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真是死于他的智高盖主吗?其实不然,乃亡于政斗


杨修之死,真是死于他的智高盖主吗?其实不然,乃亡于政斗

今儿与列位条友侃一侃杨修之死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于乱世诸雄中崛起,一统北方中原,与他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用人才,是有莫大的因素的。演义评书里虽对曹操有贬,但他爱才的心性也时不时会有展现,象对待降将关羽,长坂坡不射赵云。但无论怎么爱才,才为之所用,才是至要。不为之所用,还处处使主人窝心,那你不在我手心便罢,在我手心里,便是必除了。政治原本狠、黑,自古若是。

杨修本为曹操丞相府的一级大秘书,可见信用之重,也可见杨修之才必高于众,不然不会让他负责文书、起草文件、管理档案、参与机要。事实上,杨修负责这些事务,干起活来,都得到了曹操的赞许,很是器重。《三国志-曹植传》云:“{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重}”,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魏太子已下,都去与他结交,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杨修行走曹操左右,当红之人;一是杨修文采、智敏过人。

可是,人生福祸难测,最终杨修却被曹操所弃,定了死罪。很多读史的条友,多是认为杨修无大智慧,耍小聪明,不看眼力界儿,得罪了曹操。其实不然,杨修恃才是有点飘,可论不敬,罪不至死,按常例至多冷藏,发遣小地方为官反省。

个种缘由,今且听散发弄舟细细侃来。

杨修之死,真是死于他的智高盖主吗?其实不然,乃亡于政斗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曹操对他事皆称意,很是器重。


一、杨修不是曹操嫡系

在现今各企业公司中,一把手考虑身边跟他的人,首先是对他个人及公司的忠诚度,其次才是业务能力。大老总看中某个人的才干,可以去培养、扶植,成为亲信。但或此人不上道,恃才傲物,不懂藏锋于主上,那就进不了大老总嫡系圈子里。杨修占了这条。

另外,杨修本世家大族,祖上至其父杨彪皆是汉之重臣,杨修标准的官二代。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乱,初始虽占了先机,但为了稳住脚跟,汉室一些遗老名臣,不得不小心或和颜待之。而一些遗老,虽势去,架子却不放。眼睁睁看着曹操驾驭汉室,心又不甘却也无计。只好风凉话泼之,找些平衡。杨彪、董承、孔融等人皆在其列。杨彪娶得还是大逆袁术之妹,杨修实乃袁术之甥。但即使这样,曹操依旧重用杨修,一是给足杨彪面子,二是有才之人,曹操从不计嫡亲门派,都是为汉室复兴吗?由此看出曹操是真性情,演义评话诋毁曹操,盖不足取。

结论是曹操确实是全力培养、扶植过杨修,结好杨彪也罢,任人唯贤也好,曹操此处无差评。杨修上不上道,是自身阅历涵养的问题了。

二、杨修确实才高,但确无大智慧,多次炫才得瑟

在任何老总下基层或社会老大出门谈事,最喜欢一幅指点江山、众皆应声的豪气,而这时有个二货,却往往站于一把手身前,去点点指指,显其智多,最招一众厌烦。纵算老总、老大涵养高,面子上不露嫌,肚子里怕早已打了多个结。这条,杨修又占了一些。

杨修之死,真是死于他的智高盖主吗?其实不然,乃亡于政斗

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暗喻”绝妙好辞“四字,杨修早于曹操解出,聪慧过人。


杨修喜欢人前,不分场合,炫耀自己的聪智异于常人,正传野史中例子很多,散发弄舟虽愿胡侃,但从不愿八股絮叨,侃就侃大白话般的你我互通、简单的史实。杨修如何炫才,百度上不少,什么一盒酥了、曹娥碑了、鸡肋了,一查就有,不多絮言。仅表一句:正是这些杨修的“小聪明”,不知是正传还是野史的段子,杨修之死,后人都从这找源头,杨修该杀,凡事太张扬,智高盖主,引来后人评评总总。

三、傍错大树,掺和夺嫡之争,才是杨修最终之死的因由

杨修之死,真是死于他的智高盖主吗?其实不然,乃亡于政斗

曹操杀杨修,杨修才名俱高。后人也是几多争议。


前面列举了杨修两条最终不让曹操待见的可能,但错都不至死。官二代,没吃过苦;年轻气盛,喜欢张扬,此人之常性。曹操看不爽,完全可以有心,安排杨修下基层历练历练,打磨打磨他的傲性。可是曹操最终的决断,而且是在杨修他老子杨彪还在的情况下,找由头杀了杨修。全然不顾当年,曹操都说过,我才不及杨修的话。可见能做出此决定,事关重大。

确实重大,因为关乎到曹操死后,魏家江山如何继续稳定长存的问题。这一次,杨修站错了队,他站到了老二曹植的队伍中。曹植文采高,杨修文采亦高。惺惺相惜,志同道合难免,且还成了曹植第一谋士。况早先,曹操确实喜爱曹植大于长子曹丕,特见宠爱。杨修没错,投资曹植,一旦曹植上位,自己身价上扬,高官厚爵,尽可其享。但是,这场夺嫡之争中,曹丕也不是善茬,也有自己的一班力保劲推之臣。曹丕的护推团有四大高人,号称“四友”,第一位就是令诸葛亮都头疼的司马懿,第二位第三位,陈群、吴质,当时就是魏家谋臣中公认的上上之选,第四位朱铄是将军,军中有地位。而曹植的智囊是清一色的文士,吟诗赋曲是人中之风,却都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双方斗智争先,曹植屡屡败阵。最终,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摸爬滚打的曹操,定了心,看好曹丕。既然定了此心,自然要对老二曹植打压,以免自己亡后,局势不稳,外人借机生乱,误了传承换代大事。杀杨修,以震慑魏家纲常传承态度,便上升到政治意识。杨修遂也就成了一件政治导向的牺牲品。何况,杨修却有高才,假使曹操身死,以杨修之才,扶保曹植,令魏家后代争执相杀,乱成一锅粥,大有可能。

杨修无错,小错也至多是年轻志高,隐忍不足。本身投资曹植,也是为向上而为。曹操没错,不杀才高的杨修,恐其助力于曹植,魏家之后宫廷之斗,终多生变,不利于安稳传承。

杨修投资错误,时也、命也。世上对与错,本无明显之分,盖因当事人出发点角度不同。正所谓: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杨修之死,真是死于他的智高盖主吗?其实不然,乃亡于政斗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