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來往了,是真的嗎?

郜素清


首先必須有個好大嫂,不然什麼都是白搭,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大的帶動小的。自家人永遠是自家人


用戶4072935916


《父母沒了,回家忽然成了客》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他只是故鄉的客人

老家親戚的孩子結婚,邀請他去喝喜酒。他欣然應允。

回到了故鄉,從車站走出來,他卻有點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親戚家好,還是該先找個酒店住下,明天再趕過去?

這是他母親過世後,第一次返鄉。他父親早年就過世了,3年前,他母親也走了。

辦完他母親的喪事,他在縣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幾日。臨別時,妹妹對他說:“哥,以後回來你就上我家住吧。”當時他點點頭。

但是,當他再次回來,站在熟悉卻又陌生的車站出口,他忽然發覺,自己不知道該往哪去!

以前當然不是這樣。

父母在時,每次回來,不管多晚,他都不擔心,他會打個車,直奔縣城20裡外的家,那個他從小長大的鄉村。

有時候,他會提前告訴父母他要回來;有時,他也會忽然就出現在了家門口,讓父母又驚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襲擊。

也有時候,他並不急於回家,先到縣城的妹妹家歇個腳,然後,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幫子人,浩浩蕩蕩地回鄉。

一到村頭,就看見了手搭額頭眺望的老母親,露水打溼了她的褲腳,天知道她從幾點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訴了老母親。

每次這樣興師動眾地回來,陳舊的老宅,忽然被人聲塞滿,興奮得吱吱作響。老宅只在他們回來時,才再一次呈現出歡樂、飽滿的樣子。

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但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處。

他自然還可以像以往那樣,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親,妹妹的兒女也和他這個舅舅很親,但是,那終歸是妹妹的家。

以前落個腳,甚至小住幾日,都沒有關係,因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裡等著他,他隨時可以回家。

現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兒了,而不是中轉一下,他真正成了一個借居的客人。想到這裡,他突然提不起興致去妹妹家。

還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他在心裡,用了老屋這個詞,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裡也不是家了。

他叫了輛車,回到老屋,對司機說,你在路邊等等我,我還要回城的。老屋的一個牆角,已經坍塌。母親去世後,他和妹妹們將母親的遺物整理好,鎖上門,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他繞著老屋轉了幾圈,殘破的老屋,和心中那個家,一起坍塌一地。

在村口,他遇見一位鄰居。鄰居說:“回……”話說了一半,又咽了回去,變成了邀請:“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他謝了鄉鄰,那一刻,他意識到,對這個從小長大的村莊來說,他是客了。

他乘車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猶豫了一下,他還是給妹妹打了電話,告訴她,他在縣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說:“住什麼酒店,咋不來家裡住?”他訕笑無語。妹妹又說,“那你過來吃晚飯吧。”他答應了。

在妹妹家樓下,遇見了買菜回來的妹妹。鄰居看看他,對妹妹說:“家裡來客了?”妹妹立即說:“什麼客,我哥!”

妹妹的話,讓他感動,可是,他知道,那個鄰居說的沒錯。

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鄉,他也是客。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兒子的電話,兒子問:“爸,你明天在家嗎?我們回家來哦。”他告訴兒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媽在家呢。”

放下電話,他淚流滿面。

在家鄉,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遠方的家就還是兒子的家呢!


錢是金生


那次回鄉,特意去外祖父,外祖母和大舅的墳地,過去燒點紙錢,磕上三個頭。不禁心頭一陣悲傷。

外祖父,外祖母,大舅還在人世的時候,每年的春節,他們的生日,還有隔三差五,媽媽和幾個姐姐,兄弟都會去外婆家坐一坐,說說話,帶點好吃的,給老人家拆洗衣服和被褥。

我們這些外孫,外孫女輩經常會聚起來,一起玩,有說不完的話。這些孫輩加在一起大概小三十人。每年是聚了還想聚,見了還想見。

後來我們慢慢長大,考大學,到外地工作,成家立業,像蒲公英的種子散落到天涯各處。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外公,外婆,大舅相繼去世。外婆家我們就幾乎沒有再去過了,兄弟姐妹們也越來越少見了,大家都忙,忙的養家餬口。忙的給兒女帶孩子,也是天南海北的常年不見。

大家的親情忽然就不見了,也沒有話可說了。也就成了親戚。很多我的表哥,表弟,從那時起一共也沒見過兩次。

據說外婆家的房子長久沒人住,都坍塌的不成樣子,荒草叢生。還依稀記得我們躺在外婆家的炕上等外公給我們擠羊奶喝,等外婆給我們做世界上最香的飯。

外婆家裡有一顆梨樹和巨大的一顆杏樹,每次到了麥收的季節,杏兒就黃了,我們都開始流口水。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人間真情去了哪裡?



果少的哥


房子不是家,有父母在才是家。

和大家聊一聊我爸爸的爸媽,我的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每年的年夜飯和每年的大年初一午飯,大伯家我們家都一定聚在爺爺奶奶家吃團圓飯。

三個姑姑家也會在初一早上過來爺爺家一起拜年。

大伯家和我們家其實相處得不是很愉快。爸爸小大伯十幾歲,爸媽剛結婚的時候還沒有分家,由於我爸媽年輕不太敢說不,大伯總是獨斷地決定一切。

後來我出生,大伯提議分家,家裡的好東西都被大伯家拿走了。

在那個年代還不流行打工,由於土地、現金幾乎都分給了大伯(因為大伯家有兩個兒子)。

爸媽養活不了我,無奈爸爸只能出去打工。

我們家和大伯家的矛盾很大,但即使如此每年都一定會和和氣氣的聚在爺爺奶奶家。

那時候每年過年,我都高高興興地給爺爺奶奶磕頭拜年。

我讀高中的時候奶奶去世,大伯以我們家沒有男孩之由(沒有男孩負擔小)讓爺爺住我們家。

自從爺爺來我們家以後,每年年夜飯大年初一午飯就都在我們家吃。

每年初一姑姑們也會來給爺爺拜年。

那時候的年也還是很熱鬧,有年味。

2012年爺爺也去世了,

從此過年我們只有自己家裡人一起吃飯。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會相互拜年。我們會去大伯家姑姑家吃飯,大伯和姑姑們也會來我們家吃飯。

但是沒過多久,大伯和我們家又發生了一些摩擦,過年慢慢地不再走動。

到現在我已經有好幾年都沒用見到大伯和姑姑了。

爸爸也是每年回老家給爺爺奶奶掃墓的時候,有時會偶遇大伯或者姑姑。


悠悠哩仔


首先,每家的情況不一樣,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會這樣,以我母親家裡為例,我有,2個舅舅,3個姨,我姥姥在的時候,2個舅舅就不太和我們一起,特別是後來大舅生病了,即使過年也很少出現了,二姨當年下鄉的時候在外地,偶爾來我們這。所以,經常走動就是大姨,我媽,和小姨3家,在姥姥在世的時候,過年都會去姥姥家聚聚,後來姥姥去世了,每年,都是初一到大姨家,初二到我們家,初三到小姨家。每年都是如此,親戚們也就是這個時候聚聚,我媽和她這幾個姐妹平時也很少聚。至於疏遠或者不疏遠,其實,對於80後的獨生子女來說,這個問題已經不太重要了,要知道,這一代人是沒有兄弟姐妹的概念的,有堂兄弟,或者表兄弟,關係也不會特別的近。。。 另外,在我父母那輩還有種情況會嚴重影響兄弟姐妹的感情——分家產,特別是在老人去世以後,就拿我鄰居來說,老奶奶90多去世的,他有3個兒子2個女兒,老奶奶在世的時候,她2個女兒來的比較勤,當然,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到,等老奶奶去世了,她住的那套房子成了兄弟姐妹反目的導火索——我只是旁觀者,我媽和老奶奶的大女兒關係不錯,是聽那個人說的,房子當時買的時候,是以老奶奶小兒子的名字辦的房產證,但是,各家兄弟姐妹都出了錢,現在房子升值了,怎麼分就成了問題,貌似,老奶奶的小兒子,認為,房子是老奶奶留給他的,他想按照定期利率把之前其他兄妹的錢還回去,然後房子歸他。其他人不同意,於是,經常見到他們兄妹為了房產打仗,這段時間,房子一直空著,之後老奶奶的小兒子悄悄來過幾次,再也沒見過其他人,不知道最後怎麼處理的


千億調音師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沒了,這句話不假

現在我父母都在,是我最幸福的事,希望這個幸福永遠都在

哥嫂對父母都不是很好,更不用說給父母買什麼了,這些我和姐姐都沒和他們計較,現在盡最大的能力,讓父母過好點,那怕我不吃,不喝,都不會讓父母受苦受累

父親幾次住院,作為嫂子都沒去醫院看一眼,每當想起這些,心裡特難受

不敢想以後,只想把現在過好就是了

祈求上天保佑我父母健康長壽,祝天下所有的父母開心快樂,幸福安康





1766852304雪兒


我有個堂哥他是家裡最小的、身上有三個姐姐、因為農村出身、父母都是農民、他不到16就開始打工,現在已經快40了吧、自己賺錢結婚、買房子、買車、生孩子、沒有花父母一分錢、最開始進城那是98年買了一個平房、花了3.7萬、聽我大伯說那個時候他們家來的時候手裡只有5000元、買的房子都是借親戚的、我那三個堂姐沒拿一分錢買房子、百分之八十的錢都是我堂哥省吃儉用還的帳、沒過兩年、房子拆遷給的樓房、又添了幾萬、錢也都是我堂哥出的、我堂哥當初就把樓房的名字寫我大伯的、他想以後老人能落戶口什麼的、但是20多年過去啦、戶口也沒有著落、堂哥結婚之後一直和大伯住一起、因為大伯比較老實憨厚基本沒上過班、以前和嬸子種點水稻和菜地、由於城鎮化比較快、現在的地都被佔了、也由於年紀大了70周了一直在家待著、父母有病住院所有的花銷都是堂哥一個人出、三個堂姐一分不出、只是過來看看、最多是去醫院輪流一人看一天、大伯住過四次院花了10幾萬、嬸子高血壓心臟病、平常吃藥的所有花銷都是堂哥一個人出、他從26結婚到今年快40了吧、每個月私下都會給嬸子1000塊零花錢、以前還遷的老樓房出租了幾年錢一直都是給嬸子的、堂哥一分不要、去年堂哥和大伯商量把還遷的老房子賣掉想換個大的、大伯和嬸子都同意的、最後堂哥又添了90萬給大伯和嬸子買了個躍層、經過大伯和嬸子商量怕他們以後人走了、為了房子的事情鬧起來、就把新買的房子理所當然的寫在了堂哥的名下、這個時候我的那幾個堂姐不幹了、說房子的有她們的、當初買平房和拆遷換樓房的時候她們一分錢沒有出、現在老人活著就想分家產、大伯和嬸子肯定是不同意的、因為換房子的事、其中有個條件非常好的堂姐在家族群裡大罵堂哥、搞的現在我堂哥和他們姐姐的關係非常不好、以前不管什麼時候都來堂哥家大吃大喝、自從房子的事情之後、基本上不怎麼太走動、就是走動都是面上的走動、父母尚在、就搞的非常尷尬.很多時候真為堂哥打抱不平、但是別人家的事情、咱又真的摻合不了、那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公子YU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呢是安徽人漢民,老公是寧夏銀川的回民,公公我認識老公的時候就不在了,婆婆是去年才走的,都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家就散了,我不這麼認為,父母不在了如果用心和家人相處還是會來往的。現在微信很方便人人都會用,我家就是這樣讓老大建個微信群沒事了都在群裡聊聊天,偶爾發個小紅包熱鬧熱鬧,過節的時候我都會提前提醒老公,要不要請他們來家裡聚聚,遇事不要忘心裡去,做到不爭不搶,都是一家人我覺得沒什麼過不去的坎。你們說呢!



西夏公主666


長在地裡的大蒜,大家應該知道,當中間的蒜杆高高立在那裡,蒜瓣們緊緊地抱成團,依偎在根部,到了季節,蒜杆枯萎了,蒜瓣們便慢慢分離,直到各自為陣,另成新家。

大蒜的一生,其實精準的折射了人生的生態。蒜杆如父母,蒜瓣如子女,形象生動。我的父親逝於2007年,母親逝於2016年,老人在世時,兄弟姐妹們隔三差五地來看看老人,大家順便小聚聚,那叫一個熱鬧,可老人過世後,兄弟姐妹們,走動得就很少了,不是誰家有什麼要慶祝的事,基本沒有再聚首的可能,這種情況當真令人嗟嘆。事實上,我們家兄弟姐妹的感情是很好的,在我的印象中,為父母操辦生前生後事,我們家從來沒有一點雜音,總是那麼和諧,這也成了我們家的一個亮點,而且是鄉親鄰里們茶餘飯後的美談。反觀周邊,所聽所看,很少有哪家在為老人辦事後,不為“利益分配”而大吵大鬧的。

那麼為什麼父母走了後,兄弟姐妹們就離多聚少了呢?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大家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當父母老去時,其子女也已經成家立業了,父母在時,大家要敬孝,父母處便是兄弟姐妹們的情感連接紐帶,此時,父母如大海,子女如江河,目標都在父母處,因為看望父母,兄弟姐妹們走動交流便自然多了,可是細想一下,即使那時,兄弟姐妹們相聚的機率有多少不與父母相關?所以,當父母走後,因孝的任務已結束,兄弟姐妹們的重心便轉向了家庭經營,無形中呢?“悌”行為悄悄替代了“孝”行為,但更多的精力都以家庭為中心,各方走動自然就少了,可事實上,大家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基本上沒減少多少,少的只是在父母處聚會的機會而已。

少了父母的紐帶,是兄弟姐妹們聚少離多的主因。

二.如今的生活壓力太大,多數家庭基本上是以打工來為支撐主體,不少家庭甚至都是空巢狀態,在這種情形下,因為敬孝,必須擠出時間,不遠千里來與父母走動,當父母老去,他們便一心撲在持家立業上,很難想象有誰會有閒情逸致為了兄弟姐妹聚會從異地趕回,除了節假日,當然,同學戰友類的聚會除外,畢竟,在大家心目中,那是按年計次的。

異地分離和生活壓力是兄弟姐妹們聚少離多的又一個主因。

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因家庭矛盾引起隔閡或者衝突,導致兄弟姐妹間沒了交流,這種情況下,因為少了父母這大海般稀釋和包容,讓好多家庭矛盾日益尖銳化,怨也就越積越深,甚至有因此反目成仇的,有些沒有矛盾的,也因有個別兄弟姐妹間的矛盾而尷尬,少走動少惹是非當然成了首選。如此,兄弟姐妹間少了走動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家庭矛盾和信任危機是兄弟姐妹們聚少離多的另一個主因。但這一狀態下,妯娌間的關係舉足輕重。

四.性格不合,貧富差距太大,也是兄弟姐妹們走動得少的原因之一。

……

古語云: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認為已經把兄弟姐妹與夫妻的關係點評得相當到位,不錯,白頭偕老的夫妻也不過是百年修來的,而兄弟姐妹的緣份是要千年才修來的,是要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

兄弟姐妹是骨肉之情,如同手足,今世是,來世呢?再說,有來世嗎?別指望來世,我只信今生!

好好珍惜吧,家和才能萬事興!






春歌嘹亮


我覺得這種情況不會多見吧。

我們家三姐妹,我是中間那個,真的不喜歡。

其實有時候我很討厭她們兩個,就是那種她兩個報團,我就跟個外人一樣。我不喜歡跟他們說話,特別討厭。在家裡幾乎只跟媽媽說話,有時候關係好了才會跟她們說話。

就是這種什情況,但是我依然不覺得父母以後不在了,我們會跟陌生人一樣。


其實我經常不在家裡,但是隻要在家裡,就跟他們嘔氣。所以在外面的時候,我們關係還是很好的,視頻的時候也跟別人家姐妹
一樣嘻嘻哈哈,或者互相關心。

我們之間也是真奇怪,關心是真的關心,保護也是真的保護。但一見面就掐架。就比如我姐考高中沒有我考得好,她不是嫉妒,而是老是叮囑我,大學一定要考的比她好,以後也要比她混的好,無論學習還是生活,一一為我打算,給我建議。我們不一定是父母的紐帶,是我們真的有與生而來的深厚感情。

再說一個以前人的關係。

外婆外公都去世了,但是我幾個阿姨關係還是很親密,幾乎每天都要群視頻的那種,我媽還喜歡把聲音放到最大,我手機都刷不進去,跟著一塊聽他們嘮嗑,有時候幾個姨夫也會加入,真的是什麼都能聊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