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八字成长箴言:独立、自由、热爱、担当


我的八字成长箴言:独立、自由、热爱、担当

最早听到关于“独立、自由”的论述,大概是来自陈寅恪先生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话虽然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说的,但何尝不更适应于谈“做人”呢。在去年12月份所举办的那次青年论坛之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独立、自由、热爱、担当”这四个词语,来表达对于我自己成长的期待。


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我似乎对这些词语有了更多切身的思考:


(1)疫情期间发生的种种事件,首先让我感受到政府管理运作体制所存在着一些弊端与问题。“全能型政府”确实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但是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更显得必要与迫切(所谓的“全能型”、“服务型”,似乎也不存在天然的、根本性的矛盾与对立)。


(2)一个真实的个体生命,在面对国家机器的刻板分工运作机制下,是很容易被异化为“丢失了独立思考、自由意志”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扪心自问,我也常常是那无以计数的螺丝钉中的一颗。在大环境所渲染的多数声音之下,忘却了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真切关注与本能关怀,缺乏对真相的求知动力,以及振臂一呼的勇气。(我想起了鲁迅,和他书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包括我在内的某些国民的劣根性;也想起了《摩托日记》里切·格瓦拉青年时代的南美洲游历往事,以及他决然选择踏上的道路。)


(3)昨天,读《汤因比历史哲学》这本书,看到这段话:“为了持一种公正的全球观点,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把自身所处的特定国家、文明和宗教当作文明的中心并认为它们比别的国家、文明和宗教优越。这样的历史学立场是全面认识世界真实景象的巨大障碍。”


这段话正贴切我最近的心境,跃跃欲试地想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一看。在今时今日,我心中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或转化性的创造,以回应这个时代,以日新又新?我想,只有在更多的不同文明间的实体感受、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我才能更有切身的认知,更有资格去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才更懂得珍惜中国文化自身所具备的深邃智慧与独特价值。


(4)犹记得2018年8月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最为重要的应该就是具备“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具有那种“即便一无所有,我毅然顶天立地”的笃定与淡然。


(5)我深深地明白:因为我自身的阅历、经验、视角、年龄等的限制,目前的这些观察、思考、评判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并不想成为一个(只是基于自身的认知)的抱怨与批判者。一个真正的“愤青”,更应该是满怀无限热忱,积极担当的行动者,并且是从自身开始的行动者。


祝福这世上的每一个生命。

2020年3月1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