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温度达10度以上,鱼不吃钩是什么原因?

用户7514578663913


鱼索饵的主动性是受天气、气压、温度、饵料以及钓位等多因素的影响。钓鱼人最怕的就是鱼不咬钩。如果天气和气压以及温度正常,遇到鱼不咬钩的情况,有的钓鱼人选择无奈的接受;而有经验的钓者则总是有针对性的应对。

◆试钓不同的钓位

鱼不咬钩时换钓位是绝大多数钓鱼人惯用的套路。但有时候换了好几次钓位鱼还是不咬钩,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换了钓位鱼还是不咬钩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钓者换来换去换的总是同一类型的钓位。也就是说,老是在没鱼的钓位之间换来换去,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钓位的类型不是固定的,是分多种多样的,如浅水钓位、深水钓位、深浅水结合处的钓位、有草钓位或无草钓位、进水口钓位、水下有无障碍物的钓位等等。水中的鱼总要选择在当天适宜的地方藏身和觅食,也就是说,总会有某个类型的钓位适合当天垂钓,因此换钓位寻找不同类型的钓位去试钓。


◆更换不同的钓饵

鱼不咬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饵料不合鱼儿的口味。饵料不合口味,鱼儿当然是不会去摄食的。因此,鱼不咬钩时,钓者应当立即改变试钓不同的钓饵,直到鱼儿连续上钩,这就说明此时的饵料是鱼儿喜欢吃的。

有时候,两位钓友使用同一种面饵作钓,但搓饵鱼儿不拆,拉饵就非常受鱼儿的欢迎,所以有时候钓饵的软硬度也是鱼儿是否咬钩的重要因素。


◆试钓不同的水层

不同种类的鱼都有各自的生活区域,也就是说不同的水层。如鲢鳙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草鱼生活在中下层;鲫鱼和鲫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当然这些都是在正常情况下。但是,如果外界的因素,如下雨、气压低、缺氧等原因就会导致鱼儿改变正常生活的水层而寻找适宜的水层。这种情况下如果钓者还是死板地墨守,那肯定是无鱼咬钩的。因此,鱼不咬钩时钓者可以试钓不同的水层,一旦找对了鱼层,那么,适口的饵料就会招诱鱼儿们频频咬钩。


鱼不咬钩总是有原因的!只要我们根据当天的实际天气和水情以及鱼情来随机应变和适时调整饵料和钓法,鱼儿怎能不咬钩。


野钓鱼倌


这个问题答起来还真有点难,就我一个长期生活在东北(哈尔滨)的人来说,只能就东北地方气候而谈谈本人的看法。1、在东北温度达到10度以上,25度以下这个时间段基本都是春天和秋天,每年4月到六月中旬,秋季是8月底到11月初,这俩个时间段也是最好的钓鱼时间段。至于夏天(6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我们东北是这样让定的)鱼是不好钓的,这个时间段可以钓鲢鱼。至于连续三天温度达到10度以上,鱼不吃勾,原因也很多,有水中含氧量,钓点的深浅,晴天阴天,风向,风力大小,流水静水,是水库还是鱼塘,还是江河湖叉,水中有无水草,钓饵的搭配,窝料的好赖,用量的大小,开饵的方法,使用时鱼饵状态,用什么饵钓什么鱼?总之这个问题答起来很广大,钓鱼的好多问题需要钓友自己去实践总结,不是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满意,希望望大家在下面,讨论相互学习,谢谢您的关注!





笨蛋老马


影响鱼情的因素众多,其中水温是极其重要的一项,但水温对鱼情的影响又是复杂的。正如钓友的问题,气温连续3天10℃以上,按照钓友的经验,理应有不错的鱼口,而实际情况却是鱼口零星,不怎么咬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尽量详实的介绍,具体如下。

1、水温升高不一定有好鱼情,水温稳定很重要

2、其他导致鱼不吃钩的可能原因

由钓友的问题可知,钓友特意强调了气温情况,连续都在10℃以上,应该是钓友认为气温并不低,应该会有好的鱼情,因此下文先从气温、水温的角度对鱼不吃饵的原因详细分析,同时鱼不吃饵的原因众多,接着对其他可能性作出说明

水温升高不一定有好鱼情,水温稳定(温差小)很重要

水温对鱼情的影响是显著的,每个鱼种都有其在最适宜的水体温度,据研究绝大多数的淡水鱼在最适宜的水温在15-35℃范围内,在这个区间范围内鱼的活性最高,摄食最积极。一旦高于或低于这个水温,鱼的活性、摄食都有受到抑制,特别是当冬季水温低于10℃时,鱼的觅食欲望显著下降;当水温低于5℃时,鱼基本停口,不再摄食。因此钓友的问题中,连续3天水温达到10度以上,水温并不低,正常来讲,鱼有一定的觅食积极性,那么为何依然没有口呢?关键在温差。

鱼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改变,通过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调节调节体温,使之升高或降低。据测量鱼体温与水温最小可维持0.5-1℃的温差。但鱼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会带动新陈代谢的加速,有强烈的不适感,特别是温差大于5℃时,尤其明显,严重时一天或两天不怎么进食。所以,钓友的问题,只是强调了气温在10℃以内,并没有说明一天的气温变化。比如一天内最低气温在11℃,最高气温18摄氏度,温差足有7℃,对于鱼而讲,水温波动距离、温差大,体温调节难度大,不适感强烈,觅食欲望低,自然不会咬钩吃饵。

其他导致鱼不吃钩的可能原因

上文是根据钓友的问题,推测的可能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同样会致使鱼不吃饵,具体如下。

1、鱼群密度低

如今野钓资源是匮乏的,而钓鱼人数逐年增加,加之撒网捕鱼者众多。大多数钓鱼人都是在方圆50公里内的范围内活动。所以能钓鱼、出鱼的水域都熟悉,如果鱼的数量得不到及时补充。鱼群密度是逐渐减小的,那么面对低密度的水域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解放方法:初到陌生水域,先通过观察水面鱼星,闻水面的鱼腥味,询问周围其他钓友等,了解基本的鱼情。如果鱼群密度特低,过多更换水域;如果数量少,但可以钓,那么通过打窝聚鱼,提高钓点的鱼量。2、钓点选择有偏差

自然水域的河流、湖泊鱼群并非均匀分布的,鱼都有自己偏爱的水体环境。比如水草处,食物丰富,遮风避寒、避暑,水温稳定,鱼群喜欢聚集;水底凹凸不平、沟壑丛生、障碍物众多的水域。像经典的大桥两侧、水闸处、洄水湾等都是不错的钓点。

解决方法:长时间没有鱼吃饵,不必死守,应果断收拾渔具,更换钓点,优先选择上文提到的钓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注意水的深度,一定的深度水温波动会小一些,利于鱼群的栖息。

3、饵料不对路

饵料选用不对,致使鱼不吃饵的情况也很常见。鱼的食性受水温、水质、水里食物成分丰富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同一种鱼在不同的水域,食性也会相差很大,并且随着的生长,鱼的食性也是变化的。比如笔者曾在聊城徒骇河野钓,平常都有面饵,自此来了次水后,面饵的效果就不那么好了,而蚯蚓上鱼明显加快。

解决方法:饵料不对,钓友可询问周围上鱼的钓友,看他们用什么饵料,直接跟从即可。如果鱼口都挺差,把常用的饵料一个个尝试,直至有鱼口为止,同时挑选出鱼口最佳的那一款。

4、气压低、溶氧量减少

鱼对水体的溶氧量敏感度极高,特别是阴天情况下,当溶氧量减少时,鱼呼吸不畅,不适感强烈,觅食欲望低,具体表现则是上浮,如果严重时会有浮头现象。所以此时垂钓鱼情不太好,如果垂钓时依然采用钓底,鱼情更差,没有鱼口也有可能。

解决方法:如果是阴天天气、溶氧量低时,尽量选择风口的位置,或者在入水口的位置,与其他水域相比,这两个钓点周边的水体溶氧量会高一些,鱼的活性高,鱼群也容易聚集,利于钓鱼。

5、人为因素

自然河流、湖泊撒网捕鱼者众多,甚至极个别违反国家法规采用钓鱼的方法,对这中杀鸡取卵的方式,钓鱼人都是极其厌恶的。如果前一天被这些捕鱼人光顾,鱼群受到惊扰,躁动不安,通常3-7天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便扬竿,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鱼口。

解决方法:钓友通过岸边是否有小死鱼、是否有深浅不一泥泞的脚印,便可初步判断是否被捕鱼人光顾。如果真光顾过,不建议再扬竿,等上1星期再来垂钓。

写在后面

导致鱼不吃饵的原因,其实远不止本文所提及的几个,比如还有水质变化,落水情况都会致使鱼不吃饵。但又有主次之分,毕竟各因素对鱼觅食影响力有大有小,并且各因素发生的概率也不尽相同。钓鱼人在野钓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水情、鱼情分析、判断,找到问题所在,再采用合理的措施,相信会有不错的鱼情。


野钓分享


在这个季节钓鱼,影响鱼口的因素会有很多,比如天气、水深、钓点、饵料等等。而在连续三天温度超过十度的天气钓鱼,看着天气比较好,但却没鱼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真的不好直接定论,只能从各方面来分析一下。

天气原因

现在这个季节钓鱼,由于气温较低,所以出钓时对天气的选择还是很重要的。首先天气要稳定,就是连续四五天晴天或阴天。因为鱼是变温动物,体温是跟着水温不断变化的。而鱼在调节体温来适应水温时是不会开口觅食的,只有在稳定的天气,气温水温稳定的情况下,鱼儿才会开口觅食。再就是昼夜温差,一般昼夜温差在十度以内对鱼口没什么影响,而超过十度时对钓鱼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在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的时候,鱼儿还会上浮,此时钓鱼一般是会没鱼口的。还有最低温度,就是钓鱼当天跟前二三天的最低温度相比较,一般相差一至二度对钓鱼没影响,相差四五度肯定影响鱼口。另外还有夜间温差和时段温差对钓鱼都是会有影响的(这些我在前面的问答里已经说过,在此不再详述)。

至于连续三天温度达到十度以上,也只能说明是最高温度达到十度以上,而最高温度的高低是不能决定鱼口好坏的。

所钓水深

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天气钓鱼,我们一般都会钓得比较远而且深。但有时在气温连续上升的时候,近岸较浅处水温也会升高,而且有着丰富的食物,此时深水处的鱼儿也会游到浅水的草边来觅食。这种情况下,往往钓深水会没鱼口,而钓近岸水草边往往会有不错的鱼获。

饵料问题

冬季钓鱼对饵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冬季气温低,鱼儿的活动范围小,所以冬季钓鱼饵料应该用浓一点,味型一般用腥香型的,以腥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把鱼儿诱进窝来。一般冬季钓鱼可以用酒米打窝,红虫垂钓。酒米红虫在冬天垂钓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钓点的选择

冬天由于水温低鱼儿活动范围小,所以我们要找鱼钓。那么如果钓点选择不好,即使饵料再好,也不会有鱼进窝的。冬季一般在日照时间较长,水底有坎及水草的静水区容易藏鱼。所以冬季钓鱼这些地方应该是不错的钓点。

总之冬季钓鱼影响鱼口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在此就不再细述了。以上所述希望能帮到大家。


野钓秦淮


非常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根据题主的问题,连续三天晴天,温度都在10度以上,这在现在的天气其实是很常见的,虽然冬季或者早春的总体温度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对于连续的晴天来说,如果是在外面钓鱼的话,其实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毕竟阳光照射的地方,都会受到其影响的,下面就这种天气来做一下具体的分析,知己知彼,以及如何解决鱼不吃钩的问题。

一、连续晴天下的水情如何

前段时间,笔者所在的地区,也是有和这一样的天气,连续晴朗了几天,所以我有切身的体会,它和阴天的确不一样,即使是在同一天,阳光直射和照不到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面的温度高

阳光直射下,气温首先受到影响,会在短时间内升高温度,所以我们在室外会感觉到温暖甚至是热,而水温又是通过气温来传导温度的,只是在时间上有所滞后,一般在几个小时左右。但是同样是水温,表层的温度还是最先上升的,不管是同一天还是隔天的温度,都是从上到下升温的。所以,连续晴天的情况下,水面的温度会持续升高,是所有温度中最高的。

2、近岸的水温高

近岸的地方,毕竟水深有限,在连续阳光的照射情况下,上面已经分析了上层水温是最先升高,也是上升最高的,所以在近岸的水域,其水温也是在持续的升高,因为其本身就浅。而鱼对于这种温度的升高是否适应?主要取决于下面一个因素。

3、昼夜水温差大

虽然白天连续晴天,温度也比较适合户外活动,尤其是坐在太阳下钓鱼,有时候太热还会把伞支上,但是到了晚上,就会降到很低的温度,此时水温也就随之下降,这一升一降,昼夜的温差就表现出来了,而鱼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适应时间也是需要的,如此鱼就不愿意开口进食。

4、水体能见度太高

虽说到了早春的时节,但是水体的温度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很低的,所以水体的微生物还没有完全开始恢复生长,那么水质就比较清澈,水体的能见度就比较高。人站在岸边,用手竿钓浅水区的话,肯定是能看到水底的,鱼也不傻,它们也具有趋利避害的意识,所以即使有鱼也因害怕而不敢进食。

小结:二月天,虽然天气可以连续晴朗,但是春寒料峭,水温的上升只是陡升,到了太阳不在的时候还是回到了低温状态,水温是关键,还没有让鱼活跃起来,另外水体能见度太高也为鱼带来了危机感。

二、连续晴天下的鱼情

鱼水之情所要表达的初始意思,就是鱼在水里是需要依靠水的,水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鱼的变现。

1、鱼表现上浮状态

虽然说鱼是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决定了鱼体温度的改变,当水温低的时候,鱼就会适应水温,降低体温,但是鱼还具有趋温性,它也想提高体温,提高自身的活性,来游动去捕食。所以当连续晴天之时,水温是从上面开始变高的,那么鱼就会感知到,游到水的中上层,寻找水温高的地方待着,在我们钓鱼人眼里鱼就会离底上浮,那么作钓的方式就要有所转变。

2、鱼游向深水恒温处

当晴天的时间太长了,在一些水域水太浅或者近岸浅水处的话,水体受气温的影响很大,昼夜温差大,那么水温的温差也大,那么鱼就会比较尴尬了,一来是喜欢浅水高温的地方,但是夜间温度降低,鱼就要躲避浅水,游向深水,如此一来就会不适应,所以时间长了就会待在深水恒温处了。

小结:正是由于鱼离底上浮,鱼不适应温度的快速变化,所以鱼就表现出鱼口轻,鱼口差,甚至是闭口的现象,我们在这种天气情况下作钓的话,鱼获就很难保证,可能还钓不到鱼。

三、解决方法

针对不同的时间,水情和鱼情变现的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作钓方法来应对,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

1、找鱼层钓浮

当刚开始的两天晴天的时候,此时鱼还是找这高温的水层待着的,而此时如果还能适应过来的话,那么就可以寻找鱼层来作钓。根据饵料的比重,采用调高目的方式来钓浮,不断下拉浮漂座来改变作钓的水层。

2、改变调钓方式

如果鱼还是水底的话,比如钓深水区,此时鱼肯定是在底部老实的待着的,但是水温毕竟不高,所以鱼的活性也就不高。那么在作钓时要注意调钓的改变,既不能太灵也不能太顿,太顿大家都知道,鱼是没那个力气去拖动钩饵的,太灵的话,浮漂是一直拉着钩饵的,鱼要是没有打破这个平衡的力量,或者是吸力太小,饵料刚碰到嘴,浮漂就有动作,此时提竿也是不能中鱼的。


3、钓远钓深

对于一直晴天的情况,鱼最终会表现出不适应的,所以纷纷游到远水和深水区,而我们的手竿即使是传统长杆也是够不到的,水草里也是没有鱼的。那么就要使用远投类的鱼竿来作钓了,比如:使用筏竿配合串钩的方式,挂蚯蚓或者红虫都是可以的,还有就是使用矶竿加串钩或者滑漂来钓远钓深,还不失灵敏性,对轻口鱼特别有效。

4、选择好的天气

既然知道连续的晴天时鱼情不好,那么就可以适当转变出钓时间,选择晴天的时候有小降温的天气,或者晴天后的阴天,降温的当天也是不错的,要是昼夜温差小的天气也行。钓鱼不在于这一时半会,选择好的天气就能有好的收获,但是如果想积累钓鱼经验的话,还是要实际去摸索,哪里有困难往哪里上。

最后总结

连续晴天十几度,其实我也实际去感受过的,那天用手竿,用台钓,用传统钓,不管是蚯蚓还是饵料,逗钓不行,窝子发了一天也没鱼。还是远投类的钓法比较给力,筏竿自不必说,有灵敏性,就连海竿这样顿的钓法也是有收获的,其实鱼口还是比较给力的,说明还是方法没用对。

我是大别山小农人,今天有关分享就到这里,迎评论交流,互相借鉴补充!


大别山小农人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钓鱼非常简单,一竿一线一马扎岸边可以钓一天,但是钓鱼却又很复杂,需要面对复杂的水情、鱼情,就比如题主讲到:“水中有鱼但是不咬钩”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鱼不咬钩的问题,但是想要解决就需要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找到原因应该如何解决,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哪些因素会导致鱼不咬钩?

不论是自然水域也好家养塘也罢,导致鱼不咬钩的因素不外乎:饵料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

饵料因素引起的鱼不咬钩

饵料的因素包括饵料的味型、状态、种类三方面,不同的鱼种在觅食性上差异导致它们的觅食习惯彼此相差很大。

1.饵料的味型

常见饵料的味型大致上分为:腥、香、臭、酸等,不同的味型对于鱼的诱食效果也不尽相同,就比如鲶鱼和草鱼两种鱼种,一个肉食性鱼种一个素食性鱼种,如果使用酵香的饵料去钓鲶鱼效果好才怪呢,还有就是一些较为怪异的味型,如同果酸类小药添加剂,天气炎热的时候比较好用如果天气寒冷的时候使用非但没有作用甚至会还有可能导致鱼不敢进窝,更别提咬钩了。

2.饵料的状态

饵料的状态包括软、硬、粘、雾化等,鱼情的变化导致它们吃饵的习惯不同,经常钓黑坑投驴的钓友最能体会这种饵料状态的影响,投驴大都是面对的二水、三水鱼,鱼体大都以滑鱼为主,对饵料的状态特别挑剔甚至会有警惕性,如果使用高雾化的散炮作钓势必会导致滑鱼不敢进窝,反倒是低雾化甚至不雾化的白饵效果更好。

3.饵料的种类

饵料的种类大致分为:荤饵、粉饵、固状饵料三大类,荤饵代表肉食性饵料如:动物肝脏、虾肉、虫饵等,粉饵就是常见的商品饵料,固状饵料则是:玉米、颗粒等。在面对不同的鱼种时如果饵料种类选择错误同样会导致鱼不咬钩,就如同使用玉米钓肉食性的鲶鱼。

环境因素的变化

鱼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的动物,当这种环境的变化超过了它们的适应力时,鱼就会产生厌食性,就如同有晕车反应的人坐车时已经晕天转地了,你给他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会吃一口,那哪些环境变化会导致这种厌食症呢?

1.温度变化

鱼是冷血变温动物,温度的变化过快超过了它们的适应范畴时,就如同初春和秋末两个季节,当温度变化超过十度以上时,就会发现鱼口立马没了,主要原因就是温度变化导致水温变化过快,鱼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开口觅食,在适应的这段时间内鱼几乎不会开口觅食。

2.气压过低

气压虽然是水面之上的一个指数,但它会间接导致水中的容量量高低,当气压过低时鱼就会出现浮头甚至厌食症状,特别是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雷阵雨过后经常会出现水面一层鱼,这就是因为气压低水中溶氧量过低导致的,鱼这段时间就会出现不咬钩情况。

3.水质变化

水质变化代表着鱼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最容易导致它们不咬钩,如夏季多雨时经常会遇到污水倒流进入经常作钓的水域时,就会出现鱼的身体机能变化不能立马适应导致厌食;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在家养塘中,水质过肥时导致水藻富氧化,导致水体溶氧量极速下降,从而产生缺氧间接导致鱼不咬钩。

人为因素导致的鱼不咬钩

当一条河不出鱼时最经常听到人提到一句话:“这条河肯定被电了”,的确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河道里的鱼会出现3-5天长时间闭口,虽然能够看到河道里有鱼但是这个时候的鱼还没有从被电击的过程中适应过来,还有就是撒网、锚鱼等人为因素,导致水中的鱼受惊过渡,从而产生厌食症。

自身因素导致的鱼不咬钩

鱼也会像其他动物一样会生病,一般常见的寄生虫引起、病毒性、传染性疾病都会导致鱼的身体机能下降,导致活性降低的同时也会产生对食物不感兴趣不咬钩。

如果导致鱼不咬钩是因为疾病、人为因素、水质因素导致的,那大家这个时候就可以收拾装备回家了,因为这几种因素导致鱼短时间内不会开口觅食,这种是生理上的厌食反应并不适合继续作钓;而如果是因为饵料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的鱼不咬钩,我们则可以通过相应的调整手段进行应对。

如何调整才能应对不咬钩?

有鱼但是不咬钩的原因上面已经大致罗列清楚,排除人为因素和鱼自身疾病引起的不咬钩不吃饵外,饵料因素和一些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鱼不咬钩均可以通过调整改变进行应对,那应该如何改变和调整呢?

饵料味型的改变

钓鱼是一个有前提条件的户外活动,如果没有条件下的更改饵料只会让鱼更难钓,所以更改饵料的味型也应该有前提条件,就如同在冬季作钓鲫鱼和夏季钓鲫鱼的时候,同样是一种鲫鱼但是味型上却相差很大,夏季谷香、果香的效果更好,而冬季如果使用谷香、果香味型却会是得其反,而腥香味型的饵料会效果显著;除了温度影响的饵料味型变化外,还有就是鱼种不同应该采用不同味型的饵料味型,以鲶鱼和鲢鳙这两种极端味型爱好的鱼种为例,鲢鳙喜好酸、臭,而鲶鱼仅仅喜欢腥。

饵料状态的改变

饵料的状态改变一般多用于应激反应比较严重的滑口鱼、受伤鱼上,因为频繁被钓起、受伤造成这些鱼对饵料的高雾化状态产生芥蒂,看到雾化较高的饵料不敢靠近觅食从而发生不咬钩状况,当面对的是滑口鱼、受伤鱼时饵料的状态应该以高粘度、低雾化、小饵团为主,除了饵料上的针对性调整外,线组的搭配和浮漂调钓也要进行细微调整,抓小口放大口才是针对这种鱼情的有效钓法。

饵料种类的改变

现在是冬季水温低鱼活性差,钓鱼人大都以耐寒性比较强的鲫鱼为目标鱼,这段时期钓鲫鱼就需要注意饵料种类的改变,同样的腥味的粉状饵和虫饵所产生的诱钓效果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就是粉状腥味饵料大都是采用化学添加剂勾兑而成的合成腥味,实质上没有高蛋白高热量的成分,并不能引起活性较差鲫鱼的觅食欲,而天然成分腥的虫饵才是这段时间的正确选择。

作钓水层的改变

温度、气压的变化会导致鱼的生活水层改变,最常见的就是夏季高温天气,早上鱼贴底觅食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压的降低,鱼会逐渐上浮脱离水底而是在半水生活觅食,如果采用钓底方式进行势必会造成有鱼不咬钩的现象,遇到这种鱼情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找鱼层,从下往上逐层搜鱼,直到出现鱼的吃口信号为止。

线组的搭配和调钓

鱼情有好有坏,随着温度、气压、人为因素等多条件的影响,鱼的活性觅食欲望也会不同,口轻的同时遇到线组过粗和调钓过钝,就会发生没有鱼吃钩的假想,其实并不是不吃钩而是吃钩的动作没有在浮漂上体现出来,此时我们应该精细化的减小线组线号,将浮漂调整到更灵的状态,使双钩在水下保持绷直状态,让鱼的吃钩信号传递的更为灵敏。

最后总结

钓鱼并不仅仅是有鱼就会上钩,更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鱼情、水情、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针对性的调整,当有鱼不吃钩的时候不妨参考以上几种常见因素逐个排除,找到导致鱼不吃钩的直接原因针对性的调整改变,有鱼不怕钓不上来。

如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明明就是你858


连续三天温度在十度以上,鱼不开口,是因为早晚温差大,到了午后水的上层温度比较高,水底还是比较冷,鱼儿离地起浮了,此时可以钓滑铅,减速鱼饵的下沉,来钓接口,红虫蚯蚓最好,其次可以钓回水湾或者深浅交界处,钓水草边,或者是微走水的地方,阴面也可以,以我的经验,温差大的天气,钓早晚口是最好的,此时温度虽低,但是水温稳定,鱼口是最好的,熟悉的小水面野河根本不需要打窝,直接钓远钓深,此时鱼儿都在深水的沟坎里,石头边,饵料抛到位就有口。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讨论。


一支独钓黄小峰


很多原因:

1:气压太低鱼不开口。

2:温度太高或则太低也不会开口。你既然现在问那就是现在的温度,应该不是温度的原因。

3:饵料不对路,鱼不太喜欢吃。

4:你不了解鱼的习性,选的位置根本没有鱼。所以不会吃钩。

5:浮漂没调好,很多时候不是鱼不吃钩而是鱼吃钩你看不到,要么你的漂太差劲要么钓的太钝鱼吃钩浮漂不动。

6:也是调漂的问题,你双沟陷进淤泥里,鱼只闻到味道却找不到饵料吃,要调高钓低。

7:饵料状态不好,太硬了!这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绝对的。

8:你分心了,要眼不离漂手不离杆,要有口就抬杆。很多时候你盯着浮漂鱼不吃钩,当你一分神比如抽烟、喝水、扭头、接个电话啥的鱼就会吃钩,你分心了却没看到


十分开心之卡卡


这要看这片水域有没有鱼,有什么鱼,如果这地方鱼稀少或者没鱼,温度再适宜,也没鱼吃钩,

其次,这片水域如果都是中上层鱼,底层鱼少,也不客易吃钩,最关键一条,看水质,如果这片水域水体被污染了,流入一些污水,而且很多,水体环境被破坏了,不要说连续三天,有时半个月都不开口,这时鱼儿命都难保,更不会进食了。


最辛苦的60后


我昨天刚钓过,用商品饵料腥香味加中药小米加蛋奶小药和中药酒适量!水深一开始钓的2米,打频率上鱼两尾后没口,果断换钓位到1米二左右的水深,抽频率后连杆鲫鱼!白条都抽上来了!温度3-16度!建议钓一米到1.5米之间水深!打频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