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介紹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曆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51個,造像5100餘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僅有幾釐米,各類造像形象生動活潑,姿態飄逸雋秀。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三大石窟之一,世之瑰寶,國家AAAAA級景區。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歷史典故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也留下了一段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有一年的冬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御駕親征匈奴,途經一所寺廟便決定下馬朝拜,希望得與菩薩相助,但是當他進入寺廟卻發現和尚,女人的一些不潔淨之物,還有一些兵器,皇帝大怒便匆匆離開,很快和匈奴展開了大漠之戰,可惜北魏鮮卑軍全軍覆滅,皇帝慘敗而歸,回到皇宮一道聖旨滅天下所有佛像,燒光所有寺廟,殺光所有僧人,國家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但是有一位高僧卻偷偷溜走,選擇一處大山過著隱居的生活,等待佛教再度興起。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就這樣過了10年,太武帝拓跋燾病死,文成皇帝繼位,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恢復佛教,大興土木修建寺廟,有一天皇帝出宮狩獵,突然自己的戰馬不受控制,一路狂奔在一位出家人的面前停下來,並咬住了高僧的衣服,文成皇帝認為此僧非同一般,以皇家禮節請回皇宮,聽這位師父娓娓道來此生的遭遇深感機遇巧合,必要委以重任,他就是當時北魏高僧,法名曇曜。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此時雲岡正在修建,對曇曜委以重任,雲岡石窟的16窟到20窟的設計者,開鑿者便是這位高僧。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歷史沿革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捲上(古今勝蹟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簷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發展時期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重點石窟·分窟介紹

第三窟

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六窟至第十窟

第六窟,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七窟,東、西、南三面壁上,佈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

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亙,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雲岡石窟——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

免責聲明:岱軒雕塑藝術平臺發佈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作者或業主。如果您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謝謝您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