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射了多少子弹需要更换枪管?

SCREPULIC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切答案,枪管寿命与其本身材料、工艺质量有关,与具体的实际使用条件也有关,所以真实情况能打多少发子弹并没有定论,而我们所说的枪管寿命通常指的是“规定操作及环境条件下,试验测试出来的数据”。

▲枪管加工材料

使用条件对机枪枪管寿命的影响

对于机枪来说(特别是大口径机枪),其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枪管寿命,先不说不同规格型号的枪械,即使是同种机枪,连续射击时,一个射击循环的几分钟内将连续发射几百发子弹,枪管会承受连续多次高温、高压火药气体作用,枪管寿命也会有不同表现。根据综合试验的数据发现,“环境温度、一个冷却周期内射弹总量、换弹箱停留时间”等具体使用因素,对大口径机枪枪管寿命影响颇大。

▲一名乌克兰士兵正在使用DHsK 12.7mm重机枪进行射击

在枪械研制过程中,替班都会进行综合寿命试验,对于大口径机枪来说,连续射击会使枪管壁承受多次剧烈火药气体脉冲热和膛压载荷作用,枪管内铬层会发生疲劳破坏。在镀铬层与枪管钢结合部位(两种金属接触面是属于结合力薄弱位置)将首先出现疲劳裂纹并逐渐扩展,最终将导致枪管铬层的脱落。在枪管铬层破坏脱落后,无铬层防护的枪管内膛经过几十发射击后就会完全烧蚀、膛线破坏、初速下降、出现横弹,这种损坏机理一般也就是大口径机枪枪管的损坏机理。

▲枪管机加工

以某型12.7mm口径机枪寿命试验为例

该枪基准射击方案是每个该弹箱储弹50发,前25发(8发-8发-9发)间隔三秒,后25发(8发-8发-9发),换弹箱停留间隔2分钟,配置3个弹箱,射速550发/分钟,标准环境温度20℃。首先研究环境温度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环境温度(分别是:方案1,-45℃;方案2,-25℃;方案3, 20℃;方案4, 50℃),其他射击参数依照基准射击方案,测试枪管寿命:

▲同型号12.7mm机枪,不同温度条件下,同样射击方案下的枪管寿命

其次,谈谈冷却周期内射弹量的影响。我们知道,机枪一个冷却周期内的射弹总量也是枪械的重要使用条件,对枪管寿命有重大影响。“枪械定型试验法”规定,连续射击一定数量枪弹后,停止射击使枪管恢复到射击前温度,这段时间内的射击弹药数量即为“冷却周期射弹量”。在本试验中,也设置4种不同的“冷却周期射弹量”(方案1:一个周期射弹250发;方案2:一个周期200发;方案3:一个周期150发;方案4:一个周期100发),在相同环境温度、射击方案条件下测试枪管寿命:

▲不同冷却周期内射弹量,造成的枪管寿命变化

最后,换弹箱停留时间也对枪管使用寿命有影响,根据试验,同等条件下当换弹箱停留时间为0.5分钟时,枪管总使用寿命为2724发,将停留时间提高到3分钟时,枪管总寿命可提高到4123发。

▲NSV 12.7mm大口径机枪

当然以上说的是同种枪,不同使用条件下的枪管寿命。不同的枪械,不同的制造材料和工艺,对枪管寿命也有重要影响。通过上述试验我们也能看出,高温对于枪管寿命是有害的,而一个周期内射弹数量越少,枪管寿命越长(少量多次,比较有益,当然是在不影响实战的前提下)。因此,当我们关注枪械寿命时,不仅仅要考虑设计、制造方面的事,科学使用,合理保养也很重要。


装备空间



机枪更换枪管要取决于子弹的发射速度和子弹的量,机枪的鼻祖马克沁重机枪由于设计年代久远是不能更换枪管的,动图里面是俄版的M1930“马克沁重机枪”,发射俄罗斯7.62×54R弹,600发/分钟理论射速,使用250发弹箱供弹,从图片上来看它连续发射到60发之后外包裹水箱就开始产生蒸汽了。
当射击到200发左右时机枪的蒸汽排出口已经呈蒸汽柱状了,其实马克沁重机枪有外水箱当蒸汽通过胶管排到外水箱时经过冷却又回到水的状态了,从使用情况来看各国版的马克沁连续发射子弹的数量在250~333发,当弹带打完之后枪管包裹水箱里的水都会形成蒸汽流到外水箱当中,这时不能再继续开枪射击了,而是要将外水箱当中的水重新倒回包裹水箱当中,否则再继续射击有炸管的危险。

理论上来说马克沁重机枪这样周而复始的水冷方式可以连续射击3000发以上,超过这个数量就要更水了(实际上是加了酒精的冷却液,酒精更能带走热量)甚至是冷却液被完全蒸发掉,需要重新用备用的冷却液...从枪管强制冷却的角度来说马克沁重机枪要好于现役的所有机枪,一战后出现的新型号机枪大部分都是风冷,而冷却液的密度是空气的700倍,显然散热会更好。

但马克沁重机枪的这种冷却办法大大的提高了枪重,枪身、枪架,在加上水箱、维修工具...加一起有40多公斤,让整个机枪组的人数增加(6~9人)并且减慢了连队的整体行军速度,所以一战结束之后各国都大力的研制风冷机枪。
MG–34通用机枪更换枪管的方式,机匣部分要从右侧打开,并且扳机部分要朝上扭转。




实战当中不可能直接用手把枪管拽出来,而是要用石棉布,甚至干脆将枪管倒在地上让它自行冷却,每一挺MG–34要配备3根枪管,其中两根是备用的。

一般来说,MG–34/42通用机枪使用150发弹箱供弹,打完之后就要更管枪管了,因为这两型机枪射速太快了理论射速都在1200发/分钟 ,扣一次半径十多发子弹就打出去了,设计这样的高射速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压制美苏英法军队当时的轻重机枪,可问题是当时钢铁工艺以现代眼光来看是很落后的,也就是说钢材的质量不好,子弹射速太快会让枪管的“耐受性”大大的降低,为了避免枪管红热当机枪打完一个150发弹箱后就会更换枪管(50发或者75发鞍型弹鼓可以延后更换),降低枪管的温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MG–42更换枪管,注意副射手在更换枪管使用了石棉布,否则灼热的枪管会把手烫掉皮的。

其实,到了二战马克沁和M–34/42的口径根本称不上重机枪,只有苏军的Dshk和美军的M2这样的12.7毫米口径才能称得上重机枪,由于口径更大、子弹发射药量更多,同时也是风冷机枪它们更需要更换枪管来降低温度。
注意“可散型弹链”的排出量,12.7毫米这类的大口径重机枪就不能像7.62~7.92毫米机枪在射击时那样的“豪放”了,一般采用5~8发的长点射射击方式,重机枪的主要用途是在800米之外压制敌方的轻重机枪、狙击手、火箭筒射手...这类较高价值的目标,由于它是连队的火力核心也不轻易的开火,不会像步枪和轻机枪那样的频繁射击,它反而是在更换枪管的这个环节上次数要低一些。


注意弹链供弹速度,也就5~8颗子弹的
发射量,另外重机枪由于口径大、子弹的重量也很重,通常是50颗子弹为一个弹箱,再重供弹手就背不动了,50发子弹只能连续发射8~10次,就需要更换弹箱了,在更换弹箱的时候也可以让枪管“歇会儿”,让它稍稍的冷却。

二战期间美军戴石棉手套给M2更换枪管,战斗紧张在连续发射3个弹箱后(150发)也是需要更换枪管的,重机枪枪管的耐受性也不是很高。
大口径重机枪
在连续射击到150发后要更换枪管,那么现代轻机枪呢?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量的极大提高,现代轻机枪成了战场上廉价的消耗品,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少生产工时,现代轻机枪大部分都不具备更换枪管的能力,图片上是美国人测试M249轻机枪,看看它的连续发射能力,当机枪发射到150发之后枪管上的消音器就已经红热并且膨胀损坏了。

700发测试完毕枪管已经报废了。这说明现代轻机枪由于射速太快,子弹与线膛高速摩擦后升温也更快,对于枪管的磨损也是空前的,虽然现代钢铁冶金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架不住这样破坏性的使用。

随着陆军装备的机械化和摩托化,现代步兵作战样式早已经改变了,不再像一战那样连队里只有2~3挺马克沁重机枪这样的自动武器,其它都是老式的栓动步枪...现代步兵连队除了狙击手之外,在枪械这个方面都是自动武器化了,并且还增加了单兵火箭筒、迫击炮、自动榴弹发射器...这些新装备,而且步兵与装甲兵和炮兵、航空兵是协同作战的,步兵在战场上开枪的次数已经大大的降低了,轻重机枪虽然还是营连分队的主要支援武器,但在一次战斗下来能打出去一两个弹箱的子弹就已经很多了,会有更长时间来让枪管冷却,不至于频繁的更换枪管。

总之,机枪是否更换枪管是根据战场上的敌情,敌人要是太多需要进行连续性的火力压制,那就必须要较频繁的更换枪管,若是只有三五个人也就几个点射就结束战斗了,根本不需要更换。


皇家橡树1972


大家都知道,枪管必须是要及时更换的,不然可能就会因为高温而炸膛伤了士兵,但是什么时候要更换枪管,为什么士兵一定要带备用枪管似乎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许多人不是很清楚,这需要一些专业性的探讨。

机枪的发明,无疑是把战争的杀戮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在美国的南北战争就出现了机枪的身影,那是加特林机枪的前身,只是当时发射需要人用手去摇,但就算如此,对当时的骑兵也是死神般的存在。但机枪无论是发明之初还是到了现在都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枪管过热

机枪为什么到现在任然被各国军队使用呢?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子弹充足的情况下能快速的,源源不断的发射。给敌人带来火力压制。有些时候在面对对手机枪扫射时,士兵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

子弹射击的原理是利用子弹内部的火药和枪械自带的撞针之间的撞击点燃产生的气体,将子弹向前推出,正是因为这样的高温气体存在于枪管内,且子弹飞出后以极快的速度和枪管之间产生摩擦,虽然会在枪管内产生超过2000度的高温,随着发射时间的推移,这种高温会逐渐下降,但也有超过1000摄氏度。随着子弹的连续射击,这种高温会持续下去,对枪管产生很大压力,有一些枪械护木就因为受不了这种高温,在射击过程中直接燃烧起来,如果一支步枪以每分钟50发的射击速度那么护木必然会燃烧,连续射击超过200发,持续的高温就会让枪膛内的子弹不必使用撞针撞击就能让子弹自燃,子弹自动激发,这非常危险。即便每分钟射击的子弹数量只有3发,也会让枪管的维度维持在200度以上,如果超过50发,那么枪管可能只能使用半个小时就必须更换了,否则枪管就会发软,烧红,变形,最终让子弹无法正常的从枪管里射出,此时如果再击发子弹,那么就能会产生炸膛,至少也会射击精度下降。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将枪械内部的温度降低下来,一般的办法是射击一段时间后停止射击等待枪管冷却下来,但这种方法虽然对于步枪有用,对需要连续射击,维持高火力密度的机枪就不行了,为此,士兵们想出来了各种办法,例如使用更大更重的枪管,使用水来冷却,在机枪上加上散热片,甚至士兵用尿来临时解决散热问题等。但这都不是好办法,想想在激烈交战的战场上,当你因为枪管硬度下降,或者过热不再射击想冷却时,恰好给了对手反击你最好的时机,这样一个时间差是十分致命的,而想用水冷方法解决的人也不能随时随时找到水。冷却片就更别提了,这种装置的吸热效率远远不如水,反而会给枪械增加不必要的装置,让其重量增大,使用方便度下降。


这时候,再携带一支冷枪管就非常重要了,当一支枪管被子弹磨损的高温影响一段时间还没变形时,及时将其更换下来,换上冷枪管,等待热枪管冷却,通过这两个枪管的轮替更换,就能完美解决这种枪管加热问题。

如今的机枪各项性能都越来越好了,一般都是安装了降温装置的,但是射击速度越来越快了,在连续射击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发热的。如果机枪经常在使用的话,枪管就会经常处于高温状态,那是很容易损坏的,所以机枪是要经常更换枪管的。


铁杆军迷


这就要看枪管的冷却系统配置得怎么样。机枪的型号很多,枪管的冷却系统,既有水冷的(如:原有的喀秋莎重机枪是水冷型的机枪),也有风冷的。但现有的机枪,大部分是风冷的。枪管的冷却系统配置得好,冷却能力强,能射出去的子弹数量多。冷却系统差,能射出去的子弹数量少。与此同时,射出去多少子弹需要换枪管是过去的旧机枪的技术数据,新旧机枪的技术效果和技术数据是有差别的。而当今的新的机枪,因世界没有发生过需要换枪管的大规模的战争,使新的机枪射了多少子弹需要换枪管的技术数据尚待验证。


剑锋过了不留痕


没准不一定差距会很大的,这得分是轻重机枪,还得分枪管的冷却方式和枪管的材料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