到了兩人對權利的追求已經有所不滿,對他們產生了戒備心理。可是二人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李豫繼位,李豫繼位成為了唐代宗。

  李豫一繼位就委任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所謂“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李豫想盡快的平定安史之亂。李豫為了解決前面兩位皇帝留下來的遺留問題,為那些冤假錯案平反,他為弟弟建寧王平冤,先後追封建寧王為齊王、承天皇帝。還將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等恢復了封號,對受了冤屈的臣子也進行了昭雪。但是唐朝內憂外困的局面已久,僅僅用這種平冤昭雪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如果李豫一直堅持下去,說不定也能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解了當時的困局。但是朝廷局勢複雜,這種事情調查起來又十分麻煩,其中的困難程度很難估計,所以只是淺淺的大刀闊斧了一番,並沒有長久地實行下去。

  李豫在位期間做的大事分別是改革漕運、改革鹽政、改革糧價。但是李豫平叛之後卻姑息了安史之亂的餘孽,對晚唐大亂有一定的影響。李豫在位期間,面臨的是上輩們給他留下的爛攤子,他的任務艱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的來說,李豫還是功大於過的,值得肯定。





霖霖歷史錄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月17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

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於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歷史上對代宗李豫的評價,新唐書中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作者在論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為之後,竟然得出了“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可以說是極高的評價了。

最後提一句,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大唐榮耀》,是關於李豫的,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離殤666


唐代宗李豫初名為李俶,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李豫經歷了動盪驚心的安史之亂,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歷史上對李豫的評價如何呢?李豫繼位之初就是徹底消滅安史之亂的時機,他為此做了什麼?另外,安史之亂之後,唐朝迅速由盛轉衰,李豫做了什麼政治補救措施嗎?

李豫三十歲之前,過了一段相對平靜安逸的日子,為何這樣說?朝中奸臣當道,楊國忠和安祿山都不是好惹的人,太子府不就是因為這樣,在那些年過得十分頹廢的嗎?怎麼還說那段日子平靜又安逸呢?因為就算楊國忠通敵賣國,但是他只是為了求得錢財和權勢,並沒有奪取皇位的野心,也知道只有大唐朝在,他的金錢和地位才有所保障。反觀安祿山,他是胡人,在唐朝為官,得到玄宗的賞識,還拜玄宗寵妃楊貴妃為義母,常年在范陽一方,儼然就是范陽之地的帝王,藏匿了許多的兵馬,他想要的是取代玄宗,自己做皇帝。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聯合史思明,掀起了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被戰爭包圍,民眾生活開始走下坡路,對唐朝之後的發展都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豫和建寧王李倓跟隨玄宗一起到蜀地避難。逃亡途中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馬嵬之變,李豫就是其中的人物之一。楊貴妃死後,李豫的父親李亨決定和玄宗分道揚鑣,他心中清楚,自己逼死了玄宗的愛妃,玄宗。與自己勢同水火,自己只能帶著士兵另謀出路。李亨到達靈武以後,登基為帝,並開始領導平定安史之亂的相關事宜,這一切行動,李豫都是積極分子,也立下了很多功勞。

李亨繼位後是為唐肅宗,最開始他想讓頗有些威望的建寧王李倓來當天下兵馬大元帥,江湖謀士李沁卻反對道:“建寧王李倓確實是將帥之才,而且還十分賢能,但是您的長子李豫卻是長子,有容人的肚量和君主的氣度,現在還沒有封他為太子,這次軍功就當做是他成為太子的階梯吧!”於是唐肅宗最終立李豫為元帥,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人物。

李沁和廣平王李豫一起處理軍中事務,二人配合默契,當時唐肅宗將很多權力都交給了李豫,李豫一時之間權力十分巨大。唐肅宗的寵妃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國在政變中立下大功,兩個人聯合起來,在朝中的氣焰很是囂張。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都察覺到了兩人對權利的追求已經有所不滿,對他們產生了戒備心理。可是二人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李豫繼位,李豫繼位成為了唐代宗。

李豫一繼位就委任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所謂“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李豫想盡快的平定安史之亂。李豫為了解決前面兩位皇帝留下來的遺留問題,為那些冤假錯案平反,他為弟弟建寧王平冤,先後追封建寧王為齊王、承天皇帝。還將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等恢復了封號,對受了冤屈的臣子也進行了昭雪。但是唐朝內憂外困的局面已久,僅僅用這種平冤昭雪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如果李豫一直堅持下去,說不定也能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解了當時的困局。但是朝廷局勢複雜,這種事情調查起來又十分麻煩,其中的困難程度很難估計,所以只是淺淺的大刀闊斧了一番,並沒有長久地實行下去。

李豫在位期間做的大事分別是改革漕運、改革鹽政、改革糧價。但是李豫平叛之後卻姑息了安史之亂的餘孽,對晚唐大亂有一定的影響。李豫在位期間,面臨的是上輩們給他留下的爛攤子,他的任務艱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的來說,李豫還是功大於過的,值得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