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年的读书量大概在几本?请推荐1到3本给我吧?

在水一方乐居一隅



读书是要看目的的,是为了娱乐消遣,还是为了提升效率,还是为了开拓心智,还是为了培养情操等等。


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对于当下感兴趣的书主题也会不同。


这里就写两本我逢人就推荐,反反复复念叨,甚至让耳朵听出老茧的两本书。因为对我帮助确实很大,所以也推荐给更多的有缘人。


01 第一本: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



关于这本书我写了好多文章。但是依然要强烈推荐。


因为推荐的次数和频率不够多,不足以彰显这本书的重要性。


与一本书的机缘,最重要的是一个缘起:你为什么要读一本书?


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读书虽然不错,但是也不能饥不择食的乱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成长过程中都是从读小说开始的。我记得我最早开始对阅读比较感兴趣,是看了一本杂志《小说月报》,里面写了很多中短篇的小说,觉得特别有意思。尤其是里面是很多现代人的故事。


但是接触到《遥远的救世主》则不同,它通过塑造丁元英的角色,提供了一种人生境界的可能性。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大师,而是世俗意义下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超越了世俗意义上的金钱和名利。


一本好的小说应该是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再翻开看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感悟。对于不同角色,其选择背后的逻辑能更加理解。


而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我每年都会抽一段时间出来,再读一遍。在现实中会不断发现其各种各样的影子,甚至在一些新闻里依然能够看到。足可见作者的功力之深。


02 第二本:《超越智商》


这是一本半学术性质的书。是世界顶级的认知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的著作。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


虽然之前也写过很多次,但是这次从另一个维度说一下。


就是《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我读了很多年,确实也有些感悟。但是总觉得有些别扭,这些零散的点没有被串成一条主逻辑线。比如,丁元英这个角色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虽然也看过不同的人的解读,但是都不够让我满意。


一直到开始接触一些专业的学术书籍,才慢慢体会到自己原来的缺陷在哪里。


就是经验的限制性。


每个人都会积累一堆各种各样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有效的。但是会在一些变量下失效。比如,经常会被举的例子,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里只有白天鹅,他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白天鹅。实际上,这个地球上还有黑天鹅。


这就是归纳法,也就是个人经验的弊端。不到失败的时候,你不了解其经验的应用边界在哪里。


而学术书籍则有很大的不同,其经过非常严苛的学术体系,知识的可信性和可用性上比个人的经验要深很多。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有新的知识更新了,你就可以一起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到自己犯错失败才知道。


《超越智商》这本书就是讲一个人的大脑是如何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其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什么。


相当于解释了丁元英这样的人,是怎么做到这么厉害的。也解释了为什么乐圣的林雨峰会犯错。


总结:


读书要看目的,是为了你而服务的。


推荐两本书:


一本是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讲述了一个世俗化世界中,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境界。


另一本是半学术性质的书《超越智商》,从学术的角度讲,怎么才算是一个聪明人,而为什么有些聪明人会犯错。



PS:关于这个主题,我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欢迎关注,查看。


李撒欢


以前的我,爱买书,爱读书,偶尔写些东西。现在的我,几乎不买书,仍然爱读书,时常写一些东西。

以前买书,读书,书籍更偏向文学类一点。一本一本的故事,一本一本的小说,一本一本的散文,就这样读过去,读过去。有了自己的感受,触动了自己的心,偶尔会写一些。

现在几乎不再买书。不买书不代表不读书。这个转变源于自己的一次经历。2014年,我参加了一个论语一百的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论语诵读100遍。当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论语的诵读上,感到自己进步非常大,心情非常的愉悦,收获也非常大。说的夸张一点,比自己大学4年所有的收获都要。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读书的方式。

这种改变首先源于书籍的选择。以前都是看到什么,买什么,买到什么,读什么,书籍的选择非常凌乱,没有系统性,书籍的质量总体来说很一般。但在经过论语100诵读活动之后,我深切的认识到,只有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诵读的书,而且要有上百遍甚至几百遍的诵读。



后来因为教学的需要,阅读一些语文教学方面的书,我忽然发现,像吕叔湘,朱自清,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有很深造诣的大家,他们对于语言学习都强调了反复诵读经典,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诵读经典的信心。


当然反复诵读经典,并不排除在经典之外阅读一些其他门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对于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眼界非常有好处。

因此我给的建议是,在坚持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去涉猎其他门类的书籍,至于具体的书目,经典诵读要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读一读。其他门类的阅读上,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把每一科,每个门类基本的书籍选上一两本,认真读一读。


或曰天下


我读了一辈子书,成天和书打交道,不知不觉到了古稀之年。回头一看读的书可以用车拉。年轻的时候去图书馆读,依仗是图书馆义务管理员,可以一次多借几本回家读,没用半年的功夫读了上百本书。从儿童文学到中国古典名著,后耒又涉猎了外国名著。几乎读得近乎疯狂。虽然经历文化大革命读书有些影响,图书馆关闭,新华书店也鲜有文艺书籍。我就千方百计打进内部书籍发行部买了不少内部发行书。象《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回忆与思考》,《第三帝国的兴亡》,还有《文史资料》等等,满足了我读书的欲望。现在看耒能真正读下去书的时光是在结婚前。每一年能读一百多本书。读书促使我买书,如今我己有了一万多本书,每天虽然坐在自己的小图书室里读书的时间少了许多,却能瞅见我曾一本本搬回来的书,享受着无比的满足与快乐!要让我推荐的书简直太多了,要说二,三本,我就把我最近新读和重读的书推荐给各位吧!李微漪的《让我陪你重返狼群》,林志浩的《鲁迅传》,白落梅的《浮生六记》。


孙举海sunjuhai


工作之后,我常以工作忙为由,很少看书。现在网络发达,人人不离手机,看实体书很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年,我觉得太没有意思了,不能为了生活而生活,于是捡起了忘记了多年的爱好——写作。

我重新开始写作之后,发现以前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比如:语句、标点符号、写作方法等。完全不懂写作方法,当然写不出东西。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自己需要学习。于是,我放下手机,购买实体书。从最基础的语文教科书,到名家小说散文。

现在,我一年大概要读二十本名家小说散文。虽然不多,但是我都是精读,并写读后感,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文笔渐渐好了起来,写作的稿件也在各大报刊开了花。这样,我的人生不再单调,而且变得非常精彩。

我完全沉迷书中,在书海中畅游。

如果要我推荐三本书的话,第一本与写作有关,叫《成为作家》,书中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作家是可以培养的,给了初学写作,或者在写作路上迷茫的人,一剂强心剂。

第二本书的话,我推荐《平凡的世界》。路遥燃烧生命泣血写出的大作,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三本书的话,我推荐新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现在网络发达,鸡汤遍地。如果我们天天喝鸡汤,难免疲劳。李娟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困苦压不倒心胸开阔的人。

如果大家觉得我推荐的好,欢迎关注探讨。


悦读小站


我一年读书量有限,三五本差不多了,反正去年一年读了五本书,那我就着重介绍一下我读的其中一本,当然了是名著,我比较喜欢名著,买书我也买名著,其他的小作家我基本很少买,我一般也是买耳熟能详的作家写的书!

比如老舍先生,周树人先生,沈从文老先生,谢婉莹先生的,林清玄先生的,金庸老先生,古龙先生的,徐志摩先生的,余秋雨先生的,于丹老师的,冯骥才先生的,黄仁宇先生的,

这些都是我知道的,当然了一些外国的名著也看,但是看的数量就少多了,毕竟文化差异的存在,造就了文化的隔阂,要想看他们的文学必须要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所以我就看看我们的文学就好了。

说一本书是说,冯骥才先生搜集的人物的传奇,天津卫的俗世里面行走着一些奇人异士,通过这些一件件的小事情,或者说奇闻来告诉我们一个世间道理,就像伊索寓言故事一样,能够把人代入情景之内,使人动容!《俗世奇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相魄


大概100到200之间,经济哲学历史心理物理什么都看。讲一讲怎么培养读书习惯以及一些书籍推荐。


培养习惯

一开始一定要从你感兴趣的类型看起,小说,诗歌,历史什么都行,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初期一定要先坚持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时间久一点也没关系,可能你一两个月才终于看完,但没有关系的,你是为了培养习惯,后面习惯养成了,速度和效率自然会提升起来的。



不要害怕别人说:你怎么在看这种书。你是你自己,你要按照你的兴趣去培养你自己。梁文道一直被问起为什么要读书以及读书的意义,有时候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有一次在香港书展看到一位孕妇正在翻阅育儿书籍,他当时就觉得很感动:长久以来我们一直争论读书的意义和目的,可只要那本书在当下能解决你的问题,那就足够了。


一定要从你感兴趣的入手,或者是容易读的,这方面我推荐《鞋狗》、《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人类简史》、《蒙田随笔集》、《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顺便推荐下梁文道的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



书籍推荐

所以,对小说感兴趣,可以去看《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局外人》、《在路上》、《乡下人的悲歌》,对股市和投资感兴趣可以看看《穷查理宝典》、《滚雪球》、《富爸爸穷爸爸》,对历史感兴趣去就看看《明朝那些事》、《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看看《鞋狗》、《从文自传》、《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对心理学感兴趣就看看《社会动物》、,对美学感兴趣就看看《世界美术名作20讲》、对商科感兴趣,可以看看《情感驱动》、《超市里的原始人》、《大杯咖啡经济学》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看书的话,顺便推荐一本毛姆的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还有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从别人的眼里看看阅读世界是怎么样的,不也很快乐吗?


读书不能看数量,如果你只盯着数字,那么你得到的也只是数字。


巴黎咸鱼日志


每天读书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偶尔看得入迷四五个小时也是有的,主要是文学小说,同时也有传记,随笔,影评集等。

因为不仅要放松,看情节,还要学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笔,同时边看边做笔记,所以看的比较慢,大概一周才能看完一本,一年52周,所以一年的读书量在50本上下。

看的书算是多且杂,因此也有朋友要我推荐书单。一般在这个时候,都要先问问朋友要看什么样的,毕竟每个人对于书的口味不同,看书的目的也不同。

像题目中这样的,没啥背景介绍,直接要书单的,那我只能凭着一般的喜好,推荐这么几本了:

三体

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扛鼎之作,有人说刘慈欣和《三体》以一人一书之力把中国科幻拉到了世界顶级水平,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算太过分。毕竟《三体》小说可是得过科幻界的最高奖项克拉克奖,连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粉丝。

《三体》以其宏大的世界观,超前的设定,以及层出不穷的金点子,成为了中国科幻史上的一座丰碑。

棋王

准确地来说,应该是阿城的“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不过因为在三王中“棋王”的名气最大,而且“三王”的篇幅都不长,加一起也不到8万字,所以如果买书的话,经常就是一本“棋王”,包括这三个故事。

阿城的文字,初看起来简单平实,却是极为准确,其对于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高深,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之处。

人生的智慧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提到哲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高深”,因此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想去读。

对于这本书,大可不必。因为《人生的智慧》基本不涉及高深的哲学思想,而是叔本华由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出发,总结出的如何成长,如何识人,如何获得幸福的经验。作为一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智者,叔本华的“鸡汤”,可是比路边摊的成功学要级别高多了。


以上就是我要推荐的3本书籍,都是名家之作,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已经证明过品质的。无论是放松休闲,还是想学习知识,抑或是要打点鸡血,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王小民的吐槽


读书的数量与实用。

那是77年我读高一,恰逢学校解散,原因是高中部人数太多,由原中学老师代教,到现在我都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突然解散到别的学校就读,但也发了高中未毕业证,这个证明起到你读过高中的作用,但未学业完成。转其它地方或学校,家庭起码要负得起学费,虽然费用不高,很多人都回家种田种地,帮父母减轻负担压力,我就是其中一个,六兄妹读书,上面三个都停学,只让脚下三个就读,想读也没有条件,在家帮父母,但也常想,读书改变自我,这个愿望失败,82年入伍当兵,第二年大哥找来了高中初中课本,照我自学复考军校,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参加复考,只因填错志愿,名落孙山收场。后来在连队与团里新闻报道班专业学习,写些连队的事和先进事迹,刚搞新闻投稿命中率很低,经长时间磨炼也慢慢在发表“豆腐块”文章,由于读书未考上大学,使自己坚信,付出总有收获,学到的知识,在日后一定会起作。

以前,我看过很多书,连有时都想不起书名,象小说一类的,一年内虽未误自己的本职工作,十本八本有余,但读这些书真正的作用是什么,我问自己,你是搞写作还是将读书当作消谴,或装饰自己,不!我在这样思考之后,将读书作为一个爱好,将空闲时间利用起来阅读,在允许的情况下,写一段自己学到的,读到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使之生活更加轻松,忙里偷闲。读书的目的不就是学习掌握、应用、灵活、消化转变吗?在你掌握方法技巧后,不是轻巧吗?

又是两年过去,从去年下半年开,(在有篇文章谈到)专攻九年义务教育课文,以语文为主。学习一篇课文,光靠读是不行的,还得将层层语意划分段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对自己有那些启发,受到哪些教育。举个例子吧,就拿读书来说:有些人读书走上犯罪道路,同样的老师教育,这就与他平时的习惯和环境造成。真正理解读书,人心向上;而不是读书而达到某种目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情况,说明书读好了,会起到先导作用,而你想从中谋处自己的位置和欲望,往往摔得很惨,事实是这样,偏偏有。我近来在想,每天看一课书,先阅读一次,二次再分段落,掌握课文的脉络后,看作者对文中的论点,加以用事实举例证明,每段的含义,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所以,学能巩固加深印象,了解其它课文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课本书全面

我在看有篇文章的结尾,假如我从新读书,我不会力图为自己谋幸福,好像这就是人生惟一目的;与之相反,我要更努力为他人谋幸福。

我不会去看那么多厚书,暂将这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完成后,再去完成大学课本,书籍太多,也顾不上,只有渐渐渐地学,付出总有收获。至于推荐书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如何高效学习》,《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自控力》。就这样吧,学行爱行,你会发现很多东西自己不了解,现在才知道,为时不晚,只要肯学,滴水能穿石。


欧绍永


关于读书,现在已经成为我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我是从去年开始大量读书的,去年读了有30本左右,今年计划读完50本书。

说实话,读过书之后整个人的状态是非常好的,看问题也会逐渐的成熟起来,有几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1、《逻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本书是由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创作的,志在缓解当代年轻人成长时的焦虑,鼓励年轻人多角度思考问题,换个姿势向前奔跑,活出自由主义的人生。这本书很值得对自己有要求的人看,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2、《南怀瑾的人生哲学》,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故事,讲述了人生大得大失间的成败智慧。字字珠玑,意蕴无穷。不知不觉间,让读者沉浸在国学大师思想的汪洋中,顿时渡光浮动,光华闪现,无价的瑰宝呈现在你我眼前。

3、《货币战争》这本书是今年比较好的一本经济类的书,这本书讲述了货币背后的故事。通胀、通缩和泡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货币背后隐藏的集团利益之争,却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第一次揭开了货币背后的战争大幕,为我们展示了政治风波和经济危机之后的翻云覆雨手。

希望大家可以喜欢我今天的推荐,欢迎大家和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





仰望星空的读书郎


我是一个好读书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和看书。每年我买书的数量不在二、三十本以下,当然看的书也少不了。每年都在十多本左右,如今手机上的掌阅、微信读书等APP的安裝,更为我的读书学习提供了方便。只要是有时间打开手机读上几页,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习惯。如果让我在今年推荐一本书的话,我推荐《北上》。这是一本记录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毛主席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进行殊死斗争的记实文学。说到长征知道的人不少,但党中央毛主席同张国焘的斗争细节知道的人却不多。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为了民族大义坚持北上抗日,而张国焘为了个人私利顽固带领四方面军南下,使刚刚团聚的红军又重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为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毛主席同张国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率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这段经历也被毛主席称之为“最黑暗的时期”。

今年是我们国家建国七十周年,打开《北上》重温这段艰难困苦的历史,更让我们从心里感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