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据说阳朔堪称中国最美丽的县,以秀领天下美居第一,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阳朔山水甲桂林”。最早是因为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家喻户晓的电影《刘三姐》在那拍摄,阳朔也随之一夜成名;现在是因为“西街”,中国第一条洋人街,星罗棋布的咖啡馆酒吧饭店,情调浓郁,闻名海外。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阳朔是个邂逅,本来不在我们此行的日程序列。因为时逢五一假日,闻听广西桂林的朋友们安排漓江一游,张老师连连摇头不想摩肩接踵人满为患的凑这热闹,而我们觉得既来之则安之,若是在家也就歇了,已然出门何不此游,既然外地人不妨轧闹猛,何况是坐船,挤的应该是码头是路上,船上又不可能多加位子多载客。而阳朔是半天游船的终点,让我们意外有个浮皮潦草地走马观花。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唐代诗人沈彬有诗:“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上岸出去就是西街。西街是阳朔最有历史的街道,始建于1674年,东临漓江,西对膏泽峰,宽约8米,长近800米的路面,用当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呈弯曲的S形迤逦蜿蜒,两旁是有点年头的低矮砖瓦房,红窗白粉墙,有着岭南建筑的浓厚地方特色,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阳朔县城在元代至正年间筑成石头城墙后,以县衙前的街为署前街,与从东到西的一条横街相接,东边一段通漓江边城墙,后来把这一带通称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长则叫西街。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还蛮名副其实的,西街充满西方色彩,它是代表阳朔的一张个性的脸。虽然慕名而来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一如我们旧瓶新酒的平江路山塘街,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新天地,重庆的磁器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那种旖旎缱绻风情万种的旅游老街,但还是令人感受到回家的感觉。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两个意思。一是就这类石板路、民居、酒吧、餐馆、旅店、民间艺术家、旅游纪念品、攀岩吧、不同肤色的旅游者等等的应有尽有,阳朔“西街”是首当其冲的始作俑者。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第一条洋人街,最大的外语角,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是因为老外们趋之如骛蜂拥而至的集结于此,不仅只是逛逛歇歇,还在这里开饭店、咖啡店、酒吧,尽情渲染小资情调,引起中国众多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克隆;二是得天独厚的山水叠加风景入画和天地灵气与众不同的自然小镇的情趣所致,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来,能坐个半天喝点什么抽颗烟聊聊天发发呆,享受阳光的倾泻而下的惬意,意犹未尽,最好再住个两天一晚兜兜转转的强烈欲望。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卢老师有时觉得我对鱼龙混杂西风东渐中西合璧古为今用的表述有点心怀叵测居心不良,其实在我似乎是一个由衷喜欢跨界穿越混搭之丰富多彩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慌不择言词不达意。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西街”是一条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街。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作过演讲,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曾在这里居住,据说一百五十多个国家总统、总理、首相、部长曾在这里流连忘返,成百上千的名单里有我们比较耳熟的克林顿、尼克松、基辛格、撒切尔夫人、胡志明、西哈努克等等。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西街”本是一个浓缩华夏精华的中式传统小镇,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摊店摆挂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饰物,如景泰蓝色图腾的布染,人工刺绣的荷包、挂带、不同式样的中国结和平安福,荟萃各种旅游纪念品、小吃于街市,风俗浓郁。现在还是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融合、交流,时尚的饭馆咖啡馆酒吧一间连着一间,珠联璧合,显现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这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据说这里与洋人打交道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让人游览观光不出国就能领略到异国风情,似乎来西街就是不出国的留学,因为老外多么,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也是蛮理想的。

而西方人喜欢这里,也许是因为它既很中国又很西方,他们在西街上悠然踱步,悠然吃中餐或西餐,悠然与中国人或外国人聊天,租一辆自行车,信“马”游缰,悠悠然游览山光水色……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这里已经没有地域的差异了,闲散、悠闲的生活,让很多到这里旅游的游客久久不想离去,“偷得浮生几日闲”,也许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什么是慢生活。

阳朔不失为一个好地方,是精神的栖息地。所以,总有人留恋这里。而因为西街的存在,让整个阳朔充满无限的温暖。

被誉为“洋人街”的阳朔西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