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芯片設計者來說,14nm和7nm有什麼區別?

鍾靈毓秀54341501


目前芯片廠商有三類:IDM、Fabless、Foundry。

IDM(集成器件製造商)指 Intel、IBM、三星這種擁有自己的晶圓廠,集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投向消費者市場五個環節的廠商,一般還擁有下游整機生產。


Fabless(無廠半導體公司)則是指有能力設計芯片架構,但本身無廠,需要找代工廠代為生產的廠商,知名的有 ARM、NVIDIA、高通、蘋果。


Foundry(代工廠)則指臺積電和 GlobalFoundries,擁有工藝技術代工生產別家設計的芯片的廠商。我們常見到三星有自己研發的獵戶座芯片,同時也會代工蘋果 A 系列和高通驍龍的芯片系列,而臺積電無自家芯片,主要接單替蘋果和華為代工生產。


製程

14nm、7nm 這些芯片製程工藝的具體數值是性能關鍵指標。製程工藝的每一次提升,帶來的都是性能的增強和功耗的降低。

驍龍 835 用上了的 10nm 製程, 在集成了超過 30 億個晶體管的情況下,體積比驍龍 820 還要小了 35%,整體功耗降低了 40%,性能卻大漲 27%。


這些數值怎麼計算出來的?

這需要從芯片的組成單位晶體管說起。得益於摩爾定律的預測,走到今天,比拇指還小的芯片裡集成了上億個晶體管。蘋果 A10 Fusion 芯片上,用的是臺積電 16nm 的製造工藝,集成了大約 33 億個晶體管。

而一個晶體管結構大致如下:

圖中的晶體管結構中,電流從 Source(源極)流入 Drain(漏級),Gate(柵極)相當於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級的通斷。電流會損耗,而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而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就是市場上常說到 XX nm 工藝中的數值。


對於芯片製造商而言,主要就要不斷升級技術,力求柵極寬度越窄越好。不過當寬度逼近 20nm 時,柵極對電流控制能力急劇下降,會出現 “電流洩露” 問題。這是因為為了在 CPU 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二氧化硅絕緣層會變得更薄,容易導致電流洩漏。


一方面,電流洩露將直接增加芯片的功耗,為晶體管帶來額外的發熱量;另一方面,電流洩露導致電路錯誤,信號模糊。為了解決信號模糊問題,芯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電壓,功耗增加,陷入死循環。

因此,漏電率如果不能降低,CPU 整體性能和功耗控制將十分不理想。


當晶體管的尺寸縮小到一定程度(業內認為小於 10nm)時會產生量子效應,這時晶體管的特性將很難控制,芯片的生產難度就會成倍增長。驍龍 835 用上了 10nm 的製程,製造成本相比 14nm 增加接近 5 成。大廠需要持續而巨大的資金投入是 10nm 芯片量產的必經之路。


FinFET

除了製程,還有工藝技術。


FinFET 是什麼?

業界主流芯片還停留在 20/22nm 工藝節點上的時候,Intel 就率先引入了 3D FinFET 這種技術。後來三星和臺積電在 14/16nm 節點上也大範圍用上了類似的 FinFET 技術。下面我們統稱為 FinFET。

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稱為鰭式場效應晶體管,是一種新的晶體管。具體一點就是把芯片內部平面的結構變成了 3D,把柵極形狀改制,增大接觸面積,減少柵極寬度的同時降低漏電率,而晶體管空間利用率大大增加。

因為優勢明顯,目前已經被大規模應用到手機芯片上。

經歷了 14/16nm 工藝節點後,FinFET 也歷經升級,但這種升級是存在瓶頸的。目前,大廠們正研究新的 FD-SOI(全耗盡絕緣體硅)工藝、硅光子技術、3D 堆疊技術等,斥資尋求技術突破,為日後 7nm、甚至 5nm 工藝領先佈局。


LPE/LPP/LPC/LPU 又是什麼?

在工藝分類上,芯片主要分兩大類:

  • HP(High Performance):主打高性能應用範疇;
  • LP(Low Power):主打低功耗應用範疇。

滿足不同客戶需求,HP 內部再細分 HPL、HPC、HPC+、HP 和 HPM 五種。

HP 和 LP 之間最重要區別就在性能和漏電率上,HP 在主打性能,漏電率能夠控制在很低水平,芯片成本高;LP 則更適合中低端處理器使用,因為成本低。

所以,芯片除了在製程上尋求突破,工藝上也會逐步升級。

2014 年底,三星宣佈了世界首個 14nm FinFET 3D 晶體管進入量產,標誌著半導體晶體管進入 3D 時代。發展到今天,三星擁有了四代 14nm 工藝:

第一代是蘋果 A9 上面的 FinFET LPE(Low Power Early)

第二代則是用在獵戶座 8890、驍龍 820 和驍龍 625 上面的 FinFET LPP(Low Power Plus)

第三代是 FinFET LPC

第四代則是目前的 FinFET LPU。

至於 10nm 工藝,三星則更新到了第三代(LPE/LPP/LPC)。


英特爾的7nm工藝是基於極紫外光刻(EUV)的獨立的製程。在這一工藝的採用時間方面還是落後於臺積電和三星,為蘋果、華為等公司代工芯片的臺積電,在2018年就已率先量產7nm芯片,今年已是7nm投產的第三個年頭,更先進的5nm工藝也即將量產。臺積電的 5 納米制程 (N5) 已進入風險試產階段,其良率高達 50%,而且其月產能可達 8 萬片的規模。





張強Beijing


我目前微電子研究生在讀,偏工藝方向的,其實設計主要考慮的性能方面,而14nm和7nm芯片能否實現主要是在工藝上是否能夠實現,而在工藝上能否實現,主要靠的是光刻機等設備。順便普及一下14nm和7nm指的是什麼:

28nm以上芯片的元器件(MOSFET)

28nm以上芯片的元器件主要是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主要有source(S,源極),drain(D,漏極),gate(G,柵極),工作原理是,通過柵極施加電壓,從而能夠使得源極與漏極之間能夠導通,導通就可以工作,就能夠利用電子的電荷傳輸信息,所以這個閾值電壓是源漏極之間能否導通的關鍵。28nm以上的器件用的下圖的結構,這個28nm是指溝道AB的距離。下圖是準二維的溝道

28nm以下芯片的元器件(FinFET)

28nm以下芯片的元器件主要是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其實這個FinFET也是屬於MOSFET,只不過是這個溝道是多個面的,這樣有效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溝道之間的距離縮小到28nm以下,下圖的溝道(14nm或者7nm)是黃色的區域。

芯片設計的陣列

而芯片設計,主要是陣列設計器件性能,這陣列上的一個個點就是上面說的元器件。


以上就是關於芯片的一些基本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物理微電子前沿科普


前言

很多人把芯片生產想象成了打印一張圖畫,那麼打印成A3大小還是打印成A4大小似乎和圖片設計者沒有關係,只需要更改打印機(即生產工藝)即可。其實這是選擇對比參照物的錯誤,如果要更能精確類比,芯片設計和生產更像是房屋設計和建造。

芯片更換製程之後會帶了新的問題

所謂流片就是先試生產一些芯片用於設計後的測試工作。就拿更換製程來說,更換製程後,因為芯片物理特性發生變化,發熱、電子遷移等現象會和之前不同。就像原來房子設計圖紙是200平米,現在縮小成100平米之後床縮小了,睡不了覺了。廁所縮小了,進不去人一樣。芯片發熱點更加聚集了,電路更近了,電子偏離現象更嚴重了。流片就是測試這一類的問題,並進行調整和改善。經常流片的花費都是幾億。

更換製程本身花費巨大不如同時做功能加強更划算

芯片製程變了,計算速度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之前本來不存在瓶頸的地方會出現,而以前設計芯片時一些研發的新技術,新解決方案到改進製程時已經成熟。加上對於終端市場來說,新技術帶來的溢價效應(反過來說新技術的研發得不到應用,就無法分攤研發成本)這也是在升級製程過程中必須考慮的,畢竟對於芯片開發來說,落後就要捱打。

結尾

以前愚人節的時候出過一篇“科普文”,說的是用石墨烯做芯片,速度提高1000被我,能耗降低1000倍。做為電子發燒友的我無比興奮,想著人人拿著超級計算機性能相當的手機。結果被事實無情的打臉。後來認識到技術從來不是單個方面的進步而進步的,人類整體科技的提升往往都是多行業多學科共同進步的結合。再看到什麼突然出現某項技術單獨可以概念人類命運的時候,我都會拿起小手默默的點擊舉報按鈕。


救贖者vlog


我是電子及工控技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從事電子技術硬件應用的從業者,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從電路硬件設計與應用來說,我們在設計電路時選擇芯片主要考慮芯片的性能與價格、可靠性與外形封裝形式等幾個方面,對於芯片內部的製造則考慮的很少。

對於14nm(納米)和7nm(納米)是從芯片的製造工藝方面來說明的,對於兩者來說肯定是7nm(納米)技術製造出來的芯片其性能更優越,在相同的面積中所集成的晶體管越多芯片的各種性能就越高,比如以處理器為例,用7nm(納米)技術製作的CPU肯定比14nm(納米)技術製作的CPU在晶體管數量方面、處理速度方面、功耗方面以及溫升等方面都會高出一個數量級。所以用7nm(納米)製程製作的芯片在各個方面會全面“碾壓”14nm(納米)製程的芯片。以上是用7nm(納米)技術比14nm(納米)技術從芯片的各種性能得到提升做出的對比。

另一方面14nm(納米)和7nm(納米)的芯片在設計方法和所用的技術上也是有區別的。在製作難度上肯定7nm(納米)技術要比14nm(納米)技術難度更大;在製作費用上兩者的差距也是有著很大區別的。比如芯片製造的核心設備光刻機就是一個很大的投資,7nm(納米)光刻機要比14nm(納米)光刻機在價格上要貴出許多,再加上設計規則與技術的不同都會增加其成本。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朋友們參與討論,敬請關注電子及工控技術,感謝點贊。


電子及工控技術


謝謝您的問題。芯片製程提升,是技術、成本、性能的綜合考量。

芯片設計要考慮什麼。第一步,芯片設計首先要定好規格,提出功能和性能要求。第二步,設計芯片的細節,但規劃出芯片整體輪廓,再用硬件描述語言實現模塊功能,形成代碼。第三步,仿真測試檢驗代碼的正確性,看是否能符合所有的規格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重新設計和編碼。到這一步,很多半導體企業已經走不下去了。第四步,對時鐘信號、普通信號,以及邏輯單元之間走線,分析信號的完整性。實際過程比上述描述複雜得多。


芯片製程升級的技術難度。在體積不斷縮小的芯片裡要放十幾億個晶體管,並且要保持性能和功耗,需要技術支持、創新。製程從14nm到7nm,芯片速率、功耗、集成度要做出均衡。目前80%以上的芯片都是10nm以上製程,從14nm到7nm,跨越到10nm以下,越進一步,難度越大。7nm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製程,功耗、性能、面積、成本能獲得很好的平衡,再到5nm、3nm,平衡難度更大。


芯片製程升級的投入增加。製程提高一點,設計代價非常大,往往是數倍增長。14nm芯片設計研發成本約1億美元,10nm芯片則是1.7億美元,7nm約3億美元,5nm就會超過5億美元。如果要達到3nm的複雜芯片,設計成本可能高達15億美元。所以,芯片設計者也是有門檻的,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就不用介入了。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

N+1之後還會有N+2,這兩種工藝在功耗上表現差不多,區別在於 性能及成本,N+2顯然是面向高性能的,成本也會增加。

中芯國際國內外的晶圓廠分佈

中芯國際的N+1工藝相當於臺積電的第一代7nm工藝,偏向低功耗一些,N+2工藝重點在提升性能,相當於臺積電的7nm+工藝。


混子說463


要考慮了,設計出來無法生產有什麼用,某種程度上說是臺積電卡脖子。要按照人家的標準來。

另外7nm還有很多優勢:

1. 單位面積上存儲空間更大;

2.集成度更高,封裝後面積更小,可節約空間給硬件設計和機構;

3.功耗更低,比如其他條件不變,電流通過1米的導線消耗的能量比通過2米的低;

4.更高的性能

5.更高的頻率

6.綜合成本應該低點,工藝成本可能提升了,但是其他方面成本降了

7.還有很多優勢,比較專業,沒太明白,比如紋理光柵等等。


三音60度


大體上就是7nm的單位面積晶體管數目更多,省電散熱要求低,應用於手機上比較合適,而14nm有足夠的散熱空間一般適用於像智能電視與機頂盒又或者電腦的cpu


吾創萬歲_萬萬歲


芯片體積越小,它的設計難度越大,對於設計者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芯片散熱方面體積太小,散熱就是最大問題。目前最小的是4納米芯片。


義縣遊學電子科技


其實幾乎沒有區別,大家不必跟風,都是納米級別的,都很小,就這個意思,就像頭髮粗細有啥分別?都是頭髮,有時粗頭髮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