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为什么那么出名?

林之诗意


诗歌固然出名,但是我想,更出名的应该是诗歌背后的爱情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脍炙人口,背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流传。

话说唐时崔护,容貌英俊,文才出众,性情孤洁寡合,来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由于距家路途遥远,便寻居京城附近,准备来年再考。

他来到长安城郊南庄的一处庄园门前,园内芳香四溢的桃花很是醉人。

崔护叩响了门扉,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地接待了他。

姑娘神态妩媚,姿容艳丽,崔护跟她说话逗她开心,她只静静站在桃花树下,犹如桃花仙女般遗世独立、默默不语。

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终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姑娘心有情愫,欲语还休;公子顾盼流连,怅然而归。

别后,崔护心里一直挂念着这名女子,却因备考艰难,就忍住没有再去见她。

一晃又到了第二年的清明节,他对女子的思念愈发疯长,到了思念之情无法控制的地步,于是他决定再去城南去找她。

可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经上了锁。

崔护内心失落之极,久等不归,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下这首诗,而后离去。

耐心等待几日之后,他再次来到城南,去寻找那位女子,却听到园内有哭声传出,急忙叩门询问。

有位老人走了出来问道:“你是崔护吗?”

崔护点头称是。

老人伤心欲绝,对着崔护说:“是你害惨了我的女儿啊。”

崔护听了心里非常紧张,竟不知所言,停了一下,崔护急促问道:“老人家,此话怎讲?

老人流泪说道:“我女儿已经到了及笄之年,知书达理,尚未婚配。不知是何原因,多户人家上门求亲,都被她拒绝了。自从去年清明节以后,她时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前几日家里来亲戚接她出去散心,回家时看见门上有题字,看完之后我女儿就病倒了,茶饭不思,绝食数日无论我怎么劝慰,都没有让女儿留下性命啊。你若真心待我女儿,又怎会累她如此?”

说完又接着大哭不止。

崔护听了,十分伤心,瞬时痛哭流涕,央求老人让他进门祭拜。

崔护看着女子,哭的不能自已,诉说满腔思念之情,痛恨自己害了她一世年华。

许是上天感动他的一片真心,女子竟睁开了眼睛,活了过来。老人和崔护喜极而泣,认为这是天意,便将女儿许给了崔护。

从此,这段爱情佳话就流传千古,这首诗歌自然也跟着千古流传。



耕根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一个故事。过了几天,崔护偶然经过城南,又去找那所庄院,听见其中有哭声,于是敲门询问。有一个老翁出来,崔护问他怎么回事,老翁反问他说:"你是崔护吗"?回答说:"是我"。老翁大哭,说:"你杀了我的女儿了!"崔护大吃一惊,不知说什么才好,老翁说:"我女儿从小就懂诗书,长大后还没有婆家,自从去年春天以来,他精神恍惚,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呆想。前几天我和他一道出门,回来时见门左屝有诗,读完以后她就哭倒了,几天没吃东西,现在眼都闭了,人也死了。我老汉孤身一人,想找个好女婿有所依靠,现在女儿读你的诗而死,不是你杀了她吗?"说着又哭了起来,崔护也忍不住哭了,请求让他进去看一下,见姑娘躺在床上,双眼紧闭,已经没有气了。.崔护抱着他的头,一面哭一面叫道:"崔护在这儿,崔护在这儿!"过了一会儿,姑娘居然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在日夜恩念的人儿的怀中。病顿时好了大半,不几天姑娘的病就痊愈了。老翁也看上了这个有才学的年轻人,就把姑娘嫁给了她.。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崔护考中了进土。

以花比喻美女的太多了,但此时所写,这是眼前实景,把景色和人物融化在一起,说明诗人当时已眼花缭乱,分不清是花是人。他创造了一种特有的美感,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人们不但喜爱,而且长期的保留在记忆中,永远难以忘怀,这是大家共有的生活经验,"人面桃花"

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上面这个故事,从古代起就编了很多戏曲和杂剧,例如"人面桃花","借水赠钗"等。一直到现在,仍是广大人们喜爱的剧目之一,1980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就曾经进了陕西碗碗腔的"借水赠钗"。





木山文


博陵崔护是一个美少年,他到长安应试,却名落孙山。在京城游逛时,邂逅了一名美丽的女子,双方告别时都留下情感。第二年清明 ,崔护再次登门拜访,看到门锁了,就在墙上留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三次拜访时,她母亲悲痛地说她的女儿看到墙上的诗,却看不到人,魂不守舍,病死了。崔护来到女孩的灵前哭拜,把女孩的头放在腿上,哭着说:我来了,我在这里!女孩居然苏醒了。

后来他们结为夫妇,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首爱情诗再次说明了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李知青灬


崔护,字殷功,唐贞元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少时明前游城南口渴柴扉讨水喝,美貌少女以勺赠之。崔顾盼良久有恋倦之意,归久久不能平静。次年春又寻旧处柴扉锁不见伊人,随题诗于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姑随爹归见此诗,知道错过会人随绝气。崔徘徊而回,老汉垂泪顿足公子做的好事,害我女儿命绝。崔随抱女于怀叫小娘子醒来崔护在此,良久女醒。老以女配之。


兰花不艳有奇香


桃花依旧笑春风确实很美丽,这首诗里.写的景色很美,恋情也很涩美,是青年朋友的最爱,我想用一首诗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美妙与不真实。

一瓢清泉润心中,

十里桃源寻爱情。

若是少年真有心,

何须桃花相映红。

~~~~~~~

去年今日爱思涌,

赏花借水恋如影。

妙笔诗心精彩处,

独赏依旧笑春风。

诗人的去年今日此门中,我想最美的就是去年今日,而不是单独的去写去年或今日,这就是说明了爱情的记忆.魅力与动力。

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其实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桃花是粉红色,而且十分美丽,人面也是粉红色,这更说明了姑娘的美丽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不然不可能再次来。

人面不知何出去,道出了思恋,与可惜的心理让人心痛,似乎有些为恋者而惋惜,但是诗人写的好像有点单想思的意味,虽然最后的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替诗人的爱情忧伤,但是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如果真的男人追求女孩,不会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了,而是昨天今日此门中了,如果姑娘有爱,也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或者佳人桃花笑春风,所以说爱情的诗词很多,但是细品都有其艺术性的美丽,应该说只有艺术性高的诗词能真正的打动读者,使其流芳千古。

崔护这首诗也是我喜欢的诗词之一,诗词通俗易懂,又不失美妙,非常难得!






辛兆金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看到这句诗,很亲切,因为这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句诗,每次见到,如逢故人,十分亲切。

这句诗只所以出名,恐怕更多是源于它背后美好的爱情故事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人生体验吧!


这句诗出自唐代崔护的《题城都南庄》,全诗是这样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意思是:去年今日这扇大门里面,姑娘娇美的面庞与鲜艳的桃花交相辉映。今年我又来到门前,姑娘却不知去向何处,只留下美艳的桃花依旧绽放在和煦的春风中。

诗句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但是更让人感慨的是诗句背后的爱情故事。

本诗的作者崔护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却不幸落第,诗人内心苦闷,恰逢春暖花开,就独自外出踏青游春,一路花红柳绿,不知不觉出城老远。

崔护觉得口渴,就想找一户人家讨口水喝。忽见不远处一处院落,院内盛开着红艳的桃花。崔护心中大喜,走上前去叩门。

不料应声来开门的是一个美丽的少女,那少女看到崔护,十分娇羞,问明来意,就回院中端来茶水递给崔护。崔护对少女十分喜欢,边喝水边看着桃树旁站立的少女,灼灼桃花映着姑娘娇羞的面容,更是美得不可方物,让崔护怦然心动。

喝过水后,(也有版本说崔护为了多待一会,喝了一碗又一碗,姑娘也不厌其烦,直到崔护实在喝不下去为止。)崔护再也没有理由久待,只好一步三回头地怅然离去。

回去后,崔护脑海中再也抹不去那人面桃花交相辉映的动人一幕。第二年清明节,看到桃花又开,崔护再也忍不住对少女的思念,又独自去找那位姑娘。

根据记忆,崔护又来到那座院落门前,院内的桃花又绽放成一片红云。崔护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上前叩门,可惜叩了半天,却再也无人前来开门。

崔护满怀遗憾和思念,拿出随出携带的笔墨,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满怀遗憾地离去。

这个故事有些版本还有后续,说那姑娘首次见到崔护,对崔护也是一见钟情,只是囿于礼教无法倾诉。

崔护第二年来访时,姑娘恰好与家人外出,姑娘归来见到题诗,知道是去年见到的少年,思念成疾,家人知道实情后,多方寻求,终于找到崔护,成就了一段姻缘。

这个版本估计是后人为了满足美好愿望而进行的杜撰了,可信度不高。


这首诗有情节,给我们讲了一个带有戏剧色彩的传奇故事。但它不仅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叙事有助于这首诗的广泛传播,抒发的情感才是这首诗最大的意义所在,那就是这首诗给了我们这样一种人生体验:我们在生活中,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会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念念不忘,但是当我们再去刻意寻求时,却再也无从寻觅,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美好和遗憾。

正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喟叹,有同样美好却充满遗憾的生活体验,才是这句诗广为流传、常盛不衰的真正原因吧!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能让你满意!


眉画张敞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句诗余味未了,韵味悠长,引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尾句,全诗如下: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三句包含一则故事,写作者寻人不遇,本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安照常理作者该是一副垂头丧气,秃丧失望常态,诗意也应该顺势而发。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秃丧泄气,而是以乐观理想积极向上的手法,以余味未了,韵味悠长“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做结,给人以浮想联翩的广漠空间,让人随意联想随意发挥。正因为这首诗最后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撩人之处,才使这首诗得以名扬天下,广为流传。

这正是这首出名真正原因所在,也由此才这首诗以后的浮想联翩,和爱情故事演绎。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8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崔护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即使偶尔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持。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至此是诗人崔护“寻春艳遇”,一见钟情着实令人羡慕,感人至深。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以上是“寻艳不遇”。至此为止的故事,在诗中隐约可以看到影子。至于下面故事,便无可证实,大有从“桃花依旧笑春风”演绎而来,这正是这句诗的魅力所在,让后人浮想联翩,为故事追加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至于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所遇女子是不是叫绛娘,我们无法考究证实,崔护和绛娘的爱情故事,也就更无法证实。有一点能够真实,那就是崔护这个人和他的这首诗是存在的,而且至今为止“桃花依旧笑春风”。

【原创首发】欢迎新老朋友留言交流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散步秋天吧!


散步秋天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一年桃红柳绿时,说桃花、谈桃花的相关名诗名句,以及其背后的情感之事恰逢其时,应该是别有一番韵味。

"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唐朝诗人崔护名诗《题都城南庄》中的名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诗人崔护(772年—846年)也因此诗而名垂青史。

题主问为何"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那么出名?这要从作者所创作的当时环境、心境,诗的来龙去脉,以及此诗句的本身去分析了解。

诗句的背后有一段传奇故事和爱情佳话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的说是崔护科考进士及第时,有的说是科考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出游,因口渴讨水喝时,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而题写此诗。回城后因挂念佳人放心不下,几日之后又重返桃园人家,见桃花女因题诗伤心而逝,抱头痛哭时又将美人唤醒,两人终成眷属。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红袖添香、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这些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佐证,但后人对诗句背后的故事却津津乐道。如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范本创作了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关于这首诗的结局至今还是个迷,自唐至今,各种版本不断,当然结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种是“从此萧郎是路人”。但我更喜欢没有结局的结局,如此诗才有残缺的凄美,才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耐人寻味:我也希望诗人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愿望,就像梁祝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化蝶成双成对一样。

诗句之中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充满着浓烈凄美的诗情画意

《题都城南事》短短四句诗,28个字(除去5个重字即只有23个最常用的汉字),平仄韵律完美,好记易懂,颂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细品味却包含着去年与今年两段时空的交错,人面与桃花两种景观的比对,桃花与春风两样景物的交融,期待甜蜜与不遇失落两份情感的跌宕起伏。

这首诗既是一首即兴诗,更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也是人们踏青赏花的最佳时机,更是少女怀春、才子多情浪漫的时刻,在这最美的桃园遇见最美的人,谁人能不触景生情呢。但春光短暂易逝,这场邂逅终将留下遗憾。这个遗憾是今年的"桃花依旧"而"人面不知何处去"。

此诗中的"人面桃花"从此成为浩瀚成语典故之一,用来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被后人广泛演化活用,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当然也是诗人对前人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升华和凝炼。

一人一生一诗句,一花一典一成语。这样的诗和句不断被后人引用和传播,不出名都难。这样的诗和句一生一首或一句足亦。

诗句本身蕴含着人生与自然的普遍规律

"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面上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诗人用"依旧"(也就是年复一年、每年如此的意思)和"笑"(拟人化手法,表示开放、绽放)两个词,把春季桃花的年年按时开放写得自然贴切,客观事实,把画面刻画的美丽灿烂、妩媚动人,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从诗蕴藏的情理分折,该诗句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实质写尽了自古人生多情却无奈,无情而易逝的人生哲理。

景中的桃花在春风中笑,景外的诗人内心却充满着失落、孤独,不知是桃花笑诗人应该放下心中的女神,还是要永存心中的美人呢?这种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变化,特别是该怎么变化,诗人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你我又怎能知晓却又多想知道答案?正因此诗句从"艳遇"到"不遇"之后留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才有后来人那么多的该不该"再遇"、该不该"圆梦"的爱情故事续集、爱情小说传奇。这就是此诗句的无穷魅力所在,也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结束语

总之,一首诗或一句诗出不出名,是无数后人赏析评价,大浪淘沙而留下来的。好诗名句不会因时空穿越变化而消失无味,何时何地何人读来总会给人以启迪、感怀或共鸣,细品总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或立志或言情。名诗必有名句,名句必入你我之心,或拔动心中最柔的那根情弦,或击荡心中那面坚鼓!

欢迎大家关注光临讨论,认为石润居分析满意的请点赞!


石润居


“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首诗脍炙人口,几乎人人都听过。为什么这么出名呢?我想和一首与之相近的诗做对比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博野县)人。他虽在唐代诗名不盛,但一首《题都城南庄》却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唐代独孤及有一首《和赠远》,其内容与主题与崔护诗颇为相近,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曾提到:“此诗(指《和赠远》)与崔护诗意无异。”

但内容相近的两首诗,一首很出名,另一首却少有人知,这就很有趣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首诗。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独孤及《和赠远》

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

美人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

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

两首诗讲得都是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日子有一场邂逅,他遇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桃花边,美人与桃花相映成趣。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二人却情愫暗生。第二年再次寻访时,桃花依旧娇艳万分,美丽的姑娘却已经不知所踪。

而且,《题都城南庄》和《和赠远》都将去年与今年做对比,去年美人与桃花俱在,令人欣喜,而今桃花依旧,不见人影,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两位作者都营造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跨度——从去年到今年,而不是从昨日到今日,一年的时间跨度创造了极具艺术价值的审美距离,让情节更显曲折。

二、

虽然有这么多共同点,但是两首诗之间的差异却决定了崔护的诗能如此出名。

1.崔诗精炼,独孤诗繁长

崔护《题都城南庄》用四句诗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前两句写过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今日”点明时间,“此门中”写出地点,后一句“人面桃花”点明人和物,两句内既概括了故事内容,又刻画出一个甜美烂漫的少女形象。

后两句写现在,相同的是桃花依旧在,不同的是佳人已离开,相同与不同对比之下,哀情已油然而生。虽然只有四句,但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

相比之下,独孤及的《和赠远》则略显繁长。他选择了“七言古诗”这一体裁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虽然多了些细节,如具体写出了“美人”的形象,“美人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但是略显拖沓,不够精简。

2.崔诗更长于传达情感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强烈的情感力量,“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虽然没有直抒情感,但作者的感情已与景物融合在一起,桃花也有了拟人的色彩。独孤及的《和赠远》以叙述故事为主,只有结尾两句单独用来表达感情。

3.崔诗以乐写哀,寓情于景

崔护在诗中写到的景物都有明媚的色彩,整首诗都呈现着清新明丽的风格,“人面桃花相映红”写的是乐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的也是乐景,然而诗中所写的故事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崔诗的景物是‘桃花’、‘春风’,色彩是‘红’,动态是‘笑’……此处用‘笑’,唯觉哭意,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仍笑春风……以乐写哀,哀情倍增”。

独孤及在诗中叙述了故事之后则直抒胸臆,少了许多韵味,崔诗以乐写哀、寓情于景的含蓄相比无法引起人多的共鸣。

总体上说,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更加形象生动,更具艺术特色,而独孤及的《和赠远》略显苍白,缺少艺术感染力。

也许单独讲“桃花依旧笑春风”不好理解它的魅力,对比之下就更清楚了。

1李明:《真挚的人生体验,自然的情感流露——崔护赏析》

2黄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护与赵嘏对比》

3杭洁:《人面桃花所蕴含的时空意识和情感力量》

4蒋晓城:《旧欢如梦杳难寻:崔护审美解读》


小侠记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为什么那么出名?

“桃花依旧笑春风” 的诗句之所以那么出名,最直接的原因,是跟这首诗同时派生出的颇具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有关。

这首诗从“诞生”开始,并相随相伴着一段颇具有传奇色彩的“本事”(故事),千百年来,它同诗文一起在文人和民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多样的演绎;故事情节在演绎流传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人为的臆想,再经过类似“添油加醋”的润色再造,使得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就更加曲折离奇,有的故事情节被演绎成更加浪漫、更加令人动情的凄婉感人的故事。

下面把“桃花依旧笑春风”颇具传奇色彩的“正传”故事及相关内容呈现给大家:

一、“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出处及诗人简况。

1.“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出自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中。

2.诗人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

二、下列是“正传”版的“桃花依旧笑春风”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诗人崔护当年,举进士不弟,清明日独游都城(唐王朝京都长安,今西安市)南,得村居花木丛萃,寂静若无人。催护敲了长时间院门,有女子在门隙间寻问,摧护对答说:“我是书生崔护,因独自踏春游玩,来到这里,酒渴讨碗水喝”。女子开门,请催护院内坐,并递给崔护一杯水,然后倚在桃树旁凝视崔护。崔护看那女子面容娇好,楚楚动人,处在那桃花盛开的景象中,更显面容娇羞,艳胜桃花。两人相对无言的短暂接触情景,令诗人崔护难以忘怀。

崔护告辞时,那女子盛情而又依依惜别地把他送出门外;崔护也依恋不舍地不断回头告别那女子。

第二年清明日,崔护忽然想到那美丽的女子,情不自禁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女子却不知去向哪儿,于是,崔护在紧闭的门上写下了《题都城南庄》这首诗,表达了对那美丽女子的无限思念。

三、下列展开全诗内容,并对全诗内容相关“信息”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桃花依旧笑春风”为什么那么出名。

(一)《题都城南庄》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1.上联句:寻春遇艳(场面)

整个场面亲切,是充满无限美丽的情境画面。也最是诗人崔护深情难忘的情境。

上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译文:去年今日在这户人家中,美丽的少女面庞,被身旁的艳丽的桃花映衬,显得非常迷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句,不仅为艳若桃花的少女面容做了形容比喻,还为少女面庞,设置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好背景,从而衬托出少女,胜如挑花鲜艳美丽的面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对少女的心神向往,思念殷切、情摇意夺的情状。

诗句,虽没用笔墨直接把少女妩媚和含羞的最动人情景写出来,却通过“人面桃花”句,激发起读者无限的美好想象。

2.下联句:重寻不遇(场面)

虽是隔年,却依旧清明日,依旧是村居花木丛萃,院内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下联:“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少女去哪里了?(只有)院内的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

这个场面,描写崔护再次来到京都(长安)城南庄,寻找“去年今日”相遇的美丽少女。虽说还是在春光浪漫、百花争相吐艳的季节,也依旧是花木扶疏、桃花盛开。但院门紧锁,曾依靠在桃树旁的那位与自己不期而遇的美丽少女却不知去向,但那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情景,依旧在诗人眼前浮现。诗人在无限失落的感慨之外,却有着无限的惆怅。

(二)《题都城南庄》整诗虽采用对比,但起到一般对比无法达到的艺术境界。

1.整首诗采用“人面”和“桃花”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把“去年”和“今日”在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做映照对比,把诗人两次不同的境遇结合起来,表达诗人无法寻找到美丽的少女,而感到无奈和怅惘。同时对记忆犹新的“人面桃花”的少女形象,却难以释怀;在充满无限感情期待的同时,却无奈的发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感慨。

(三)《题都城南庄》这首诗虽只有四句,但这首诗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却是空前的。

这首诗,本应该按照叙事诗的格式写出来,但诗人却与奇特的抒情方式表达了“本事”,让人十分感到神奇和难忘。

以抒情诗的方式取代叙事诗:

①带有情节性:富有传奇色彩的“本事”情节。

②带有戏剧性:同时、同地、同景,那“人不同”。

③以抒情诗人的浪漫眼光、感情来感受抒写现实的生活世界。如“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本应该用叙事诗的方式来写,却用了如此浪漫的抒情诗方式来书写。

四、《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中,能让“桃花依旧笑春风”大放异彩,使得这句诗真正出名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1.诗歌的叙事内容,被用奇特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即浪漫的让人们浮想联翩,也让人们沉浸在诗人塑造的鲜明形家中不能自拔。

2.由诗派生的“本事”(故事),更使诗锦上添花,如神话般的广泛流传。

其“本事”中,偶合的故事,却是人生常有的体验。

即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对人生美好理想和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同时,感受着这种人生的体验:在偶然,或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在以自己擦肩而过,但自己有意回过头来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这种人生感悟,或许就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吧。

以上归纳,可以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诗出名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