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如何90+?(常識篇)

常識——一個嚴重被低估被無視被曲解的模塊

很大一部分考生都有這麼一種思想:常識靠天收,複習常識就是浪費時間,有時間看常識還不如做幾道數學題呢。這種思想對不對呢?某種程度是對的,沒有方向的複習常識的確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但是,並不能因此而直接拋棄了!

被低估——常識有其重要性:一般20道題,分值約為0.7-0.8,也就是14-16分,這個分並不少了,在半分甚至0.2分(我就遇到過,曾經3000+:1的部委職位,理工科冷門專業的悲哀)就能決定成敗的公考中,浪費1分都是可恥的,何況十幾分?

被無視——捨棄之濫用:有人說行測要學會捨棄,經常有人會以此為理由,直接放棄常識的複習、數量的做題。要記住,模塊是不能捨棄的,捨棄的只能是相對的難題)。

被曲解——有人說,我也想複習常識啊,可是怎麼複習啊,感覺只能憑運氣!常識考知識面那麼廣,短期提高不了的,我還是放棄吧。(何棄療。。)關於常識,普遍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考點無跡可尋——鬼知道會考啥啊;

二是複習無從下手——尼瑪,書這麼厚、點那麼多、面那麼廣,要看死人啊,看啥啊;

三是解題無計可施——臥槽,這到底什麼鬼,我根本就不知道啊,選啥啊。

那麼,解決好這三個問題,常識不再是難題。第一個問題:考點無跡可尋

實際上,常識的考點是有跡可循的。

國考大綱,關於常識模塊的規定如下:  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對有關國情社情的瞭解程度、綜合管理的基本素質等,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及其運用,要求報考者通過分析、判斷和推理,選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項。其實大綱已經給出了範圍,

其中政治更多是以時政形式所體現;

經濟早年出現較多,現在有所淡化,主要是考無可考,近年的經濟常識題更類似於定義判斷;

法律最初頻繁考查,因為考慮對非法學專業考生有不公平之嫌有所淡化,但自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後又東山再起,尤其是18年地市級,考了9道,真正是半壁江山一肩挑

歷史一直長盛不衰,地理是它的忠實小夥伴,都是考壇常青樹、南山不老松;

環境,近年強調環保,遂為新寵;

自然其實就是生活常識,不難;

科技一直是大熱門。文化,我一般稱之為人文,和科技一樣,都是壓軸黨。

對近四年國考常識真題考點的分析

行測如何90+?(常識篇)

PS:有人說我說錯了,2020國考大綱是這樣的“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所以其他模塊不會考了。

嗯——被2020國考真題打臉了不?

一方面,有“等”字;

另一方面,我嚴重懷疑大綱不列全部,就是看大家是否會總結分析考點分佈趨勢~~

第二個問題:複習無從下手

有人說,常識真題有什麼好做的,考過肯定不會再考了。


呵呵

這種思想錯在兩處:一是按這種邏輯,真題都不需要再做,因為基本上都不會再考了;二是實際上常識的考點依然有其延續性。

行測關鍵是思想,我曾經發過一個帖子《行測數學如何滿分——貴在數學思想》,就強調了思想的重要性,然而那只是術,層次還比較低,道是什麼呢?就是針對整個行測考試,我們應該如何征服。

其實,行測也是一種考試,是考試的話就可以應試,看似廢話,實則不然。

應試的關鍵在於什麼?不是去與考題較勁,而是抓住根本點,要知道出題人在想什麼?去猜測他想怎麼出題,想考哪些考點,想怎樣設置干擾項,想怎麼埋陷阱。把這些弄個大概,行測基本也就沒問題了。

單就常識來說吧,如果讓你出題,你會怎麼出?網上經常有一堆很具噱頭的資料,什麼公務員必看常識之類的,那種玩意,我反正是看了兩行就扔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認真看完的。完全就是開心辭典之類節目的答案嘛,還有人推薦看一站到底,兩個方向就有根本差異,一站到底我只看過幾期,過好久記不大清了,好像也分幾類,比如電影明星主演電影神馬的,完全是為了迎合眾多娛樂八卦黨口味,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公考中。

如果我是原先的出題人,原本成功的出題模式,我要改變它幹嘛呢?如果我是新人,之前的出題也是我的範本,我出題點也儘量要往上靠。所以,各類考點出現頻率基本未變,就是這個道理。 再看下具體的出題思路,我肯定會看看之前怎麼出的,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聯想和發散,來出自己的題目。這個很關鍵,固然以前的常識考點不大可能再次考查,但是,它往往揭示了下次考查的方向!如果我們能從這個點發散很多,出題人的考點往往也在其中。

讓我們來看幾個考點:


第三個問題:解題無計可施

之前解決了“考什麼、看什麼”的問題,這是基礎,為之後的“選什麼”作鋪墊。

但是,常識所涉及的知識往往我們並不能全部覆蓋,甚至,是大部分都不熟悉,是不是就無法複習、無從解題了呢?

常識的最大誤區——以為是考知識點


其實常識是在考察思維!

讓我們再看下大綱: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對有關國情社情的瞭解程度、綜合管理的基本素質等,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及其運用,要求報考者通過分析、判斷和推理,選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項。

注意,大綱已經很明確地給出了常識的解題技巧:那就是通過分析、推理而判斷

更為重要的是,常識近年已經是非常明顯的重能力而輕死記

一方面,範圍越來越廣(舉個栗子,18年國考題僅法律這方面就考了憲法、民法、著作權法、物權法、國際法、侵權責任法、勞動合同法、律師法等等,就問你能看幾多?)這完全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的。於是,有人就說,常識只能蒙!只要蒙就行!恭喜你,考公大軍分母等著你!

另一方面,可分析題目越來越多,這幾天我做了下18年幾套常識真題,國考2題未決、浙江3、江蘇1、山東2,餘者皆思而可知。當然其中一些比較基礎的題目無需分析。

如何分析、推理和判斷呢?還是舉兩個栗子:

(16國考-12)下列歷史人物與其著名言論對應錯誤的是:( )。

A.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B.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C.梁啟超——國家之主人為誰?即一國之民是也

D.曾國藩——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B無難度,初中課文。 C,首先梁啟超,變法實質就是在學習明治維新,不知道這點也沒關係,知道是民主化就好,那句話國之主為民不就是民主嗎,很明顯非常可能是其所說。關鍵是D。曾國藩——滿清時漢人高官,性格必然小心謹慎。曾國藩家書也驗證了這一點——吾日三省其身,所以後面那句話對他而言太豪放了。。。人言可畏,豈能“不足恤”以蔽之。。。實際上後面那句話也很有名,王安石變法也是歷史上著名變法之一。

(16國考-18)下列關於恐龍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主要活躍在中生代時期

B.霸王龍和劍龍都是肉食性動物

C.屬於脊椎亞門類動物中的哺乳綱

D.可通過某個DNA片段克隆出恐龍

這題我只知道個侏羅紀公園,不過沒關係,我知道選A。為什麼,D項簡直是開玩笑,DNA片段怎能克隆;C項兩點可以排除:一是恐龍近親鱷魚,爬行動物。二是恐龍蛋,哺乳動物只有很奇葩的動物才會卵生,比如鴨嘴獸。B劍龍行動笨拙,不太可能是肉食性動物,因為肉食性動物要食肉,就要捕獵,要捕獵就要跑得比獵物快,行動必須敏捷矯健,參見獅子老虎狼等。而且那個背上的劍明顯是素食性動物的防禦措施,如鹿角等。


另有更多分析技巧,因涉及政治,無法在頭條發佈,大家可以私信我。

另有人說沒時間分析,恩,也正常,畢竟你們沒真正學會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