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为什么鼓捣雍正儿子弘时谋反?

老人头侃史


历史上的弘时,可以说是所有雍正皇子中,结局最为悲惨的一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将其过继给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算是彻底断绝了与其的父子关系,随后又在雍正五年(1727年)的时候,将其削除宗籍,革除黄带子,进而否定了其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的身份。而弘时也就在这一年郁郁而终了,年仅23岁。

雍正之所以对待自己的这个亲生儿子如此的冷酷与决绝,原因便在于弘时与雍正在“九子夺嫡”中的重要政敌与竞争对手八阿哥胤禩,保持了极为“暧昧”的关系。早在“九子夺嫡”期间,弘时就与胤禩等人交往甚密,并且充分表达了对其的拥护与支持,雍正对此已然是非常的愤恨。在雍正登基之后,弘时依旧保持了与八阿哥胤禩的密切往来,甚至在雍正对胤禩等人进行惩治的时候,弘时还表达了对其的同情之意,这就更加引得了雍正的震怒。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弘时的悲惨结局。

关于弘时与八阿哥胤禩之间,既是共同“合作”、又有相互“利用”这样的特殊关系,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只不过,胤禩的表现明显是更加的主动,特别是其耐心的鼓动与积极的谋划,极大的激发了弘时已然“熄灭”的夺嫡热情,让其重新燃起的斗志,誓要与弘历竞争到底,以至于为了夺位而不择手段,全然不顾手足之情。

然而,对于胤禩来说,弘时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进而登上皇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此时的弘时,已经是彻底成为了他打击、报复雍正的“棋子”与“工具”。他想要的就是对雍正进行“诛心”,即对其从内心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双重打击,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胤禩的目的已然是达到了。


销毁张廷璐的供词,让弘时彻底放下了后顾之忧。

在“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之前,弘时似乎还有一点心气想要争夺一下皇位。

他偷取考题,向外泄露,又与张廷璐暗中联合,夹带达官贵人家的子弟进入考场以考取功名,实际上这本就是对相关的外臣进行拉拢,主动进行示好的表现。同时,他又以七十两白银的高价公开兜售考题,也是其想要借此积累一定财富的方式。

然而在整个科场舞弊案件被勘破,张廷璐被问罪处斩之后,弘时已然是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一方面,虽然张廷璐并未将其供出,但是这件事情永远是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弘时,所以弘时在此之后只能是低调行事,避免自己在被此事牵连才是上策。另一方面,则是雍正已经几乎确定了弘历的接班人身份,并且在弘历与其他皇子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对待,这也让弘时在“夺嫡”问题上自视差距明显,也就此选择了放下。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八阿哥胤禩来到了弘时府上,不仅将张廷璐的口供交还给了弘时,更是对其进行了劝谏,进而让弘时重新燃起了参与争夺皇位的欲望。

一来,弘时此前已经有了争夺皇位的想法,并且已经付诸了行动,之前的失败只是暂时性的让弘时选择了“沉默”,并没有彻底浇灭其对于皇位的觊觎,况且,皇位的诱惑实在太诱人了,弘时也不会仅仅经历了一次这样的挫折就选择放弃。

二来,就是张廷璐的口供已经被他亲自销毁,这也就此意味着他政治生命中的最大污点与潜在的风险彻底被消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让其不在因为此事而畏首畏尾,受到牵绊。

三来,便是胤禩给予弘时的“许诺”了。尽管胤禩在“九子夺嫡”中以失败告终,并且雍正对其进行了监视与限制,但是此时的胤禩依然是掌握重要职权、拥有显赫地位的总理王大臣兼军机大臣,朝中还是有着众多的支持者的。所以胤禩的支持,给予了弘时以巨大的信心,同时也让其拥有了与弘历一较高下的政治资本与支持力量。

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弘时一改此前无所事事的状态,开始刻意的迎合雍正,并且愿意主动的承接差事,目的就是为了博取雍正的好感,与弘历进行皇位的争夺。

然而,令弘时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他已然成为了胤禩的“棋子”,一步步落入了胤禩的“陷阱”之中。


拉弘时参与“逼宫行动”,根本目的却是对准了雍正所实施的“新政”。

正如胤禩对于弘时所承诺的那样,胤禩以及他的整个“八爷党”,的确给予了弘时以重要支持,而他们这样做的除了是在帮助弘时积累声望与地位外,更多的还是持续性的激发弘时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

特别是在胤禩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的“铁帽子王”进行的“逼宫行动”中,胤禩等人更是将逼迫雍正退位,扶保弘时登基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加以推进。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弘时在整个“逼宫行动”中表现的是非常的积极,并且是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然而,对于八阿哥胤禩来说,他放弃的只是登上皇位的想法,却没有放下对于雍正的仇恨,扶保弘时登基后,废除雍正的一系列“新政”才是他的根本目的。

自雍正登上皇位开始,便大力推行“新政”,在这期间,包括“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一系列用以充盈国库、提升国家实力的政策如火如荼的推行开来,而雍正也为了“新政”的推行,不仅是耗费其全部的精力,更是不惜为此得罪了许多人。

可以说,其所实施的“新政”,就是雍正在整个执政期间最大的成果与收获,同时也是他所有心血的结晶。

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禩才会将目标对准了雍正的这些“新政”,而如果将其废黜,等于是将雍正多年的辛苦与付出全部付之一炬,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其承受强烈的内心煎熬,但这却是胤禩等人想要看到的。

不仅如此,胤禩等人是通过雍正的儿子弘时,来实施这样的计划,是让雍正自己的儿子亲自将其进行了批判与否定,这样更是可以看做是在雍正沉重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让其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失望与绝望。

对于此,只能说康熙评价八阿哥胤禩的那句“其心可诛”,是真的一点不为过。

只不过,伴随着十三阿哥胤祥重新夺回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带兵入宫勤王,帮助雍正化解了这次危机,胤禩等人的全盘计划就此破产。

可想要借由弘时,继续打击雍正的想法与行动,并没有就此停歇。


“弘历威胁论”,终让弘时选择了铤而走险。

“逼宫行动”的失败,让胤禩等人只得以削宗夺爵、议罪抄家的结局收场,这也标志胤禩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以正面对抗雍正。

与此同时,弘时似乎也选择了主动“抛弃”胤禩,以极力撇清关系,为此弘时更是假传雍正旨意,将胤禩的家人全部流放。

然而,胤禩并没有因为弘时的行为的动怒,相反,他还主动“夸赞”了弘时的做法。当然,并不是胤禩此时心中没有怨气,而是他还需要继续利用弘时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于是,胤禩趁机继续挑唆弘时与弘历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他这是在“激”弘时。 

“听清楚了,你有两点不及弘历:第一精明不及弘历;第二狠毒不及弘历!”

在这之后,胤禩更是威胁弘时说:

“八叔说句话在前头,到了关键的时候,他要杀你,会毫不手软!因此,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他的前面,把他除掉。”

毫无疑问,这样的表述不仅让弘时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更是激发起他内心的想要杀掉弘历,夺取皇位的想法。

于是弘时选择了铤而走险,刺杀弘历,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而他最终也落得一个被雍正赐以自尽的结局,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弘历是雍正心中的接班人,除掉了弘历无疑就是让雍正失去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对于雍正的打击和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而不管弘时成功与否,雍正必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弘时必然是难逃严惩的结局,这样一来,雍正不仅要承担着内心的一份煎熬,更是要背上“杀子”的骂名,为后世所唾弃。更为重要的是,弘时与弘历之间,这样自相残杀、兄弟阋墙的举动,无疑是让雍正面前再度重现了“九子夺嫡”的残酷与惨烈,心中更是无比的伤痛。

所以,不管是雍正、弘时还是弘历,哪一方受到的伤害,最终都会让雍正为之内心受挫。而这却又是胤禩所希望看到的,毕竟这是他一手挑起并亲自策划实施的,对于他来说,看到的雍正的内心的痛苦,便是其最大的胜利与欣慰。

而弘时,却因为其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就这样一次次的被胤禩所利用,彻底沦为了其复仇的“棋子”与“工具”,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

只不过,当弘时明白一切的弘时已然是为时已晚,而他也就此成为了雍正与胤禩几十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结局也让人倍感唏嘘。


雍亲王府


老八胤禩多精明,身为晚辈的弘时岂能玩得过他?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最初拉弘时下水是在恩科泄题案之后。当时胤禩从张廷璐那里得知弘时才是泄题案的总后台,在张廷璐被处斩之后,他找到弘时,一方面他用张廷璐的供词威逼弘时,另一方面他转而将供词交给弘时,又对弘时循循善诱,让他去跟弘历争。

咱们来看看胤禩有多精明。

弘时起初不愿与弘历争,便借口认命,说弘历的位置是皇爷爷康熙钦定的,争不来,还说胤禩争了半辈子又得到了什么呢?

再看胤禩怎么说的呢?胤禩说,要是认命,你爹的皇位就应该是你二大爷胤礽的,但为什么皇位最后还是给了你皇阿玛?所以,你要跟弘历去争。

就因为这句话,弘时心动了,成了胤禩的一枚棋子。



随后,弘时参与了胤禩的逼宫行动,只因为胤禩许诺,如果逼宫成功,将推弘时为帝,自己做周公,从旁辅佐。

结果逼宫失败被抄家,弘时自作主张,将胤禩所有亲眷奴仆发配到云贵极边之地。胤禩死到临头,还要再怂恿弘时一次,让他跟弘历继续争下去。

胤禩的这次怂恿,其目的就是想报复雍正,让晚年的雍正看到骨肉相残,痛苦不已。

在胤禩的挑唆下,弘时竟然不惜铤而走险,刺杀弘历。面对儿子之间骨肉相残,为了弘历能够顺利继位,雍正只好忍痛杀掉了弘时,临近晚年竟遭丧子之痛。



所以,胤禩最后对雍正说:“我输了,可你并没有赢。”


达摩说


题主说的怂恿弘时,不如说是利用弘时造反,利用了弘时的夺嫡之心,对权力的欲望。

雍正五年的一次宗祠祭祀上。当时弘时在康熙的灵前,突然说道:“先帝在天之灵,愿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接着,他便力劝雍正释放被圈禁的皇叔们,甚至还说,如果皇爷爷康熙看到雍正这么残酷地迫害皇叔们,康熙在天之灵,一定不得安宁。雍正听后勃然大怒,一气之下,便将弘时革除宗藉,断绝父亲关系,并将他过继给他曾赞不绝口的胤禩。受到严厉惩罚的弘时,担心自己也会像皇叔们那样遭到雍正的打压,在极度忧虑和恐惧中,没能熬过23岁,便一命呜呼了。(参考史料:《清皇四室谱》《清史稿》)不要让电视剧混淆正史,但是《雍正王朝》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确实精彩绝伦。

《雍正王朝》剧中的弘时因科场舞弊案被八王爷抓住了小辫子。当时的弘时得不到雍正的支持,所以只能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靠泄露考题收买人心,掌握话语权。

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们家族掌握着舆论权,帮这帮人作为回馈那些官僚,自然会在舆论上对弘时进行包装。舆论可以影响民意民意可以影响圣意,一旦自己良好的形象树立起来,被雍正那里也是可以加分儿的。

看不到希望的弘时,不惜触犯朝廷的法度,也要将考题泄露出去。在风险与利益之间。弘时做过权衡。弘时是雍正的儿子,也是皇位潜在的继位人,不到最后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争夺皇位,不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自己的党羽。拿到考题的这帮人,必然是成绩优越受到雍正的重用。也会对弘时感恩戴德,成为弘时的门人,将来为弘时所用。

八王爷就是看到了弘时有夺嫡的野心才没有将其揭发出去,拿张廷璐做替罪羊草草收场。八王党与雍正的较量输的不甘心,弘时只是被九龙夺嫡的余波利用。这里可看出八王爷的阴险,不管弘时的胜败雍正都得不到安宁。(欲望是最容易被别人利用的东西)


小贤历史解说


康熙晚年的夺嫡中,八皇子胤禩实力最强,在百官心中的支持度也是最高的。可是棋差一招,还是输给了老四胤禛。作为皇位的热门人选,老八胤禩自然是一万个不服气。即便雍正上台初期,对老八还算不错,让他做总理王大臣,可是老八还是要和雍正再斗一斗。


雍正即位后的第一场科举就发生舞弊案,老八通过主审官张廷璐发现舞弊案的背后主谋居然是雍正的三儿子弘时。既然自己已经无缘皇位,老八就盯上了弘时,还假惺惺的全力支持弘时和弘历(乾隆帝)好好争一下,并且为了让弘时放心,老八还把弘时在科举舞弊案中的罪证撕毁了。


在老八允禩的威逼利诱下,弘时露出了对权力的欲望,下定决心与四弟弘历争个高低,同时不知不觉中也站到了父亲雍正的对立面。弘时先是与八爷党集团合谋逼宫,失败后又企图杀害弘历。条条罪证、累累罪行都被雍正掌握,雍正不想弘历重蹈自己的覆辙,为了让弘历顺利即位,秘密处死了弘时。


面对这样的结果,显然老八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八会怂恿弘时来造雍正的反。弘治造反失败被雍正杀了,看上去老八输了,其实是赢了,有哪个父亲愿意处死自己的儿子呢?不过造反毕竟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


第二,老八怂恿弘时造反,其实老八也看出了弘时这个人的德行不行,老八就是想利用下弘时而已。而且老八倡议的是“八王议政”,如果逼宫成功了,弘时即便当了皇帝,老八控制朝政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老八在朝中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第三,就是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当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造成了满清贵族和天下士人的集体不满。在这个机会下,八阿哥欲欲跃试,想一举推倒雍正,使自己上位。而老八又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他不想让别人说自己是靠谋反上台的,就想借同样有野心但是没实力的弘时上位,使得自己大权独揽。


而弘时之所以被老八利用,也是因为自己有野心,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谁也不想轻易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好有老八相助,一拍即合。谁知上了贼船的弘时,至死也不知道被老八当了枪使。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雍正王朝》中八爷胤禩作为"九龙夺嫡"的种子选手,最后因不得康熙圣心而惜败,雍正继位后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但是对夺嫡失败一直耿耿于怀的八爷多年来一直伺机而动想要推翻雍正,但最终还是在最接近成功的事件"八王议政"中败下阵来;而后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

小蕾说古今


八阿哥胤禩没有败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却败给了韬光养晦,成天念佛的四阿哥胤禛。机关算尽,却被老四半路劫了道。胤禩肯定是心有不甘的。自从雍正登基后,八阿哥表面顺从,内心却是耿耿于怀,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伺机反扑。


这段时间,他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棋子——弘时。

雍正继位后,爆发了科场舞弊案。主考官张廷璐被杀,而罪魁祸首就是弘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个事被八阿哥知道了。弘时把柄被抓,外加与弘历相比,弘时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弘时倒向了八阿哥胤禩,成为八阿哥胤禩反扑的工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胤禩之所以鼓捣弘时,一是因为弘时有把柄在自己手中,这样就容易控制了。第二,弘时的皇子身份,可以方便日后行事。第三,不管是弘历还是弘昼,都很聪明,懂得权谋机变,而弘时明显脑子不太好使。弘时小时候又和八叔亲近,将弘时作为棋子是最佳选择。



第一次鼓捣成功后,弘时成了八阿哥与雍正斗争的工具。在整顿旗务过程中,弘时和八阿哥勾结,几乎架空了雍正皇帝,但是最终兵败垂成。八阿哥大势已去,弘时奉命去抄家,八阿哥又开始鼓捣弘时。

“狠毒不及弘历”一句话让弘时开始兵行险招,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最后还是失败了,弘时最后不得善终。


八阿哥这时候鼓捣弘时无非是想鱼死网破,狗急跳墙的最后一招。因为他现在已经完全失败了,利用弘时,继续向弘历和雍正发难,这是八阿哥最后的反击。

都说弘时很聪明,我却觉得他既比不上弘昼,更比不上弘历。他只不过是八阿哥的棋子而已。弘时一生短暂,八阿哥胤禩却一直利用他。弘时小时候生病,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来守夜,他们有如此善良吗。这不过是表现给康熙看罢了。弘时长大后,更成为八爷党的棋子,八阿哥为了自己才鼓捣弘时,不然你以为他是为了弘时着想吗?

(欢迎分享吐槽关注风雪梦不逝,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


风雪梦不逝


只说剧,不谈史。

还记得图理琛押解肖国兴回来后,康熙说的两句话吗?“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要说胤禩这货心眼是真的太坏了。他之所以忽悠弘时谋反,其实全是为了祸害雍正,给雍正添堵。当看到他给弘时情真意切的说,“八叔老了,不想争了”,我差点就给这老小子骗了。他是不想争了吗?真不想争的话,后来他捣鼓的“八王议政”又是为了嘛呢?真就是为了保弘时?听他扯淡吧!就凭弘时那点弯弯绕,他就是绕到天边也翻不出胤禩的五指山去,即便坐上了皇位,他也一准儿是胤禩手里的傀儡,弄不好还会被取而代之。

弘时这一辈子都没活明白,但是却给死明白了,死到临头才参透了他八叔的良苦用心。痛哭流涕,啪啪打脸,直呼“八叔,八叔,阿其那,阿其那”。因为啥叫他八叔阿其那呢?仅仅是因为雍正给他改名吗,当然不是了,是因为他八叔明知道他争不过弘历,还撺掇他去送死。他这是恨呢,既是恨胤禩用心险恶,也是恨自己醒悟太晚。

或许有人认为他并不太坏,而且有时候还是很顾全大局,他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不管将来我们哥几个谁当了家,这大清总还是我们的大清吧”。他说这话,那是他自以为还很有希望当皇帝的时候。再看看他那“八王议政”失败绝望后的所作所为,蛊惑弘时谋反,诱导他暗害弘历,促使雍正父子互相残杀,这难道不是在动摇大清的根基吗。

自己得不到的,宁肯毁掉,也不愿意被别人得到,这就是大清朝的“八贤王”胤禩,这也的确是他忽悠弘时谋反的真实原因。

个人看法,不足为据,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把酒共东风


其实,他也有自己的政治报负,他也想治国平天下,只不过康熙皇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不甘心呀。

弘时的适时出现,让八爷又看到了希望。他也想把自己的政治蓝图画在这千里江山当中。

那么,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弘时与八爷的关系。

首先来说,八爷对弘时的态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用。熟悉这部剧的朋友应该有印象,在政变之前,大家都要推八爷为皇帝,八爷却说,天要助我,我做周公。说白了,这个时候的八爷早就放下了皇位,他想要的,只不过是证明自己比老四强而已。


再者,八爷心中也有一股无名心火。因为在当年,大家都在暗中坑太子,怎么就在康熙眼里,四爷就是忠诚,而八爷就其心可诛了呢?他不服,他也想看看,当雍正面对着自己的孩子兄弟阋于墙的时候,他会怎么反应,又该怎么抉择。

最后,他指使弘时去杀弘历,我们可以说他是不想见着雍正好,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弘时如果成功了,八爷的命是不是就可以保住了?

再来说弘时,弘时在遇到八爷之前就真的对皇位没有一点兴趣吗?弘时如果真的和弘昼一样无欲无求,他干嘛去卖考题去?

再者说,卖考题就是单纯的赚银子?不可能,那是雍正继位后的第一次科举,弘时的目的太明显了,要收几个有用的臣子以备将来之需要呀。

只不过,突然出现的八爷让弘时感到,这个人物比新科进士分量大多了,两人才会一拍即合。
说白了,不是八爷忽悠弘时造反。而是八爷看穿了弘时想夺位的心理,这两个人,在互相利用。


月晓YB


我的答案如下:

八爷在朝廷内党羽最多的,九爷和十爷对八爷更是唯命是从,十四爷和八爷也走的很近,然而和四爷关系一般(四爷和十四爷可是一母同胞),年羹尧和隆科多也是与八爷暧昧不清,可见八爷在众兄弟中是最有组织领导能力的。

太子被废之前四爷和十三爷属于太子党,论能力论地位四爷都比不了八爷,他最初就是太子的炮灰,接了不少难办的差事,得罪了满朝廷的官员,他继位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太子和郑春华的事,让康熙对太子很失望,之后在热河太子被陷害起兵造反,其实从这个时候太子就大势已去了,二废太子只是康熙的一个手段。

太子被废最有能力,最合适的继位人当然是八爷,从满朝文武的折子就能看出,八爷是势在必得。但是康熙竟然二次复立太子胤仁,此时的八爷就显现出了不甘心。

康熙下了生死两重诏,又软禁了老十三十年,才给雍正保住了十三弟,才让隆科多不起异心,没这两个人雍正就是得到穿位诏书,也坐不好这个皇帝。然而这一切都是康熙铺好的路。

雍正继位后,他依然要仰仗八爷,八爷心里不甘心,处处比雍正强,处处受打击。

老十四宁可去守皇陵,都不肯出山为重症效力和八爷有同样心理,但是八爷心里还有朝廷。

晚年的八爷已经想通了,自己再出来挣这个皇帝,就算成功了,也是人生败笔,事已致此。但是八爷就是不服气,他希望让弘时能够继位,来推倒雍正,此时的八爷,早已经看淡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服雍正不服康熙,自己继位是满朝文武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论能力,论威望,都碾压雍正,为何要做他的臣子。


巴巴里阿影视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怂恿雍正的儿子弘时造反其实是在彻底承认自己的失败之后的反戈一击,即便是自己不能当皇帝,也要让老四这个皇帝当的不顺心,即便是不能把老四拉下马,也要让老四雍正腻歪腻歪。

老八怂恿弘时造反,和弘历争夺皇位,是在雍正基本上坐稳了皇位,开始推行新政的时候。经过雍正的心腹李卫和田文镜的推动,“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官绅一体当差”等新政虽然还是没有全面铺开,但是已经初见成效,国库充盈,老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了。

如果,这个时候再不进行发动就没有机会了,但是经过了前面的失败,老八认识到之所以在夺嫡之争中功败垂成和后来屡次斗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兵权。

因此,此次,如果想要将雍正从皇位上拉下来,就需要掌握兵权,因此他利用雍正整顿旗务,导致旗人不满的情况,精心炮制了恢复所谓的“八王议政”,将八旗的另外四位旗主请进关来,并且带兵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

而且还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因此再这个时候,为了获得这些人的支持,不能自己亲自赤膊上阵,只能是选择代理人。

所以这个时候,八爷没有的争夺皇位的想法,而改为推举代理人,自己退居幕后,就是宣告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雍正皇帝有三个皇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

弘历是康熙、雍正喜欢的皇子,人人都认定弘历将来会继承大统。所以支持弘历没有意义,弘历也不需要的八爷党的支持。

而弘昼聪慧过人,早早的就明白自己的身份,为了避免猜忌不惜闹出一些自损体面的荒唐事,根本没有争位之心。

只有支持弘时,才能够实现八爷的目的。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使弘时没有争位成功,也可以腻歪腻歪雍正,让他们卷入到父子、兄弟相杀的结果。

所以才会出现八爷怂恿弘时争位的情况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