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湖北书协主席徐本一的书法?

大成国学堂


作品会说明一切。头衔只是浮云!只有水平不够才用头衔凑。评价一件书画作品的好坏,先别看落款,首先看其结体是否合乎汉字的传统规律,也就是说楷书是否有楷法;行书是否符合行书的传统规律,行书间于楷与草书之间,即要有楷法,又要有草书快写的特点和要领;草书要有草法,符合传统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而不胡编乱造,胡塗乱抹。当然了,还有行楷、行草、狂草、隶书、篆书等,都有其各自的传统规律和标准。尤其是在用笔、用墨方面,更是检验书品高低的重要标准。千万不要被头衔、名头扰乱了你评价书画水平高低的方寸。排除了头衔和名头的干扰,再看徐本一先生的作品,就不难识别其高低了!











于明晖书苑


徐本一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2013年,徐本一出人意料地当选湖北省书协主席,让人大跌眼镜。

多年前曾被抹去湖北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等职务的徐本一,早已淡出湖北书法核心圈,并常年逗留广东。

古人真是聪明,不知怎么创造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词。彼时的湖北,据说另有二领导争夺书协主席一职,都势在必得。

哈哈,结果,徐本一成了那个渔翁。

但,还有一关也很凶险。湖北书坛,分为二派,多年前徐本一气走南国,就是另一人的杰作,但那人年龄已过。据说,为保选举顺利进行,省书协上级主管领导曾几次登门拜访那人,专门做通工作。

徐本一当选后,其好友曹宝麟曾用“鲋鱼翻身”一词来形容。

在湖北,徐本一人称“本老”。本老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也敢讲话。平时不饮酒,有好友时,偶尔喝一二两。特别喜爱看电影,可以一个人在影院泡一下午。

本老的楷书学李北海,行书写米芾。他的书法与古人、时人均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状态,将传统的“书卷气”“金石气”与当代的“现代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气蕴与气息。

湖北书坛,又到了换届之时,隐隐中,似乎又闻到了硝烟的味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谈徐本一老师,首先抛开他的头衔不管,单从他的书法来讨论。因为我和徐本一老师同在武汉一个城市,所以平时就有机会碰面,不管是在展览会、笔会、学术讲座、沙龙活动都多有遇见。

徐本一、林岫、曹宝麟被誉为当今书坛学习米芾的三大高手,徐本一的书法是以米芾为根基,他对米芾的理解与练习也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从几十年的亦步亦趋的以假乱真,到十几年前的遗貌取神,再到近几年的突然嬗变,人书俱老。米芾那种风樯阵马,痛快淋漓的韵味始终在他作品中保留着。特别是这两年的作品,用笔结体加入了很多北碑的东西,使得作品变得越发古拙厚重,苍茫大气。甚至在古拙苍劲中透露出典雅隽秀,在厚重浑穆中显现灵巧精致。

当然徐本一的作品并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有很多不足。要成为一个大家,除了努力还需要天赋。徐本一作品多少还是停留在写字的层面,停留在继承的层面。缺少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也缺少独立的审美情趣与个人风格。作品中的书法韵味与人文精神没有很好的凸显出来。希望后期的作品,徐老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徐本一还是一个学者型的书法家,读书颇多,也喜欢精研。为人谦和低调,做事务实本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





无心斋


苍劲、厚重、沽涩,又不失传统。值得点赞!

我也来一幅一一锦江秋色



时闲墨飘坊


如何评价徐本一的书法艺术?

从上发的徐本一的书法作品而观瞻分析,

行书体,写的笔力功夫颇深,追求的不是一种妍美,而是略带拙味,笔墨涩劲,笔画结体断然苍劲,源自清代绍基笔意,少许。而属于杂家的浑然一体,集于自己意法特点。难得的传统技法,从点画可以知其涉猎诸体的综合能力,用笔的稳健与纯熟,依然还是笔力的锻造有气质。因此有妍美而习熟容易,达到回归拙朴实在是有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这与一个人的审美观点有着分不开的联系。若达到追求脱俗,必须更高的审美情趣,笔墨姿态并非直接面对美丽而求直接性,而是间或自己的自然返朴的境界,属于质的飞跃。

因而欣赏其书法笔画,可略知书人的情怀雅俗。深厚的笔墨,贵在真实不虚,这从行笔的油然停驻顿挫,俨然是绞笔枯墨,而疾速迟缓中运笔。似乎何绍基用笔之法。

另外的整个书写过程,有着苍老浑厚,非轻佻笔画,而是丰满。

如此理解。个人看法。


狂喜淡墨a


徐本一先生,字性初,1946年生于上海市,现年70有3。自幼受其曾祖徐庚福指导,初从李北海得笔法,继而上溯三代吉金文字,下窥明清翰墨。尤擅行草,规模"二王"体势,参悟北碑意趣,力主情性,师法自然,所作或清真雅淡,或质朴遒劲,各具风姿,着很大的影响力。

多年前在《书法》,《中国书法》等权威性书法杂志中经常会看到他的作品,以及有关报道,与王镛先生,朱关田先生、孙伯翔等老一辈书法家同期。徐本一先生深挖传统,在继承发展路子上走的很稳,不被时风,乱书、丑书所影响,很少有争议。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书法前辈!


逸品治艺


恕我孤陋寡闻,作为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却从没听说过徐本一。

网上给徐本一先生的定义是:自幼受其曾祖徐庚福指导,初从李北海得笔法,继而上溯三代吉金文字,下窥明清翰墨。尤擅行草,规模"二王"体势,参悟北碑意趣,力主情性,师法自然,所作或清真雅淡,或质朴遒劲,各具风姿。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专业报刊发表,被收入书法作品专集,或被博物馆、艺术馆、名胜地收藏及刻碑。精于鉴赏和书论研究。曾多次担任全国性书法展览评审委员,评论中肯精到。发表多种书论文章。曾参予《书法报》的筹办工作,为创办人之一。

看来徐本一不光是来头不小,水平也着实不低。我赶紧仔细认真观赏了网上徐本一先生铺天盖地的作品影像资料,我觉得水平的确是不错,但是与他的那一大堆头衔、经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1、徐先生的书法是典型的书协体

中国汉字的确是高深莫测,几根线条就能够轻易搭建出来高雅、流俗、死板、灵动等等变化。同样的字同样的书体,也可以分为馆阁体、书协体、江湖体、老干部体等等,听上去有点开玩笑,实际上确实是高下有别,外加文人相互诋毁。

徐本一先生的书法就是标准的书协体,既不难看,绝对也不能好看,既不胡来,也绝对不能太规矩,既不好认,也绝对不能都给你认出。书协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字“拙”,拙字里面还分为朴拙、稚拙、古拙、笨拙,我看徐先生属于朴拙,就是朴实无华,古意犹存。

2、通篇枯笔,显得多少有些做作

其实枯笔也是书协体的一个特点,前书协主席张海也喜欢来这一手,还有近几年红火的刘洪彪等人的狂草书,他们似乎偏爱使用分叉的烂毛笔,写到墨尽笔枯,并不会停笔,坚持一鼓作气,用一堆乱毛硬是继续推挤出来几个字才肯罢休,这样推挤出来的字偶尔有一两个还可以,多了,甚至通篇都是枯笔,我实在是不觉得有多么美观。

有一点必须强调,徐本一先生绝对不是吼书、丑书、钢丝球书,徐本一先生绝对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这一点我并不怀疑,本身我就对五体兼修的书法家很佩服。我只是觉得,徐先生的书法枯笔过多,看上去扎眼,摸上去扎手,既然书法强调师古,古人有这么干的吗?请问各位看官。


永书101


徐本一先生的书法笔力遒劲,多次在视频上观看老先生挥毫,心里是很敬佩的。先生的书作,在当代属于中等水平,只能跻身二线书家之列,属于地方书协的佼佼者。

之所以如此评价徐本一先生的书作,是鉴于老先生的书法个性语言尚未形成,如果老先生的书作不署名的话,很难看的出来出自谁人之手。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一些名家,林散之,启功,以及当下的王镛,张继,石开,刘洪彪,沃兴华,胡抗美等等,他们的书作无需署名,关注书法的同道即可一目了然地知晓是谁的作品。这些才是一线书家。他们是可以开宗立派的。相对于这些一线书家,徐老先生的差距不小啊。

古往今来,在书法史上能够获得一席之地的可谓凤毛麟角,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们的书法水平最高,而是他们写出了前无古人的个人特色。试想一下,如果王献之没有突破王羲之的家法,今天谁会知晓大令是何人。欧阳通如果只写欧体,怎么会留下《道因法师碑》。如此不胜枚举。再看看草圣林散之的后人,其两双儿女及女婿皆学家法,如今只能淹沒于众生亦。

书法,如若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形成鲜明的作品特色,永远只能是学书人,而难以成为合格的书法家。

至于被大家敬称书法家,咱自己得心中有数,不然,心里总是有点虚,不踏实啊。

以上纯属有感而发。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最好。


凌川


记得第一次接触徐本一作品大约在三十五年前,那时我刚步入研习书法的乐趣中没几年。博览群书、看展临帖是个必经的过程,徐本一也就这一时期看过他的作品知道有这么个人物。现在感觉徐先生的风格变化很大虽然不去怎么关注他了!阅历、自然的风格质变很正常只是在于大众的口味能适应吧?书家从来都以自身为主,尤以个性为根本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听竹斋


徐先生,周慧珺他们都学米,他们的字相互有借鉴,徐先生字从米,王出,参差碑意,动感线条都很棒,今后在写的浪漫随意些也许会走的更远,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