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岘人物之谢薖:读遍碑词字字工


拟岘人物之谢薖:读遍碑词字字工

网络图片

如果你知道谢逸,那你就一定已经知道了谢薖;如果你不知道谢逸,那你也不可能知道谢薖。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经常出双入对的。在生前,他们就被并称为临川二谢。说起来临川才子这个名号,也是肇始于他们,时人把谢逸、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他们四个人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吕本中对谢逸、谢薖的诗评价极高,把他们比作谢灵运和谢朓,说谢逸的诗像康乐(即谢灵运),谢薖的诗像玄晖(即谢朓)。淳熙年间,他们又成双成对入祀乡贤祠。

谢薖,字幼槃,自号“竹友”,谢逸堂弟。他的一生非常简单,他没有入仕,处江湖之远,所以没有受到北宋末复杂的政治环境影响。他的家境或许比谢逸要稍微好点,所以不必像谢逸那样常常为生计犯难,更无须经常四处奔波。他的朋友圈,基本上是谢逸交游的延伸,比如吕本中、饶节、潘大临、李彭、洪刍等,都是因谢逸而与谢薖交往。或许也正是因为粗茶淡饭,温饱无忧,所以才能长期从容地以琴、弈、诗、酒自娱。在他的身上,也就看不到谢逸对苦难的那种复杂情绪。

在谢薖的一生中,谢逸无疑是最重要的人,以致在人们的印象中,谢薖就像一个总是牵着谢逸的衣襟,默默地站在谢逸身后,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当然,他也确实要比谢逸小7岁,从小就跟着谢逸读书、学诗。他对堂兄的崇敬与仰慕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谢逸面前,他表现得就像个孩子。他时而像个顽童。堂兄患了眼疾,他写诗调侃,“溪堂老居士,学道入三昧。空花结空果,过眼了无碍”。等调笑够了,才献上他的关切之情,“为君祷于天,君病立当瘥。”他时而像个得意的学生,作了一首好诗,赶紧“呈无逸兄”。他时而像个刚跨入社会的小青年,好不容易出次远门,就开始想家,非要给谢逸鸿雁传书《寄无逸兄四首》。诗中唠唠叨叨都是家长里短,琐碎中却洋溢着思念之情、依恋之意。可是在外呆久了,乡愁就衍变成哀怨了。他跟谢逸哭诉着:“去年霜霰中,送别衢路侧。今年冬风至,犹未见颜色。念我如楚囚,欲往终未得。倘能为我来,不远道里百。”他也有“长大”的时候,堂兄科考落第,他宽慰道:“欲寄短书无别语,年来花柳自村村。”

其实谢薖自己对科举功名倒是非常淡薄的,尽管在很多事情上,他对谢逸可谓“亦步亦趋”。他大概在35岁左右参加过一次礼部考试,那是通过转运司举荐获得的机会,结果落第而归,从此视科举为无物。他对田园生活的追求要比谢逸主动得多、彻底得多。“憔悴谁能赋大招,会将菌桂杂申椒。巷南邻里频相过,水北山人讵可邀。细酌敢谋长䄂舞,苦吟空咏寸岑遥。耕耘赖有陶潜妇,不羡孙郎对大乔。”在他的笔下,田园生活从容可亲,丰富多彩,他是真正投身于其中了。而他所结交的,也有不少隐逸之士,这其中包括他妻子娘家的兄弟。谢薖之妻董氏,出身金溪书香门第。祖父曾经通守䖍州;父亲曾任玉山主簿,性刚狷,不肯俯首侍大吏,所以仕途不显。到了董氏的兄弟这一代,则多隐于乡里。董氏贤惠而颇有学识,每每有朋友登门拜访,谢薖必然与朋友纵论古今、畅谈诗文,妻子则在厨房默默准备饭食。有一次好友李商老来访,说到五代时有个沙陀将生病了,僚佐见其锦衾,曰:“烂兮。”沙陀将怒曰:“我本沙陀,安得谓我为奚?”两个人都记得这个掌故,却忘了这个沙陀将具体名字。于是派小儿去厨房问董氏,董氏随口便能说出那沙陀将的名字。

堂兄谢逸去世后,谢薖的世界便暗无天日,他用诗文寄托着思念和伤痛。他“哭无逸兄”“祭无逸兄”,整日以泪洗面。又是一年秋风起,他被几个朋友硬拉着来到拟岘台。拟岘台自是焕然一新,那是前几年由知州狄明远主持重修的,而堂兄的记文就刻在石碑上。睹物思人,他又写下了《秋日登拟岘台二首》:

其一

步上溪边百尺台,斩新秋色正伤怀。

千屏翳绕碧云合,一字倾欹鸿雁来。

其二

徘徊欣与赏心同,读遍碑词字字工。

共叹黄垆封白壁,一时悲泪洒秋风。

这两首诗既可以单独成篇,但是连起来读更显其精妙。第一首写的非常清新,原本以为只是文人雅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淡淡哀愁。然而最后一句“一字倾欹鸿雁来”,却言已尽意无穷。鸿雁传书,自是表达对某人的相思之情,那么思念谁呢?诗歌却戛然而止了。而当读完第二首后,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读遍碑词字字工”,那是堂兄谢逸所作的《拟岘台记》,思念的自然是谢逸。与第一首的清新含蓄不同,第二首感情直露而充沛,有肝肠寸断之悲。1116年,43岁的谢薖也不幸辞世。临川二谢,都走完了他们清苦而清白的一生。他们用诗文和气节,以布衣之身,却赢得了众多士大夫们为之传序,为之哀词、祭文。


附:

秋日登拟岘台二首

谢 薖

步上溪边百尺台,斩新秋色正伤怀。

千屏翳绕碧云合,一字倾欹鸿雁来。

徘徊欣与赏心同,读遍碑词字字工。

共叹黄垆封白壁,一时悲泪洒秋风。

同陈虚中洪驹父登拟岘台观水涨诗

谢 薖

雨声何浪浪,溪流势汹汹。

莽苍两溪间,不辨马牛风。

翻疑坤轴裂,渺与天河通。

林杪露寸碧,浊浪奔蛟龙。

橹摇扁舟下,袖手闲篙工。

疏烟媚晚霁,飞云带归鸿。

境物复何写,妙手无僧崇。

登兹百尺台,令人豁奇胸。

尊开河南守,坐有西山洪。

游目托远怀,平水念禹功。

视河不治行,他日望两公。

吾侪何能乐,白首卧船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