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可是这句话也经常有被推翻的时候。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明君,他与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共同缔造了"仁宣盛世",此时的国家经过明成祖朱棣和这父子二人三代下的治理,威名远扬四海,可以说是"四夷臣服、万国来朝"。

但是很不幸,朱瞻基仅仅在位十一年就去世了,留下了九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为后来的明英宗,然而朱祁镇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犬子",他在位时初期信任宦官,后期被瓦剌俘虏,归来之后仍然不知悔改,冤杀忠臣于谦。那么朱瞻基对于朱祁镇难道就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吗?事实并非如此。

明宣宗朱瞻基波澜壮阔的一生

  • 险象环生,册立太孙

朱瞻基的一生享受到了来自家庭的爱,同时也经历过家人给他带来的痛苦,因此在他的身上有些纨绔子弟的贪玩,也有着帝王的深谋远虑,他是一个复杂的人。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还只是燕王,他们一家人都受到建文帝的监视,经常靠装疯卖傻来骗过建文帝的耳目。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朱瞻基长大一些之后建文帝对燕王一家的逼迫更紧,一个疏忽就会小命不保,燕王为了让子孙不再过这种日子,决定起兵造反。后来造反成功,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瞻基也因为自身的文武双全让爷爷朱棣注意到了他,在永乐九年被册封为皇太孙。当时年仅十三岁。

  • 群狼环伺,册立太子

朱瞻基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不幸的,他有着父亲和祖父的疼爱,但是他的两位叔叔却对他没有任何舐犊之情,反而时常想谋害他。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分别为朱棣的二子和三子,仗着在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朱高燧一直想让二哥朱高煦为太子,因此视朱高炽和朱瞻基为眼中钉。

在朱棣活着的时候,二人不敢下手,只能暗中陷害,但是都被朱棣识破,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仍不死心。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继位十个月也去世了,二人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他,朱瞻基险象环生,历经数次劫难终于回京继位,年号宣德。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 文治武功却英年早逝

朱瞻基继位后重用"三杨"、于谦、夏原吉等贤臣,同时打开国库,准许郑和再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体恤民情、减免赋税、与民休息,因此宣德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百姓安康,"仁宣盛世"也是整个明朝最为强盛的时代。

然而朱瞻基也是有人生污点的,杀害汉王朱高煦这件事情使他久久不能释怀,毕竟汉王是他的亲叔叔,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朱瞻基于宣德十年意外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死前立下遗嘱,命长子朱祁镇继位,赐自己的的母亲张太皇太后摄政的权力。

朱瞻基对于朱祁镇的慈爱之心

  • 留下盛世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太子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但是朱瞻基并不是没有为儿子考虑过,相反,他在位时的奔波忙碌、东征西讨、文治武功,都是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太平天下。众所周知,军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如果军队腐败,国家就会岌岌可危,因此朱瞻基在位时大力整顿军纪,肃清贪污、提拔优秀军官,比如樊忠这样的良将,在日后的土木堡之战中对朱祁镇忠心耿耿,最终力战而死。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为了边疆安定,朱瞻基出兵攻打蒙古,并且御驾亲征,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以三千铁骑大败兀良哈数万骑兵,从此将敌人远远的赶到了长城以外。此时的边疆安定、百姓安康,朱瞻基为儿子留下了一个没有隐患的国家。

  • 指定辅政人员,延续大明辉煌。

"仁宣之治"的开创除了皇帝的勤勉,当然还有大臣们的努力,其中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成员,即为杨荣、杨溥、杨士奇,辅佐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是"仁宣之治"的"联合创始人"。朱瞻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指定这三人辅佐太子,让大明一直辉煌下去。除了"三杨"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于谦的官员,他是未来瓦剌入侵时,保卫北京城,延续明朝江山二百年的忠臣。

他为人耿直屡次得罪皇帝,但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有杀掉他,因为他们深知这个人是继"三杨"之后的贤臣,未来可期。就这样,"三杨"和于谦辅佐政事,张太皇太后负责小皇帝的教育,朱瞻基相信这样的安排可以培养出一代明君。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 为太子找玩伴

朱瞻基最为贴心的一件事,就是担心自己太忙没时间陪儿子玩耍,因此找了一个叫做王振的太监去陪伴朱祁镇,照顾他的衣食住行。同时他又怕儿子太小,日后处理政务可能会过度劳累伤害身体,于是就培养了一批会读书识字和略通文墨的太监,将他们培养好之后送给儿子,让这些人日后帮助儿子分担政务。但正是这些决定导致了日后的土木堡之变和宦官专权,

朱瞻基的对儿子的一片慈爱之心天地可鉴,然而这件事情做的却很欠考虑。

朱祁镇的"不肖"人生

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他在位初期因为有"三杨"的辅佐和张太皇太后的教导,所以没有太大的过失,也延续了"仁宣盛世"的辉煌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但是随着"三杨"和太皇太后的去世,朱祁镇立刻放飞自我,在其母孙太后的宠爱和王振的蛊惑之下,变得越来越昏庸,于谦曾经就因为劝谏皇帝而差点遭到廷杖处罚。朱祁镇最终还是违背了慈父的心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他听信王振的谗言亲征瓦剌,又在王振的蛊惑下改变行军路线,导致五十万明军死伤殆尽,也造成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

朱祁镇几经辗转回到了明朝,但是此时的皇帝却是他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镇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在南宫住了七年之后策划了复辟行动,开启"夺门之变",将弟弟废为郕王,死后又赐谥号"戾王",可见在他心中兄弟之情是多么淡泊。

最为昏庸的举动无异于他杀害了忠臣于谦,如果没有于谦为他的错误买单,组织北京保卫战,明朝江山就会灭亡,朱祁镇却昏庸如此,信任奸臣、冤杀忠臣。他辜负了父亲所有的愿望,终其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此外再无政绩,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好牌被朱祁镇打得稀烂,昏招断送栋梁之才,虎父朱瞻基也没有料到

朱瞻基是一代明君,儿子却是一代昏君,虽然他生前对于儿子百般疼爱,也用尽了全部的心血去安排国家大事,替儿子分忧,但朱祁镇终究是"扶不起的阿斗",明朝的很多弊政都是从他开始,如果朱瞻基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