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洗一次碗给20元,拖一次地给10元,倒一次垃圾给5元,你赞成这种奖励吗?

小麦妈妈


我不赞成这种奖励。

从两个方面聊一聊我的看法:

一是想聊一聊家庭。家庭是什么?家庭就是家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地方。毫无疑问,一个和睦的家庭对于家庭中所有的成员来说,是他们成功的底气,失败的港湾。

如何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做家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有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展现自己影响力、提升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力的欲望和动机。

我儿子从3岁左右的时候,会安排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在家长的看护下切苹果,做饭的时候帮忙摘豆角,周末打扫卫生时邀请他打扫他自己的小厨房等等。现在4岁了,已经可以熟练地帮奶奶擀饺子,每天晚上洗完脚会主动拿拖布拖掉滴露在地上的水等等。

所以,我觉得作为家长来说,可以时时想想,我现在做的家务孩子能帮上忙吗?尽可能安排一些他们能做到的事情。

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掌控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家庭”、“家人”的含义。

二是想聊一聊自驱力。作为家长来说,很多时候物质激励可能已经成为我们下意识的选择。我理解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时的焦虑心理,也理解他们希望通过物质激励手段之后,得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通过物质激励,往往会适得其反。

曾经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一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激励任何人做任何事?作为一个社会人,包括我在内,可能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金钱激励。但是书中用真实的例子狠狠反驳了我的直觉。来自于金钱的激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重要。就像书中说到的那样,“谁愿意干一件没有报酬的工作呢?”

那促使我们做出选择的究竟是什么呢?书中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当我们做出某种行动时,不是受到物质驱使,而是受到内在乐趣和意义驱使。但有时内部动机可能没有办法支持我们走到最终的成功之路,这就需要外部动机共同作用,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来自学校、家庭对孩子自主性、能力、关联性的支持,能够激发孩子心中的真正动力。

但是,无论是内部动机,或是外部动机,都不是物质激励能够给到的。

具体到做家务,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定想要积极参与,只不过这种欲望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被熄灭了。所以对于家长来说,重新激发孩子燃起这种欲望肯定会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的手段,经常性邀请孩子参加到这个过程中,相信时间的力量。

以上是我的答复,希望可以起到一点帮助。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