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嘱咐儿子刘琏将他的著作息数交给朝廷,为什么朱元璋还是不放过他的子孙?

明日一说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和诸葛亮一样的神人,民间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之说。

他的功绩丝毫不逊色诸葛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说明了一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牛人却死的很惨!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闲赋在老家的刘伯温奉召进京,朱元璋的圣旨上说很想念老刘,让他进京叙叙旧。实际是老朱对他不放心,怕他在老家结党。



刘伯温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南京,也许年纪大了经不起颠簸,老刘得感冒病倒了。老朱登门慰问,最后还让新晋丞相胡惟庸为他煎了一副汤药喝了。

其实朱元璋没长好心眼,他密授胡惟庸在汤药里下毒要毒死老刘。刘伯温喝了中药后,不但病情没减轻,反而越来越沉重。刘伯温心中明白,这是老朱要整死自己的节奏。

刘伯温最终没逃过老朱的黑手,临死前,把两个儿子刘琏、刘璟叫到了床前,用断断续续语气说:为父没为你们留下多少财产,本来想把我毕生精力写成了两本书——《郁离子》和《百战奇谋》留给你俩,但恐为你们惹来祸端。



刘伯温看了一眼跪在床前的两个儿子,眼中闪着慈父的目光,接着说道:“你俩可能不知道,明太祖一直想得到我的《百战奇谋》兵书,这是我常年作战积累的经验,得这本书可得天下。

就是因为这点,明太祖得不到也不会让别人得到,他担心有人学了书中内容会威胁到大明江山。

琏儿、璟儿,你俩天资平平,不能传承为父《百战奇谋》里的绝学,还是做个普普通通的人度过余生吧!

刘伯温说完这些话,缓了缓气,接着说道:“原来为父想把书交给皇上,奈何皇上生性多疑,他会怀疑书的真假,他会怀疑为父给你俩留了一手,还是会找你俩的麻烦”。与其这样,不如一把火烧掉兵书,以绝后患。




说完这些,刘伯温一把火烧了《百战奇谋》兵书,把《郁离子》和一封信让儿子转交给了朱元璋,做完这些,刘伯温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果不出伯温所料,刘伯温刚死,朱元璋就派士兵以协助下葬的名义四处翻找兵书。刘琏深深佩服父亲料事如神。他马上把父亲交给他的信和《郁离子》转交给了老朱。

老朱看了一眼信,大意是说臣写的《百战奇谋》兵书是为皇上打江山,如今大明江山一统,天下太平,已经再用不着了,我把兵书烧了。

朱元璋根本不相信,《百战奇谋》是老刘的毕生心血,他肯烧毁?朱元璋随手把信和寓言故事书《郁离子》扔到了一边,他不甘心,决定继续寻找。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家中没有,难道老刘把书埋在了地下?想到此,朱元璋假称刘伯温功劳大,下令将其府邸建成“诚意伯府”,实际上老朱想对刘家府邸来个翻天覆地的大搜查。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一无所获。

难道《百战奇谋》兵书真的被刘伯温烧了吗?这个谜底在二百多年后的崇祯十七年,即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终于揭开了。

某天,李自成在明朝皇宫的杂物中,偶然发现了刘伯温的《郁离子》一书,李自成平时很崇拜刘伯温,于是很仔细的翻阅这本书,他翻着翻着突然眼前一亮,原来书中藏有玄机。

《郁离子》书中中间竟是失传二百年的《百战奇谋》一书。不仔细看里面,从外面根本看不出奥秘。



里面的内容惊到了李自成,书中的布阵、料敌、计谋、用兵、天象无不神鬼莫测,学一招可平天下。

“感谢刘伯温,感谢朱元璋”,李自成热泪盈眶喃喃自语。这是让我坐天下的节奏,感谢上天!李自成双手合十跪了下来。

原来当初刘伯温悉数把自己的著作交给了朱元璋,可老朱这个傻缺没有解读懂刘伯温的举动,仍然没放过刘伯温的儿子,大儿子刘琏被胡惟庸逼得跳井了。

讲真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最安全,任何地方都比不了把兵书放到皇宫安全。”重兵把守,由朱元璋保护,谁敢动兵书”?

解读人心比解读兵书更重要,老朱解读懂了刘伯温内心世界,也就解读懂了兵书,可惜……最后让李自成捡了漏。


秉烛读春秋


刘伯温帮助一无所有的“乞丐皇帝”朱元璋,硬是打下了数百年的大明江山;也正因如此,刘伯温不仅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成了大明江山的最大“威胁”。刘伯温有本书,朱元璋非常害怕,不等刘伯温入土为安就派人寻找;甚至把刘府掘地三尺,连老鼠洞都不放过,可惜到死都没能找到。说“威胁”,当然指的是朱元璋的多疑,他总认为这位“千古奇人”有能力帮助自己开疆裂土,就有能力再推倒大明江山;这一点“刘伯温”也是知道的,因此生前事事谨慎,生怕有什么把柄被朱元璋抓到。可“刘伯温”毕竟是用兵如神的“儒将”,因此舞文弄墨,著书传世依然是他的梦想;世人皆知,刘伯温有一奇书《百战奇谋》传世,传说书中兵法玄妙,有改天换地之能。明人盛传“得此书者得天下,失此书者无江山”,这句话一则比喻《百战奇谋》的妙用,另一方面也暗指朱元璋;因为“刘伯温”写成这本书后从不示人,就是朱元璋也休想见到此书,这就是说“朱元璋得不到此书,大明江山早晚要丢。”

这句话朱元璋当然也听过,可是“刘伯温”在大明的威望极高,如果强抢肯定会遭致世人唾弃;既然明抢不行,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暗示“刘伯温”主动交出来。可是“刘伯温”何等聪明,就是不肯交出《百战奇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375年,64岁的“刘伯温”自知大限已到,就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刘琏、刘仲景叫到床边,并一再嘱咐说“当今皇上生性多疑,久窥我《百战奇谋》,此书虽是我一生心血,可至今也未遇有缘人;我死后,此书定会给家中留下祸患,倒不如你们把它给烧了,也好保你们一生平安。”

等“刘伯温”把一本书交给儿子,并留下了遗言和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至此归天;再说朱元璋,一得到消息马上就派出近臣“胡惟庸”赶赴青田,名为吊丧,实为寻找《百战奇谋》。可是提及《百战奇谋》,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却说,刘伯温临终前交给他们的是一本“空书”,一个字都没有;他们都以为刘伯温临终前神志不清,错把“空书”当作了《百战奇谋》,因此也就没在意,遵父命把那本书给烧了。但两人也把刘伯温临终给朱元璋的一本书和一封信交给了“胡惟庸”,让其代为转交;到了京城,朱元璋一看刘伯温给了他一本《郁离子》和一封诀别信,看都没看就扔到了一边。

这也不怪“朱元璋”做出如此行为,他心里想的是兵书《百战奇谋》,但手里的是本讲治国的《郁离子》;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如何治国安邦有自己的一套,哪还用已死的刘伯温教。但朱元璋生性多疑,再者两人共处半生,他对“刘伯温”实在是太了解了;因此朱元璋怎么也不信刘伯温的《百战奇谋》是本“空书”,更不相信他的两个儿子会把这本奇书给烧了。这反而使“朱元璋”更加的坐卧不安,如果《百战奇谋》没有被毁,即使刘伯温的两个平庸儿子掀不起大风浪,可以后还会有孙子,甚至还会有更多的子孙后代,难保其中不会出现一两个“治世能臣”;如果仍是“刘伯温”的后代得到了《百战奇谋》,那就仍然会对大明江山造成威胁。

为此“朱元璋”很不甘心,不等刘伯温丧事完毕就迫不及待的在“三七”那天,又命胡惟庸再次来到青田刘家;并说“刘伯温”生前立有大功,为传其功德,要把他生前所有的书籍和信件,统统都拿到京城编撰成书,以培养大明后世人才。这种理由显然是幌子,很明显意在寻找《百战奇谋》;可让朱元璋失望的是,虽然刘家有字的纸张都被搜集了起来,可里面仍旧没有《百战奇谋》的只言片语。难道真的被“刘伯温”给烧了?朱元璋怎么也不肯相信,于是又在刘伯温“五七”之时,传旨说,为了嘉奖刘伯温生前功绩,如今要重修“诚意伯府”;当然,内在含义更是不言而喻了,其目的仍旧是为了寻找《百战奇谋》。

这次朱元璋做的颇为过分,为了寻找兵书,竟然将“刘伯温”生前府宅整个推倒,先命人仔细检查板缝、梁洞,甚至连墙上的老鼠洞也不放过;后来直接将刘府掘地三尺,就差把“刘伯温”的坟墓给掘开了。可即便是这样,那本《百战奇谋》还是没能找到;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又气又急,据说也正是为了这本书,朱元璋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临终前还拉着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再三嘱咐:一定要找到刘伯温的《百战奇谋》,找到此书,大明江山可传至千秋万代!

可据史料记载,从“朱元璋”开始,大明历经朱允炆、朱棣,一直到最后的崇祯,大明历代皇帝虽然都在找这本奇书,可直到亡国也没重现人间;这里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朱棣”得到了《百战奇谋》,因此推翻朱允炆,重新建立了大明帝国,并以此书再次让大明鼎盛一时。另一种说法是,这本《百战奇谋》就藏在那本《郁离子》中,只不过刘伯温死前料定“朱元璋”十分自负,定不会看书的内容;这倒也符合“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句话。

当然还有第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这本《百战奇谋》真实存在,也并没有被烧掉,而是作为陪葬一起埋进了“刘伯温”的墓中;虽然有专家坚持这种说法,但是至今“刘伯温”的墓仍未发掘,因此《百战奇谋》究竟是否在这座古墓中,甚至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这本书,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梦想叛逆


功高震主,皇权思想就是狭隘,不过是另一个杯酒释兵权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