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悲剧,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任缺其一则结局不同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落下帷幕,其结局是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


回看靖难之役,朱棣的成功,朱允炆的惨败,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叔强侄弱,而本质原因则是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


祸根一:隔代传位

朱允炆的悲剧,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任缺其一则结局不同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注定是个不走寻常路的皇帝,他明明有26个儿子,却在太子朱标暴亡后隔代传位给孙子朱允炆。父死子继是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皇位传承准则,朱元璋此举无疑会引起波澜。首先不服的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作为皇子,他们原本人人有机会继承大统,却因为朱元璋的一意孤行,被一个晚辈的小屁孩后来居上,其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


不光是皇子,就连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对朱元璋隔代传位的做法也颇有微词,这种广泛存在的情绪既是皇子造反的诱因,又给世人接受篡位结果打下了心理基础。在皇子看来,皇位本来就是我的,我拿过来理所当然;在百官和百姓看来,皇位本来就是你们老朱家的,儿子比孙子更具合法性。


隔代传位把朱元璋性格中的独断专行和过分自信体现得淋漓尽致,却不曾想,这种做法危险系数极高,高到毫无根基的朱允炆根本无法应付。

朱允炆的悲剧,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任缺其一则结局不同

(朱元璋画像)


祸根二:藩王制度


朱元璋有着浓重的家天下思想,早在洪武三年他就亲自制定了明朝的藩王制度,并先后把二十四的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为藩王,镇守在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朱元璋此举的初衷,其一是抵御外敌,抗击北元残余势力,其二是拱卫皇室,逐步用儿子取代异姓功臣。


朱元璋的算盘打得不错,效果也十分显著,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但随之而来的弊端却不可忽视:藩王们个个手握重兵,实力强大到足以威胁中央,成了比异姓功臣更危险的不确定因素。


其实,朱元璋不是没想到这一层,只是他过分相信儿子们,岂不知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亲情往往一文不值。

朱允炆的悲剧,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任缺其一则结局不同

(朱棣剧照)


祸根三:靖难遗训


所谓“靖难”,即扫平祸乱之意。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起“靖难之役”,意思就是:我不是造反,我是帮皇帝扫除奸臣。


朱棣之所以可以堂而皇之地高呼“清君侧,靖国难”口号,是因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有这样一条:“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也就是说,朱元璋在制定藩王制度时,明文给予了皇子们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朱棣正是利用了这条靖难遗训,给自己造反以合法性,美其名曰“清君侧,靖国难”,师出有名则一呼百应、事事顺利。而他口中所要诛讨的奸臣便是提出削藩之策的齐泰和黄子澄,两个忠于朱允炆而对朱棣有害的人。

朱允炆的悲剧,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任缺其一则结局不同

(朱允炆与朱棣剧照)


祸根四:滥杀功臣


至此,朱元璋给了藩王造反的动因和借口,但是即便是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也完全无法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相比。靖难之役中,朱棣的燕军为30万,而朱允炆的南军足足有100万,朱棣不是赢在了兵多,而是赢在了将强,朱允炆不是输在了兵少,而是输在了将弱。


燕军的统帅是朱棣本人,另有张玉、朱能等大将,而南军的统帅是耿炳文和李景隆。可能大多数读者都没听过张玉、朱能的名字,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名将辈出的明朝初期,此二人根本不值得一提,莫说是徐达、常遇春,即便是冯胜、傅友德也甩他们十八条街。但是,冯胜何在?傅友德何在?没错,都被朱元璋赐死了。

朱元璋为保朱家江山滥杀功臣,导致朱允炆无将可用,这才是朱允炆最终输掉靖难之役、输掉江山的关键原因。

朱允炆的悲剧,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任缺其一则结局不同

(朱允炆剧照)


综上,

朱允炆的悲剧,追根究底是源于朱元璋留下的四大祸根,而且是缺一不可。若非如此,朱允炆本该有不一样的结局。可叹朱元璋,费尽心机为朱允炆坐稳江山铺路,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亲手将心爱的孙子送上了绝路。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