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長城,中原王朝不可或缺的堡壘

萬里長城由西到東綿延於我國的北部地區,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工程保留至今,它始終在發揮著它的價值,即便到了今日,它的軍事價值被極大地削弱了,但是它歷經兩千年的風風雨雨屹立不倒,記錄下無數場硝煙戰爭,歷史可在了它的上面成為後人研究歷史、緬懷歷史的重要載體,依舊有重要的價值。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而長城放在古代更是具備很大的價值,長城作為一項軍事工程,和現在的防線差不多,它可以傳遞消息、駐紮軍隊,如果進攻這裡是可以作為出兵的起點,如果防守這裡可以駐紮大量的軍隊,依託險要的地形和厚厚的城牆抵禦敵人。有這個龐大的工程作為輔助,以逸待勞,總比直接用士兵和敵人衝突要好得多。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長城更大的作用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最早是匈奴威脅中原王朝,後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在不斷更換,這些遊牧民族的人逐水草而居不修城池,打起來一鬨而散很難集中消滅,不然那些強盛的王朝足可以一戰平定北方邊患。遊牧民族的人自小學習騎射,是一種天生的本領,戰時人人可為控弦之士,所以中原的軍馬難以與之對抗。

長城實際上是賺錢的

長城的存在一是可節約成本,敵人兇悍需要大量軍隊屯紮方可對敵,但是這樣需要軍費,需要物資的輪輸轉運,耗費巨大,而有長城這樣的工事,騎兵的衝擊沒有什麼用,防守的士卒可以以一擋十,小規模騷擾沒什麼用,倘若敵人眾多可點燃烽火傳信;二是可以穩定邊境,遊牧民族兵力強,但是製造鑄造方面不足,戰車器械方面自然不足,所以長城歷朝歷代保中原平安。而且長城阻礙了農耕和遊牧之間的商品交流,使得各朝各代能控制貿易關稅,獲利頗豐,總的來說,舉國之力修建的長城其實是賺錢的。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沒有長城是件很麻煩的事情,長城主要橫亙在北部地區,而長城的南面就是中原地區的大平原,如果長城所在的那塊土地沒有在掌中,那就說明北方強敵直接面對著大平原地帶,一旦南下便不可擋。

長城沒用的朝代

古代有很多王朝,對於一些王朝來說長城並沒有發揮很大的軍事作用,這些朝代要麼就是及其強大,要麼就是非常弱小。比如唐朝吧,唐朝盛世我們都知道,那時候的唐朝的影響力非常強大,唐太宗李世民被各國奉為“天可汗”,那影響力就不是單純地能影響國際關係了,而是直接可以裁決國際事務,周邊大小國家基本不敢造次,和漢朝一樣,對於任何挑釁者真的能做到雖遠必誅。

漢朝有遠征大宛,唐朝有王玄策一人打印度,所以那時候沒什麼國家敢叫板,唐朝用不著過多地整軍備戰進行防守,況且唐朝的版圖我們也都看過,非常龐大,長城北面還有一大塊土地,長城發揮不了穩定邊境的作用,反而成為了金國抵抗宋朝的城牆,可以說是為敵國做嫁衣了。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再有一個長城沒什麼作用的朝代就是宋朝,我們都知道長城是從黃河“幾”左邊那筆中間穿過去,然後從右邊那筆接近右上角的部位穿出去的,被動還好一些,勉強夠得著這個位置,我們再看南宋的地圖,黃河基本都在境外,至於長城其他的部分都是經過寧夏和內蒙古的高原,然後東達東三省地區,那幾段就更是與南宋無緣了。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在後世人眼中宋朝是個弱的朝代,一是因為屢屢被北方少數民族欺負,實力弱,而是因為有些皇帝不積極反抗侵略,懦弱。五代十國的時候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給了遼國,這幽雲十六州是北方的軍事重鎮,掌握了它們就可以穩定邊塞,長期以來這塊土地一直在中原王朝手裡,所以一直安定,然而五代十國以後就是宋朝,幽雲十六州一直就在北方遊牧民族手裡,而長城的主體也不在掌握之中,也就是說宋朝的北部邊境不僅無險可守,就連那些軍事設施這些人工之險也不掌握。到了南宋,偏安一隅,就更別說有長城可以用了,能用的只有長江罷了。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按以前的規律,開國皇帝憑藉自己的雄才偉略建立了國家以後應該勵精圖治,創造一番盛世出來,然後和天下百姓安享太平和富強了,但是趙匡胤沒有,包括他的弟弟趙光義,都在興兵北伐企圖收復北部地區,不把大塊平原暴露給敵人,因為北部地區既有山險可依,又有軍事工程長城,可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到後來宋朝就這麼一直被欺負著,一直提心吊膽地過著於是就有了汝靖康恥這樣的悲哀。

長城最沒用的朝代,大部在國境線外,為敵國做嫁衣

要說宋朝有長城嗎,在山西岢嵐到是有個迷你長城,為楊家軍修建,面對強大金國,這點長城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