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电影《钢的琴》是由张猛导演,秦海璐、王千源主演的一部国产文艺片,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身处国企改革之时的东北老工业区,讲述的是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留住女儿的抚养权发动一伙儿偷钢琴、造钢琴的荒诞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用悲剧的基调来展现这群边缘人的悲苦人生,而是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彰显一群人的乐观与无奈。不管是表现手法,还是视听语言,通过融入黑色幽默的元素,更添了一份荒诞感,今天我就以黑色幽默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01 通过蒙太奇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彰显荒诞本色


1.通过蒙太奇手法,展现喜剧背后的悲与苦


  • 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的造型表现,电影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心理蒙太奇手法在现代电影中被广泛采用。

在陈桂林一行人夜晚偷钢琴失败后,不死心的陈桂林依然拽着钢琴做了最后的挣扎,此时出现一组心理蒙太奇:在唯美的灯光下伴着悠扬的旋律,陈桂林忘我地弹着钢琴,雪花缓缓地飘落。这段蒙太奇,其实是隐喻了陈桂林的心理活动:他想象着能够拥有这架钢琴,满足女儿的愿望。与之相对应的,是紧接着就出现一伙人被问询的画面,以此来形成了强烈的反讽。

通过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心理幻想对比,彰显出一种荒诞感,也将小人物的心酸展现地淋漓尽致。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 隐喻蒙太奇

烟囱与摩托:

影片中的两根烟囱是钢厂的标志性建筑,烟囱代表着东北重工业时代的繁华,代表着这一代人的回忆,烟囱爆破,则象征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已逝去。

摩托车是陈桂林搭载父亲的工具,一组幽默的摩托车爆炸镜头,隐喻着父亲的去世,给陈桂林带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打击。

影片通过烟囱、摩托等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物品,来隐喻一代人、一个家庭的离别,荒诞里更多了一份凄凉。


钢琴:

影片中的钢琴有着多重隐喻:第一层隐喻,即用钢做的琴,表面荒诞,其实象征着一个父亲淳朴的爱;第二层隐喻,是陈桂林这群工人们,将钢琴赋予了自我救赎的意义,他们通过造钢琴,缅怀那段光辉的岁月,在不堪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救赎。

从画钢琴、偷钢琴、到造钢琴,钢琴这条线贯穿影片始末,多处黑色幽默的钢琴桥段给整体叙事多了份喜剧色彩。


  • 复现蒙太奇

超级玛丽: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超级玛丽的游戏音乐,第一处是陈桂林给女儿用纸画钢琴键,此处配乐游戏闯成功;第二处是前妻送女儿回家,桌上摆着法院的离婚传票,此处配乐游戏闯关失败。超级玛丽隐喻着工人陈桂林,第一次音乐象征着陈桂林克服困难为女儿“制造”出钢琴,第二次音乐象征着前妻见过女儿后女儿做出了现实的选择。导演用游戏人物形象和音乐来隐喻主人公的处境,使原本悲剧的氛围多了一份喜剧感,在无奈的现实对照下,又显得颇为荒诞。


遮雨棚:

影片中两次出现了陈桂林与前妻小菊在遮雨棚前的对话。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小菊提出离婚且带走女儿,第二次出现在陈桂林放弃争取抚养权。两人身后的遮雨棚非常具有象征意义,陈桂林身后的的雨棚失去了顶棚显得破烂不堪,雨棚的一侧是废墟;而小菊身后的雨棚是完整的,雨棚那一侧的路和房屋也是精致的。这组颇具黑色幽默的对比,代表着两人不同的命运,也代表着一贫一富的身份,最终不管陈桂林多么努力,女儿也非常现实地选择了代表富贵的母亲这一方,可以说非常具有讽刺性了。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2.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幽默背后的讽刺与浪漫

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指通过非真实、非理性、不协调的画面与行为,来表达某些特定的寓意。《钢的琴》中多处使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幽默背后的讽刺与浪漫。


  • 第一处:化小人物的悲喜为癫狂

陈桂林一伙人在夜晚开车去学校偷琴时,采用了一组超现实主义的镜头,在车内大伙唱着《心恋》,车后厢的几位用挂着的猪肉做话筒边唱边跳,如此欢乐的氛围把观众的情绪调到高潮,使得此景与“偷琴”这件事毫无联系,结果在欢乐的音乐中他们偷琴事业才刚开始便以失败告终。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超现实主义画面,给了这群小人物放肆的舞台,在残酷的现实对比下,构成了绝妙的讽刺和荒诞。


  • 第二处:与曾经的芳华告别

在汪工对着大伙讲述着两根烟囱的去留问题之后,出现了一组超现实主义的镜头:陈桂林和淑娴在舞台中央,冷暖对比的顶光打在两人身上,光柱与人的结合如同两根烟囱,代表着他们一代人曾经的芳华不再,为不久之后烟囱的爆破做了铺垫。这组超现实主义镜头,唯美中带着凄凉,荒诞中又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预示着大家与时代的告别。


  • 第三处:给无奈的现实增添希望

造钢琴的工程即将完成时,穿插着一组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陈桂林和乐队朋友们在钢厂演奏着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淑娴身穿红色长裙表演着刚劲的舞蹈,这组超现实主义的镜头非常振奋人心,不仅推动着钢琴制造,更让影片的叙事增添了厚重感,用歌舞的喜剧色彩冲淡了悲剧的现实,给底层人民无望又无奈的现实生活增添了希望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通过这几处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黑色幽默中表现小人物的悲与喜,展现他们无能为力却乐观地做着抗争的生活状态。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02 通过黑色幽默的视听语言,展现荒诞背后的深层意义

影片的构图、音乐、台词都非常经典,随处可见东北人的黑色幽默,再与叙事情节相结合,荒诞背后又富有更深层的涵义。


1.视觉语言:将构图、光线与叙事相结合,凸显幽默元素


  • 构图:

电影的构图往往能够揭示影片主题、表达人物情绪。《钢的琴》的构图堪称经典,被不少摄影师当做教科书来学习。如果把构图与剧情相结合,会发现导演在构图中也蕴含了不少黑色幽默的元素与深层涵义。

陈桂林和伙伴们在吃饭时讨论钢琴材质的问题,这里的构图致敬了《最后的晚餐》,凑巧的是,这也是影片中这群人最后一次一起吃饭。在情节上,当陈桂林高谈阔论起“有困难要上 ,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之时,大伙都只顾着吃饭,最后陈桂林以“我的勺子呢”结束了这场谈话。

这样的情节与台词非常戏剧化,配合油画式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在陈桂林向杀猪的大刘借钱时,两人的对话非常幽默:陈桂林找大刘借钱,理由是“就数你有'产业'了。”大刘嘲讽地回复“杀猪也算产业?”,老刘以“把钱藏在便所的水箱里被老婆发现”为理由不借钱,陈桂林却又幽默的说“一般毒品都藏那。”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借钱人和被借钱人的幽默。

而与之形成讽刺的是,两人的站位构图非常戏剧:在对称构图的环境,两人呈对角线构图,一个在前景一个在后景,两人在对话时始终保持这着距离,这种距离感和两人嘴里说的“咱俩是朋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构图与台词的反差,讽刺了人与人之间在金钱面前脆弱的关系,同时也衬托出了双方生活的不易。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 光影与色彩

电影的光线和彩色,不仅能塑造人物性格,更能给影片的叙事带来暗示和推动作用。

穿着亮丽的淑娴大步走在工厂中,阳光照射进来,犹如剧场中舞台的顶光照着主角,这样的色彩反差与光线运用,非常幽默的将现实的残酷与这群积极向上的人形成对比。

陈桂林召集一伙人在废旧工厂准备造钢琴时,出现了一组唯美的镜头:阳光通过工厂的顶棚洒落到空旷的废墟中,伴随着轻快的俄罗斯摇滚,工厂的屋内居然生长出来一棵树。通过这样的光影与情节(一群人造造钢琴)相结合,这棵树在这里便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影片中的整体色调偏暗,但通过多次人物的着装来凸显剧情的转变,结合剧情来彰显这群底层人物的乐观与向上,用幽默的手法来化解悲情与伤感,使原本沉重的叙事变得更具戏剧张力。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2.听觉语言:通过音乐与台词,更进一步渲染幽默与荒诞的氛围


  • 音乐语言展现时代特征的同时,渲染荒诞的氛围

《钢的琴》中的音乐运用堪称经典,东欧与俄罗斯民歌配乐不仅赋予了时代特征,同时又渲染了影片的幽默与荒诞氛围。


首先,音乐彰显了钢铁工人的怀旧情怀:

在造钢琴时,配乐是Lube乐队激昂的歌曲,代表着工业时代富有激情的工人们;陈桂林和朋友们KTV唱《怀念战友》,一群人摆出极具时代性的经典造型,是对旧时代的怀念与致敬。这些歌曲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最终随着两个大烟囱的爆破一同逝去,在缅怀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在时代交替中这代人的迷惘。曾经的工人们在时代变革中被迫下岗,该何去何从,他们尚且不知。


其次,音乐渲染了幽默与荒诞氛围:

影片开场时,陈桂林的乐队为丧礼奏着哀乐《三套车》,雇主嫌“老人听着太沉重步伐太慢”,陈桂林虽知这是俄罗斯葬礼常用的乐曲,却不得不按照雇主的要求改成《步步高》,这一荒诞的行为颇具讽刺感,一曲欢快的音乐背后,展现的是魔幻主义的现实世界。以这样的音乐与场景作为开场,奠定了影片荒诞的基调。

一行人为胖头女儿讨回公道时,骑着摩托的画面配上Lube乐队澎湃的歌曲,这一出为兄弟打抱不平的幽默插曲,不仅仅是展现彼此之间的情义,更多的是这群人物对于彼此社会命运的高度认同感,一桩桩小事使他们拥抱在一起,荒诞中又增添了一份严肃与凄凉。


影片通过音乐的运用,丰富人物形象与带动叙事节奏的同时,又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幽默与荒诞,呈现出在时代变革之下底层人物的乐观与无奈。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 台词语言彰显底层人物的幽默与乐观

《钢的琴》中的台词语言,处处透露着东北人的幽默,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影片更是通过幽默的台词语言讽刺了荒诞的现实。


首先,幽默的台词刻画了人物形象:

影片开头,妻子小菊对陈桂林说“陈桂林我告诉你,孩子跟着你不会幸福的。”,此时陈桂林回复“你少拿幸福来吓唬我。”

朋友得知陈桂林离婚消息后说:“你要是离了,咱哥俩就一样了。”陈桂林自嘲道:“咱俩不一样,我是离异,你是丧偶。”

这些带有东北幽默风格的台词在影片中随处可见,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他们半幽默半自嘲地应对着,倔强中带着柔情,无力中又带着乐观。这群在变革浪潮中受挫的一代人,以他们独有的幽默生活着。


其次,幽默的台词反讽了荒诞的现实:

陈桂林给女儿画了一架“钢琴”,女儿质疑钢琴是否能弹,陈桂林说”爹给你讲过贝多芬大爷的故事吧,贝大爷耳朵背,也听不见,不是照样弹好了。“

这里看似玩笑的善意谎言背后,更多的是底层人物的心酸,他们试图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过上好的生活,却被冰冷的现实所打败,唯有通过这样自嘲的方式进行自我安慰。

当陈桂林告知父亲妻子向他提出离婚时,他是这么形容妻子的:“她跟了一个卖假药的,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那种不劳而获的日子。”这句极具讽刺意味的台词,折射出陈桂林内心的气愤与无奈,更讽刺的是,卖假药的人赚大钱,踏实干活的工人被迫下岗组婚丧乐队,在历史洪流之下,爱情不得不败给如此荒诞的现实。


影片中这群被时代遗忘的小人物,没有颓废与怨恨,反而用黑色幽默来进行自嘲,用一出出喜剧来演绎悲剧人生的内核。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03 黑色幽默喜剧背后,留给我们的是这3点思考

影片虽然处处充斥着幽默,但其内核却是对于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影片在展现时代转型之下这群边缘人困境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是反思。


1.对不劳而获的批判:即使深陷泥泞,也要仰望星空

影片中陈桂林和前妻小菊,分别代表着在时代转型之下两类人,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以陈桂林为代表的这类人,他们不被生活所屈服,依靠自己的手艺来谋生;前妻小菊和她的新欢,靠着卖假药这一“投机行为”来谋得横财。

在时代背景下,不能说这两选择谁对谁错,但通过影片,我们能看到导演给我们展现的价值取向:没权没钱的陈桂林,之所以能召集一伙人义务造琴,除了兄弟情义之外,更多的是这群人对于陈桂林前妻和卖假药的这类群体的反抗,工人们在此刻拥有着高度的社会认同与命运认同,他们通过造钢琴来重新审视自我,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的依然保留着淳朴和踏实,对不劳而获的投机分子做出着无声的抗争。

王尔德说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即使最终这群人的努力仍然留不住小元,也留不住烟囱,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做着抗争,不去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即使生活依然糟糕,但仍有理想与坚持。

反观在面对欲望之时,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初心,有多少人动了邪念呢?这是这一出黑色幽默的悲喜剧留给我们所有人的思考。


2.对现实的启示:面对不确定的“黑天鹅”,个人该如何应对?

影片中,陈桂林这群工人虽然失业了,但他们仍然有一技之长,靠着会乐器的手艺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来维持生计,但如果回溯到过去,会发现历史远比电影残酷地多。

在《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中写道,当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去东北调研时,了解到一位退休职工给市长的信中写道:

下岗职工能够就业解决生活问题的仅占其人数的20%,由于生活极为艰难,职工家庭纠纷增多,离婚率不断上升,严重的是自1998年以来因为生活困难而服毒、跳楼、卧轨、自缢、拒医而亡的不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在时代的洪流下,这群边缘人无能为力。

抛开这段历史,再看现在,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经济危机、肆虐全球的传染病、大裁员,面对不可控的“黑天鹅事件”,我们是否也能自如应对呢?正如在疫情之下人们的反思,认识到拥有一技之长、副业的重要性,认识到曾经对于时间、对于工作、对于生命有了重新的思考。我想,如果我们能像陈桂林一样,在面对不确定的变化之时,还有一门手艺在身,也会乐观与从容许多。

影片除了展现这段历史和历史洪流之下边缘人的困境之外,作为观众,我们从个人层面出发,更深层次的观看姿态应该是从这段悲剧中吸取教训,学会如何应对“铁饭碗”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3.对困境的反思:找到生命的意义,乐观战胜苦难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基调来完成了一出悲剧,而在其幽默背后,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是这群底层人物乐观与向上的心态。

在面对生存困境时,陈桂林和他的伙伴们选择了不屈服,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他们造琴的初衷虽然是为了留住小元,但到了最后,钢琴对他们来说更是对过去辉煌的缅怀与对现实的抗争。他们用幽默化解了生活的苦与悲,用乐观去应对不堪。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生命的意义。而当你找到了热爱的事情,就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当你忍受了苦难,也会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影片中这群失落的工人用钢琴赋予了这段时光生命的意义,乐观的应对艰难的生活,来找寻自己的价值,这样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面对困境,选择反抗、救赎,还是选择屈服、忍受,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成大事。唯有乐观地面对苦与乐,才能走得更远。

豆瓣8.4《钢的琴》:黑色幽默背后,是对命运的抗争与救赎

结语

《钢的琴》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国产黑色喜剧,不管是表现手法、构图、音乐和台词,都是值得称赞的。而在黑色幽默的背后,导演更想给我们展现的是这群在变革之下小人物的困境与悲情,那段时代已逝去,芳华已不再,但在时代洪流之下,个体该如何寻找救赎这一议题,放到如今仍然值得探讨。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希望我们在于苦难抗争之时,都能像影片中这群人一样,拥有乐观面对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