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经济未来下沉趋势,顺势谋智,打造县域新型智慧城市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综合性的基本单元,是强县富民的基本支撑。县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域,是实践“五位一体发展”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础平台。新时代下随着县域不断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从实际出发,顺势谋智,推动县域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当其时,也是我国当前及未来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涵盖技术创新、应用普及、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将城市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十九大以来,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也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了发展条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因此县域要抓住当前的契机,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构建智慧社会贡献力量。

(欢迎关注:山人堂,收获最新财经报告、未来经济变局和思维奇点升级)


(原创)中国经济未来下沉趋势,顺势谋智,打造县域新型智慧城市


一、大数据发展迅速,为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奠基

为保障城市运转的安全高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存储与分析,并使用智能感知、分布式存储、数据挖掘、实时动态可视化等大数据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过20多年信息基础设施的铺设和信息技术的积淀,当前,我国大数据蓬勃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一是汇集海量信息,加速资源整合应用。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治理的统一标准,提高数据管理效率,通过统一标准,避免数据混乱冲突、一数多源等问题,通过集中处理,延长数据的“有效期”,快速挖掘出多角度的数据属性以供分析。二是大数据挖掘潜在价值,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通过挖掘政务和行业数据价值,推动业务、数据和信息技术融合,便利应用开发,动态的了解市民需求,及时做出决策。在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三

是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据工信部数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占当年GDP比重3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贡献率同比提升12.9个百分点,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增长较快,信息消费、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数字贸易等需求活力不断释放,助力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


二、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场潜力巨大。在2019年7月发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在智慧城市的摸索道路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第二,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加大。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2017-2018年,国家颁发一系列政策鼓励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如在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六个重点任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

第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地方转型实践案例不断涌现。截止2018年11月底,我国超过500个城市正在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电子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等概念层出不穷,给城市发展带来极大改变,同时塑造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型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但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苗头过热,建设资金不足。在我国城镇化初期,各地主要依赖土地财政为主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在下降,再加上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贪大求全的现象,单纯的依靠财力不足的政府来建设智慧城市,可能会出现难以为继,甚至烂尾的问题。第二,信息孤岛广泛存在,互联互通的难度不容小觑。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各单位、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程度不足,信息共享难度较大。

第三,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平台建设反哺智慧城市建设。然而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尚未成熟,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一些城市规划和工程由外企承担,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县域对安全经验的匮乏,也将增加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脆弱性。

三、 立足现实,循序渐进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处于从中心城市、地市城市向县级城市下沉阶段,县级城市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应统筹考虑地方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善财力保障机制,以大数据信息综合信息平台和新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以数字经济与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避免或者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平稳推进。

一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概念范围极广,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义,简单的说,凡是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创新理论应用到城市建设、管理和维护的信息化高级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智慧城市,覆盖范围广,资金需求大。若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理性的整体规划,极有可能导致项目盲目贪大求全,无效建设和资源浪费。PPP模式可以高效整合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布局、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绩效考核、费用支付等各个环节,能有效抑制盲目的投资冲动,合理确定建设运营内容。同时没针对政府难以覆盖全部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问题,采用PPP模式能有效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有力提升项目供给效率和水平。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财政部PPP项目库关于智慧城市的项目有43个,资金达306.78亿元。

二是打破“信息孤岛”,推进信息、数据共享。目前,智慧城市项目一方面囿于技术屏障,另一方面受制于利益分割,未能充分实现数据融合和信息共享,使得各项目彼此分散、相互孤立,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在县域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或者外包服务打破技术屏障;其次应建立高位协调的领导机构,同时抽取各部门人员组成智慧城市建设委员会,平衡部门利益,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数据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信息融合和共享。

三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建设智慧城市,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智能信息系统,当智能信息系统覆盖城市的市民、政府、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时,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泄露,对城市的治理甚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首先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尤其在将智慧城市的子项目进行外包时,全方位审核生产商的资质,签订保密协议,对于信息的所有权清晰的划分。其次,吸引高技术人才构建信息维护团队,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有序的运转。同时,在智慧城市治理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信息安全与信息透明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