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人说古代的于谦死得不冤死得活该?

于无声处34


关于于谦对明朝的重要性,相信看过明史的小伙伴是有着对于谦敬仰的精神。但没有看过明史,自己在网上乱看文章的小伙伴,就会被乱七八糟的文章给误导,出现了于谦死的活该的念头。关于于谦死的活不活该,相信小伙伴们,看完这篇文章就会觉得于谦就是个大英雄。

1449年,明朝爆发了一件自开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事件。由于朱祁镇的昏庸,导致北京三大营的兵力几乎全部丧生在土木堡,能回来的也大多是残疾之辈,不可能再次参加战争。而蒙古瓦剌刚打了一场大胜仗,自然要吞并明朝,重整往日的威风。由蒙古瓦剌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也先(“木堡之变”瓦剌军的领导者),统领当时他的所有兵马,扑向北京城。明朝面临着一个残忍的问题,迁都或者不迁都。不迁都,极大可能重反宋朝的“靖康之耻”,迁都则避免重反“靖康之耻”,与之换取的是,丧失半壁江山。

在当时,朝廷大多数人都支持南迁的情况下,于谦一人站了出来,说了种种理由,让众臣向他倒戈,力主一战。

北京保卫战前夕,分配京城九门的将领时,于谦身为一个文官,而且还是这场战争的主导者,亲自下令,一旦开战,要么敌死,要么己死,凡事退后者,立斩不赦。重点是,当时打仗不是在城内防守,而是在城下和蒙古瓦剌军对刚。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打退了蒙古瓦剌的军队,全国上下一片欢呼,于少保一战成名。

一般人取得了这样的成就,面对皇帝的赏赐,肯定觉得理所应当。而于谦仅仅接受了少保的职位,面对明代宗对于自己儿子封爵一事,于谦全力抵抗,明代宗说不过于谦,最终给于谦儿子封爵一事,不了了之。

爵位在古代相当于铁饭碗,而且这个饭碗是相当的铁,只要明朝还在,于谦的世世代代都可以捧着这个饭碗不愁吃喝。爵位,多么大的诱惑,多少人求之不得,而于谦却坚决的拒绝了明代宗的赏赐。而且之后于谦说了一句令当时所有人都敬佩的一句话,让也先打到家门口,就是我们众臣的责任,哪里还有闲心要赏赐?

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顺便说一下,于谦被抄家时,身为明代宗的亲信,北京保卫战的主导者,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值钱的东西,只有明代宗朱祁钰当年赏赐他的几件宝物,抄他家的官员都对他敬佩有加。

于谦是一个从头到尾彻彻底底都散发着英雄光环的男人,不容仼何人质疑。


纳谏如流


于谦是个忠臣,土木堡之变后,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大明王朝才稳住了阵脚。这么一个人,最后被复辟的明英宗所杀,的确很冤,称得上千古奇冤。

但是,从另一个世俗角度看,于谦死得不冤。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于谦被杀的根源。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大军亲征蒙古,结果酿成土木堡之变,不仅明军全军覆没,连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在这种形势下,于谦果断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使蒙古挟英宗勒索明朝的阴谋破产。

后来,蒙古人将明英宗放回。

其次,明英宗上位,于谦必须死。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实现了复辟。于是,于谦的命运也就注定只有死路一条了。明英宗还算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并不忍心杀于谦。但是,徐有贞提醒明英宗,于谦不死,复辟便师出无名了。

为什么徐有贞极力主张处死于谦呢?关键在于明英宗复辟的合法性问题。

明代宗的即位是在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内部阵脚大乱的背景下,由当时的太后及群臣拥立的。所以,明代宗不是篡位,是合法继承的皇位。

这样一来,明英宗的复辟反而是不合法的。从中国的历史及封建宗法制来看,从来没有说太上皇要干掉现任皇帝,自己重新上马的。

因此,明英宗复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明代宗即位的合法性。当时拥立明代宗,于谦是带头大哥。那么,明英宗从否定明代宗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将于谦定性为谋逆首犯。

既然于谦拥立明代宗是谋逆,那么明代宗当然是不合法的。

谋逆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因此,于谦必须死。

再次,之所以说于谦死得不冤,是因为他原本可以不死。

明代宗一朝,于谦的权力很大,只要他愿意,干掉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那班人是没问题的。事实上,在夺门之变之前,于谦已经收到了情报。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但是,于谦选择了按兵不动。

因为,于谦知道,自己如果选择诛杀徐有贞等人,势必波及一大批人,甚至影响到明英宗。而且,当时明代宗病危,又涉及到皇位继承的问题。也就是杀人容易善后难,于谦的所作所为将会引起巨大争议。

因此,于谦宁可舍弃性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不愿陷入各类内斗纷争。

总之,是于谦自己选择了牺牲。从世俗的角度看,自己求死,那就怪不得别人心狠手辣了。如果这样看,于谦确实死得不冤。


鄣南煮史


不能说于谦死得活该——于谦因为在明英宗、明景帝二人上没有明确立场而死

于谦是不是死得活该,先来看看相关当事人的意见:

“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于谦被杀,最大的理由是拥立景泰帝。

在明英宗被俘虏后,孙太后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为监国。本来这个安排也是可以的,明英宗在亲征前,也是让朱祁钰“留守”。

太子朱见深、监国朱祁钰这孙太后的安排,本来也很符合明英宗的意图——在亲征前让朱祁钰留守,本身就是防范自己被俘虏的风险下让朱祁钰监国。

朱祁钰本身也无意即位,也安守本分的做监国。但于谦坚决要求朱祁钰即位为帝,虽然从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合适的,是符合大明的利益,但不符合皇族内部利益。

简单说,对于明英宗而言,于谦的罪名有:

1、力主拥立景泰帝;

2、不反对景泰帝非朱见深而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3、反对议和,让明英宗不能归来;

4、明英宗归来后被景泰帝软禁,于谦没有表态反对。

于谦对于明朝是有功,但没有在明英宗、明景帝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立场。这是他被处死的原因。

于谦是有能力,但没有处理好自己和明英宗、明景帝的关系:

明英宗在亲征提拔于谦为兵部左侍郎——因为兵部尚书跟随明英宗亲征,于是于谦就成为明朝军事的实际决策人。若没有明英宗提拔于谦为兵部左侍郎这个兵部老二位置,于谦就不能在土木堡之变时成为大明军事的实际决策人,也难以顺利在北京保卫战发挥作用;

但于谦回报明英宗的是——拥立明景帝,任由明景帝废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本身就是背叛之举。

拥立明景帝可以说是事急从权;反对议和,也可以从明朝利益上说得过去;但没有反对明景帝废朱见深太子之位,就说不过去了。

对于明景帝而言,于谦有拥立和包围北京城之功,对于谦很是倚重,但于谦以回报的是迎回明英宗。虽然说于谦未必真心想要迎回明英宗,只是作为和蒙古谈判的一个策略。

于谦估计以为蒙古必然在迎回明英宗问题上狮子大开口的勒索明朝,结果明朝使者一到蒙古,蒙古什么条件也不提,就把明英宗给送走。

于谦原本以蒙古的要求作为继续和蒙古作战的理由,结果什么条件都没有,明英宗就被放回来了。

于是明朝的两位皇帝都在北京,明景帝儿子朱见济没有死,在明英宗还活着的情况下,也难以即位。

简单说,于谦对得起明朝,但对不起明英宗、明景帝。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导语:

关于于谦死的到底冤枉冤枉不冤枉,每个人出发的角度观点不一样,自然对于于谦死得冤不冤自然观点不一样,贝勒从政治角度分析看,于谦死得不冤枉。

为何这么说?

封建王朝最讲究君臣等级制度森严,于谦,作为臣子,触犯了皇权的红线,这是历代封建皇帝最忌讳的,这是于谦死得不冤枉原因之一;于谦虽然处理军政才能突出,但是不善于政治方便权谋,其性格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这又是于谦死得不冤的另外一个原因。

其一:于谦触犯明英宗皇权的底线。

于谦于永乐十九年考取进士,进而开启仕途之路。于谦的仕途之路,犹如过山车一样,彼此起伏。

在永乐朝时期,于谦仕途并不顺利,永乐、明仁宗相继驾崩之后,明宣宗继位,在宣宗朝,于谦的因为随军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立下功劳,于谦得到明宣宗的重用。

然而,明宣宗在位仅仅十年就驾鹤西游,明英宗继承大统,由于于谦未向宦官王振送礼,遭到迫害,被迫下狱。

此后于谦的仕途生涯,注定了其命运的结果。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战中,兵败被俘,面对君王被俘,大明王朝群龙无首,而大明帝国京都此刻面临瓦剌十万大军的威胁,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于谦力排满朝文武大臣迁都压力,坚持固守京都。

面对朝政群龙无首的局面,于谦力劝孙太后,推举郕王朱祁钰继承大统。明代宗继位后,于谦积极整军备战,其本人到一线亲自督战,在于谦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排列之下,大明帝国最终取得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瓦剌首领也先见战况相持不下,陷入持久战,自然吃力不讨好,毕竟大明帝国的国力远远在他们之上,因此,也先就以明英宗为筹码,要挟大明朝议和。

而面对这一条件,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为由给予拒绝,这一点虽然充分展现于谦的民族大义,但是却为于谦最终死亡埋下伏笔。

面对明英宗要挟大明帝国无有何优势之处,瓦剌最终释放了明英宗。而于谦则继续积极备战京都。又派兵出关屯守,使得大明帝国边境得以安宁。在政务上,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大明帝国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后,得以恢复国力。

而明英宗回归之后,被明代宗软禁七年后,得以复辟,重登帝位。面对过往事实,明英宗心中自然恨得不活刮了于谦。最终,以石亨为代表的势力,以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为理由,诬陷于谦谋反,最终于谦迫害而死。

然而,于谦死的冤枉吗?从民族大义上,于谦死得冤枉。但是,从政治角度看,于谦死的一点不冤枉,毕竟瓦剌以明英宗为理由,要挟议和,被于谦言辞拒绝,仅仅这一点,就彻底触明英宗红线,而明英宗被俘之后,于谦推选朱祁钰为帝,以致于明英宗归来后被囚禁七年之久。

这两项罪名,在明英宗眼里,于谦已经触犯十恶不赦罪名,谋反罪只不过是一个由头,因此,从政治角度看,于谦死得不冤枉。

其二、于谦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封建王朝,遇到明君,其清廉臣子才华可能会得到施展,而遇到君臣昏庸,奸臣当道的封建统治者,其清廉忠臣难免受到奸臣构陷,如:岳飞受到奸臣秦桧诬陷含冤而死。

于谦虽然为官清廉,一生节俭,但是于谦性格过于刚直,在朝政上,得罪不少朝臣。最终招致权臣的报复,被诬陷冤死。

总结:纵然于谦为官清廉,一生节俭,忧国忧民,在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上,功不可没,然而,在政治上,于谦缺乏权谋之术,当明英宗被瓦剌为胁迫和谈为由之时,于谦不懂得因地制宜运用策略,在仕途上,于谦性格刚正不阿,得罪众多权臣,待明英宗复辟之后,于谦焉能不死?

因从,从明英宗政治角度与仕途官场,于谦死得不冤枉。


梅花三弄说历史


因为,有些人完全丧失了一个现代正常人的价值观,把立场对标在封建帝王的个人利益上,或者是极端自私的绝对个人主义上。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任何违背极端个人立场,或者任何违背封建帝王个人意志的做法,都会被嘲笑为“活该”。



在他们看来,只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才是最正确的。或者,一切符合帝王意志的,才是旧时代正确的做法。而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哪怕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或者违背了帝王的意志,都会被嘲笑甚至痛骂为“伪君子”。


像岳飞这样的,也是一个典型。某些人动不动,将岳飞之死归咎于所谓“干涉宋高宗立嗣”,先不说是否事实,这种思维就是非常荒谬的。但是,这种现象却也折射了这些人的“代入心理”,实际上就是他们极端自私价值观的一种侧面体现。


类似的,还有现代五花八门的穿越小说,多数情况都是主角极端自私,视一切人都为工具,一切剧情都向着主角沦为封建帝王的方向发展。


只能说,现代互联网上传播的思想太多样化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会涌现出来。


陶式防务评论


这样说的人,应该千刀万剐,因为他们没有基本的认知和良知。

要全面地评价于谦,必须从三个角度去审视他。

第一个角度,站在大明朝的角度。

瓦剌军进犯中原,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俘虏,造成了土木堡之变。

瓦剌军俘获明英宗后,就打算以他为人质,威胁大明朝。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打破瓦剌军的威胁,于谦等大臣便和太后商议,册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玉为皇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如此一来,明英宗就没有太大价值了。

之后,瓦剌军进攻大明都城。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带领大明朝臣民击退了瓦剌军,守住了都城。

所以,从大明朝的角度来说,于谦是个大忠臣、大功臣。这是毫无异议的。

第二个角度,站在明代宗的角度。

明代宗朱祁玉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阴差阳错,他却做了皇帝。而他能当上皇帝,于谦身居首功。如果没有于谦等大臣的举荐,朱祁玉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站在明代宗的角度,于谦也是大功臣。

第三个角度,站在明英宗的角度。

明英宗被瓦剌放回大明朝后,一直被明代宗囚禁着。为何?因为天无二日,明代宗不愿意把皇位还给明英宗,那么明英宗只能被囚。

这个时候,明英宗一派的君臣就和明代宗一派的君臣站在了对立面。而于谦,肯定是明代宗一派的。

所以,后来明英宗复位,必然要打击明代宗一派。于是,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于谦就不可能是大忠臣、大功臣了。

其实,明英宗君臣如果足够智慧,应该更聪明地处理于谦问题。因为从整个大明朝的角度看,于谦毕竟是有功的。

以一己私利,残酷对待大明朝的功臣,肯定是难以服众的。


趣谈国史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于谦前后有好几次机会都可以保证自己不会死的可能性。他最大的死局是前后直接得罪了明朝的两代皇帝:明英宗、明代宗。古代皇帝如果得罪一个,尚且可能难以自保,他还因为自己得信念得罪了两个。虽然他始终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做事,但是得罪最大的领导注定了他的悲剧。我大概分析一下他好几次的悲剧点。

1、在明英宗被俘后,尚活着时,迎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无形中把明英宗得罪了。

2、打赢北京保卫战后,本来明代宗可以安心过过皇帝瘾了,于谦提出把朱祁镇(明英宗)迎回来,这又把明代宗得罪了,最后明代宗不情不愿得把朱祁镇迎回来。明代宗不愿意朱祁镇跟他争皇位,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国家有两个皇帝,这就尴尬了,直接为后来的南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3、明英宗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谦又极力反对,这又激化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要不是明代宗念着于谦保卫国家的功劳,早就把他杀了。

4、于谦为人太直,把很多人得罪了。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人太廉洁,注定了他是孤独的,很难有朋友。于谦不让大家有油水可赚,最后得罪了石亨、徐有贞、曹公公。

5、于谦为人太好,不舍得用非常手段。他手里握有兵权,如果听到南门之变的消息,可以及时处理,可能会有另外一种结果,怎么也比在家里等死要强多了。


像一阵风吹


这样的人非蠢既坏!于谦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我豁出去一切也要为我的偶像说道说道。

于谦何人?

于谦出生于明朝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年仅二十三岁就考上进士踏上仕途.因在任职御史时严厉斥责朱高煦犯上作乱,于谦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破格提拔为巡抚。

等到正统年间,年轻有为的于谦也很受“三杨”的器重。往往白天提出的奏请,晚上就被“三杨”批准。等到“三杨”去世后,明英宗开始宠幸太监王振,文武百官都开始巴结这位皇上面前的红人,唯有于谦不为所动,因此被王振所记恨。

在王振的指使下,于谦被人诬陷,不仅丢了官职,还被判处死刑。但是由于于谦在民间一直是清正廉明的好形象,百姓纷纷联名上书为他伸冤,于谦得以重新起复。正统十三年,于谦奉诏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于谦在北京保卫战立下的功劳有多大?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受王振蛊惑,决定御驾亲征,于谦等人虽极力劝阻却无济于事。由于指挥不当,五十万明军遭遇大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此时北京由郕王监国,于谦则主管兵部。前线大败的消息传来,北京人心惶惶。侍讲徐有贞借口星象变化,建议迁都南京。于谦力主抗战,并且用南宋的例子义正言辞地斥责提议南迁的人应该斩首。

好在郕王以及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都支持于谦,保卫北京城的决策就此定下。但是此时,京城中留守的部队只剩下不到十万的老弱病残。兵力严重不足。于谦请郕王调集京城周边的预备军和其他辅助部队奔赴进京,这才凑齐了一支像样的防御部队。

于谦的处变不惊给了朝廷上下很大的勇气,文武百官都将其视为主心骨。郕王也将于谦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的防御。

为了稳定朝局,也为了防止也先用明英宗作为要挟,于谦和其他大臣请太后下旨让郕王继位,即景泰帝。随后,于谦又针对京师防御,在文臣武将的任命、军事部署、粮食分配和器械建造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景泰帝全部采纳。

在也先攻击北京城的战斗中,于谦全程调兵谴将,一次次地挫败了也先的谋划,还设计杀死了也先的弟弟。久攻不下的也先最终放弃攻打北京城,拥着明英宗北还,大明的危机就此解除。

可以说,没有于谦,就没有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的存续将成为疑问,或者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于谦也因功升为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为什么会死

也先看出了明朝不会花任何代价再换取明英宗,就将其还给了明朝。期初景泰帝不愿意迎接英宗回来,担心自己的帝位不够稳固,于谦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向他保证帝位不会更改。景泰帝一向听从于谦的意见,于是英宗得以还朝。

但是做惯了皇帝的景泰帝还是对自己的哥哥放心不下,派人将其幽禁起来,吃饭都只能通过一个小孔递进去,英宗就这样被关了整整七年。直到景泰病重,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得以复辟。

而于谦由于很受景泰帝的信任,官员任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从来都是实话实说,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同样在京城保卫战中立下战功的石亨曾举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却在景泰帝面前言辞拒绝,让石亨又愧又恨。徐有贞因为提议南迁曾被于谦当众斥责,更是一直以来对于谦恨之入骨。

英宗复辟后,石亨和徐有贞为了让复辟师出有名,也为了报复于谦,当朝诬陷于谦等人策划拥立襄王进京,意图谋反,判决于谦死罪。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徐有贞等人用了“意欲”二字,和南宋岳飞被“莫须有”罪名下狱如出一辙。而于谦本人知道这是政敌的打击报复,辩白亦是无用,于是从容赴死。、

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的前夜,手握大权的于谦已经得到了消息,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选择了按兵不动。主要原因是此时景泰已经病重,而且景泰膝下无子,皇储人选一直是大臣们忧虑的问题。

从血缘和法理上看,英宗是前任皇帝,英宗之子朱见深曾是太子,而当初景泰帝登基时曾答应过孙太后,要传皇位于朱见深。但是景泰帝后来被权欲所蒙蔽,将朱见深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只可惜朱见济命薄,早早夭折,储君的事情就一直被耽搁下来。

景泰帝已经答应群臣,要在夺门之变发生的次日讨论立储问题。不出意外的话,储君只能是自己的哥哥和侄子之一,其他人选大臣都不会同意。相比于年幼的朱见深,朱祁镇显然更加合适,虽然他之前昏庸,但是起码可以避免主少国疑。

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即使及时制止,事情也难以收场。要么将兵变的全部责任归于石亨等人但是等到景泰病亡,继位的依然只能是明英宗或者他的儿子,于谦必将遭到反攻倒算。

要么将明英宗等人以造反的名义定罪,这样一来作为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自然不能幸免。仅有的两位合适的人选都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未来的皇储之争足以动摇社稷根本,这一定不是于谦想要看到的结果。

也许于谦自己也是觉得朱祁镇复位是对大明最好的结局。以于谦的聪明才智,他不会想不到自己会被打击报复。但是和大明的社稷稳定比起来,这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他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总结

于谦的死,完全是从大明的江山社稷出发,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所谓的死得不冤死得活该,完全是彻彻底底的无稽之谈!纵观于谦一生,几乎没有缺点,有的只是满腔的热血和报国之心,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朱见深继位后,立刻为于谦平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可见公道自在人心,未来于谦的事迹也会一直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代世人。

【我是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小熊猫看历史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于谦之死,站在不同的立场,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站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角度来看问题,于谦死的确实不冤。

原因:

1、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对于大明朝来说,确实是处于生死存亡字迹,在这个时候于谦力主立朱祁钰为帝,虽然是挽救了大明朝岌岌可危的局面,但是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来说,他是背叛了明英宗朱祁镇。

2、于谦在力保明代宗朱祁钰登上皇位之后,就不应该再把明英宗接回来,明英宗接回来以后,让明代宗朱祁钰如何自处?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朱祁钰只能是把朱祁镇软禁起来。朱祁镇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发动复辟成功,这个时候的于谦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因为作为朱祁钰的“功臣”,朱祁镇的“背叛者”。

朱祁钰的倒台,就意味着于谦的失势,朱祁镇怎样处置于谦都不算过份,因为当朱祁镇成为俘虏的时候,于谦的做法其实是已经“舍弃”了朱祁镇.

换到任何一个人来说,当初自己遇难的时候,被别人抛弃,如今自己又东山再起,当初的“背叛者”必定要受到惩罚。

总结:

所以说有人所于谦死的一点都不冤,活该!并没有错,立场不同而已。


逝去即历史


先说,于谦之死,我是朱祁镇也必然杀他,当然如果我那个时候年龄大,有人会说话,帮他说情,我可能把他下大狱。【1】我被俘是你于谦能力不行。我在瓦剌的危险性有多可怕?!【2】我被俘,你不但不救我反而拥立新皇帝,你拥立新皇帝如果是帮我,为何不提前草诏协议回来还我。【3】回来后,吃了哑巴亏,被囚禁七八年,又一次随时生命不保,你干啥去了?我怎么就这么倒霉。【4】这个期间,你考虑过我的感受了,一切就是我不问你的罪,我回来这七八年,你是不是该出面澄清自己,多给我关怀和帮助? 杀!

另外,哈,这样的话题,纵横华夏历史,有何价值?不说别人,就说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这俩也是一个朝代中期【五六代的君主】他们杀人,不就是玩。汉景帝,处死丞相晁错,后又逼死重臣丞相周亚夫,……那么多人还不得吓死?还有汉武帝刘彻,30多年皇帝的日子,丞相换了13个,七八个被直接杀并灭三族以上。58岁,巫盅之祸,直接杀死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卫夫子,逼死其生的太子,牵连重臣不计其数,68岁杀自己一生第二最爱的妻子钩弋夫人,并立其儿子为太子,逼有李广利和李陵投靠匈奴,……这又如何说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