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喜歡工資3000給你花2000的男生嗎?”

1

之前有個熱搜,“男朋友捨得花錢是什麼體驗”

,翻到一個評論,是男生留的,說自己到手工資5000,拿來給女朋友買了gucci的腰帶,就是看她喜歡,所以想送給她。

很奇怪哦,我沒有覺得很感動或者怎麼樣,我看到過後腦袋裡只有一句話:

【沒必要,真的沒必要】。

我又心想,嘖,怎麼會對此毫無感動之心,是不是我太勢利?於是找朋友聊起這個評論,我問,男生工資5000為你們花3000,你們會覺得這樣很浪漫嗎?

結果朋友們都說:不會。

——這個開支比例不太正常。

——有這個心思完全可以用在琢磨工作上,多掙點兒啦。

——經常有男生說“別的女孩子都有xxx,所以我的女朋友也要有”,可是別的女孩子還有愛馬仕呢?當然這是出於好意,但這種比來比去的愛法我是理解不了的。

2

我不知道在看著這篇文章的讀者多少歲。你們可能跟我想得不一樣。但的確要說,對於24歲的我來說,這種行為就還……蠻不能接受的。

為什麼呢?

其一,年輕時候的工資真的需要少揮霍,畢竟是原始資本,相當程度上決定你以後的上升空間。

其二,也可以偶爾花大筆的錢,但是一根腰帶不至於,真需要花5000買腰帶的人,怎麼著都得年入百萬吧,買個好用的家電都比這個聰明。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伴侶用這種方式來“哄我開心”,我只會覺得他還太小孩子氣了,特別像情竇初開18歲那種,為了愛不顧吃相不擇手段。太看重愛情了,愛得不顧下個月的吃喝,愛得沒有自己的人生重心,好像活著的90%的時間都是在變著花樣地證明“我如何愛你”,我受不了這個。

長大後你會發現,真正讓人在感情裡覺得安全的,不是對方如何歇斯底里地愛你,而是對方是個能把生活踏踏實實過好的人,你跟他在一起,是可以預見的平淡但穩妥。

比起拿攢了三個月的錢買的gucci表達心意,我更想看到你在工作中踏實上進,有反覆思慮的清晰規劃,能力得到認可。

比起為我排兩個小時的隊買一杯熱奶茶,我更想看到你用這個時間多看幾本書,多學一門課,或者跟朋友聊聊行業動態。

比起掙5000花3000,或者入不敷出只為了給我買貴价套裝,我更想看到你有為一個家庭做理財的能力,知道錢該花在哪兒,不該花在哪兒。

這是無趣跟現實嗎?或許是的。

可是,“愛一個人是愛得長久”,不是短時間內頻繁地用過激的方式去靠近所謂的“浪漫”或者“忠心耿耿”——窮小子花光身上所有的錢給美女情人買寶格麗的項鍊,付完款後兩個人手拉手在黃昏裡飛奔,情人脖子上的項鍊跟目光一樣閃耀,美嗎,美,但這是電影。

3

我們年輕的時候感動於類似的情節,諸如勤工儉學三個月只為了送女孩兒一雙高跟鞋,是因為我們年輕時實在是傾情於“此刻你願意為我付出這樣大的代價”,覺得如此可以在心裡甜蜜地敲定,“這一定是true love”。

我們會用【最難收場】的方式去證明愛,你沒有什麼錢但是願意為我花錢,好,你愛我。

但是證明了這個,然後呢?

要讓生活繼續下去,“沒有什麼錢”本身就是個大問題了。

我現在住的地方,房租一個月六千,外賣均價40,外出吃飯(除去快餐)最低人均100,這種時候如果有一個掙得不多的男朋友對我說,我的工資花了三分之二給你買包,我只會對他說退了吧,沒到可以送我這個包的時候。

我的意思是,我不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的愛意,這不可能長久,而且裹挾了太多的情緒付出——“我都給你花這麼多錢了你還這麼對我?!”,這種虧欠感要命。也不是說花錢就讓人覺得不對,而是,5000工資的人送500的禮物不會讓人有虧欠感,送3000的就真的會了。

感情要穩妥,需要我們首先都成長為自立、成熟、有合理的生活秩序的完整個體,在此基礎上,給到對方恰如其分的付出,獲得恰如其分的回報。過少的付出引起嫌隙和猜忌,但過量的付出同樣不健康,當男生把一個月的工資幾乎花光就為了給女朋友買一個大牌包時,事情就已經遠遠偏離了“我只是為了讓她開心啊”這一層面。

女孩兒也是,送男朋友禮物也不要攢錢送,送自己買得起的。

什麼“愛你愛到我積蓄全無”,什麼“為了你我可以如何如何”……少用如此極端和幼稚的方法去表達愛,真的。

真正的對“愛”的表達,是在極其日常、極其真實和極其生活化的陪伴裡體現的,像是,記得住你的輕微感冒,幫你買回你粗心忘買的辦公用具,經常頂著寒風下樓丟好幾趟垃圾……這些都很尋常,尋常得寫出來毫無震撼,但正是很多很多個“我把你放在心上了”的瞬間,能堆積成為你們對這段關係的信念。

那種表演式的愛,不是不好,是看透了就覺得也沒什麼意思。

因為生活不是表演啊。

我們要在能好好生活的基礎上好好愛人,而不是愛一個人愛到自己岌岌可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