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

历史思想家


康熙朝晚期,在康熙皇帝诸位皇子之间爆发的“九子夺嫡”事件,因为持续时间之久、牵扯朝臣范围之广再加上由此引发的手足相残、血腥清算,让夺嫡胜出者——雍正皇帝背负“弑兄、屠弟、好杀”骂名的同时,也让后世见识了什么叫“最是无情帝王家”。可作为“类祖不类父”的乾隆皇帝,一生共繁育皇子17位,非但没有发生类似康熙朝的皇位争夺事件,反而实现了清朝最为合法的乾嘉皇权更迭。

那么,乾隆朝为何没出现类似“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事件?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秘密立储的有效遏制

雍正元年,充分见识了皇位争夺事件引起的手足相残,尤其是对自身皇权的严重挑战和威胁后,雍正皇帝认为建储一事,既不能明立也“不得不预为之计”,于是创设“秘密立储”制度,遂成定制。

作为清代第一位因“秘密立储”而受益的帝王,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七月,便“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早早地完成了建储大事。不可否认,“秘密立储”制度因为对皇储人选的严格保密,让朝臣无法正确选择拥立对象,从而从根本上遏制皇子结交朝臣的可能性,将结党夺嫡的出现概率,降至最低。

乾隆元年七月初二,乾隆皇帝召集诸王大臣九卿,“亲书密旨,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亲看宫中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先行打消了皇子们参与夺嫡的念头。

乾隆三年,富察皇后嫡出皇子——爱新觉罗·永琏因病夭折,悲痛异常的乾隆皇帝将写有永琏名字的传位密诏公布天下,虽然让第一次“密立皇储”失去了现实意义,但也让天下朝臣乃至诸位皇子明白了乾隆皇帝选择皇储人选的一大原则,那就是“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虽然长子早夭,但富察皇后依然有着生育可能,其余庶出的皇子也就没有了继位希望,只能等待着另一位嫡出皇子的降生。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的第二子——爱新觉罗·永琮降生,在其余皇子的夺嫡念头彻底击碎。但没等乾隆皇帝将这位嫡出皇子的名字写进秘密传位诏书,永琮的早夭、富察皇后的崩逝,将乾隆皇帝寄希望于嫡出皇子的传位打算彻底落空。就在诸位皇子终于找到夺嫡机会的时候,因富察皇后崩逝而性情大改的乾隆皇帝,在接连严惩了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后,再无皇子胆敢触及乾隆皇帝的底线。

永琮薨逝之前和乾隆皇帝再次密立皇储的三十八年以后,秘密立储制度对于诸位皇子之间的夺嫡行为起到了根本上的制约和压制,绝对程度上降低了夺嫡事件出现的可能。

2、对后宫妃嫔带有政治目的的压制

从永琮薨逝的乾隆十二年,到再次密立皇储的乾隆三十八年之间的26年间,乃系乾隆帝诸位皇子最有可能发生夺嫡行为的时期。在永琮和富察皇后接连去世以后,乾隆皇帝也逐渐意识到了诸位皇子对大清皇位的觊觎之心,遂开始了卓有成效的遏制办法。对后宫妃嫔带有政治目的的恩宠有别,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富察皇后崩逝以后,在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直接干涉下,乾隆皇帝以娴贵妃那拉氏乃“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将其晋封皇贵妃并摄六宫事,以备皇后晋位。那拉氏被确立皇后位分后,乾隆皇帝和其接连生育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再次为乾隆帝传位嫡出皇子带来了希望,并一度中止了其余皇子对皇位的觊觎。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和继皇后那拉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帝后矛盾”,那拉氏被“不废而废”,此时永璟已殇,永璂也受其母牵累,断掉了继位可能。可没等诸位皇子发起夺嫡之争,乾隆皇帝就将令贵妃魏佳氏晋封皇贵妃并摄六宫事,确立了后宫之主的地位。此时的魏佳氏虽有两子早夭,但仍有一子永琰在世,也一定程度上断绝了其余皇子的夺嫡念头。

从富察皇后到继皇后,再到皇贵妃魏佳氏,乾隆皇帝的后宫之主始终没出现缺位空档,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想要传位于嫡出皇子以后,乾隆皇帝利用后宫妃嫔的晋升保证了嫡出皇子的始终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夺嫡之争出现的概率。

3、乾隆皇帝特有的皇位传承安排

乾隆皇帝一生虽然育有17位皇子,但在乾隆三十八年之前,已有10位皇子或早夭、或病逝。除此之外,永璘年幼;永珹、永瑢出继;永璂受母牵累;可供乾隆皇帝选择的皇子也就只剩下了永瑆、永璇和永琰三位皇子。

永璇,年龄较长但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乾隆皇帝曾因此对其有过数次公开训斥;永瑆,虽然堪称一代文学大家,但其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让乾隆皇帝很是反感。相比较之下,皇十五子永琰反倒成为了综合得分最高的皇子,再加上其母魏佳氏在乾隆后宫的特殊地位,乾隆皇帝选择皇十五子永琰为皇位继承人,并非艰难选择。

但是,乾隆三十八年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局面之所以如此顺畅,并不是偶然造成,而是乾隆皇帝有别于康熙皇帝皇位传承安排的必然结果。

乾隆朝的盛世景象让乾隆皇帝再无令皇子参与政事,替自己分劳的必要。所以,乾隆皇帝并未让诸位皇子过多的参与政事,从而杜绝了皇子和朝臣结党的可能。乾隆一朝,仅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在出继给宗亲为子,失去继位可能后,才开始参与部分闲散政事。正是因为乾隆皇帝对诸位皇子的有意疏忽,才让他们失去了康熙帝诸位皇子独当一面、才能卓越的夺嫡资本,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夺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爱新觉罗宗谱》


正说清代十二朝


正是有了康熙时的“九子夺嫡”,才有了之后清朝传位的制度。



九子夺嫡

康熙一共有24个儿子,其中九人参与了争夺皇位。九子夺嫡可以说是兄弟骨肉相残的人间惨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康熙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大儿子胤惿是庶出,因此,康熙在康熙十五年(1675年)立两岁的二儿子胤礽为太子。康熙过早的立了储君,让太子胤礽身边围绕着一群阿谀奉承之辈,导致了其他皇子的妒忌。加上后期胤礽变得骄横跋扈,结党营私,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从这开始,掀开了“九子夺嫡”正剧的序幕。

太子被废后,大儿子胤惿建议立八皇子胤禩为太子。胤禩从小是被胤禵的母妃养大的,胤禵的提议显然有自己的私心。而这时三皇子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巫术之类的加害行为)加害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将大皇子胤惿关押,八皇子胤禩立太子愿望没实现,反倒被康熙以勾结大皇子的罪名给下了大牢,但后被放出。



康熙在废太子时诛杀了“太子党”首脑索额图,一年后,康熙见胤礽老实了很多,加之他确实宠爱这个皇子,遂在康熙四十八年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五十年末,太子胤礽卷入了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案,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废。此后,胤礽一直被圈养,直到去世。三皇子胤祉被吓得够呛,主动退出了皇位的争夺。



太子之位悬空,一直在背后支持而皇子胤礽的四皇子胤禛(雍正)正式走到台前,他和他的同母弟弟十四皇子胤禵展开了争夺。十四皇子胤禵获得了八皇子胤禩的支持,而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䄉则附庸八皇子胤禩,实际上十四皇子胤禵得到了八、九、十皇子的支持。这就是九子夺嫡后期形成的以四皇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而八爷党支持的是十四皇子胤禵。



九子夺嫡的结局以四皇子胤禛获胜结束。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此时胤禵远在西北,而胤禛则留京一直在照顾病中的康熙。步军统领隆科多宣读的康熙遗诏,传位于四皇子胤禛。这虽然是九子夺嫡的结束,但后续故事还在延续。参与了夺嫡的几名皇子大多没能得到善终,这其中的故事也是精彩绝伦。



乾隆顺利传位给嘉庆

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有了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虽然有17个儿子,但成年的只有10个,到后期时,仅剩下四个。这四个儿子中,八皇子,十一皇子,十七皇子都不是做皇帝的料,仅有十五子颙琰人品才能略好。


远银观史


康熙皇帝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是有史可考的子女最多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35个儿子当中,活下来的24位中有9位皇子都参与了皇位的争夺,还有15个儿子没参与这一残酷的继承人争夺战。这十五个儿子的结局,总的来说都很好,除了夭折的和个别不受待见的,基本都能混个王爵。看来,只要安分守己,不去肖想皇权,还是能够善终的。

九子夺嫡,清朝历史上最惨烈的皇子之争

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按年龄大小排序)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九个争夺皇位的儿子中,康熙活着时,被终身圈禁的有两位,大阿哥和二阿哥,被警告的有八阿哥和十三阿哥,也就是说9人中有4人,康熙公开给予处罚。最终雍正当上了帝王。三阿哥被雍正派去守皇陵,软禁而死。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同属于“八爷党”,老八和老九,一个死于狱中,一个死于充军途中,另两位都遭软禁。

储位争夺一直都是游牧和渔猎部落的特色。

皇太极的上位也一样充满了血雨腥风。最早,努尔哈赤属意于长子褚英,但褚英本人一方面功勋卓著,另一方面好酒贪杯,性格残暴,最终,努尔哈赤废除褚英,并处死,年仅36岁。在这之后,努尔哈赤属意的是褚英的同母弟代善,四大贝勒之首。而代善虐待岳托、硕托两位前妻所生之子,还多次向努尔哈赤要求斩杀硕托,彻底激怒了努尔哈赤,并废黜了其储位。而在这之后,皇太极还逼死努尔哈赤遗孀太妃阿巴亥,逼退阿巴亥爱子多尔衮,这才最终登上帝位。最终皇太极暴毙于宫中,死得不明不白。

满清早期的军事贵族共治的制度有关。

满清一开始只是个部落联盟,各大贝勒、各大旗主之间本就是一种联盟而不是绝对的上下级关系,所以才有了后世所称的“八王议政”制度。这就要求选择继承人必须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太子。这种制度下,清给所有皇子以实权,或带兵,或理政,希望所有皇子在实战中历练,选择最好的那一个作为继承人。这就是康熙朝嫡位之争非常残酷的真正原因。但随着雍正秘密建储制度的实施,虽然避免了皇子之间的帝位争夺,但选择出来的继承人也一个比一个更加平庸。这也是满清衰落的原因之一。

九个皇子——四大阵营,都有夺嫡实力

实力最雄厚的太子党(后来的四爷党):旗下包含四爷,十三爷。主要依靠叔公索额图。太子彻底失势后,形成四爷党,十三爷力捧,九门提督隆科多,陕甘总督年羹尧等人是他的势力范围。

八爷党排第二:旗下包括九爷,十爷,十四爷。背靠三朝元老佟国维,御史纳兰揆叙,刑部尚书阿尔松阿等人。

第三应该是长子党:单干。依靠姥爷纳兰明珠,吏部尚书余国柱等人。

最次应属三爷党:单干。皇子中的屌丝,纠集一帮如陈梦雷,李绂这样的文人为他摇旗呐喊。

乾隆帝有六个儿子都不咋样,矮子里面拔搞高个,没办法,还是生的太少

乾隆帝这六个儿子每个都有特点和脾气,而且都不太愿意当皇帝:

五阿哥永琪,他本来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去世太早了,英年早逝。

六阿哥,这位阿哥一出生就过继给了其他的皇室成员,不具备竞争皇位的权利。

八阿哥,天生残疾,不能继位。

十一阿哥,爱好书法,一心只有艺术创作,根本就没有心思当皇帝。

十七阿哥,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当个王爷就心满意足了。

就只剩下十五阿哥勉强符合当皇帝的条件,于是便顺利的坐上了皇位,所以乾隆末年没有发生夺嫡之乱,嘉庆也顺利的当上了皇帝。


天使飞翔11111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那是因为康熙孩子多,成年的孩子更多,据记载康熙有35个儿子,其中15个早殇,再加上皇太子胤礽被废,储位空悬,助长了皇子的野心,才出现了这种局面。

乾隆年间之所以传位风平浪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帝即位后,由于自己经历了“九龙夺嫡”这种惨烈的皇位争夺战,从中吸取教训,因此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说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乾隆子嗣选择性少

乾隆有17个儿子没错,但是最后乾隆可以选择的其实只有三个儿子。只能说乾隆真的是太能活了。

皇长子和皇三子都是二十多岁就去世了;

皇次子永琏也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一出生就被秘密立储,但是三岁就去世了;

皇四子永珹被乾隆过继给了康熙的皇十二子胤裪;

皇五子永琪也就是还珠格格里边的五阿哥,本来也很有机会的,但是英年早逝没办法;

皇六子永瑢被乾隆过继给了康熙帝第二十一子胤禧;

皇八子永璇因为有脚疾,注定与皇位无缘

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是年幼时候就夭折了。

皇十一子永璘是书法大家,本身对于皇位也没有什么想法,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也是二十多岁就去世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

皇十五子也就是嘉庆皇帝了。

皇十七子永璘是嘉庆皇帝的亲弟弟,这位算是奇葩,据野史记载,这位曾经公开说过自己对皇位没有想法,哪位哥哥继承皇位后,将和珅的腹地赐给自己就好了。

所以说最后,可供乾隆选择的其实就三位,皇八子,十一子,和皇十五子,然而一个有脚疾,一个是艺术家,没办法,最后只能选择嘉庆了。

生前传位

乾隆传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乾隆是生前传位的,也就是说这会乾隆还没死呢,而且大权在握,这种时候要是有皇子敢出来争位,估计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说活得时间长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枫叶0829


这个问题不能从皇子数量的因素去考虑,真要论皇子数量的话,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啊,而乾隆帝只有17个皇子,还没康熙帝的一半多呢。真正导致康熙、乾隆两朝皇子争斗情况差别的是传位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在康熙朝,太子胤礽经历了两次被立、被废后,太子一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众皇子对太子位虎视眈眈,进而上演了所谓的“九子夺嫡”惨象。为防皇子们为了太子位继续这样争斗下去,康熙帝最后决定实行秘密立储的制度。这样一来,太子位已有人选,而且众位皇子也都不知道到底谁才是太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皇子们的争斗,因为争来争去最终还是要服从康熙帝秘立的传位诏书。这种秘立皇储的做法在乾隆朝得到了沿用。

乾隆帝登基后,先是效仿过去汉人皇帝的做法,先后秘立结发妻子孝纯贤皇后的两位儿子永琏和永琮为皇太子,但是这两位太子都在被立之后的两年内死去。更为悲剧的是在第二位太子永琮去世后一年,他的生母孝贤纯皇后也因病去世,乾隆帝深爱这位结发妻子,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再加上乾隆后来中意的太子人选“五阿哥”永琪也英年早逝,乾隆帝对立储一事非常忌讳,而且也不准大臣们再提立储一事。

可想而知当时乾隆帝的皇子们肯定也是战战兢兢,谁还敢强出头去争太子之位,这样只会引起乾隆帝的反感。而且乾隆帝也是才用秘立皇储的方式传位,皇子们也没有争抢太子位的必要。此外,能活到乾隆晚年的皇子本来就只有四五个而已。


历史守望者


康熙九子夺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祥,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兄弟夺位大戏。但是乾隆传位给嘉庆,却没有引起一丝的波澜,这其中的巨大反差主要有以下原因。

图:《雍正王朝》剧照

一、乾隆成年的儿子太少,竞争先天不足

康熙八岁即位,在位61年间,总共生了35个儿子,其中有20个都活到了成年。而乾隆呢,尽管壮年即位,在位也有60年,却只有17个儿子,其中只有10个活到了成年。因此,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选,一下子少了一半,竞争自然不如康熙时激烈。

而乾隆一直活到了88岁,要想接他的班,光成年还不够,还要活的更久一点。而在这10个儿子当中,活过30岁的只有六个,其中又有四阿哥永珹在乾隆四十二年过世,六阿哥永瑢在乾隆五十五年过世。

只有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和十七阿哥永璘四人,一直活到了乾隆去世。换言之,真正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人,就出自这四人之中。

二、秘密立储制度的创立,有效缓和了夺嫡斗争

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礽早早地被立为太子,这就形成了一个靶子,太子因此成为其他有意于皇位的皇子攻击对象。

雍正即位后,有感于九子夺嫡的残酷性,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明争暗斗、倾轧不休

的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此皇太子不再公开设立,而是通过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再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图:立储的诏书,一份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一份放皇帝身边

这样确实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纷争,因为大家既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立了皇储,也不知道皇储是谁,包括被立的皇储本人。这样没有了明面上可以攻击的对象,其他皇子也不会联合起来反对太子,而是希望通过表现自己,让皇帝可以将自己秘密立为皇储。

乾隆自己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顺利即位。等到乾隆想立太子时,也是遵从秘密立储制度,他曾先后立了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嫡皇子为太子,只可惜都英年早逝,也让乾隆陷入自我怀疑,轻易不敢再立皇储。

此后,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才将永琰立为皇储。因为整件事情严格保密,大家都没有察觉,也就没有人上演夺嫡的戏码。

三、永琰一枝独秀

虽然是秘密立储,但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永琰?主要是和其他阿哥相比,永琰表现一枝独秀。

在上面分析的乾隆四个儿子中,八阿哥永璇沉溺酒色,性行乖戾,曾多次让乾隆失望,自然不是储君的合适人选;十一阿哥永瑆为人孝悌,但是柔而无断,书生气太重,不善于骑射,这让一直很注重维护满族人利益的乾隆很是不满。

十七阿哥永璘,年龄太小,看不出能力,也不能确保能平安长大。于是,品学兼优的永琰就成了皇储的不二人选。

直到乾隆六十年,永琰才被正式确立为皇太子,此时别的阿哥想兴风作浪也来不及了,因为次年九月,乾隆就将皇位传给了永琰,即为嘉庆帝。

图:嘉庆帝

【我是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小熊猫看历史


乾隆皇帝一生都在向自己的偶像——祖父康熙皇帝学习。康熙皇帝武有平三藩、收台湾,文有《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乾隆皇帝有十全武功和《四库全书》。就连生育子嗣也有得比,康熙共生育皇子35人、皇女20人;乾隆共生育皇子17人、皇女10人。这是有清一代,生育能力最强的两个帝王。

那为何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那么激烈,到了乾隆时期却风风平浪静呢?原因有两点:

1、制度已经确立

康熙晚年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于皇位继承人的犹豫,这才造成了后来的政治风波。由于他立太子较早,这让后来的皇子都在觊觎太子之位,太子成了众矢之的。康熙对于太子两立两废,也显示了康熙皇帝的苦恼。

早在雍正时期,就已经确立的秘密立储的制度,这样直接打消了很多皇子急于求成的念头,也让朝中的党争得到了抑制。到了乾隆时期,他当然遵从先皇留下的制度,进行秘密立储。这样省了很多麻烦。

2、选择余地很小

乾隆子嗣众多,最喜欢的当然是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他们也先后成了秘密立储的人选,但是这两位皇子都早早去世,令乾隆十分困扰,其后多年都没有立储的念头。当他在再次立储时,已经是乾隆三十八年了,这时的乾隆已经年过六旬。

但是很多人发现,这时的储君已经不难猜了。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那么还活着的呢?

十二阿哥,那拉皇后的嫡子,但因为乾隆对这位皇后深恶痛绝,十二阿哥早早就失去了继承权;

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此之前过继给了履亲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为孙;

八阿哥永璇,文采出众,但一副纨绔子弟形象,且有脚疾,仪表欠佳;

十一阿哥永瑆,文艺天分更高,但过于柔弱,而且怪癖多,是历史上有名的吝啬鬼;

十七阿哥永璘,最不成器,为人轻佻,还喜欢出去寻花问柳,在乾隆朝一直是个贝勒的身份,可见不受皇帝待见;

那么,就只有个十五阿哥永琰(登基后改名颙琰)还是挺不错的,而朝野内外对于永琰承继大统也是心知肚明了。

你想想,谜底早就解开了,还有啥呢?

乾隆之后的皇帝,大多数子嗣不算旺盛,加上秘密立储制度的实行,后面的历史中在也没有出现因为争皇位而造成的斗争。


黑水布衣


首先我们分析下为什么康熙会有九子夺嫡?

一是康熙太子立的时间太早,而康熙自己在位时间过长,61年...以致于太子当了30多年,长时间的战战兢兢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也很难躲过兄弟们的明枪暗箭。

二是太子本身能力有问题,其他兄弟能力都还不错。



其次我们说下为啥乾隆时期没有发生?

一是秘密立储制度,做的非常保密,皇子们无从争起,大臣们也不会早早的站队

二是乾隆活的太久,把自己儿子都熬死了13个,太牛逼了。加上乾隆对自己儿子一直有压制,能力比不上康熙的儿子们。

欢迎大家讨论分享


历史中的真相


康熙年间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引起朝野振动,一时之间,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拉帮结派,打得头破血流。康熙晚年也因为此事焦头烂额,气愤不已。最后作为胜出者的雍正,不管是以非法手段夺取的皇位,还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总之在雍正看来,九子夺嫡的事件是不可以再次发生的。于是雍正在位时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就是不公布下一任继承人的名字,由皇帝写好名字,悄悄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乾隆自然也是跟随父亲的脚步,遵循秘密立储制的。所以只要皇帝不说,是没有人知道下一任皇位继承人是谁的。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甚笃,一心想立富察皇后的嫡子为继承人。所以最初,乾隆立了皇次子永琏为自己的继承人,然后永琏九岁早夭了。于是乾隆又立了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皇七子永琮为继承人,可惜永琮两岁的时候因感染天花也死了。这个时候,富察皇后郁郁寡欢,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乾隆悲动欲绝,很久才慢慢走出来。



后来,乾隆又立了自己钟意五阿哥永琪为继承人。永琪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文武双全,极其优秀。但天妒英才,五阿哥永琪也英年早逝。此时的乾隆生无可恋,便不再提立继承人的事情。



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乾隆不得不再次将选定继承人提上了日程。这时候,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七人,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已出继旁支为嗣,所以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



其余五人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中,皇十二子永璂的身分最高,他是乾隆帝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所生,当时十五岁。我们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里处处与小燕子和紫薇作对的皇后娘娘就是十二阿哥的母亲。但是后来那拉氏皇后与乾隆发生了很大的矛盾,乾隆盛怒之下想把她废掉,虽然因为群臣苦谏未成事实,但此时的乾隆与那拉氏皇后已是貌合神离,那拉氏的皇后名分也是已名存实亡,没过多久那拉氏皇后就去世了。乾隆因为那拉氏皇后而迁怒与十二阿哥永璂,所以他已不大可能被立为继承人了。



皇八子永璇,年龄较长,但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乾隆也不会考虑他。皇十一子永瑆,文才较优,尤善书法,但乾隆帝对他的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很是反感,也曾严厉申斥。而皇十七子永璘尚在襁褓之中,也不可能被选为继承人。相比之下,皇十五子永琰在当时的诸皇子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了。



如此看来,只能说是矮子里拔大个了。若是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没死,或是五阿哥没有英年早逝,也没有永琰什么事了。


三七的历史书屋


康熙晚年有九子夺嫡,而乾隆有17子,其传位为何却风平浪静?古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子嗣,只有人丁兴旺,家族才会兴旺,帝王家也是如此。帝王后宫妃嫔众多,也是为了绵延子嗣,生的孩子越多越好,反正也能养得起,什么都不怕。了孩子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因为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不顾情义,为了权势地位,哪怕自相残杀也不在乎。

康熙教子有方,导致九子夺嫡

康熙一生丰功伟绩诸多,所以他也希望儿子们像他一样出类拔萃,在儿子教育培养方面自然也是很重视的。康熙的儿子个个都是人才兼备,都有大志向,也就是因为有志向,心中难免有野心,对皇位的觊觎。虽然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可因为太子胡作非为,光废太子就废了两次。这也给了其他儿子机会,为了争夺帝位,自相残杀,用尽手段。每个儿子都是那么优秀,谁也不肯让步妥协,在明争暗斗中就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

乾隆儿子没有争权夺利之心

相比之下,乾隆就没那么多心思,他认为皇位继承只要是皇后所生嫡子即可。富察皇后连生两子,先后被立为太子,可他们都命薄,没多久都去世了。这跟康熙相比,乾隆很不幸。乾隆的儿子跟康熙儿子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乾隆的儿子没有这么优秀,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儿子没有争帝位的原因。

对皇位不感兴趣

乾隆是不幸的,儿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无意继位,肯定不会发生“九子夺嫡”的情况。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可长大成人的只有六个,其中几个儿子对皇位根本不感兴趣,就不用说了。十七子永璘很受乾隆喜欢,可他人品不好,终日饮酒作乐,乾隆把皇位交给他也不放心,最后十五子顒琰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康熙把儿子们教育的很成功,不过他忘了一点,在权势面前,不管是什么都不值一提,虽然乾隆在儿子教育方面不到位,但确是当皇帝最舒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