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事工作的游牧民族靠什么补充碳水和维生素?

岩中花树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澄清一个事情。虽然中国史料中常常记载游牧民族“人食畜肉”。但根据现代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古代牧民吃不起肉是常态。

古籍中笼统认为牧人以肉类为主食,往往是文人缺乏实地考察的臆想和传闻。现代牧区丰富的肉类供应,则要归功于现代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贸易经济对畜牧业全方位辅助和引领。在近现代之前(牧业被纳入市场经济之前),世界各个类型的游牧经济人群皆普遍依赖乳产品为食。

作为补充,古代游牧民族其实也进行采集和农作的。可食的植物根茎、野果、野菜、菌菇等等都是牧人的采集对象。民族志数据显示,在添补牧人食物上,采集常比狩猎更可靠和重要。特别越是艰困的情况下,人们便越依赖采集食物维生。

中原人的历史文献里常有匈奴储存粟米,以及某年他们的作物收成欠佳(谷稼不熟)或匈奴派军队屯田等的记载。比如“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屯田右地”等等。前苏联与蒙古国的考古学者在贝加尔湖附近,也曾发现匈奴时期当地住民的谷物遗存、农具以及村镇遗址。当然,游牧民族从事的农作大多是游耕。他们只在春季出牧时简单地整地、播种,然后离去开始游牧,秋季回来收成;有多少算多少,遇上干旱也可能毫无收成。

说到底,草原自然环境恶劣,游牧民族之所以总想南下,还不是因为条件太苦了,想南下抢点什么。

至于什么“狼图腾”之类,游牧民族能打的说法,也是扯淡。看看整个历史,游牧民族是在草原沙漠上吃沙子的时间多?还是入主中原的时间多?

真能打,怎么总在草原上吃沙子啊?


冷兵器研究所


这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汉人对游牧民族的臆想。

谁说游牧民族只吃肉,不吃粮食主食、蔬菜的?千万不要有这种误解。


游牧民族的农业

我主要以匈奴为例。

事实上,匈奴就保持着一定规模的农业。根据《史记》记载,元狩四年(前119)卫青出击匈奴时:

  • 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这里说的很清楚:

匈奴储存了大量粟米,说明匈奴平时是吃粮食的。这些粮食有不少都是匈奴自己种植的:

例如,在后元元年(前88),匈奴地区遭受数月的雨雪灾害,导致“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足以说明匈奴在发展农业。


谁说游牧民族不吃蔬菜?

除了畜牧以外,游牧民还有“采集经济”。

例如,可以组织不能上战场的妇女、老人和小孩,到各处去进行采集。任何可使用植物的根茎、果实、叶子,还有一些菌菇(像是蒙古草原就生长着口蘑),都可以成为大家的食材。

由于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所以在很多汉人的臆想中,游牧民只畜牧吃肉,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总而言之,刻板印象要不得,希望大家铭记。


HuiNanHistory


在古代,咱们中国一直觉得游牧民族没有绿色能源和蔬菜来源,全部靠掠夺而来,是不正确的,游牧民族顾名思义是考养牛养马养羊的动物作为民族的发展来源,古代游牧民族的牛羊不一定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贸易而存在,更多的是出售给各国,尤其是咱们中国,其次说游牧民族天天以肉食为主,其实是以讹传讹的,游牧民族要吃上肉也是富裕阶级能吃上,穷人根本不可能,幸运的能捡点别人的骨头吃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富人阶级咱们就不代表了,你们心里也清楚,咱们就说穷人阶级是怎么解决碳水和维生素的。

其一呢,就是游牧民族的妇女都会组团出去采摘植物的果子、蘑菇、药材、根基和一些能吃的野菜等带回去补充自己的能量

其二呢,就是自己养的牲畜去作贸易,去贸易区换很多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了补充碳水和维生素的资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比如茶。

其三呢,就是游牧民族在特定的地方可以自己自给自足生产一些补充自己能量的农作物等。

其四呢,就是民族爆发战争,游牧民族本身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喜欢掠夺和侵略,所以到了别人的地方就是三光政策来补充自己所需,能抢多少是多少。







鹏正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 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现在发现的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

维生素的发现

维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1897年,C.艾克曼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1911年C.丰克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一类含氮的化合物),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建议命名为“ Vitamine”。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中文意思为“生命胺”。以后陆续发现许多维生素,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也发现许多维生素根本不含胺,不含氮,但丰克的命名延续使用下来了,只是将最后字母“e”去掉。最初发现的维生素B后来证实为维生素B复合体,经提纯分离发现,是几种物质,只是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维生素B 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维生素的概述及分类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最好的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人体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却是绝不可少的物质。膳食中如缺乏维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B1可得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PP可患癞皮病;缺乏维生素B12可患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可患坏血病。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详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 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循淋巴系统到体内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D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E主要存于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K储存较少。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别称 及来源

脂溶性 抗干眼病维生素(维生素A),亦称美容维生素 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绿色蔬菜
水溶性 硫胺素(维生素B1) 由卡西米尔•冯克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水溶性 核黄素(维生素B2) 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 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水溶性 烟酸(维生素B3) 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P、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硷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水溶性 泛酸(维生素B5) 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水溶性 吡哆醇类(维生素B6) 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水溶性 生物素(维生素B7) 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 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水溶性 叶酸(维生素B9)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 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水溶性 氰钴胺素(维生素B12) 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 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水溶性 胆碱 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 多存在于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水溶性 肌醇 环己六醇、维生素B-h 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水溶性 抗坏血酸(维生素C) 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 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脂溶性 钙化醇(维生素D) 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脂溶性 生育酚(维生素E) 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 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脂溶性 萘醌类(维生素K) 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特点维生素的定义中要求维生素满足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
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维生素D人体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于较重要,仍被作为必需维生素),需要通过食物补充;
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
维生素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根据这四个特点,人体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3种必要维生素。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由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缺乏维生素A时易出现干眼病,故又称为抗干眼醇。 已知维生素A有 A1和 A2两种,A1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天然维生素A主要以此形式存在。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1是一种脂溶性淡黄色片状结晶,熔点64℃,维生素A2熔点17~19℃,通常为金黄色油状物。维生素A是含有β-白芷酮环的多烯醇。维生素A2的化学结构与A1的区别只是在β-白芷酮环的3,4位上多一个双键。维生素A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 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不论是A1或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生素A的依据。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α、β、γ-胡萝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A1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故称为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含有两个维生素A1的环结构,转换率最高。一分子β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素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 β胡萝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小肠粘膜内进行。食物中,或由β-胡萝卜素裂解生成的维生素A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 A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在血液中,视黄醇(R)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以及血浆前清蛋白(PA)结合,生成R-RBP-PA复合物而转运至各组织。
它是1913年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台维斯从鳕鱼肝中提取得到的。它是黄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油等有机溶剂。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易为紫外线破坏,应贮存在棕色瓶中。维生素A是眼睛中视紫质的原料,也是皮肤组织必需的材料,人缺少它会得干眼病、夜盲症等。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A是复杂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它以不同方式几乎影响机体的一切组织细胞。尽管是一种最早发现的维生素,但有关它的生理功能至今尚末完全揭开。
维生素A是复杂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它以不同方式几乎影响机体的一切组织细胞。尽管是一种最早发现的维生素,但有关它的生理功能至今尚末完全揭开。就目前的知识而言,维生素A(包括胡萝卜素)最主要是生理功能包括
1. 维持视觉
维生素A可促进视觉细胞内感光色素的形成。全反式视黄醛可以被视黄醛异构酶催化为4-顺-视黄醛,4-顺-视黄醛可以和视蛋白结合成为视紫红质(rhodopsin)。视紫红质遇光后其中的4-顺-视黄醛变为全反视黄醛,因为构像的变化,引起对视神经的刺激作用,引发视觉。而遇光后的视紫红质不稳定,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全反视黄醛,重新开始整个循环过程。维生素A可调试眼睛适应外界光线的强弱的能力,以降低夜盲症和视力减退的发生,维持正常的视觉反应,有助于对多种眼疾(如眼球干燥与结膜炎等的治疗)。维生素A对视力的作用是被最早发现的、也是被了解最多的功能。
2. 促进生长发育

与视黄醇对基因的调控有关.视黄醇也具有相当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可促进糖蛋白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强壮骨骼,维护头发、牙齿和牙床的健康。

3. 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
视黄醇和视黄酸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减弱上皮细胞向鳞片状的分化,增加上皮生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 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现在发现的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

文儒風


“古代不事工作的游牧民族”一语不当。游牧,包括在草原上放牧牛羊、挤奶、奶肉加工、逐水草而居的搬迁等等,就是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怎么能说他们“不事工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