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張恨水對民初窠臼的掙脫?

魚妖井


提到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恨水的生平: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張心遠,安徽安慶潛山市人。他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

1924年,發表《春明外史》一舉成名;此後,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的問世讓張恨水的聲望達到頂峰。

張恨水作品在此時對章回小說有了新的創新,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這些作品的問世,使他擺脫了前人的窠臼,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

1967年,張恨水在京逝世。

  • 張恨水19歲就進入報館工作,後來一直在白紙上刊登文章,知道《春明外史》的發表,使他一舉成名。這篇小說揭露了當時社會和官場的黑暗。後來又陸續發表了《金粉世家》和《啼笑姻緣》,這兩部小說後來都被拍成了電視劇,也是一度頗受歡迎,創下了當時的收視率。

《金粉世界》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內閣總理之子金燕西和清貧女子冷清秋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的女主強調人格的獨立,男女主都追求自由的愛情,這也是張恨水身上的一種映射,他一生有三位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徐文淑是父母包辦的,長相一般 ,他並不喜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出張恨水本人對自由愛情的嚮往。

《啼笑姻緣》講述了在北京求學的大學生樊家樹與善良的女藝人沈鳳喜產生了愛情,家樹為保護鳳喜與軍閥惡勢力之間展開困難的惡鬥的故事,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

  • 由於張恨水處於特殊的社會時期,從當時民國軍閥割據到日本入侵中國,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現狀,他的小說最大的特點是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這在當時幾乎是沒有的,當時新文化運動時期,大家都在批判傳統文學,提倡新文學,第一人稱的作品很多,而他依然採用第三人稱,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支持和傳承,恰到好處的將傳統文學與新文學相結合。

張恨水對章回體小說情有獨鍾,他對如何改造舊章回體小說結構,都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他將傳統小說與現代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相融合,使他的作品顯示出與舊章回體通俗小說不同的特徵,拋棄掉傳統太平的大團圓的結局方式,多數而採用悲劇的形式收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