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这是一部伟大的二战反思电影!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反抗战士,而是用一个极其普通的犹太人视角,平静客观地讲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残酷才最冲击人心,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在电影中看主角的逃生历程,仿佛置身于彼时,亲身体会到纳粹的残暴,用独特的视角去冷静地观察这场人类浩劫,去细细体会绝境下的生存之艰。

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很快首都华沙沦陷。


主角犹太裔波兰籍钢琴家,席皮尔曼便是在华沙电台工作。纳粹德军的血统政策在此时还未完全暴露,他们强制要求所有犹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犹太臂章,以便隔离。

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命令,住进了临时划定的隔离区。在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性命在纳粹眼中毫无价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随时随地被剥夺。

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极其普通的晚餐中,纳粹突然在席皮尔曼对面楼进行检查,通过窗口看到对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饭,纳粹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站起来,老人挣扎无果后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没有多余的镜头和音乐,就是平淡的像普通录像一样,一条生命结束了。


后来德军政策开始野蛮化,所有占领区的犹太人被有秩序的送进集中营进行大规模屠杀。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隔离区的所有人准备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心中充满着希望与绝望,都期待着下一个地方比这里好,能够生存下去。

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即将登上火车的时候,一个犹太警察救下了席皮尔曼,他躲过了一劫。

但他漫长的如乞丐蝼蚁般逃亡由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后面的剧情里,他一次一次地与死亡作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就像影片中地下党人梅耶克所说的那样:“活着,要比死去更艰难。”

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大量自然平静的镜头展示着生命的脆弱和纳粹的残忍,给人最朴质和自然的直观感受。但也有人性的展示。战争后期,华沙沦为一片废墟,席皮尔曼就像老鼠一样熬过一天又一天,在残垣断壁中寻找食物和水,这天被一个热爱钢琴的德军军官所救。


德国国防军不像盖世太保,他们更多的是承担正面战场的战争职责,加上本身对音乐的热爱,在听到席皮尔曼弹奏的钢琴以后,心中的共鸣点燃了他的人性之光。.

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他每天给席皮尔曼带食物和水,帮助席皮尔曼熬过了最后的时光,直到苏军解放华沙。


电影最后以席皮尔曼再次在电台弹奏钢琴结束,仿佛之前的经历就像做梦一样平淡。二战的反思片很多,《钢琴家》没有其他片子的正面战场的震撼,没有《辛德勒名单》那么煽情。但正是因为它的冷静直观而有富含紧张感让它屹立于影史之中吧,3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给人的回味也没有片子本身那么平淡,不愧在豆瓣拥有着9.1的高分。

豆瓣9.1分,在绝境中生存,只有电影《钢琴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