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分解组成及加减运算?

范清k1ng-bAby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好,后劲却不足了。

大女儿就读的私立幼儿园为了提高竞争力,在学前班提前教了小学一年级整年的数学计算内容,不到六岁的孩子已经学了100以内的进位退位加减法。但是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我发现,孩子竟然会犯一些匪夷所思的错误。比如借位时,她以为借的是一而不是十。

如上图,她以为7向前边的1借了位就变成了8。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上课时老师只是讲解从数字形式上如何计算。这是很抽象的,孩子不能把这个抽象的过程还原成实际的,真实物体的数量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对应的形象思维。越是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就越需要形象思维来辅助理解。别看加减法只是简单的计算,一定要打好形象思维的底子,孩子将来挑战难度更大的数学概念,才能后劲十足。

所以,我让孩子先不做数字符号上的运算,老老实实退回到数小棍的过程。孩子对破十法不理解,用了小棍,抽象的数学运算立刻就明晰了起来。

符号上的破十法是这样的:

但是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支撑,对于17是如何拆成10和7的都不甚理解。所以我让孩子一手拿10个红棍,一手拿7个黄棍表示17。

然后说我只要一种颜色的棍,要9个,你怎么给我?(强调一种颜色,是为了让她先从多的里面拿,把问题简单化。当孩子透彻理解计算过程后,就不用强调一种颜色了。)黄棍只有7个,显然是不够的,孩子自然就从红棍里拿10个给我了。然后我问,那你手里总共还剩多少个?自然就是1+7=8。

我带大女儿做了四五次小棍的练习后,她再计算退位的减法问题已经基本不大了。而且让我惊喜的是,她自己还想出了另一种算法。就是先把黄棍7个给我,这样还差两个,再用10个红棍减去两个等于8。看到了吗?这就是象形思维的好处,掌握了底层的逻辑,计算的方法就可以随意转化。

再多举一个象形思维的好处的例子。

小学一年级的奥数题里面,有考察加减法规则转换的内容。比如:

它可以写成:

如果只是单纯记忆规则:括号外面是减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要变化,相信很多小孩子是蒙的。但是如果你把它情景化,孩子手里拿着15根小棍,你第一次要3个,第二次要7个,问孩子这样是不是很麻烦?不如我先算好了,我一共要几个,你再一起给我。当孩子理解了这样的思维处理过程之后,再去理解上面的加减法转换规则的话,是不是就容易很多了呢?

所以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一定是思维的培养,如果只是做纯符号上的讲解和记忆的话,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是很容易听不懂的。即使有的孩子记住了,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的支撑,以后学习更抽象的数学概念一定是后劲不足的。


我是双语妈妈刘南茜,无论是语言还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都是最重要的。


双语妈妈刘南茜


幼儿园10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r我家孩子的幼儿园给我们每位家长都发了一份让孩子做100以内加减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我感觉特别好,推荐给家长大家共享,让我们一起感谢王老师: 和家长们谈口算练习 \r本册数学的口算内容主要是100以内加减法。这些口算是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乘除法笔算的基础。这部分的计算尤其是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错误率较高的学习内容,因此,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很重要,那么,怎样做到口算又对又快呢?大家不妨这样做: 一、 找出最佳口算方法 \r口算方法比较多,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提高口算速度及正确率的关键。练习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复习多种口算方法,让孩子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方法。 \r方法一 : 做减法,想加法。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思考。如,12-8,想8+( )=12。 方法二:破十法。如 13-7用“破十法”可以这样想:10-7+3=6 \r方法三:连减法(平时法),如13-7用‘连减法’可以这样想:13-3-4=6,也就是把7分成3和4。 方法四:加补法。如13-7还可以这样想:13-10+3=6 二、 组织形式多样化 \r家长帮助孩子复习口算往往是简单地练习口算卷子,一张一张地反复练习,正确率比较低,家长要注意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口算练习。 \r1、 不断激励,激发竞争 家长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看谁算又对又快”“夺第一”等活动。 2、 相互出题,相互学习。注意把握时间。 \r3、 游戏操作,增强趣味 “对口令、找朋友”等是低年级经常使用的游戏。 \r4、 抓住时机,随时练习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看到好的例子可以随时进行 口算练习 三、 练习形式多样化 1、 简单型练习 \r2、 开放题 从3、5、7、 9、10、18、20中选择两个数组成加减法算式 \r总之,练习口算时,只要注意把最佳的口算方法、技巧与多种练习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口算的标准:5分钟80道题,祝愿所有的孩子能尽快的达到这个水平。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0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b64337c2c5d4fe394cef26435a54821\

养猫的vlog


教孩子学习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3~6岁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孩子的思维需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联想。幼儿可以运用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在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数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进行数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中小班只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数概念,知道10以内数的数序,理解数字代表的基、序数意义,能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尝试按数取物等等。

那么如何学习教大班孩子学习分合呢?

10以内数的分合是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很多教师都设计、组织过此类活动,也都知道分合是学习加减的基础,因为加法里蕴含着合的思想,减法里蕴含着分的思想。但是,要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仅有这一基本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了解幼儿的学习路径。

我试着从教学案例入手,来探讨如何有效组织"数的分合"的教学活动。

比如学习“7的分合”,我们可以准备七个物品。

第一步:引导孩子报出物品的总数,并将自己盘子中的物品分成两份,鼓励幼儿尝试多种分法。每当幼儿发现一种分法,就引导孩子记录下来,直至操作完所有的分法。

第二步:让幼儿数一数共有几种分法,想一想,如何能记得又快又好。幼儿和家长共同商量寻找不易错漏的办法,引导孩子有规律排序。

第三步:带领幼儿找一找前后数字的排列关系,通过观察感知并发现前后数字变化的规律:前面的数字逐渐变大,而后面的数字却由大变小。它们是逐一递增和逐一递减关系。

其它数字的分合都可以按照此规律进行。

在孩子熟练掌握数的分合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法学习,就会简单许多。

大班孩子进行加减法学习,一定要结合图片、实物、游戏或生活进行。

比如学习“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根据分合式的顺序分组进行,我以学习第三组为例。

 先摆出6个绿色的球,再摆出3个桔黄的球,问一共有多少个?

引导孩子与实物对应列出算式:6+3=9。

换提问方式,引导孩子列出其他三道算式:3+6=9,9-3=6,9-6=3   

孩子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换种物品又不知道如何计算了。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反复操作,加深记忆,巩固理解。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妈咪老师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回答,但是还是想发表一下个人见解。幼儿园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国家也不提倡幼儿园开始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个别心智超长发展的孩子很早就学习并掌握了比同龄孩子超前的知识。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心智发育比较早,当然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了,这样的例子媒体报道也挺多的。通常都是父母无意中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不是刻意培养的。

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幼儿园和小学的成绩不具有代表性,往往孩子到初中和高中,甚至大学才会慢慢脱颖而出。切不可拔苗助长。

总之呢,孩子开心成长就好,用不着担心孩子会比别人笨,心智发育到一定阶段,很多问题自然变的简单了。真心希望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够开心快乐的成长,用不着考虑什么加减运算。这样回答不知道是否满意?


爱达人编程达人


在学习10以内的数的分解之前,首先要教孩子学会数数,在孩子能够非常流利地从1数到100 后,然后再接着教会孩子从100到1倒数。在孩子学习倒数数字的时候,最好能让孩子倒背如流。

接下来,就可以教孩子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分解了。由于孩子年纪比较小,喜欢做游戏或玩,可以让孩子寓学于乐,在游戏中慢慢让孩子掌握数字的分解。

可以准备一些积木,用积木搭建房子的时候,比如一共需要6块积木,房顶需要4块积木,房身需要2块积木,在重复几次同样的游戏之后,在孩子的头脑中就会慢慢建立6可以分解成2和4的表象了。一旦这种表象建立,孩子就不容易忘记了。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慢慢学会数字的分解,比如,可以让孩子帮忙摆筷子,如果一桌可以做8个人,先给孩子6双筷子,当孩子一边摆筷子,一边数数的时候,会发现还差2双筷子。

孩子在经过以上训练之后,当孩子在真正接触到数字的加减法的时候,要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