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农村宴席的菜越来越敷衍?感觉随便几个菜就打发人?

老张谈三农


额。题主是农村的么。我们这没有啊。以前家里穷,很少改善生活。谁家一办事,去吃席,高兴的不得了。我们这以前吃席是八盘。八碗。盘是四凉四热。碗是四荤四素。现在一般是十个盘,十个碗,盘是五凉五热,碗全是荤的。先说盘,盘的质量好了,比以前硬菜多了。以前都是肉丝炒菜,现在是肥肠,肘子,硬菜多了。再说碗,以前四荤是,领头碗,(大条肉)。红丸,白丸,酥肉。四素一般是粉疙瘩(用粉条做的),炸豆腐,白菜或者海带,还有一个滚蛋汤。😃😃😃以前领头碗是大条肉,没人吃,又肥又腻。现在成了腐乳肉,梨烘肉什么的。肥而不腻。以前第二个是素菜,就是一个荤菜,一个素菜轮着上。现在清一色荤的,为了适应人的口味,做的菜好多了。千古不变的是最后一个,滚蛋汤。上了滚蛋汤就该离席了。滚蛋汤就是鸡蛋汤啊。





农村来的兄弟


为什么农村宴席越来越敷衍?感觉随便几个菜就打发人。我是农民的优雅,做为地道的农民,很不想认可这个问题,但是却确实经常有这个感觉,这里我给大家说说我三叔的故事。


村里三叔,因为炒菜技术还不错,经常有请客的就找他帮忙炒菜,所以三叔就打算走专门承办农村酒席的路子。买了几十套桌椅,还有各种厨房用具,一个破破烂烂的农用车就算开业了。

谁家里有红白喜事,提前预约,估计好大概多少桌,费用大概是一百到一百二十块钱一桌。然后三叔就列出来一个菜单,主家按照单子提前一天把食材都买回来。

三叔的团队其实也就三个人,一个切菜,一个打杂烧火,三叔主厨,基本上前一天的下午,准备工作也都做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已经开始炒菜,我们这里都是下午两点开餐,所以时间很充裕。

前几年三叔的生意好的很,乡里乡亲的都照顾着。慢慢的我发现三叔的生意越来越差,同一个村的办酒席也都是请了外来的人,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疑惑一直到我老母亲八十岁生日。

因为一家人嘛,我没有任何犹豫,肯定得请自己三叔了,那天早晨三叔就来开菜单,给我只开了12个菜,都是非常简单的菜,而且每个份量极少。举个例子,一个凉拌皮蛋,我二十四张桌子给我开四十八个皮蛋!一张桌子那可是十个人啦。我跟三叔说保证十八个菜,单上每份菜量翻倍,想不到三叔竟然因为我一句话发脾气了,说要买那么多干嘛?不用切不用炒?要这么多那就得加钱!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三叔的生意越来越差,也终于明白现在好多酒席感觉那么敷衍!酒席被承包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承包者图简单,偷懒。你好不容易请一次客,对承包者来说不过是一单生意而已,有些主家也架不住承包者的劝说,选择了妥协,毕竟也可以省下好多钱。


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就是为了省钱。但是这个比例是非常少的,毕竟好不容易请个客,也不想给人寒酸的感觉,否则还不如不请是不是?这就是我的切身体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认可,可以留言一起探讨探讨。


农民也优雅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爸爸妈妈参加酒席,这几年却对酒席有点抵触心理,当然并不是因为参加酒席要随礼,而是酒席上的菜越来越不好吃,有时候甚至能明显感觉到主家的敷衍。今年五一参加我一个小学同学的婚礼,小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但是因为双方父母都在农村,所以在农村办的婚宴,婚宴上的菜不仅菜量很小,味道也不是很好,同一个桌的人也一直在说菜很不好吃,参加酒席居然没吃饱。那么为什么现在农村宴席上的菜很敷衍呢?

先说明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宴席上的菜很敷衍,只有少数的宴席上的菜很敷衍。

原因一,外包的宴席越来越多。记得以前农村谁家办宴席,主家都会提前好久准备蔬菜、肉类,在办酒席时就要找村子里专门做宴席的师傅来做菜,但是近几年在农村兴起了承包宴席,主家只要按照每桌多少钱的标准给承包宴席的人说,承包宴席的会按照主家的标准来准备饭菜,当然是标准越高饭菜越丰盛,标准越低饭菜越敷衍。

原因二,办宴席的目的不纯。在以前农村除了结婚必须要办宴席以外,那就是孩子的满月会办宴席,但是现在除了这两者以外,什么老人六十岁、八十岁寿宴,孩子的周岁宴、升学宴太多太多,其中很多人办宴席时的目的很不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敛财,对于以敛财为目的的宴席,那饭菜丰盛了那就剩不下多少钱,所以饭菜肯定很敷衍。

原因三,参加宴席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回到老家,平时村子里只有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所以只要是在平时举办宴席,参加的人会很少很少,所以很多人就会准备很少的饭菜。

就像我刚才说的,在农村并不是所有人举办宴席时的饭菜都很敷衍,只是少数人才会这样做,这样很敷衍的宴席看似主家省下了一大笔钱,其实将参加宴席宾客的心伤的体无完肤,甚至还会失去大家对自己的信任,所以有些钱该省的时候省,不该省的时候千万不能省。你们对农村很敷衍的宴席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问:农村的宴席的饭菜为何感觉越来越敷衍人了?

本人在小县城工作,每年都回农村老家参加多次婚宴和丧宴,并没感觉农村宴席饭菜不好的情况。


我家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地方,这里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农民的收入较全国相比属中等水平,但对农村礼节问题方面还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对宴席饭菜上更加注重可口,注重质量,一定要让亲朋邻居满意。

从前谁家有红白事,都是先让当地知名的厨师开好买菜单子,仔细审查,然后按排几个人去集市上采购,购买后支锅做饭,有凉有炒有大菜有汤。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现在基本上变了,都是请大席下乡,只要订好每桌标准,让事主和问事的大老支品尝一下,不行的换菜,等满意后即按此标准上菜了。

总起来说农村人对宴席的饭菜还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有个别人要面子,还有攀比现象,都想让亲朋好友说好!


至于有人说感到有敷衍人的现象,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

一是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天天吃鱼吃肉,对宴席上的饭菜感到索然无味,不如以前的饭菜香了。

二是以前饭菜采用的是大盘子,以饱为主,现在饭菜采用的是小盘子,以精为主。

三是有个别地区出台勤俭办席政策,可能菜品少了,但仍可以让人吃饱。

四是从前宴席要吃一至二个小时,而现在农村人都忙着挣钱,因此宴席时间缩短了,吃饭时间快了。


新大风歌


省去麻烦,简单方便,提高主办方盈利。减轻主办方的经济压力。

我坐标广西,我讲讲我们那边的白事喜事,放在以前,白事法事一般搞三天,其中第二天就是入席,以前起码有十五十六个菜,反正一家有白事,全队的人都要去帮忙,分工明确,这个做扣肉,这个鸡肉,那个羊肉,你炒牛肉,花生,等等。妇女就洗碗,摆桌子。那时候是三天忙三天。现在的情况是,白事就四个菜,白切羊肉,一个猪手,一个扣肉,还有一个青菜火锅,连花生都省了,而且礼包是比以前增加,以前还有二三十,现在最少都是一百,个别还是有五十,喜事就更不得了了,最少都是200起步,一般一场白事收入10万的随礼钱,主办方盈利最少是六七万。

酒席的改变主要是避免铺张浪费,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是习俗慢慢的改变,向着盈利方向发展,但还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感觉这种习俗慢慢的变味,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山村额赫


从小在农村长大,最喜欢吃的就是农村的酒席,尤其是在我小时候,如果哪个亲戚家里办酒席的话,就会觉得特别的开心。因为在农村地区,以前经济条件比较差,酒席上的那些菜,我们平时根本就不可能吃得到,所以每次吃酒席的时候都格外的开心,因为在那一天我们能够吃到很多好吃的。不过现在长大之后,经常农村的人办酒席都会跑到城市里面的酒店去,所以总感觉在城里面办酒席的菜,真的很难吃而且没有什么特色。

虽然说现在农村办酒席做的菜,可能相对来说我们会觉得没有以前好吃,但是其实并不是办酒席的菜变差了,而是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可以吃到很多非常好吃的东西,所以才会觉得酒席上的菜没有以前好吃。其实我们再看看现在农村办酒席的菜,绝对不会比以前差,只会比以前好。我一直都觉得农村人办酒席是非常讲究的,菜品都非常的丰富,有特色而且都是经过精心的挑选得出来的菜单。

由于农村人比较爱面子,所以办酒席一般都不会办得太差,而且他们都是请的当地最有名的办酒席的厨师,往往都是二三十年的做酒席的经验,所以味道绝对是非常好的。而且在农村办酒席,我们都可以直接看到这些厨师炒菜,看上去都是非常的专业,一点都不比城市里面酒店的那些厨师差。虽然在农村做菜的环境没有,城市里面那么好,但是却是最接地气的。由于农村地区办酒席一般都人比较多,所以做的分量也往往比较多,因此炒菜的锅都是非常大的。而且往往都是烧柴火做菜,所以做出来的菜会非常的香。



因此在农村地区吃酒席的话,你就会发现,吃完之后桌上的菜基本上都剩不下,即使有剩下都会被别人打包带回去吃。以前最喜欢的就是在农村酒席上将剩余的菜打包回家,似乎这些菜放在一起更加的好吃有味道。且现在农村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所以在办酒席这件事情上更不会马虎,所以并不会像题主所说的敷衍了事。反正我是觉得现在农村人办酒席做的菜绝对要比城市里面做的好,而且精致,更讲究,大家觉得呢?


农村泉水有点甜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就是有点不对的感觉,感觉是没有怎么到农村里面吃过宴席吧。题主没事的时候可以多上农村来走走看看,感受下农村的宴席是什么样的。对于我这个现在还在农村的八零后来说,我来说说我这面的宴席是怎么样的。


随着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个农村办的宴席也是要比以前好了不少了的。菜肴什么的也是好了不少的。


现在的农村宴席要比以前省事不少的

随着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好了,现在农村把宴席再也不是自己家里人活着找点帮忙打下手的人一起帮着做了,每个农村基本上都是有专门做这个宴席的人了,只要是办事的主家花点钱请来做就可以了,这个毕竟是专门做这个的,所以做的菜肴就要比以前自己做的要好了不少,想吃什么只要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是能做的,口味什么的也是很不错的。

农村的条件好了

时下农村的生活水平条件都是提高了不少,在宴席上面也不是想以前那样菜做的少了,在我家里这边一般都是十二个菜,还要加上饮料和白酒,烟什么的,就拿烟来说吧,我们这里以前酒席上面的烟都是五元的就比较好了,现在最差的都是二十元的起步。这样才是可以的,一桌下来都是五百左右块钱的。

农村的攀比之心比以前多了。

也是随着农村生活的好了,大家就会产生攀比的,感觉大家家庭条件都是差不多的,你家办事的时候吃的挺好,等到我家的时候也是不能比你家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宴席上的菜肴什么的也是比以前要好了不少的。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农村确实是要比以前生活水平好了不少的,也是平常人们在家吃的也是不差,这个才是造成的错觉感觉宴席的菜肴少了,不好吃了什么的,其实是不然的。

在农村既然办了宴席,也就是没有那么小气的了,大家都是图个宴席当天高高心心的,也就不存在敷衍了事的。这样会被别人说的。

我是乡村淇译,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如果喜欢的话,欢迎转发和评论哦

乡村淇译


终于有人问这个话题了!我半个月前去吃咯农村酒席,我以为他们会在城里办,结果来一句城里办都没啥吃的,农村办才好,我还说见识哈现在农村酒碗,结果真的是清汤寡水的,一个盘子里一条鲤鱼,还没得盘子一半大。本来盘子就小,估计鲤鱼只有四两一条,然后一只鹌鹑宰成几块放盘子里!其余的就是烧菜关键全是菜,都没肉!真不是骗人的,跟我小时候吃的完全不同,好瞥的菜!现在发现还是城里好!农村越来越敷衍


吧啦吖


在农村长大的小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应该就是去吃酒席吧。记得小时候,每次读书时,每次看到有人请假去吃酒席,就特别羡慕。小朋友们吃酒席回来后那几天,总感觉像是有光环附体一样,总是有不少小朋友围着他们,听那些吃酒席的故事,就仿佛自己也去了一样。

我们是80后的,小时候的农村基本上都是比较穷的,大家很难得才可以吃上一次肉。一般来说,三天可以吃一次肉的,已经算是家庭很不错了。大多数人,都是五天到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肉。

以前,和堂哥聊天时,他说小时候试过4个月才吃一次肉的经历。那些艰难的日子,使得他一直到现在都心理有阴影。每天吃饭,都必须有肉,只要哪天看到餐桌上没肉,就心理堵得吃不下饭。有时候,不想吃肉时,桌上放一份肉在那里看着,也是舒服的。


过去农村吃酒席,一般都是特别多肉,而比较少青菜的。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是吃肉,很少会吃青菜。而现在农村酒席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恰好相反了,现在肉类变少,而青菜变多。而且,不管菜品还是菜量都有所减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1:主要是现在物价贵了。

以前农村里,办一次酒席,需要花钱不多,我记得2000年,我家新房入伙时,办的酒席有二十多桌,菜品花销才一千多块。

我堂哥在1998年结婚。办一次酒席,客人们吃两天,而自己人吃了四天。一次吃饭最多时二十多桌。我们自己人吃饭,有五六桌。整个结婚酒席4天下来的菜品消费不到5000块。


在过去农村,虽然说有些菜品是自己种或者自己养的,但总体来说,一桌菜品的费用也就七八十块。

再看看现在的农村酒席,因为物价高,哪怕菜品变少,菜的量变少,所要的费用依然不低。很普通的一桌饭菜,都要三百多块。

在农村里,办理一次酒席,菜品的费用还不到总费用的一半。

很多来吃酒席的亲朋好友,虽然都有随礼,但是在农村普遍随礼一两百块,来吃酒席的有几个人。所以,不在菜方面减点成本,办酒席的会亏本的,这不符合某些地方办酒席的初衷。


2:现在的人,平时吃得比较好,对于酒席的菜不是很感冒。酒席上的菜品,大家吃好就可以了。太多了反而是一种浪费。

前面说了,过去农村人因为平时吃得不是很好,比较喜欢吃酒席,那么酒席上,自然需要大鱼大肉了,菜少了,大家会吃不饱,过后会说闲话的。

现在农村不一样了,大家都比较提倡健康饮食,不再喜欢酒席上大鱼大肉了。现在的人吃酒席反而更喜欢农村里的农家蔬菜。而且,现在的人,为了减肥,一般吃得不多。酒席上的菜量合适就好,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大鱼大肉地上菜,会被客人们说东家死板不懂转变的。


总得来说,现在农村的酒席里,菜品的确变少了,但是这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减少的。大家吃不了那么多,你还弄得像过去那样大鱼大肉,自己浪费,别人也会觉得你奇怪的。


村哥小凡


现在农村酒席越来越敷衍?不是吧,现在农村里办酒席都很丰富的,生怕不够吃,下桌了,桌上还剩很多呢,吃的干干净净多尴尬啊!

现在农村如果办酒席一般都很大方,办一定要办个好,在说现在也不缺吃,所以没必要敷衍,干嘛要敷衍了,如果敷衍还不如不办,办的太假还让人家说多不好。

其实现在农村办酒席比饭店丰盛,饭店是显得高大上档次,钱还花的多,但没农村来的实在,我公公生日,我们请的厨子在家做的,因为是熟人,菜什么都是自己买,八桌才八百块,而且特别丰富,自己人相对来说也轻松,就打打下手,到最后剩了几大盆。

饭店讲究的是精致,档次,农村讲究的大盘,实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