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本报自春节起开设的“此刻 ·我们”栏目,持续记录疫情下作家们的生活和思考,今天继续分享给大家。

1月15日晚,作家何建明从苏州老家回到上海,路经同仁医院。也是在同一个晚上,上海的“一号病人”,一位武汉籍的病毒携带者在同仁医院被确诊为上海第一例输入性病毒患者。在这次几乎没有痕迹的擦肩而过后,何建明在上海亲身经历了这座城市极不寻常的“疫战”全过程,感受到这座城市背后的坚强与温情,并陆陆续续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城市“表情”。

据悉,这部以《上海表情》为题的作品将于4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今天分享的记录文章便是其中一个篇章。而在上海疫情趋缓之际,他目前正在深入上海的各个角落,为读者还原疫情期间的上海“时间”,创作一部报告文学新作《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暂名),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一直持这样一种观点:对于灾难、战争和特大事故,必须用严肃、准确的笔去客观认真地记录,用清醒、批判的目光去审视与鞭鞑其中的丑恶、无能和没有人性的人与事。对武汉疫情中后期中那些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英勇抗击和武汉人民积极配合中央和省市统一指挥下的自觉行动、全国各省市区、人民军队奋力支持和钟南山式的一批专家们的杰出贡献,也同样值得歌颂。歌颂战争与灾难中的人性与道德的崇高者并不是遮掩和漠视任何其他的丑恶与错误,而且为了让善良、正义、公平和真理,闪烁更强大的光芒与力量。”他这样写道。

城市有爱,生命才会灿烂

何建明 | 文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上海

落笔此处的这一天是3月10日。这一天我们都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了武汉,《新闻联播》出来的新闻,可以说没用几分钟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因为习近平主席到武汉,意味的内容很多,肯定有几个重大之点:党中央、中央政府对武汉疫情及武汉疫情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战“疫”胜利的充分肯定;其二是“疫”中的武汉人太需要阳光和温暖了,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央和全国人民送去的这份关怀和慰问,肯定让整个武汉和湖北人心暖如春——他们太需要了!从封城到这一天已经长达48天的时间,谁受得了呀!它可不是让你呆在家里就完事了,那是每天都处在与病毒拉锯的生死线上的“宅”生活呵!

或许武汉人此次受的苦难与痛苦的煮熬,我们还找不出第二个城市受过这份罪过。向武汉人问一声安好,是应该和必须的。

上海呢?其实疫情让哪个城市、哪个乡村都没舒畅过,只是与武汉相比要万幸得多。然而我们回头也会发现一个让我们以后的生活提供了一种“质”的选择:城市环境与城市素质有时会决定你的命运好坏和决定你的生命长短,难道不是吗?武汉疫情使三江之城在短短的时间死亡3000余人、数百万人处在危亡的煮熬之中,那是正常人所能承载得了的心理吗?

对个人来说,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绝对很重要;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和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水准,其实已经关联到我们的生命长短与生命质量问题了,一场大疫使得这样的问题更清晰地搁放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2月2日,上海开展社区口罩预约登记工作(新华社记者 高峰 摄);2月13日晚,上海地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蒋军在车厢内进行消毒(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我自然庆幸整个大疫时间里都被一个伟大的城市所庇护着……我自然也在这个疫情中的城市里看到了它也有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当然不可能所有事情已经完美了,那它就不是现实社会,即使天堂,恐怕也有让我们继续想象的空间与争取更好未来的努力余地。如在数年前参加全国“两会”时,我就曾认真地提案过关于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也让我想到了早前我提出的几个“建议”。相信国家和其他有识志士都会起来关心这样的事。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久违的阳光落在黄浦江上(作者供图)

还有一件小事:在酒店和商场测量体温时,数次遇到那个“手枪”一样的测温器,至少我碰上五六次根本没测出来。我不能怪罪测温的人,主要原因是仪器的问题。我想,如果在疫情疯狂的关键点和关口上,也许一次、一个患者的测温漏掉,或许就是一场灾难等在我们后面……我自然知道在如此大规模的突发灾情下,不管前方后方需要多少这样的测温仪器,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略每一个细节,尤其是与看不见的病毒作战,丝丝毫毫的战术上的和武器上的问题,可能造就无法挽回的结果。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特别注意,万不可此次没有出事就可以把这类“小事”忽略了。中国人做事容易有“差不多”“估计”“大概”的行为方式。它曾经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以后最好不再吃这类因小失大的苦头。

纵观整个大疫,再看上海,以我一个“外人”目光和内心的全部感受而论,我不得不说大上海此次的的的确确有更显耀眼的风采。这可不是那种在某些光环照耀下的“假的”,而是我和2400万市民,甚至周边的一亿多人口的长三角都亲身感受的一切。尤其是在执行中央决策、从本市实际出发、第一时间里果断而全力地采取措施,并始终全神贯注、开足马力,站在保护这个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以及伸手支援武汉、严控复工后的疫情“回流”和境外来的病毒传染新疫情方面,真乃可圈可点,甚至许多方面令我感动不已。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外滩边上亮起的“中国加油”。(作者供图)

其实,要感激上海的何止我一个人,武汉自然在其列。因为也是上海,在第一时间里派出了医务工作者,而且是在第一时间里派去的各省市区中医护人员最多的一个。我知道1月24日那天,也就是大年三十年晚,许多上海医务人员正在吃年夜饭时,接到了赴武汉前线的通知,他们几乎都是“放下筷子”就走的一群“逆行者”;口罩在春节前后的几天里,对武汉人来说,就是保护生命的盾牌,在全世界紧缺的时刻,上海又是给武汉送去最多口罩的一个城市……

当然我们也还要提到“张爸”张文宏,他和他的团队说实话、说精准的话,对全体疫情中中国人的统一行动和统一意志与病毒作生死斗争所起的作用更不用说。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在“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活动中,张文宏为市民讲解疫情之下如何应对

在春节之后,2月10日之后的返城与复工潮来临之际,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上海虹桥机场与车站,它的压力之大,对关联到人口最多、流动最大的整个长三角地区影响何等重要!为了上海,更为了长三角和全中国,上海人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真拼了,拼得远比“摒牢”时要累得多、苦得多,而且极少有人去关注、关心这份无私的贡献,因为人们的目光仍在武汉和湖北,并且慢慢把心思放在关注国外的疫情趋势之上……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疫情期间的上海虹桥火车站

从“一级响应”到2月底时,上海无论在防控和医治患者方面,皆可用眼下时尚的“硬核”二字来形容。累计344例(至3月10日)的确诊病例和死亡3例的数字来看,比最早中外某些机构预测的80万传染上病毒患者的人数少了多少?零头之零头数都没到,且这344例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地来沪人员,多数是武汉和湖北来沪人员,和近一周外从国外疫区“输入”进来的确诊者,也就是说上海本身受病毒传染的也只有200来位。2400多万人中被感染者仅有200来位,这在如此大疫情之中难道不是奇迹吗?我们自然珍惜每一个生命,然而生命的规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富有的地方,人的生老病死仍然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大疫中的上海有理由在乌云密布的疫情中,如此“硬核”地保卫了这个美丽而伟大的城市、如此“硬核”地让2400余万包括我在内的这个庚子年春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平安、健康、没有受伤害地活了下来,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自然需要。极其需要。永远需要。

平时我们都在说,人活着是因为有爱,有追求,那么现在大上海让我们这些所有平安、健康地活下来的人们,在大疫情渐渐消失的时候,是否想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字眼:爱?!

我想是的。至少我是这样的。

什么叫爱?爱就是一个人内心最幸福和温暖的情感,爱就是一个人内心最激动亢奋的情感,爱就是一个人活着的动力和希望的情感,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最重要的源泉与力量,它闪耀着最绚丽和灿烂的光芒。它能让一个卑贱的人感到前面有金山银山和自己的尊严;它也能让一个高贵的人懂得去施舍并在这种施舍中获得更崇高与伟大的精神升华,爱让政治家明白欲想成为合格的统治者就必须真心实地去抚恤和体贴民众,用勤政、善政和明政、良政去构架国家与政体及制度……

社会和人是离不开爱的。一个城市更得有爱。有爱的城市,才可能保持永恒的光艳;有爱的城市,才可能充满活力与生机;有爱的城市,才可能不断创造更强大的防御和抵御各种风险与危机;有爱的城市才可能让我们每一个生命绽放得更加灿烂。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昔日繁华的街道变得空荡荡(作者供图)

也是在进而理解了“爱”这个神圣字眼的缘故,在2020年这个被可恶的新冠病毒肺炎夺去许多美好东西的“情人节”那天(2月14日),我特意地浦东乘摆渡船过了黄浦江,来到对岸的虹口区,来到了传说中的上海最浪漫的“爱情街”,去寻找这个城市时尚而又古老的“爱之源”……

上海“爱情街”的正式名字叫虹口区“甜爱路”,它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甜爱支路,全长公共汽车两站的路长。相传这里曾经有一个财主家在此生活。该财主家有一个女儿名田爱,从小知书达理,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才貌双全,性格脾气又温柔。田宅里有一位聪明能干的放牛仔阿祥,他与田爱从小在一起长大,时常陪小姐读书和“白相",俩人日久生情,喜结甜美的爱情之果。恋爱时的田爱与阿祥,经常相依相偎,牵手轻步于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所以后人就把这路称之为“甜爱路”。

在改革开放之后,甜爱路的名字便慢慢被上海的小男小女们所熟知,于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们就把甜爱路当作“定情地”“许愿地”和“牵手地”,甚至“山盟海誓”地。很会经营城市的虹口社区因势利导,便将这条“甜爱街”打造成现今的“上海第一浪漫街”。

散步于这条被两边高大葱绿的水杉树掩蔽的幽静小马路,一边默念着挂在街墙上的28块“名人论爱情”的经典语录,再看长长的“爱情墙”上不知有多少少男少女们在此涂鸦的各式各样的图案与写下的句句“爱情宣言”,一股浓浓的清香的甜美的爱情味道,会从你心底缓缓升腾而起……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在空旷处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作者供图)

这是疫情下的上海“情人节”:我看到这里已经有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尽管戴着口罩,但仍然手牵着手,不时地在爱情墙上画着、写着他们的“爱情鸟”与“爱情宣言”。我还看到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手拉着手,漫步于爱情浓浓的小街上。

“阿伯、阿婶,你们可好?第一次到这儿来?还是……?”我好奇地上前跟老人打招呼。

他们友善地停住脚步,轻声地告诉我:“阿拉俩个已经金婚了……每年‘情人节’都要到这里重温一下爱情的热度。今年也一样,虽讲病毒能咬坏大家的身体,可不能让它咬坏我们的爱情呀!”

哈哈……老阿伯的话让我忍俊不禁。

“来来,能不能请侬帮照张相片呀?”阿婶递过手机,对我说。

“可以可以!”我忙摆开架式,连连帮他们“咔嚓”几下。

“谢谢。谢谢。”

我看着这对依偎在一起散步的老恋人,耳边传来从他们口中诵出的柏拉图那句温暖而经典的诗句:

当你抬头望星星,

我的爱人!

我愿成为天空,

可以用千万只眼睛,

好好将你打量……

呵,那一刻,我被上海“爱情街”、我被“爱情街”上的这两位老人和身边走过的每一对恋人所感动。自然,当我回到黄浦江边摆渡的时候,重新展望疫情即将过去的大上海时,心头难抑激荡和飞翔的感情……

我想唱。我想歌。我想对上海唱。我想对上海歌。

唱她的美丽。歌她对我们的爱。

还想如此告诉她:我的祖先曾经在你怀抱。我一生又将回到你的怀抱。我的孩子和后代,他们终将也会来到你的怀抱,吮取你的乳汁,与你共辉于世……

配图除标注外,皆源自摄图网

【此刻·我们】

记录疫情下作家们的生活和思考

徐鲁:武汉“生活记” / 罗伟章:审视自我 / 王磊光:黄岗日记 / 汪剑钊:写或不写都应该被允许 / 甫跃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育邦:疫情之下诗歌何为 / 林渊液:灾难中的读书社日 / 周华诚:庚子正月插花记 / 邓安庆:如何做一个疫区记录者 / 赵瑜:“武汉时间” / 周闻道:一种微笑 / 杨献平:本相生活 / 沐墨:等待是一场与时光的较量 / 林东林:写下普通人的承受史 / 戴恬:疫情下的东京生活 / 崔莹、麦荣浩:香港疫情笔记 / 宋长征:乡村生活秩序 / 袁恒雷:静守一隅

【专题报道】

守望相助 艺起抗疫

▶人类几乎没给过它选择的权利▶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类将始终坚守正直与善良

▶所谓“大医”,不负理想不负人间

▶公共焦点面前,文学的亮相“出圈”应先懂得如何“下沉”自己

▶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诗词大会的国内冠军和“国际冠军”都诞生了

▶凝视过他们的努力和坚硬,才明白我们误解了“岁月静好”

▶那些隔着口罩绽放的羞怯笑容,恰似象征爱情的永恒花朵

▶书店人和作家们转型“主播”,让阅读的力量燃照全网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阅读的力量

▶收藏这一篇,再也不会错过喜爱的阅读活动 | 阅读的力量

▶疫情之下奶奶走红:从意大利文学传统中,读懂他们乐观精神的根源

▶诗歌与非虚构:凝聚记录的力量,也应避免语言的过度自信

▶拒绝追逐短视频热点的B站up主,给出了什么样的读书大赏?| 阅读的力量

▶口罩厂志愿者,网络主播,抖音up主……“艺起抗疫”时,演员们有了这些新身份

▶知识类自媒体“出圈”,助力公众理性应对疫情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新年文创季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此刻 ·我们」何建明:在上海五十余天,城市的表情决定了民众如何抵御危机

邮发代号: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