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不惜性命劫江州法场,救了江湖声望极高的宋江,这件事为什么对晁盖的江湖声望加成不大?

蔚子Dudu


这个问题问的好。确实如题主说的,晁盖拼死把宋江救下来,却没有给自己加分。为什么呢?

履和斋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宋江当年救过晁盖。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本分。在江湖上混,晁盖救宋江是天经地义的事。救人是必须的,不需过度炫耀。晁盖江湖上够格。

2、本来众兄弟救得宋江出来,宋江该感恩戴德,听从晁盖安排。想不到宋江半路竞挑事要赶回去杀黄文炳。对于宋江的强人所难,晁盖忍了,同意了。政治上不够格。

3、宋江变客为主,从杀黄文炳开始,而晁盖并没有应急手段。这是晁盖领导能力上的短板。

4、晁盖只想在梁山泊打家劫舍、逍遥自在,没有发展思路;而宋江不断四处出击,拓宽市场,挑逗朝廷的注意力,待价而沽。经过宋江不断洗脑,众兄弟也认为晁盖的路线落后了。

5、宋江上山,带来花荣、李逵一支新生力量,足以和晁盖力量抗衡,而且宋江已经俘虏了晁盖的嫡系吴用。

6、对于宋江的行为,晁盖看得很清楚,但是总不忍得说,临死都没有明确打击宋江路线。在江湖上,仁义是很脆弱的。

晁盖劫法场、救宋江,反而没有给自己加分,跟自己的智慧、格局有关。除了人品,晁盖各方面都不如宋江。

从某种程度上讲,晁盖也是引狼入室。

晁盖有两次重要机会没有抓住。一、在宋江要杀黄文炳时就应该立即制止,强调自己的权威;二、临终该说明心智,让谁接班,是不是招安,不能留下含糊遗言。

哎,可惜了,山寨之主,到头来还是被打回小村保正的原型。就这水平了。

小伙伴们同意我的分析吗?请留言。


履和斋


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不知题主这种观点是据何而来。

宋江作为戴罪之身,酒后在浔阳楼上题反诗,等于罪上加罪,事发被判死刑。晁盖为了救宋江,不惜性命带人下山劫法场救出了宋江。这惊天动地的豪情壮举,无论如何也不存在江湖声望加成不大的问题。

一、晁盖冒死去救宋江,是怀着报恩之心。

晁盖等七人劫取生辰纲事发,是宋江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前去送信,才使晁盖等七人逃脱官兵的追捕。这无疑是救了他们一命。晃盖等七人逃上梁山后,为了酬谢宋江,曾派刘唐下山给宋江送来一百两黄金,宋江只是象征性收下一条,其余都让刘唐拿了回去。宋江的举动,使晁盖更加对及时雨宋公明的人品佩服得五体投地。

因此,当宋江被推上法场斩首时,晃盖便带人把他从法场上劫上了梁山,又救了宋江一命。

二、宋江到了山上,晁盖当即要把山寨之主的位置让给宋江。

把宋江从法场劫上梁山之后,众人在聚义厅上焚起一炉好香,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宋江说:

哥哥差矣,感蒙各位不避刀斧,救拔宋江性命,哥哥原是山寨之主,如何却让不才坐。若要坚持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

由此可以说明,晁盖救宋江是出于感恩之情,也是真心实意的。不然怎么可能把寨主之位相让。在晁盖心里,如果没有当初宋江相救,也就没有今天的水泊梁山。所以,宋江是有资格作山寨之主的。

三、宋江上山后频繁带队下山征讨,客观上确实对晁盖寨主的声望有所减弱。

宋江上山后,首战带队下山三打祝家庄,大获全胜,并收伏了扑天雕李应,一丈青扈三娘,孙立孙新解珍解宝,邹渊邹润母大虫顾大嫂乐和等将领。还为矮脚虎王英与扈三娘成亲。接着又带队大破高唐州把柴进救上山,一系列功绩使宋江的威望大振。

至此,宋江的声望确实有压过寨主晁盖的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晁盖的寨主地位受到威胁,因此也就不存在江湖声望加成不大的问题。

只不过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执意带队下山,结果中箭身亡。由此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为弥补寨主声望而不幸遇难的说法。


结语:综上可以说明,晁盖劫法场救宋江是真心实意所为,不存在江湖声望加成不大的问题。


文化一家人


威望,是由一惯的作法,一向的声名而成。不是一两件事形成的。

晁盖只是一方保正,


结交的只是本村本县的村民,再远些的就无能为力了,虽也仗义疏财,只无奈条件所限。那时的交道工具,只是舟,马,车这些慢工具,出趟远门,几个月才回,没奈何是不出门的,你不出门去哪结交豪侠壮士呢!只在村里有些名头,远点的,四州八乡还可听到名号,再远就很难听说了。所以声望一般般。

那宋江在县里干的是押司,


县师爷或秘书的职位,上可结交官绅豪强,下可结交死囚,大盗。接触面广呀,人又仗义,喜交豪杰,又多银两,好布施。所以南来北往,但凡受过宋江好处的,就把那好名声四下传播去了,一时及时雨的名号叫的如雷贯耳,声动江湖。宋江的威望一时间极大。

晁盖不惜性命劫江州法场,救了宋江。


此事乃是大事,敢劫法场,那是死罪呀。但传出的名声只是梁山贼寇的名声,至于晁盖也只是一个匪头的名声罢了,这一劫,壮大了梁山声威 ,也为梁山壮大造了声势,但对晁盖而言一点好处也没有,虽仗义救了好兄弟,哪承想这新入伙的宋江却是一位声望高过自己,和自己竟争老大的对手。

及至后来 ,宋江三打祝家庄,赢得了梁山弟兄的拥戴,与晁盖争起高低来。晁盖身边众叛亲离,连吴用也倒入宋江的怀抱。晁盖一怒之下,率兵攻打曾头市,被暗箭射死。

结语:

临死时,也在懊恼,当时不去劫什么鸟法场,任由刽子手砍了宋江的狗头,哪有今日之灾呀。但悔之已晚。

如果当初不救宋江,也许晁盖执掌梁山,带领众兄弟与朝廷作对,也许能打出个清平世界,历史也可能改写,也就没有什么臭宋,残元,软明,弱清什么事了。


火煮水壶84501


托塔天王晁盖原本是位地主老财,平日里喜欢舞枪弄棒,为人又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因为和阮氏兄弟等人劫取了生辰纲,为了躲避官军的搜捕而上了梁山,又在豹子头林冲的帮助下坐上了梁山头一把交椅。

正如题目中所说的,晁盖曾举梁山之力去营救宋江,甚至不惜性命去劫法场,但却没有对他的威望有太大增益。各种缘由,小花总结了下,大概如下几点:

第一条 行走江湖义字当头,宋江非救不可。

宋江对晁盖等人原有大恩,当初若非是宋江的出手相救,在法场上的或许就是晁盖等人,而宋江也不会落得个杀害姘头、发配江州的下场。救宋江,是理所应当,而且义不容辞,若不救宋江,晁盖就必然会被千夫所指,而梁山上下也会由此而出现巨大的信任危机。

第二条 晁盖对梁山的发展规划不足。

晁盖的人设有短板,虽然义薄云天,但却胸无大志,而且刚愎自用,比如攻打曾头市的那次,领兵出征却中了史文恭的毒箭,最后不治身亡。晁盖上梁山,原本就是为了躲避官军的追捕,所以当他在梁山站稳脚跟后,只是安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现状,却不懂得替兄弟们谋出路,兄弟们跟着他,只能背着反贼的名头,永远过着打家劫舍的日子。

第三条 收留宋江是引狼入室、与虎谋皮。

晁盖声名远扬,宋江却比他更胜一筹,甭管是哪条道上的英雄好汉,只要一听到“山东呼保义”的名号,便是纷纷纳头便拜,一口一个“公明哥哥”。虽说宋江上了梁山对梁山大有裨益,但让宋江这样的人上了梁山,必然会对晁盖的威望造成影响,晁盖力邀宋江上山入伙的行为着实是在引狼入室、与虎谋皮。

第四条 宋江对梁山的未来有着长远的计划。

宋江是登上梁山舞台的第二支力量,与晁盖不同,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怀才不遇却又被人陷害,走投无路才上了梁山。不同于晁盖的安于现状,宋江对未来有着长远而周密的计划,他虽然表面上对晁盖俯首贴面,但心中却时时刻刻都打着招安的算盘。

第五条 宋江对人心向背的拿捏恰到好处。

初上梁山的宋江便有着自己的班底,花荣李逵等人对他忠心不二,再加上他是刀笔吏出生,与智多星吴用惺惺相惜,更是靠着高情商和各种手段笼络了不少好汉,逢有战事必请命领兵,也打下了不小的名头,梁山之上晁盖的嫡系如吴用等人渐渐被宋江易志,晁盖看在眼里却有苦难言,忍无可忍才选择了挂帅攻打曾头市,结果还因此翘了辫子。

第六条 作者要为宋江的上位扫清道路。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水浒一百单八将乃事一百单八颗魔星,天魁星上位是命中注定。如果放任晁盖做大做强,那呼保义的大旗就不知何时才能放到第一位,而没有了宋江的上位,也就没有后来因招安而损兵折将的悲惨结局,这不符合作者对农民起义结局的预判。

综上,就是晁盖以命相搏却没有换来盛名远播的原因,其实以晁盖的能力,占山为王绰绰有余,只可惜他生不逢时,遇上了一百单八颗魔星罢了。


十八街乱麻花


看了很多答案,本来题主问的是晁盖不惜性命劫江州法场,救了江湖声望极高的宋江,为什么对晁盖的声望加分不大?结果全部的回答变成了宋江比晁盖更善于笼络人心,感觉答不对题之嫌。我想重新分析一下,不一定对,仅仅个人想法。

晁盖,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保正,保正是什么职位呢?请看

晁盖是东溪村保正,如此推算,大概就是村长了,百度百科注解: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打熬筋骨,是一个真正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村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古时,信息传播不发达,晁盖估计也没怎么读书,虽不是文盲,但估计也好不了多少,名声大多靠口口相传。他自己不太可能到处去说自己如何英雄了得,得靠自己的嫡系心腹去推广,可他的嫡系有哪几个呢?

阮氏三雄,石碣村打鱼的,也是智取生辰纲的元老级人物,是晁盖的心腹兄弟。

刘唐,有勇无谋,智取生辰纲之前就是奔着晁盖的名头去的,看晁盖的小眼神,满满的崇拜,就像黑旋风李逵看宋三郎,那是绝对的心腹,头号马仔。

吴用,也是一早跟着晁盖的,不过,随后倒向宋江派系。

林冲,勉强算一个,火并了王伦,推举晁盖做领导,于晁盖或多或少是有恩的,而宋江,两人交集不多,如果非得分派系,我想林冲是支持晁盖多于宋江的。

林冲是在梁山上才认识的晁盖,因遭高俅迫害,家破人亡,一心只想宰了高俅报仇雪恨,再说了,他也没怎么结交新朋友,传播晁盖名声的作用不大。三阮、刘唐,基本上算是文盲了,介绍自己都介绍不清,口齿也不伶俐,更不太可能搞公关了。唯一有用的是吴用,可他也是个落第秀才,自己都名不见经传,没什么渠道,也还没时间培养自己的公关团队。晁盖的恩人,宋三郎就要被砍头了,救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而晁盖不惜性命要就救的宋江就不一样了。上山前,宋江是郓城县押司。押司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正科级干部,主要从事县府的文书工作。偏偏他又不甘心只做个文书,平时乐善好施,广结英雄好汉,人送外号及时雨。虽在郓城,但早已名扬四海(其实大多也是在东北部地区声明显赫而已,大概也是地理因素,同时受制于信息传播工具的影响,传播范围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达到全国各地)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看出来了。宋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饱读诗书,文韬武略肯定是比晁盖要好的多。利用文书的职务之便,自然没少给自己宣传,天然的公关团队“各种各样的嫌犯”,雷横、朱仝两位都头及其手下的口口相传,自然名声在外。

当时劫江州法场的除了晁盖这一波,还有李逵,花荣等人。晁盖等人基本上都有受过宋江恩惠,救宋江除了江湖道义,更是为了报恩。江湖,道义第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宋江之于晁盖,更是救命恩人,所以劫法场救宋江,是晁盖应该做的,并没有过多的义气加分项,最多英雄好汉传扬一句:晁天王,义字当头,真汉子。所谓,救了无功,不救有愧!

除了晁盖带的梁山一拨人人外,还有另一拨人,他们同样也不惜生命来救宋江,相对而言,他们更多的是仰慕宋江,羲字当先,如此对比之下,晁盖的救人之举,如果大肆宣传,便显得小人了。

如此这般,便更成就了宋江,宋江及时雨的名头更响了,梁山周围一带,成了“为人不识送三郎,便称英雄也枉然”。

晁盖,声明虽有,前期公关团队的不给力,才是致使劫法场也未加分的关键。后面所谓的派系,管理,人心的归属,那是后话,并不能混为一谈。


禾火鑫


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1.作者的安排



(施耐庵画像)

宋江足不出郓城,结果天下闻名,众好汉无不纳头便拜,无论晁盖做了什么,他的声望都不能与宋江分庭抗礼,这里面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的安排,是故事情节的需要

2.宋江的谋划



(宋江剧照)

虽然宋江的确有主角光环,但是不能否认宋江的政治手腕。之前宋江路过梁山时,还不肯落草,因为他还没有到绝路。这次被判谋反,斩立决,宋江至此,在大宋王朝里已经没了立足之地,上梁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意识到这点以后,宋江几乎毫不迟疑地为自己在梁山的政治地位开始谋划。就在当晚的穆家庄里,宋江拜谢大家的救命之恩,却只字不提晁盖:

宋江起身与众人道:“小人宋江,若无众好汉相救时,和戴阮长皆死于非命。今日之恩,深于沧海,如何报答得众位!只恨黄文炳那,搜根剔齿,几番唆毒要害我们,这冤雠如何不报!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作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那时回去,如何?”

宋江已经开始弱化晁盖的影响力、领导力了。当时,穆家庄内的主力部队当然是晁盖带来的百十来号人,但要与官军直接对抗,取无为军杀黄文炳。这么大的事,宋江居然根本不征求晁盖的意见,直接跟大伙说话。宋江的意思其实就是,你们大伙才是我宋江的救命恩人,晁盖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带头的。



(晃盖剧照)

这个局面下,晁盖是异常尴尬的,宋江跳过他直接征求大伙的意见,晁盖必须说话,万一花荣,李逵之流在晁盖之前表态同意,晁盖就更不好反对了,而且你宋江要报仇,要跟官府结更大的仇,用的还是我晁盖的本钱,晁盖再不说话,他以后都不用说了:

晁盖道:“我们众人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似此奸贼已有堤备,不若且回山寨去,聚起大队人马,一发和学究,公孙二先生并林冲,秦明,都来报雠,也未为晚。”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彀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

晁盖用商量的口吻,而没有直接下令。宋江就差直接骂晁盖傻瓜了。两个人的初次交锋,晁盖完败,确切地说,晁盖以后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了。随后

(花荣剧照)

花荣道:“哥哥见得是。虽然如此,只是无人识得路迳,不知他地理如何。先得个人去那里城中探听虚实,也要看无为军出没的路径去处,就要认黄文炳那贼的住处了,然后方好下手。”薛永便起身说道:“小弟多在江湖上行,此处无军最熟。我去探听一遭,如何?”

于是智取无为军就定了下来。如果晁盖第二天装病,然后就让刘唐,三阮张罗着回梁山,这步棋宋江就不好应对了:如果他坚持留下来,那也没问题,其实谁愿意跟宋江留下来都没问题,只是宋江如果坚持这么做,他取了无为军之后,是没脸上梁山的,只能在附近找个山头落下。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是不适合晁盖这样的老好人的。

3.自报自仇

宋江之所以不顾晁盖的反对,非常冒险地决定打无为军,这里有弱化晁盖救命之恩的考量。到最后,大家记住的是宋江手刃黄文炳,自报自仇,而晁盖千里奔袭劫法场就被无限地弱化了。劫法场的结果是逃跑,而杀黄文炳是胜利,只要宋江原地报仇成功,大家就会忘记是晁盖劫法场——人们只愿意记住胜利,谁会觉得逃跑是成功呢?



而且就算最后打无为军失败,倒霉的也是晁盖,所以宋江这个连消带打实在是高明

最后,尽管宋江并没有真的谋害晁盖,但是他俩的交锋从一见面就有了,而且宋江通过谋划,节节胜利,这里面有不少的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关注九山疑,与我一起看东看西!


九山疑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我们要分析这段戏的主旨是什么?认真看过书的朋友会发现,这段戏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英雄救人的戏,而这段戏是好人有好报,救人着终会有人来救的戏!这么分析的话,我们就能分清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了,毫无疑问,宋江才是主角!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说说这段戏的来龙去脉,宋江原本是押司之职,虽不是什么品级官嘛,也勉强算是吃公家饭的,之所以落得要被斩首的下场,起因还在晁盖身上。晁盖智劫生辰纲,放下事时被宋江通风报信所救,晁盖要感谢宋江,结果怒杀阎婆惜,反而害了宋江,被发配了,心情不畅的宋江借诗言志,又被安了题反诗的罪名,所以要被斩首,这一系列的事情的源头还在晁盖。所以人家是因为救你才糟了罪,你晁盖不去救那就是不仁不义之人,只有去救了才是合情合理的,本来就应该晁盖做的事,晁盖做了所以没什么需要表扬的,这是晁盖的本分。宋江这边呢,因为救人而使得自己身陷囹圄,甚至性命不保,关键时刻又被别的好汉救起,这才是善有善报的主流思想,自然要大加表扬了!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全书的架构来考虑,水浒一百零八将之中没有晁盖,为何作者要用很大的笔墨来写这个人呢,通读的全书的朋友都知道,晁盖在书中的作用是他是上天派来将一百零八将聚齐的那个人,所以这个人很重要,但是又不能太重要,他不是主角,他的使命完成之后是要退出舞台的,如果写的太好了,不能平滑的退出去,强行让他退出去的话,观众的心理是不好受的,所以,在晁盖传位给宋江这一段作者也是煞费苦心的写了好几个故事来让晁盖圆满的退场的。适当的提高宋江,让宋江稍微的压着点晁盖,也是从全书的情节的发展来考虑的!


夜雨满秋池



《水浒传》中江州劫法场一节是比较精彩的,梁山好汉十七位头领下山来救宋江,江州这面也有李逵和揭阳岭、揭阳镇、浔阳江的几伙人最终聚集在白龙庙,实现了英雄小聚义。但是在聚完义之后,宋江和晁盖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两人对于接下来该干什么产生了歧义。

宋江的意思是,他想再请众好汉给他个天大的人情,去打无为军,杀黄文炳报仇。但是晁盖不同意,他认为这个计划行不通,他认为偷营劫寨只可以用一回,再用的话,对方已有了准备,怕成功不了,所以建议先回梁山泊。要知道老大们说话,那是一诺千金,这等于是两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也代表两伙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宋江继续不认同晁盖的意见,只是要攻打无为军,主意坚决。



这时候宋江的得力干将花荣首先出来支持宋江,然后薛永也是受过宋江恩惠表示他认得黄文炳家的路,愿意去打探消息。于是宋江马上安排薛永去了,并没有征求晁盖的任何意见。薛永带回来一个叫候健的人,在黄文炳家做生活,非常了解黄文炳家的情况。宋江大喜,第一时间安排了众人接下来怎么去打无为军,去报仇,弟兄们都表示会以死向前,晁盖此刻就在旁边,完全说不上话。晁盖说过那句话后,直到捉了黄文炳始终没见他说过话,心里的阴影面积肯定不小。

当然宋江很快就智取无为军,活捉了黄文炳,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在晁盖之上。晁盖此刻的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但是也不能显得太小家子气,于是又说了一句话,是对黄文炳说的,意思是让取把尖刀来,拿盆炭火,要割了黄文炳烧来下酒。晁盖一向是比较文明的,也不建议多杀人。他在闹江州的时候反复强调,不干百姓事,休只管杀人,现在这样骂黄文炳,要剐了黄文炳,还要吃人肉,分明是有气在里面嘛。


惪州元良1978



三界五行了于胸


因为晁盖没有宋江那样的主角光环,而且也不如宋江那样善于笼络人心!在《水浒传》中,我们只见过宋江到处拉拢兄弟,不断的扩展自己的势力,夯实自己的实力基础。

而从未见过晁盖笼络住多少兄弟,除了因智劫生辰纲而遭官府通辑的,阮氏三雄、公孙胜、刘唐、白胜,还有火并了白衣秀士王伦,帮以晁盖夺取梁山之主宝座的寥寥数人以外,就也没有人倾心归附晁盖了!

从《水浒传》的发展脉络来看,自从宋江上了梁山以后,便逐渐架空了晁盖的寨主地位,使晁盖变成了有名无实的一把手!而且宋江又通过几次下山扫荡,为梁山争取了许多利益,由此更是赢得了更多兄弟的欢心!

这充分说明,宋江是个既有心机又有韬略之人,绝不仅仅是徒有“急时雨”之号的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笼络人心方面远远不如宋江的晁盖,自然而然就会被边缘化了!这也怨不得别人,只能怪晁盖自己太过诚实,对兄弟毫无戒备之心,从而给了宋江为所欲为的机会!

不过,晁盖后来也感觉到了自己地位的动摇,因此才会不顾宋江的极力劝阻,执意率兵攻打曾头市,试图通过消灭这伙反对梁山的势力,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借以巩固自己的寨主地位。

然而,可惜的是天不从人愿!结果晁盖不仅没能打下曾头市,反而丧命于史文恭的毒箭之下!从此以后宋江的梁山首领位置不仅更加牢固了,而且还名正言顺地由二把手升到了一把手的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