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wangjutao


应该跟体制有关吧!明朝自打建立以来,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控百官行为,随后几个皇帝纷纷设立《东厂》《西厂》等机构,属于直接归皇帝管辖的私军,从监视百官的程度上还负责打探情报,属于历朝历代中最有特色的“有关部门”,他们的存在也是为了给皇帝当好家奴的表现,最有名的还是魏忠贤这位大神,忠于皇帝,跟“东林党”开撕,魏忠贤不死,明朝最起码灭的不是那么快!

另一点就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在朱棣组建内阁制时就体现出来特殊的三方行为,皇帝→内阁→“有关部门”,内阁的存在就是帮忙治理天下的权利机构,而东西厂锦衣卫就是负责情报和监管官员的日常行为,皇帝作为当家人就得来回在这两方徘徊,最有名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以及木匠皇帝他们即使不务正业,国家也可以正常运转,这就是内阁的优势!不过内阁有时候管的还很宽,经常涉及皇家内事,比如立太子、皇后内宫的琐事!

还有一点就是言官的存在,这帮人纯粹就是朝廷养的闲人,没事骂内阁骂东西厂锦衣卫还随意骂皇帝,总之,看谁不顺眼就骂,纵观历朝历代,读书人有这么硬气的也就明朝了,最后也是读书人把明朝骂倒闭了,可谓这帮人的可怕。清朝建立后,设立文字狱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读书人的挑拨力太可怕,可以鼓动百姓造反,也可以颠覆一个朝代!


农民看笑话


明代没有大的外戚问题,原因有:


第一,皇室选妃后,一般不选择贵勋之家

明代皇室选择废后,包括宗室,一般都选择清白的平民世家或者中下层官僚家庭。这就使得明代皇帝的小舅子,老丈人不会是世家大族,没有什么特别硬核的实力。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很多儿女其实都和开国功勋联姻了。可结果呢?很多开国功勋都被朱元璋杀了,你让朱元璋的儿女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所以之后明代皇室选择后妃,一般都不会选择大的门阀世家。


第二,明代高官注重科举出身

从明代前中段开始,科举出身的官员越来越被看重。你想做首辅,先得进内阁,想进内阁,必须是庶吉士出身。庶吉士,必要进得了翰林院。翰林院,你必须是进士,还得是一二甲前几名的那种。要不走这么个流程,你即使做了高官,也会被人看不起。

所以明代,你想凭借一个外戚的身份混一个大官做,几乎不可能。


第三,明代官场斗争太险恶,太激烈,太高智商。

明代中期以后,官场内的斗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而且是那种动不动要搞死你全家的。斗的人都是一群苦读十载,科举出身,高智商,高情商的哥们,你一个外戚,犯不上往里面冲,也不一定斗得过人家。还是老老实实拿份朝廷发的工资,在家乡小地方显摆显摆就得了。


第四,榜样的力量。

有这么个女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诚孝张皇后。对朱祁镇而言,她是张太皇太后。

朱瞻基死后,朱祁镇年幼,无法独立治国。很多人就希望老太后出来垂帘听政。老太后拒绝了这个请求,大力保举“三杨”出来辅助国政,严格约束自己娘家人,被后世传为佳话。所以,有张太皇太后这个榜样在,后世后妃大多不敢造次。


以上就是明朝没有大的外戚问题的原因。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权,是因为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而选择跟权贵联姻所造成的。还有就是来自于后宫干政。

至于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干政?

笔者认为有三点:

一、在明朝立国的时候,明太祖就因中国历代的外戚专权而使国家灭亡。以史为鉴而制定了皇室子女婚嫁,必须要找平民子女的祖制。

二、废除丞相制,使用内阁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文官相互牵制,和促使后宫不得干政。

三、设立东西两厂和锦衣卫,监管天下和百官,使他们相互牵制。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皇帝就能知道。





凯凯趣说历史


需要像题主说明的是,自唐以后,宋、元、明、清街不曾有过外戚专政。这里主要讲明朝没有外戚专政的原因。


明朝的政治制度

明朝讲究的是圣天子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内阁和皇权相互制衡,而内阁人数不定,且内阁人员需要皇帝认可,因此内阁也不能因此做大,威胁到皇权。而明朝特有的特务制度使得皇帝若是对内阁不满,都会直接使用特务机构与之对抗,也就根本轮不到外戚登场。因此明朝只有宦官乱政,没有外戚专政。


皇帝的选妃制度

明太祖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定下了皇室选妃只能从小门小户中选择,不得与权贵结亲,且定下了后宫不得的干政的规矩。这就导致了明朝的外戚势力弱小,甚至于完全没有家族势力,且多数学识浅薄,皇帝就算想要提拔,也无从下手,更何况有着内阁的制约,更加无处着力。这也是明朝没有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

总结:唐朝之前的外戚专权的严重后果,使得后来者对于外戚十分警惕,自然会从各处着手,消灭外戚的隐患。因此明朝无外戚专权十分正常。



达达说历史


外戚政治一直是中国君主专制里的一大特色。

如果我们细分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集团,大体上可以分为外戚集团、宦官集团、文官士大夫集团。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斗争的主线,一般是两条: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君权与相权的抗衡。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在宋代以中央完胜而基本划上了句号。而君权与相权的抗衡,从西汉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绞尽脑汁,先是撤销丞相这个职位,然后分相权以达到文官之间的互相制衡,但事实证明,文官士大夫们在对抗皇权的时候,往往都比较齐心,不因相权被削弱而各自为战。

由此,皇帝就不得不引入其他势力来制衡文官集团,外戚最初便是皇帝们用来壮大自身力量的工具。但外戚也是一把双刃剑,强势的帝王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以下势力日渐盛大的外戚集团,然而等下一代帝王上位后,它就变成比官僚集团更加难以控制的力量。

西汉吕氏、东汉霍氏、唐代武氏、皆是专权一时的强势外戚集团。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先是消灭了相权,觉得自己可以把文臣们治得服服帖帖,之后便对宦官、外戚干预政务事做好预防工作。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虽然朱元璋给大明朝立了宦官外戚不得干政的祖训,但在没有法律精神的古代社会,这两条祖训并不具备宪法的性质,后世想要“修宪”,其实有很多办法。所以,后来这两条祖训的命运截然不同,有明一代,君权控制下的宦官势力强横一时,然而外戚势力却十分平淡,几乎没有干政。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明代外戚干政较轻的呢?

一、完善的后妃驸马制度

1、在后妃的选取上,严格皇室婚选,奉行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入宫的选秀女制度,禁止皇室成员组建家庭时与大臣通婚。

“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导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

明代皇室推行的选秀女制度的政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民间选取的后妃,这些后妃娘家人一没有社会背景、二没有社会地位,很难形成危及皇权的政治力量,这也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外戚乱政的威胁。

另一方面,出自民间的后妃,从一般情理来说,对民间疾苦了解更深,对皇家教育也有所裨益,“本朝后妃多出民间,勋戚大臣皆不得立,亦戚势使然,顾于国家有益。”

除了后妃选取奉行选良家女子制度外,作为外戚重要组成之一的驸马,在明代也彻底被排挤在了中枢权力之外。在靖难之前,洪武朝的驸马多是勋贵子弟,这是朱元璋拉拢安抚诸将的手段,这些驸马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担任重要军职。靖难之役后,尚公主的驸马多选自民间良家子。

“本朝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物大臣子弟得预,为虑甚远。”
“高帝(朱元璋)时驸马尚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后渐选之民间,而甚至驸马之父,若职官则进级而稗令致仕,此大不可晓也。”

2、对后妃和驸马,严格规定皇族家规,限定参与政治活动。 《明史》载,某日马皇后问朱皇帝“今天天下民安乎?”朱元璋以“此非尔所宜问也”为答,以示内外有别,不可逾越。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旨修《女诫》,强调:“皇后旨尊,止得治宫中嫔妇治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预焉。”

总而样子,明代来自民间的外戚势力十分薄弱,不管后妃还是驸马的选拔还是对他们参政的干涉都做了最大程度的限制,从源头控制了外戚专权的发生。毕竟,外戚原本就来自于后妃驸马等人,限制其出身,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便限制了外戚专权的源头。

二、科举和内阁对外戚的排斥

科举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存在使得外戚很难深入统治高层,自然就难以兴风作浪。同时名店对外戚很少授予爵位,只授银钱不授实权。这样一来,外戚便不能像之前干政严重的朝代一样担任军事或中枢机构关键职务,也就不具备干政的平台。


1、明初规定:“凡爵非社程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

翻查明史,外戚是没有封土、也没有爵位是公爵的。仅有的特例是朱元璋追封自己死掉的外祖父、岳父。明初时,外戚爵位可以世袭,到嘉靖八年,规定外戚封爵一律不许世袭,嘉靖后外戚虽也有世袭一、二世的,但一般均出自皇帝的特恩而并非制度。

“本朝外戚世爵,至世宗(嘉靖)尽革至,即如玉田伯蒋氏,为上生母孝慈后家,亦仅许其子终身。泰和伯陈氏,为节宗原配孝洁后加,其子已不得袭,惟孝烈后父安平方氏,以中宫拥卫大勋,得延一世,此特恩,非例也。”

2、科举和内阁对外戚的排斥。

外戚当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先控制宫中内朝,对皇帝决策起重大影响,然后逐渐插手外朝,进退官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二世直接担任外朝丞相、上述、成为百官首领,辅佐帝王;三十出任地方军重镇,手握兵权,以地方挟持中央,或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后明代的科举制和内阁制度天然排斥这三种专权局面的形成。明代科举取士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他是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进入内阁的官员多以从翰林院词臣中选拔,而翰林们又是从录取的进士中的佼佼者庶吉士中产生。通过层层筛选,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程序。

因此,想从其他途径进入最高权力机构——内阁,希望十分渺茫,更何况明代后妃多选自民间,这些人家大多非达官贵人,其子弟考中进士的爵位仅有,公主子弟亦然。换句话说,纵然外戚子弟有个别科场得意者也未必准入翰林,即使进了翰林也未必能人阁。这就使得外戚子弟远远地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总而言之,明代的一整套制度,从内廷到外朝,从皇帝到内阁、从部堂到言官都是排斥外戚势力的,这使得外戚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自然没有干预政事的能力。


江畔初见月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灭亡,总离不开两个角色。一个是太监,一个便是外戚。

比如东汉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外戚和宦官专政夺权。太监咱们都知道,一个只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皇帝近臣的特殊关系,往往会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于凌驾于皇权至上。

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养条狗,结果被狗给咬了。

而外戚则是凭借其皇家姻亲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背后强大的家族势力,来达到左右朝政的目的。

相比于太监,显然外戚更麻烦。太监毕竟是仰仗皇权,再怎么过分也不会取而代之。但外戚则不一样,一旦时机合适,那便是改朝换代啊。而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便是隋文帝杨坚了,他不就是抢了自己外孙的位置吗?

而尽管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吸收外戚干政的教训且一直想办法下条令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外戚干政的情况终究还是屡禁不止。毕竟是老丈人,总得照顾。

当然,也有例外,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个朝代立朝的几百年内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这个朝代就是朱元璋创立的明朝。纵观大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几无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家族势力不大。

因为有感于前朝外戚干政的种种弊端,为了加强皇权,减少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了一条规矩。这规矩就是凡是他朱元璋的子孙,天子也好,诸侯也罢,他们的配偶都要从中下层寻找。

明初规定,凡天子、亲王的后妃宫嫔,均通过选秀女方式,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绝对禁止大臣以各种理由进献美女。

所以这也造成了皇帝所娶的皇后出身不高,家族势力不大,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除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出身功勋之家,家族势力庞大。明朝的皇后们几乎都出身中下层人家,她们的父兄不是小官吏,就是穷书生,根本没什么权力,在朝中威望也不高。

而外戚要形成干政的巨大能力,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成为外戚,也就是说他们的女儿或者妹妹能成为皇后或者熬成太后。

第二,他们本身要拥有足够大的势力,继而凭借女儿或者妹妹的身份进行干政。就拿汉朝的霍光王莽来说,霍光本身就手握重兵,而王莽把持朝政,也同样是靠着王家的巨大势力。所以他们能利用外戚的身份进一步把持干预朝政。

但是,显然明朝的外戚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而不具备第二个条件,所以明朝的外戚想干预朝政也难。

明朝皇后的出身到底有多低呢?

举几个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孙氏是邹平人,其父仅为永城县主簿。

明英宗朱祁镇的孝庄睿皇后钱氏,其父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

明宪宗的孝穆皇后纪氏,是广西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被俘入宫中。

以此观之,不难发现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低微,她们的父兄也不是什么手握重权之辈。因此,他们也就无力去干预朝政,所以明朝很少会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

当然,纵观历史,不乏有后期发力的外戚家族,他们开始家族一般,但能凭借着皇后的关系而崛起。这一点朱元璋也想到了,其早早的立下规矩,后宫不可干政。

“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第二,明朝皇帝登基时年纪都基本已经比较大了,有了处理政事的能力。

外戚要想干政还有一个很大的机会,那就是当小皇帝登基时。就比如说吧,先皇驾崩了,而此时继位的皇帝如果如果年纪尚小,那么外戚就有充足的理由干预政事了。所谓“主少国疑”,便是如此。

试想先皇驾崩,而原来的皇后晋升为太后,而此时的太后是一介女流,带着自己还没长大,不能处理政事的儿子,所以太后就需要找个可靠的人帮助自己代替儿子先处理政事,而毫无疑问,太后的娘家人,太后的父兄会成为这个人选。所以这时候外戚就能名正言顺地干政。然而,明朝的皇帝登基时大都已经具备处理政事的能力,不需要依靠外戚来理政。

看看那些明朝的皇帝们,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时46岁,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时27岁,明宪宗朱见深登基时17岁,明穆宗朱载垕登基时29岁。也就是说这些皇帝登基时都已经是大老爷们了,哪里还会需要外公舅舅这些外戚来帮助自己处理朝政呢?所以,明朝的外戚也就很难有机会能趁皇帝年幼初登基不识事为由,干预政事。

综合种种原因,是故明朝相比于其他朝代,鲜有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


白话历史君


外戚干政和宦官擅权,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的两大痼疾,二者往往如影随形,紧密相连。然而到了明朝时期,前者似乎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嚣张跋扈的宦官们。这是为什么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明朝皇后的出身有关。明朝皇后的出身大都不是很高,并不像其他朝代一样都是世家门阀或者是重臣的女儿。例如,仁宗的张皇后,父亲是普通官吏;孝宗的张皇后,父亲是国子监的普通官员;熹宗的皇后是选美选出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后大多都是出生于普通官员甚至是百姓的家庭。这样的出身,就提前避免了外戚坐大的可能。

第二,与朱元璋的祖训有关。说起来朱元璋还算是个比较有远见的皇帝。他早早的在祖训上加了一句这样的话——后宫不能干政,皇后要从中下层里面选,皇家子孙没有缘由不能擅自更改祖训。而这条祖训被明朝的龙子龙孙们执行得很是到位,从此明朝的皇后就都从平民或者是普通官员那里选了。



第三,与明朝的制度有关。这个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和门阀势力过于强大,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了。他在建国后不久,就创建了锦衣卫(特务组织),锦衣卫不但对朝里的官员有监视的职能,而且还能直接向皇帝汇报。后来的明朝皇帝们继续扩大了这些特务组织,又建立了东厂、西厂等情报机构(主要成员就是宦官)。这些机构的权力非常大(直接对皇帝负责),对大臣及官员们的一举一动掌握的非常详细。在这种情况下,外戚干政的行为,哪怕刚有苗头,就会立即被扑灭!



所以,明朝虽然避免了外戚干政,但宦官擅权这颗毒瘤,却一直伴随到其灭亡也没能消除。


神都布衣话历史


我认为,之所以明朝外戚专权几乎销声匿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明朝对于防止外戚专权出台了一定的制度,制度体制限制了外戚专权的可能。二是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不用依靠壮大外戚来制衡权臣势力,也也就没有了外戚专权滋生的土壤。

接下来,我仔细分一下其中的原因。

为何会出现外戚专权?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外戚专权,不在乎有几个原因。

一个是皇帝年事已高,还有很多资历深的老臣健在。这时候,皇帝怕大臣功高盖主,自己的接班人又年幼,政治经验不足。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了怕自己死后防止权力被外人所夺,就把权力暂时给了皇后,希望以后归于儿子。毕竟,年幼的皇帝也是她的儿子嘛。典型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将吕后的权力做大。唐高宗李治,也是当时这样把权力给予了武则天。

二是皇帝为了制衡权臣,故意将部分权力主动给予外戚,借此使外戚与权臣制衡。唐中宗李显为了对付发动神龙政变拥护自己的五大权臣,故意将给予韦后垂帘听政的特权,进而增强了外戚的权力。

明朝为何无外戚专权?

明朝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为了给自己的接班人创造所谓的好的环境,大肆诛杀功臣,几乎将有功之臣杀尽。这也就不需要用外戚来帮助接班人治理天下的必要。

同时,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限制了外戚专权。外戚享受荣华富贵可以,但是想夺得一定的政治权力不可以。另一方面,还规定皇家子弟只允许与普通人家的女儿结婚,这也有效避免了外戚专权。

明朝还建立了内阁制度,由内阁制度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这套机制对于治理国家发挥重大的作用,因此也不需要外戚还治理国家了。

总之,我认为外戚专权这种历史产物的的出现,主要由于每个朝代特有的政治结构所决定的。明朝的政治结构,剥夺了外戚专权滋生的土壤,因此明朝外戚专权便没有产生外戚专权。


峰哥谈史


明朝为防外戚专权,制定出了“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干预”的律法。规定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休回家,驸马终生只拿俸禄而不能为官,这一制度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驸马出身贵胄的可能。驸马出身一般,家中无权无势,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外戚专政。


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内阁也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已,朝廷的政治格局是皇帝,宦官,内阁三足鼎立的时代,三角关系是最稳固的,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可能超越其余两方,所以真的出现不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关河南望


明太祖朱元璋驱除蒙元,恢复华夏,建立大明王朝!总结历朝之得失,为防止外戚干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度上的约束

太祖皇帝教育外戚干政为害甚烈,在建国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外戚采取限制措施!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捭预政事

并且

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复著令典。

并且命令朱升编修《女戒》以教育后妃!成为祖宗成法,为后世遵循!朱元璋马皇后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马皇后也从未干涉政事!

成祖朱棣加以补充,编修《古今列女传》,以封建礼教的形式,进一步约束后妃!



除了对后妃的教育与约束之外,在后宫选妃制度上也做了很多相关规定!

朱元璋打破了历代与官宦世家大族联姻的选妃方式,而是采取了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以充后宫的制度!

这项制度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以为后世之君必须遵从!

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太祖明确告知子孙,后妃必须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这样就防止有背景的女子进宫,进而壮大外戚的势力!纵观明代的后妃,全部遵循这条戒律,因此从根上杜绝了外戚势力的增长!



而民间女子进宫之后,她的家庭成员如何安置?如果继续务农岂不有伤皇家尊严?太祖规定后妃亲属不得任实职,以防止权力过大!

后妃家属一般都是任的千户白户指挥使这些虚职,或者封侯封伯这些虚爵!

后父初秩不过指挥,候伯保傅以渐而进

同时为防止后宫勾结外臣作乱,对后宫严加防范!

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复奏辄领于部者论死。或以私书出外,罪亦如之。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人宫,以证取药。

后妃的饮食起居,就连生病看病也不可能有与外臣勾结的机会,防范不可谓不密!

因此在这些严格的管控之下,根本不存在外戚成长的土壤,怎么可能会有外戚专权?外戚专权的土壤没有了。但是明代的一些政治制度,也在间接上起到了打击外戚势力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明初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君权进一步加强!



明代的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锦衣卫,东厂严密的侦缉工作,御史科道官六部给事中等这些言官们可以风闻言事,这就厉害了,只要听到点风吹草动就可以给皇帝上书,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哪个外戚敢乱来?

宪宗独宠万贵妃,万贵妃也不能掀起大的风浪,后期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郑贵妃被文官骂的狗血淋头,也始终没能独霸后宫!言官功不可没!



还有一个大时代环境的因素,就是程朱理学的盛行,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的衰落,三纲五常严厉束缚女性的地位,这也在间接上,对女性起到了约束作用!

因此众多的因素,使得明代成功的杜绝了外戚干政,外戚势力成功被压制!这在明代也是十分难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