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 境內企業境外融資政策放寬

外匯天眼APP訊 : 為強化金融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昨日聯合發佈《關於調整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通知》,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此次調整最大的變化,在於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相應提高,企業可以借用更多低成本外債滿足自身融資需求。

降低成本 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政策放宽

“政策調整後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相應提高,這將有助於便利境內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國家局有關負責人稱。

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始於2016年,其與原有的企業跨境融資模式最大的變化,在於央行和國家外匯局不再對企業和金融機構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而是改為企業事前簽約備案,金融機構事後備案;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淨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根據央行確定的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公式,決定企業或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餘額上限的核心要素都包括跨境融資槓桿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所不同的是,企業跨境融資餘額上限還受淨資產規模約束,而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則分別受一級資本和資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約束。

根據此前規定,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推廣後,央行可根據宏觀調控需要和宏觀審慎評估(MPA)的結果設置並調節相關參數,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跨境融資進行逆週期調節,使跨境融資水平與宏觀經濟熱度、整體償債能力和國際收支狀況相適應,控制槓桿率和貨幣錯配風險,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央行此前表示,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構建了基於微觀主體資本或淨資產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約束機制,既能適應微觀主體本外幣資產負債一體化管理的發展方向,也可避免原來本幣、外幣跨境融資分別管理、模式不同造成的額外適應成本。同時,該框架還具有逆週期調節、總量與結構調控並重等特點。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企業外匯融資保持平穩,前11個月,我國銀行的境內外匯貸款餘額下降168億美元,較2018年降幅收窄71%;2019年末企業進口跨境外幣融資餘額與2018年末基本持平。

國家外匯局表示,當前,我國外債規模和結構較合理,外債風險總體可控,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在便利境內機構跨境融資的同時,不會引發外債規模大幅上升。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積極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