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e的選擇|一張¥18000的紙椅子

Nicole的選擇|一張¥18000的紙椅子

上週就想好要寫這個話題,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在上一篇的結束語中說到一個現象,為什麼中國人到海外買東西的時候即使沒有折扣,還是願意花原價購買這個話題。基於這個現象我突然想起了我曾經買過的一張紙椅子。

就在2015年的一次臺北之行中,我無意中發現了一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雜誌圖書館“-- Boven. 老闆Spencer,他很喜歡和第一次來訪的客人講述他開創這家圖書館的故事。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 Spencer創設的雜誌圖書館——Boven

簡單的說,他曾經在唱片行、外文雜誌書店工作,機緣巧合,有一位顧客急需一本已經售罄的外文版雜誌,剛好Spencer在朋友的咖啡店看到,就向朋友要了過來然後送給了那位需要的客人,之後客人非常感謝他,告訴他因為這本雜誌他得到了一筆20萬的訂單。因為此事讓Spencer發現「原來東西放到需要的人手上,它能產生的價值會變得不一樣。」從那一刻起他就萌生了開一家雜誌圖書館的想法。

來到這個很“地下”的空間,進門前要先脫掉鞋子,換上圖書館為你準備好的拖鞋。只有會員才可以隨時進來圖書館飽覽感興趣的雜誌。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 Boven空間入口

就在簽到處的後方我發現了一張非常特別的椅子,它是瓦楞紙做成的,但工藝的精緻程度絲毫不會讓你覺得有任何的不安全感,它如同一條大號的可伸縮的風琴,表面的顏色已經有點發舊,應該被用了一段時間了。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 陳列在Boven中精緻的瓦楞紙材質長椅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它可以有無數種變形的方式,最多可以承重16個人一起坐在上面。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 令人驚歎的設計結構

因為是瓦楞紙所制,它的纖維絕佳,耐用性和防水性都是紙類中最好的。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普通紙類製品不具備的優秀防水性

我好奇的問了一下出品方,原來是一個臺灣設計師所創,從臺北運輸回北京的運費可真不便宜,但設計師的創新以及對工藝執著的態度,加上產品的實用性和美觀性,讓我覺得不買下它都有一種罪惡感。雖然與老闆萍水相逢,但當你看到一個在努力經營著雜誌圖書館這樣一個有意義的但是不一定賺很多錢的生意的老闆會為這樣一把椅子買單的時候,它已經證明了產品的可信度,因為這個老闆一定不是那種為奢侈品買單的人,對於他來講更不會輕易花一個昂貴的費用去買一把椅子,對他來講,做這把椅子的人和他自己開雜誌圖書館是一類人,他看到了這把椅子背後的價值,看到了大家都不會是為了利益而冒險賭上自己信譽的人。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信譽這個東西的重要性,當我們在日本逛街的時候,你從來不會對商家銷售的任何一個產品產生質疑,特別是在價格上,你會覺得貴一定有貴的道理,甚至開口去試圖侃價的行為會令你無地自容,因為你會感受到對方傳遞出來的真誠。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 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有了砍價的習俗?

好像從我有記憶開始,80年代的北京,只要在東四,西四買東西,

不砍價就是你有毛病。慢慢的,你會發現商家真的毫無底線,只要你假裝要離開,對方一定答應你剛才開的價格,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零售業。買賣之間好像少了砍價環節就變得沒有了成就感一樣。商場為了招攬顧客要求商家參與促銷,促銷就是打折,在國外只有兩個打折季,春夏裝在6月份,秋冬裝在1月份。如果商家一年四季都要打折他們的利潤從哪裡來?只有加價,如同天貓的雙十一,大家覺得在雙十一買東西是撿了便宜,但商家也是要生存的,只有在打折前加價,讓消費者感覺好像賺了便宜,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這樣的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消費者和商家之間永遠無法建立信賴關係,即使努力在做有信譽的事情的商家也同樣被誤認為是同流合汙,最後走投無路的要不加價,要不關門。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誰不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簡單就是在一種相互信賴的放鬆的狀態下的生活,互相之間不需要猜測,大家公平競爭,遵守同樣的生意法則,憑本事吃飯。

這張紙椅子的價格遠遠超過了我曾經買過的很多把椅子的總和,但是它是

我對於原創設計師的敬畏,更是在為信譽的買單。■

Nicole的选择|一张¥18000的纸椅子

圖片來源於Nicole分享及互聯網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