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历史上的多多


称帝是当时蜀汉方面上下的共同愿望,并不存在报仇这种说法。

这里我想抛一个问题,刘备攻打东吴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这个问题,想必在看了我的回答后,诸位心里会有一个答案的。

看待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问题,我们很多人被《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淆了视听,《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也使很多人固化了认知。

今天我就从人心、军事实力、真正用意几个方面来讲讲他们的故事,旨在为看到这道题的朋友们拓宽思路。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他与曹操、孙权、袁绍、刘表等等人其实无异。都是瞄准了称霸这个既定目标去的。历史上,关羽被杀后,刘备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称帝,很多人心中不解,“他们不是结义兄弟吗?”等等的问题络绎不绝。

一、人心不齐,则泰山难移

其实,历史上没有桃园结义的事,关羽、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也更多是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与夏侯惇、张辽和曹操的关系无异。因此,关羽由于其刚愎自用也好、荆州注定的悲剧也好,失了荆州(并不是大意失荆州,谁来很难守住曹操、孙权的夹攻)。那么当时蜀中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三军用命齐上阵,也是劳民伤财了一阵子。

因此,从人心的角度,无论是原蜀中朝廷的大臣、将军,还是普通的士兵,亦或是百姓,都在经历易主——由刘璋家族多年的统治到刘备的转变。关系着士族大户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着很多元老级官员的家族命运,庶民百姓更需要休养生息。没人愿意再远赴东边,出川去打一场国家级战争。

所以,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刘备、诸葛亮等人甚至对于关羽的贸然进兵,持否定和怨烦的态度,因此也有后续诸如马超、刘封不发兵相救等等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这是后话,我们这里不做过多探讨。

二、军事实力方面

汉中之战,刘备集团要庆幸能让夏侯渊当主帅。西凉宋建祸乱凉州三十余年,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命夏侯渊带兵讨伐宋建,夏侯渊一个月攻破宋建,斩宋建极其丞相以下大小官员,又派张郃率兵平定河关,河西诸羌全部投降,陇右从此平定。曹操称赞说:“宋建为乱三十年,夏侯渊一举平定,如同老虎一样,横行关右,所向无前。用孔子话就是‘我和你们都比不上啊’。”虎步关右称号由此来。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缺乏智谋,在同样少智的西凉,可以纵横驰骋,当初屡战屡胜,曹操告诫他说:“为将应该有害怕的时候,不能只凭借勇气战斗,应该多用智谋,否则只是一个无谋匹夫。”夏侯渊不听,终致身亡。

刘备一方应当庆幸如果没有黄忠阵斩夏侯渊这个亮点,或者是曹操换帅这样的事发生,蜀国是很难在短时间拿下汉中的。因为从军力对比上来讲,蜀国新经历了易主不久,无论是先前刘璋的投降部队,还是刘备从荆州带去的部队,皆是人困马乏,就算是没这么严重,也基本上处于疲惫状态。

汉中之战,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由刘备一方主动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是全面的会战,大小十余场,参战将领光名将就数十员,并不是影视剧里的一场大战就结束了的。

所以,打完汉中会战后,刘备称王,加封百官,调养部队。汉中之战结束同年,关羽出兵樊城,最终于220年兵败被杀,这两件事其实是几乎衔接上的。此时再立刻出兵去长途跋涉为关羽报仇,是十分不现实的。

三、真正用意

这第三点又要回到了汉末诸侯的初衷问题了,他们起兵,绝不是为了个人私情。演义为了加入文学元素,将刘关张的结拜关系神话了,但终究不是儿女私情。刘备除了关羽张飞,更有一个国家要治理,更有文武百官要管理,更有数万将士要训练。不可能为了关羽一个人,就兴师动众。

刘备辗转颠沛了几十年,终于王霸一方了,立刻就要为了兄弟的死,兴兵报仇,我想,恐怕他们不是血缘亲,感情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至于为什么最后又要攻伐东吴?

我以为,攻伐东吴的真正用意,正是以关羽的死为幌子,想要一举吞并东吴,从而实现领土的扩张。与曹操抗衡。但这一切完全违背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愿,也并不符合三足鼎立的事实。所以,当时蜀国对这次战争是很多人持否定态度的,比如赵云。

这就回到了问题本身,为什么第一时间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因为并不存在报仇一事,称帝是举国上下文武百官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权利给跟他打拼了几十年的人拜将封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青史留名。

【戰國君札言】历史终究是历史,不是兄弟情义,也不是儿女情长。很多时候,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一人、两人所左右,纵使他是皇帝、是王。


随手转发是美德,欢迎在下方留下宝贵的评论,我们一起交流历史上那些有趣的事儿~

戰國君


关羽被杀了之后,噩耗传来,刘备是如何表现的呢?

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

刘备虽然是三国影帝,一生酷爱表演,但这一波应该不是表演,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羽是他一生最铁的兄弟,虽然不是一个爹妈生的,但感情胜似同胞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一张床上睡出来的兄弟,你说感情深不深。

“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是刘备的杀手锏,屡试不爽,后来靠此又成功俘获一枚“小鲜肉”诸葛亮,都是好哥们,都是睡出来的感情。

刘备还有一句座右铭,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手足不可断,断了就残废了,衣服无所谓,穿的不舒服丢出去就是了。

这句话虽然引起了女人的口诛笔伐,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收获了无数爷们的“芳心”。

然而,关羽死了之后,刘备哭是哭了,绝食也绝食了,吐血也吐血了,但并没有立即给关羽报仇,而是“不急不躁”地称了帝,过了皇帝瘾,一年之后才给关羽报仇,这是为何呢?


难道皇位胜过兄弟之间的感情吗?

是的!

刘备一生东奔西走,睡了多少兄弟,流了多少眼泪,受了多少罪,逃了多少次命,图个嘛呀?不就图个皇位吗?

后来,刘备占了益州,取了汉中,立即急不可耐地称了汉中王,为下一步称帝提前做了一次热身,然而此时的刘备还不敢称帝,为什么呢?

因为北面还有一个汉献帝,人家才是正统,汉献帝只要一天不下台,那么汉朝就存在一天,假如刘备此时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大家会认为他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刘备不敢。

然而,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继位之后,立即把汉献帝撵下台了,曹丕成为魏国第一任皇帝。


刘备见曹丕称帝了,既生气又高兴,生气是因为曹丕居然敢篡位真不要脸,高兴是因为现在汉献帝下台了,他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刘备称帝之后,改年号为彰武,国号还是汉,虽然后人称之为蜀汉,但那是为了区分东汉和蜀汉,故作如此称谓的,刘备当然不会自称蜀汉,而是自称大汉。

刘备多年以来的夙愿,今朝终于实现了。

虽然当了皇帝,然而统一天下之路依然遥遥无期,估计此时的刘备也看到了这一点,也懈怠了,此时的他年已花甲,没几年活头了,不如当几天皇帝过把瘾吧!

这一年时间里,刘备也没闲着,筹备军粮,打造武器,训练军队,一年之后,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刘备带着七十万大军倾巢出动,去给关羽报仇雪恨去了。

这是一条不归路。


一半秋色


其实关羽死后发生了很多事情,也就是这些事情促使了刘备要先称帝,然后再倾全国之兵为关羽报仇!



公元219年,关羽对曹操发动了“襄樊战役”,战役初期,关羽很快就攻下了襄阳,这时曹操派来了于禁、庞德率七军前来支援,但是天不助曹,下起了大雨,汉水暴涨,于禁,庞德所率七军被汉水所淹,关羽乘船而攻,擒于禁,斩庞德威振华夏,此时关羽的人生到了颠峰时期!


然而不久后,东吴大都督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这样一来,关羽由绝对的优势变成为被前后夹攻,慢慢败迹显象,最后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东吴所擒,最终被斩杀!

那么,关羽死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呢?

按理说关羽死后,刘备肯定会发倾国之兵为这个曾经一个头磕在地上的结义兄弟报仇,但刘备却暂停了这个举动,那是因为:

关羽死后不到一个月,曹操由于头疾发作在洛阳去世,曹操死后,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帝位,自此东汉正式灭亡,曹魏政权崛起,既然东汉亡了,刘备又自称是汉室后裔,此时刘备称帝名正言顺,而建立蜀汉后,既了结了自己称帝的心愿,又能笼络汉朝旧臣人心,一举两得的好事刘备自然不肯放过!



公元222年,刘备举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对东吴发起了夷陵之战,但是却以惨败告终,自己也不幸在白帝城身亡!


唐古看今


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有关关羽死后,刘备的表现,似乎非常平静,只不过是过于平静了,平静地不像是正常人该有的举动。

关羽死了,刘备该不该去找孙权报仇呢?当然是该的。倒不是说为了那莫须有的结义兄弟情,而是因为随着关羽的死,荆州也全部落入了孙权手里。作为刘备集团的老窝,以及实现他们政治理想的策源地,荆州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这意味着蜀汉这边将彻底成为一个割据益州的地方政权,迟早任人宰割。

但是在关羽死后,无论是在他个人的本传还是刘备的传里,都没有提到当时刘备的情绪活动和事务安排。仅仅在刘备称帝活动完成以后,才添了一句没有明确时间前提的话:

(章武元年)六月,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一开始在描写刘备对孙权袭击关羽这一事的态度时,陈寿用的是“忿”,也就是不爽;而在孙权请求和谈时,刘备的态度则是“盛怒”。

很明显,关羽的死是在219年冬,而刘备伐吴则是在221年秋,中间隔了一年半。如果刘备从事发到出兵都一直维持着“盛怒”的状态,那刘备估计早就被自己的内火烧死了。

那么为什么时隔一年多才要发兵呢?个人认为蜀汉还是需要积蓄力量。毕竟在失去荆州后,蜀吴两家的实力实际上是此消彼长的。这一场伐吴战争,对蜀汉来说不啻是赌上国运的一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作一年半的准备是值得的。至于中间的称帝等活动,只不过是恰好应景而已。

而最终使得刘备从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出离愤怒下定决心东征的,还是张飞的死。毕竟砍掉张飞脑袋的家伙们又带着张飞的首级去了东吴。痛失左膀右臂的刘备,把这一切的账都算给了东吴。

因此,即使孙权主动提出和议,他也无法接受,要带着蜀汉的全部家当,去夷陵,走向自己命运的终点。



青言论史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其实如果你读过《三国志》的话,你就会发现,在关于被杀到刘备称帝期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我顺着时间线给大家讲述这段期间的记载,帮助大家理清历史的叙事。

关羽北伐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

五月份,曹操在汉中战败被迫撤离汉中,刘备取得汉中,自称汉中王,随即刘备派遣孟达从秭归向北攻打房陵,杀房陵郡太守蒯祺。又派遣自己的养子刘封带着军队从汉中沿着沔河南下,与孟达回师,一起进攻上庸郡,上庸郡太守申耽投降刘备。备封加申耽为上庸太守,申耽弟弟申仪担任建信将军、封西城太守。至此刘备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东三郡”。蜀汉的版图扩大到了历史的最大。

七月份,刘备自称汉中王,同时关羽发动北伐,进攻曹魏地区的襄阳,樊城。到了八月份,突然降了大雨,汉江水位暴涨,冲出河堤,大水四溢。关羽趁着这个机会大败于禁和庞德,率领军队一举围攻襄阳和樊城,战争一直延续继续,到了十月份,曹操亲自来到洛阳坐镇,陆浑一代的民众孙狼等人作乱,杀死县里的主簿,和关羽遥相呼应。关羽甚至给予孙狼官印和士兵,自许都以南的地方,都呼应关羽,曹操一度绝望想要迁都躲避关羽。但是这在个时候,孙权偷袭南郡,一举攻破南郡的江陵和公安。


十一月份,刘备所统治地区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于是宜都郡的人投降陆逊。同时陆逊进攻蜀将詹晏等人,又攻破秭归当地的拥有士兵的大族,陆逊成功封闭了关羽回撤的后路,最后陆逊屯兵夷陵,守住了三峡峡口。

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擒获关羽和关羽之子关平于章乡,关羽和关平都被斩杀,荆州平定。

此后到了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又或者叫做延康元年,也被称为黄初元年。

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这一年正月曹操病死,此后曹丕继位魏王,相国。紧接着到了七月份孟达造反,刘封被赶出东三郡。此后就是曹丕称帝的行动。到了十一月,曹丕称帝。

到了221年,刘备于当年四月称帝,七月宣布征讨孙权。至此题主所说的关羽之死到刘备称帝完全结束。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关羽被杀之后有接近一年的时间刘备没有作为,但是这段时间里,刘备基本上在处理大事,先是关羽被杀,此后曹操病死曹丕接班,紧接着孟达造反,随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所以刘备也是焦头烂额,需要处理,而且刘备为了征讨孙权花费了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可以说就算是刘备想要立刻为关羽报仇也需要三个月准备一下,不可能立刻就可以去的。


人者仁义也


先登基称帝,后为关羽报仇,这件事要是怪大耳兄刘备,就有点丧良心了。关羽被杀前后,刘备所遭受的一系列打击,那可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关羽张飞几乎同时段遇害,刘备痛失左膀右臂。

  1. 关羽,刘备手下最勇猛的大将,也是刘备最信任的大将。荆州能够托付给关羽,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已经超乎了普通兄弟之间的感情。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

  2. 张飞,刘备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倾家荡产为刘备创业找来了第一桶金。后期在战争中,张飞也堪称神勇,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是刘备集团的三号人物。

集团尚未完成上市准备,二号人物和三号人物都相继被人给杀了,这对刘备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关羽被杀,对刘备造成的伤害,几乎是一万点暴击那么多。关羽本人跟刘备情深义重,关羽所担任的职位又是刘备集团最重要的职位。

荆州是刘备集团的粮仓,也是刘备集团北伐的出口,关羽被杀等于是从刘备嘴里把粮食给抢走了,又从刘备脚下把刘备的路给封死了。

无路可走,无饭可吃的情况下,刘备集团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去走?谁也不清楚这件事,就连诸葛亮此刻也必须要改变战略计划才行。

过去是打算占据荆州和益州,然后从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北伐。而现在荆州丢了,刘备集团只剩下益州这么一个出口,兵甲尚且足够,可粮草却日渐短缺,未来的路在哪里?刘备不知道。

刘封丢失上三郡,刘备集团再受重创。

关羽被杀了以后,聪明的孟达立刻意识到,刘老板这是要倒闭的节奏啊,要是再不给自己找好下家,等到刘老板破产的时候,自己可就卖不出一个好价钱了。

所以孟达早早就收到了曹魏集团的Offer,他也做好了背叛刘备的打算。可是他头顶上还有一个刘封,那可是刘备的大公子,虽然是义子,可名义上也是大公子。

这小子是不可能背叛刘备的,如果刘封提前背叛了刘备,那孟达自己反而卖不出个好价钱。所以趁着刘封没有反应过来,孟达就提前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降了曹魏集团。

投降就算了,他还带着人家过来攻打上三郡,孟达:大伙儿跟我走,这块地界儿我比谁都熟。一股子汉奸的气味就已经飘荡出来了。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三国志》

刘封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刘封是好样的,毕竟是刘备的儿子。就算是被杀了个倾家荡产,他还是认为老爸会再给他5个亿创业。

所以刘封在丢失了上三郡的情况下,自己就跑回来了。他还在那儿傻乎乎地等着下一笔创业资金呢,一杯毒酒就已经送来把他给了结了。

上三郡是连接荆州和益州的重要通道,此刻被曹魏占据以后,刘备若是想要夺取荆州,难度系数再次加大。而且刘封不救关羽,这罪名是铁定要背上了,只有死路一条。

曹操丢给刘备的,居然是一个空汉中。

把镜头往前面拉一拉,在关羽尚未战死之前,其实刘备就已经受到了重创。刘备的新任军师法正,一直在给刘备洗脑:老大,这汉中不拿下来,就好像曹老板派人在你家门口晃悠着,你在益州可睡不好觉啊。

刘备心里一动,是啊睡觉是天下第一大要务,必须要把汉中给拿下来。制定了这么一个战略计划以后,诸葛亮就被刘备冷落了,而法正则睡进了刘老板的热被窝。

为了争夺汉中的控制权,刘备甚至跟孙权签订了带有耻辱性的湘水之盟,把长沙、桂阳和江夏的控制权全都交给了孙权,就是希望保住南郡这么一个北伐的通道,以及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跟曹老板争夺汉中。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国志》

汉中之战打得十分凄惨,曹刘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曹老板这边是全明星阵容都上了,刘备拖家带口,男女老少也都派上了战场,场面一度失控。

曹老板睁眼一看:我擦,老刘这是疯了吧,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都派上来了?这仗不能打了。所以曹老板果断撤军。

曹老板撤军的时候,做了一件缺德的事情,他发现刘备已经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夺取汉中,一定认为汉中物阜民丰。

既如此,那就给老刘一个空汉中吧。曹老板下令,把汉中所有的军民全都撤走,只留下一块空地给刘备。

刘备信心满满地夺取了汉中,正打算放榜安民的时候,进城一看连一只老鼠都没了。曹操这一招实在是太缺德了,刘备含着泪在城内开了一场没有外人的庆功宴。

这一波刘备可是折大本钱了,法正看情况不妙提前嗝儿屁了,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刘备。打下汉中得派人来守吧?就算是空地好歹也是大门口啊。

刘备当时心里极度失望,压根就没指望汉中这块地里能产出金子来,就让魏延去镇守汉中了。

曹丕登基称帝,汉王朝必须要延续下去。

刘备在连续遭受了这一系列的打击以后,其实压根就没有什么心情去谈论称帝的事情了,他有这个实力称帝吗?能够做一个汉中王,那也是他之前在巅峰状态的事情了。

对于称帝,刘备的确是没有这个想法,那么后来刘备为什么要强行称帝呢?那是因为曹丕篡汉称帝了。

汉献帝再没用,那好歹也是大汉王朝的一个象征。只要汉献帝在皇帝的位置上,那就表明大汉朝没有灭亡。我们看电视剧里,一直都是讲建安多少年,这个建安那就是汉献帝的年号,是大汉王朝的年号。

可到了曹丕称帝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人家不用大汉王朝的称呼了,也不用建安这个年号了,等于是从历史上把大汉王朝给抹杀掉了。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

刘备作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那可是大汉王朝正儿八竿子打不着的宗室,他当然义愤填膺地想要恢复汉室江山。

所以这个时候称帝,那也是被曹丕给逼的。要是曹丕不急着称帝,刘备还真的没有任何借口强行登基。

小结:刘备为啥子不先为关羽报仇,再登基称帝呢?

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汉中是空的,荆州、上三郡都给丢了,关羽张飞也都被杀了。在这多重打击之下,你让刘备拿什么去报仇呢?

难道跟东吴打也要男女老少全都上战场吗?当时的刘备集团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到极限了,否则刘备也不会不出兵帮助关羽北伐。

场上留给刘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为了长期生存下去,刘备必须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等到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时候,再为关羽报仇也不迟。

而登基称帝,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就算不登基称帝,刘备也缓不过来立刻为关羽报仇,雄心他是有的,可实力不允许啊!

《三国志》

《三国演义》


江湖小晓生


先来梳理一下时间关系: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夷陵之战;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杀;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征伐东吴,号称为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

由上述可以看出,曹丕称帝半年以后刘备才称帝,关羽被害一年半以后刘备才征伐东吴,而征伐东吴间隔刘备称帝仅三个月。为什么刘备在关羽遇害一年以后才征伐东吴?刘备四月称帝,七月伐吴,又是什么原因使刘备如此心急火燎?

笔者认为:

①刘备攻打东吴需要时间来养精蓄锐;

②刘备用称帝来鼓舞士气;

③“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刘备的征吴的真实目的是荆州。

下面听笔者一一分析。

一、关羽被杀后,各方的反应

(一)东吴,称臣曹魏,加强防御

孙权杀害关羽后,料定刘备会为关羽报仇,及时做了三方面的部署:

① 外交上,称臣曹魏。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孙刘联盟不复存在。孙权为了防止刘备报复,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结盟曹魏。结盟曹魏,无论曹魏集团是否真心,对刘备而言,征伐东吴就要考虑这个孙曹联盟。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伐吴时,派黄权驻江北为镇北将军,防止曹魏出兵。

② 防守上,加强夷陵地区的防护。吕蒙偷袭荆州时,孙权派遣陆逊攻取宜都郡,获得了秭归、枝江、夷道等地。然后陆逊退军夷陵,守住长江峡口,防止刘备蜀中出兵

③ 内政上,减免税租。孙权得到荆州后,立刻减免荆州税租。刘备在荆州实行仁政,孙权兵不血刃取得荆州,短时间内抚平荆州官民,减免税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时代,谁让老百姓吃饱饭,老百姓就拥护谁。

(二)曹魏,曹丕趁机称帝,静观其变

孙权杀害关羽,曹操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处看,孙权袭关羽,解樊襄之围,当初关羽斩庞德,擒于禁,把曹操逼到了迁都的份上。远处看

,孙权杀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这是曹操最想看到的。所以孙权抛来橄榄枝,曹操欣然接受。曹操病逝,曹丕趁孙权、刘备箭在弦上,篡汉称帝。

称帝后的曹丕,静观其变,在朝廷上开始讨论孙权、刘备开战的可能性。《三国志》中有如下一段有趣的记载:

曹丕在朝廷上展开了一场讨论会,讨论刘备是否会出兵东吴。曹丕展开这场讨论会,目的是为了提前研判形势的发展,提前做出相对应的准备。

可见孙权、刘备“鹬蚌相争”时,曹丕已经做好了作“渔翁”的准备。

分析了关羽被害后,东吴、曹魏一系列的反应,刘备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出兵东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孙权、曹操联盟的建立、孙权防线的加固、荆州内政的平稳、北方曹魏的虎视眈眈,这些促使刘备只能养精蓄锐,伺机而发。除此之外,还有刘备本身内部的因素。

二、刘备内部不具备发兵东吴的条件

蜀汉内部也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刘备,总结归纳如下:

(一)经历了汉中之战,刘备集团人困马乏

汉中之战,虽然刘备获胜,不过胜利的过程却十分艰难,以至于到达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若不是曹操主动撤出汉中,汉中之战,胜负难定。况且曹操撤出汉中时,撤走了汉中所有的物资、百姓。所以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不但没捞着任何好处,还伤了自个的筋骨。汉中之战半年后,关羽兵败麦城,这时候刘备即便是给关羽报仇,自个儿的势力也不允许。

(二)关羽兵败麦城,刘备将士士气低落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第一战将被杀,大大打击了刘备集团内部的士气。这一点儿也是曹丕那场讨论会中大臣普遍认为刘备不会出兵的原因。众臣认为蜀汉名将唯一关羽,关羽兵败身亡,国内忧伤,士气低落,近期无法出兵东吴。

《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三)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

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派系关系,分别是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李岩、吴懿为首的东州派;益州本土的益州派。刘备刚取益州不久,需要拉拢东州派打压本地的益州派,扶持东州派制衡荆州派,利用荆州派管束元老派。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刘备需要时间去消化。刘备需要时间去巩固政权,安稳人心。

所以刘备国内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派系斗争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刘备,使刘备不敢贸然出兵。这也决定了刘备在关羽被杀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养精蓄锐。

三、曹丕称帝,使刘备看到了机会

刘备养精蓄锐的过程中,曹丕称帝。这一刻,刘备表面哭啼汉室将亡,内心乐开了花。

一方面,刘备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了,“匡扶汉室”是刘备南征北战的旗帜,只要汉室存在一天,刘备就一天不能称帝。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不仅讨伐曹魏名正言顺,并且刘备作为汉室之后,用“称帝”延续汉室似乎成为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刘备不能立刻称帝。刘备意识到称帝是鼓舞士气最佳手段。刘备等到征伐东吴前再称帝,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并且可以师出有名。这也就是为什么曹丕称帝半年后,刘备才称帝;刘备四月称帝,七月出兵的原因也在这里。

四、 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夺回荆州才是最终目的

从感情上说,相对于关羽,荆州对刘备更重要。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直到拥有的荆州,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作为刘备的发家之地,一直被刘备视为命根子。无论刘备前线如何艰难,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第一猛将,始终防守荆州,可见荆州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

从战略上说,没有荆州的益州就像一个被人系住口的袋子。川蜀之地,易守难攻。优点,别人不易进来;缺点,自己也难以出去。

刘备要想出蜀地,一条路走秦川,出祁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姜维用整个后三国时代证明了此路的艰难!另一条路走荆州。如果把川蜀比作一条袋子,那么荆州就相当于这条袋子的出口。孙权偷袭荆州,相当于把这个袋子口给系上了。所以刘备对荆州势在必得,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而已。

总结

刘备征伐东吴是迟早的事,目的在于荆州,“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刘备即利用曹丕篡汉来称帝,有巧妙的利用称帝鼓舞士气,征伐东吴。

参考:《三国志》


妙眼看历史


刘备与关羽关系未必如小说中的那般铁,有两个证据:

一是关羽死后刘备未给项羽加谥号,这是很反常的,直到若干年后刘禅才给关羽补了个壮缪的谥号,武而不遂曰壮,缪则指关羽犯有大错,大致指丢了荆州基地。对比张飞的谥号桓侯,桓是威武的意思,可见不仅刘备对关羽评价不高,整个蜀汉集团对关羽评价都不高。

二是关羽发起樊城战役时,刘备并未在西线策应,事败时也未派兵支援,关羽可能是自作主张发起樊城战役。关羽总领荆州,实力几乎和刘备亲掌的益州不相上下,对于刘备来说,关羽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也说不定。

所以关羽死后,刘备仍与东吴维持联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至于为何后来又进攻东吴,笔者认为纯属战略讹诈,魏国一家独大,吴蜀只能报团才能存活,对于实力居第二位的东吴更是如此,团结蜀汉的愿望更迫切,如蜀汉提出一定要求,为避免两败俱伤都为曹魏所灭,东吴也只能满足。

所以,刘备的真正目的在于勒索东吴,想要荆州西部几个郡,这也能解释刘备在到达夷陵后就不进取了,其实在等东吴给条件,他也不可能真和东吴拼命,最后双双被灭。至于为什么几年才再动手,因为那时曹丕篡位,汉献帝退位,东吴向曹丕称臣,刘备有了大义的名分了,可以趁机勒索一笔。这其实也是蜀汉在荆州占据优势时,东吴可以放心偷袭关羽而不用担心会和刘备彻底翻脸的原因所在。

当然,最后东吴是采取教训刘备一顿的策略,需要说明的是,夷陵之战仅仅是击溃战,双方实力并未大损,东吴也未进行追击,以便为后来联盟埋下伏笔。

说到底,其实就是强,次强,弱三者之间的博弈。次强必须联合弱者才有机会对抗最强的一方,而最弱的一方跟哪个大哥混倒不是那么重要,这就给了弱者勒索次强的砝码。关羽因素其实倒不是那么重要,毕竟刘备和孙权都是成熟的政治玩家。


龙马人文历史


公元219年12月,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大将马忠伏击被俘,关羽拒不降吴,最终孙权下令将关羽父子斩首。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位,废汉建魏,于洛阳称帝。公元221年5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公元221年6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从以上事件时间上看,关羽被害一年半后,刘备称帝,接着发兵攻击东吴,为关羽复仇。

刘备先称帝后发兵为关羽复仇,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关羽遇害时,刘备还在汉中收尾;其二、曹丕已经称帝,刘备不能落人于后,先建国称帝可以收笼天下人心,以免人心叛汉思魏;其三、刘备伐东吴需要准备时间。基于上述三个原因,刘备只能先称帝,再发兵为关羽复仇,如果准备不充分,就发兵击东吴,显然会得不偿失。

关羽被东吴斩首后,首级传送至洛阳曹操处,很明显孙权是想让曹操承担一部分杀害关羽的责任。毕竟关羽兵败,是因为曹孙联合攻击关羽,当时魏军正面攻击关羽,吴军背后偷袭关羽。曹操以侯爵之礼厚葬关羽,从而将刘备的怒火引向东吴。刘备除了想为关羽复仇外,还想开疆拓土,北击曹魏力有不及,南伐东吴则势在必得。因此刘备准备充分后,倾全国之军伐吴,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

身为帝王就要有一颗帝王的心,为兄弟复仇和建国称帝两事,谁急谁缓,谁轻谁重,刘备考虑得很清楚。只有先建国称帝,才能收笼天下民心,才能搞赏手下将士,才能名正言顺讨伐诸侯。曹魏强大,孙吴弱小,向曹魏复仇力有不及,向孙吴复仇则志在必得: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兼并孙吴领土,再以蜀、吴之力伐魏,则统一天下可也。刘备先称帝,后复仇,其实是公私兼顾,一石二鸟,只不过最终兵败。


大秦铁鹰剑士


刘备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原本即刻起兵伐吴,奈当时形势是魏、吴正在结盟,孙权屈膝向曹操称臣,并向曹操劝进。当时形势不利于伐吴,加上众人劝阻,刘备自然应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当此之时,曹丕篡汉,献帝被废传到成都,传承汉统,号令天下,不绝汉祚成为了头等大事。在众人的劝进下,刘备继位续了汉统,使炎刘不灭,汉旗不倒,以图恢复。即位后刘备准备起兵伐吴,众臣俱柬,更有赵云开明宗义,分析伐吴非时,乃下下之策,力阻用兵。怎奈刘备拒听,才惹来夷陵之败。如按诸葛亮之说,待魏、吴有隙再去伐吴,断不致大伤蜀汉元气,沦为弱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