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說起商湯這位仁德的君主,懂得一些歷史的人就會知道他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是以仁德而著稱於世。那麼本文就來寫一些關於他的事蹟。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年少“攬”德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要以君王的身份德披華夏,善澤四海,這個人本身的品德得有多麼的厚重?那麼他有著怎樣的經歷,才促使他具備這種厚德呢?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那是商湯五歲那年,他遇到了一位叫做“心悟”的老人。此位老人家可以說是上曉天文、下通地理,他不但教會了商湯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要想完成一種文化承載的見證,就必須做到,“備厚德,人心善”。這種“善”,不但要使自己的心善,考慮更多的人,而且要“善教”於人,以身作則。 他告訴商湯,“德”也是有多方面的:能禮賢下士是一種德行;能愛民如子是一種德行;能嚴己寬人也是一種德行;那麼用自己的方式救民於危難,更是一種德行。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王”,這個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上承天意,下連地利,中通人和之意。那麼這個王怎麼個當法,事關人類特別是中土人群的社會佈局及發展。這就是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因為“王”這個角色有著這樣的概念,那麼其中的“扮演者”,怎樣才能在本次文明走向真正文明和發展的過程中做好,管理好這方的眾生,接好那些緣分,開創好那段歷史和文化,這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那麼作為商湯來說,他所開創和承載的就可以說,是一種為王者的楷模,一種樣本,他的仁德與寬宏,讓後世的君王履行“王者”的角色的時候,有先例可循,這樣才使文化逐步的完善起來,歷史也逐步的開創出來。 就是這位叫做:“心悟”的老人帶著商湯,到一些地方遊歷,使商湯見識大長。因為老人帶他去的地方,很多都不是我們用肉眼能看到的地方。那些地方只有具有大德和善心的人才可能看到和去的地方。在那些地方,商湯見到了很多善化的為王的處理方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習了很多用善心與德行來處理國家事務的“管理模式”。因為那些地方道德標準都遠遠超出我們這邊人的標準,那麼在處理方式上,就會表現出來更善,更有智慧。那麼人們做錯事的程度也相比這邊小得多。 

經歷過這番遊歷,老人語重心長的對他說:今生,你就用我告訴你的和你所看到的一切來為後世的君王留下一份見證吧。現在這段經歷將湮沒於人世,到將來在這茬人類文明出現道德危機的時候,歷史將出現大事,到時候,我會安排有人會將你這段極其鮮為人知的經歷寫出來的。為的是讓那時的人明白,“仁德”是有著怎樣的內涵和這本身是神佛對於扮演這個仁德角色的人和他所承載的那份責任而有意慈悲的展現和造就的。這本身就是神傳給人的文化。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任賢臣,施仁政,天下歸商 

商族興起在黃河下游,相當於現在的河南、山東一帶。到夏朝末年,商湯做了商的首領,都於亳(今商丘)。商湯施政寬和仁厚,革除以人祭天的陋習,布德施惠;致力於生產和經濟的發展,並大力發展商業;對黎民輕賦薄斂,百姓親附,令行天下。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後來商湯發現妻子陪嫁的僕臣伊尹是一個難得的治國之才,便破格的去除伊尹的僕臣身份,將伊尹賦予重任,於是在伊尹的輔助下,取得民心,消滅了暴虐的夏桀,拯救了百姓。 

商湯是個有德行的人。商湯在夏朝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時,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鄰近有個名為葛伯的部落不祭祀鬼神,商湯首先征討他。商湯說:“我說過這樣的話: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眾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 伊尹說:“英明啊!善言聽得進去,道德才會進步。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為朝廷之官。” 商湯對葛伯說:“你們不能敬順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於是寫下《湯徵》,記載了徵葛的情況。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在《史記》中有這樣一個“網開一面”的故事:  一天,商湯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到處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祝禱說:“願從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裡遊的,都進入我的羅網!”商湯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問他:“你這樣做,不是太貪婪、太殘酷了嗎?”張網的人問他應該怎樣做,商湯就讓他把四面張開的羅網撤去三面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知趣的,就進我的羅網吧。”張網人很敬佩他的仁德。此事很快被傳開。諸侯聽後,都很敬佩商湯,說:“商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獸都受到了他的恩惠。”於是紛紛依附商部落。 

在古籍中曾經記載著商湯捨身為民求雨的感人經歷: “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於是翦其發……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呂氏春秋?順民篇》)“湯曰: '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犠牲,以祠說於上帝鬼神,即此湯兼也。”(《墨子丶兼愛下》)  商湯班師回到國都亳,廢除了夏的政令,作《湯誥》號令諸侯。

100箇中國曆史故事,讓你更懂華夏精神。(五)

商湯臨政之後,修改了曆法,把夏曆的寅月為歲首改為丑月為歲首,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顏色,崇尚白色,在白天舉行朝會。同時,減輕徵賦,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使國家逐漸富強,萬民有了平安的日子,商湯受到天下人的擁護。此時的商王朝國勢強大,眾多小國、部族臣服於商王朝,紛紛到亳進貢朝拜。  商湯做部落首領17年,建立商朝稱王13年後病逝。葬地據傳有6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亳(今商丘縣北面)。 

夏桀不得人心,失去了天下;商湯的仁德與寬宏使人心歸順,他真正做到了王者的風範:任用賢臣、心懷百姓、以身作則、寬宏處事等等方面,為後世留下一份難得的參照,而且秉承著神的安排開創了王者之範,使其不但得到了天下,更是為後世的君王或現在的管理者留下了那份極其難得的“仁德管理”的參照!這也許就是: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的來由之一吧! 

這正是: 

秉承神意鑄仁德 

任用賢臣除暴虐 

網開一面得民心 

以身求雨罪己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