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危機:活在當下,才是最大的虛度年華

最近身邊朋友不時聊起職場的35歲現象,年輕的說要爭取40歲前賺夠退休,年紀大些了才會說”社會太浮躁“,每個年齡段的KPI沒達到都好像接下來的生活就只有混了。

儘管國家已出臺法規明令不得在招聘中問及女性婚育狀況,但很多公司還是堂而皇之地指明只要男性。生為女人,30歲前要免於”淪為“剩女,35前最好生完二胎而且免於”淪為“”與社會脫節“的全職太太,而之後的餘生就只有努力不”淪為“黃臉婆、棄婦了。

對於男人來說也更不簡單。83年生人的前創業明星茅侃侃在35歲前選擇了開煤氣自殺。Majoy的茅侃侃、泡泡網的李想、康盛創想的戴志康、Mysee的高燃,曾是十多年前最炙手可熱的創業偶像。白手起家的茅侃侃23歲就身家6000萬了,那是2005年,北京市裡的房價還沒到每平米1萬元。


35歲危機:活在當下,才是最大的虛度年華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越來越佛系地不想結婚生孩子了,我覺得是社會對於折騰的包容度降低了,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難免不焦慮。只不過年輕時的焦慮可以放飛自我地恣意發洩,而中年人(感覺父母退休、子女待哺的就算是中年人了吧)的焦慮卻是沒無處傾訴而只有不停奔跑的,因為周邊都是要依靠你的人。


很喜歡看動物世界,雖然真實到殘酷,但就像《走出非洲》裡浪子Denis說的,動物的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般的專注投入。他們活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除了基於習性地遷徙繁衍外,每一天都是嶄新地拼命生存,同時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最終葬身於食物鏈。

35歲危機:活在當下,才是最大的虛度年華

動物的生命軌跡遵循自然法則,多思無益。可對於人來說,活在當下,卻是最可怕的虛度年華。

職場上從來不缺勤懇用功者,在拖家帶口的年紀,遭遇平臺甚至整個行業都沒了的危機。而中年以後,你甚至沒處再找別人來對你負責了。

這時候的焦慮,最現實的是下個月的房貸、孩子的學費和補習班錢、父母乃至自己的醫療和養老等等,你有多少存款夠一家子坐吃山空。

《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先後在”911“事件和次貸危機中,猶如中了彩票般地狂賺一筆又一筆。他那從重大罕見的小概率事件中獲利的投資理念,可追溯自從黎巴嫩戰亂中逃難到美國的童年經歷,索羅斯也是二戰中逃亡於納粹恐怖的匈牙利難民。相比之下,我們這個時代可能遭遇的職場動盪真的不算什麼。

出身名門而在戰亂中一無所有的納西姆專門寫了《反脆弱》一書,討論如何提高反脆弱性,讓小概率惡性事件的發生使你獲益。最基本的就是像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一樣,習慣於極簡的生活,這樣哪怕你在外部世界衝擊下遭遇了經濟危機,也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具備足夠的韌勁兒。斯多葛學派的理論而今在硅谷的億萬富翁中也很盛行,比如twitter創始人Jack Dorsey就推崇“苦行僧式”的生活:工作日每天只吃一餐,週末完全斷食,每天堅持步行5英里(超過8公里)上班。這些真正30多歲就名利雙收可以退休的精英也不快樂,感覺人生失去了奮鬥目標,需要藉助於斯多葛式的節制,讓自己更加專注、敏銳,更真切享受到他們已經過分富足的生活。可見無論有錢沒錢,剋制才是長久幸福感的保障,當然也要未雨綢繆地學習理財逐步構築現實中的安全感。


解決了眼下的問題,更加折磨人的焦慮其實是沒有方向,看不到希望。在非洲旅行時,常在老城區看到壯年男子神情萎靡地靠在牆角,好奇他們為什麼不找點事情做,就像現在讀到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歷史,也很難想象高失業率下一些家庭真的會餓死人,那種無能為力才是最具殺傷力的。

職場中所謂的溫水煮青蛙,也是在當下所從事的工作中找不到提升的空間,甚至看不到光明的前景,說白了就是拿份工資過日子。以五年為限,如果長期原地踏步,內心會越來越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年輕人超越和取代。有點不恰當的比喻,《藝妓回憶錄》裡章子怡取代鞏俐成為頭牌時,看著鞏俐落寞離開的背影,心裡也會升起”那恐怕會是將來的我“的悲涼。

35歲危機:活在當下,才是最大的虛度年華

35歲危機:活在當下,才是最大的虛度年華

35歲危機:活在當下,才是最大的虛度年華


雖然人的生理機能就像動物一樣尊重自然規劃,就像長個兒和生孩子都確實有最佳的黃金時期;但人的生命價值早就超越了動物的生存和繁衍,而人類社會之複雜變化又何止天氣和天敵的挑戰。為什麼說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虛度年華,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

事實上,激發我寫下這個話題的還是投資實踐。就像急診室中的醫生早就習慣面對死亡,合格的交易者很少一驚一乍的性格,除非你是來找刺激的賭徒,那可以去24小時金錢永不眠的外匯或者比特幣市場。如果盯著行情不放,像是拿著放大鏡般不敢錯過任何細枝末節的波動,任一個正常人都難免看起來像個喜怒無常的神經病一樣,緊張疲憊地頻繁交易,卻因為距離市場太近,缺乏方向感地沒有計劃,沒有應對,自然對於未來沒有安全感。相反,如果你對近期走勢有判斷,而且對於判斷對和判斷錯都做好了兩手準備的應對計劃,那麼即便出現了短期虧損,也能接受這是要實現盈利的必須試錯成本。所以,面對眼下挫折能穩住心態,最關鍵還是對未來發展有方向感,而且能有兩手準備的應對。


可通往未來的方向又在哪裡呢?全世界各個流派的買方賣方都希望能像透過水晶球般找到未來最有發展的賽道,但褚時健70多歲出獄後種橙子,也並非什麼炙手可熱的領域,而他內心所堅定的方向感,是曾經的菸草大王無論經歷怎樣的過往,不管多大年紀之後的日子,都要活出個人價值感。我始終認為,職業發展的長遠方向,正是你最能獲得價值感的所在,而所謂的兩手準備,就是哪怕你沒能成為這個領域首屈一指的大拿,仍會給朝著這個方向不懈追求探索的自己點讚的那份驕傲。這種方向感,其實就是你內心,自己給自己的,相信相信的力量!衝破眼下的困境,一定要有眺望遠方的樂觀甚至捨棄眼前利益的胸懷。


最後總結一下,焦慮往往源自眼前的困窘和長期的迷茫。在做好理財的基礎上,不陷入物慾追求的簡單生活方式能讓人面對小概率惡性事件也保有堅韌的反脆弱性,以及精神上更富足的幸福和安全感。不能活在當下,是情緒和決策都不能單純基於眼下一時的得失,換句話說,有方向性地延遲滿足感!

當然,活在當下也是有可用武之地的。只關乎”當下“其實是提升專注力的心法,冥想就是鍛鍊的方式之一,旅行也是放下諸多短期焦慮的雜念、更專注於長遠大方向的好辦法。大道至簡,關鍵還是真懂會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