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梁漱溟的仁學是什麼?

陳來:梁漱溟的仁學是什麼?

近代一個有名的學者梁漱溟,他在1954年的時候跟毛主席爭論,他自認為代表農民,受到毛主席的批評。

在批林批孔的時代,公開反對批林批孔的只有梁漱溟一個人,當時他在政協貼了一個大字報叫“我們今天怎麼來看孔子?”。

他是一個老學者,而且是政治上非常進步的一位知識分子,因為他是民盟的創始人。

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他已經訪問過延安,也是反蔣的,是早期跟共產黨合作的民主黨派裡面比較突出的。

這位先生還倡導鄉村建設的,現在講“三農”問題,有些人還重新提“鄉村建設”的理論。

可以說整個20世紀最有名的從事鄉村建設的人就是梁漱溟,就是怎樣通過一些科學文化的方法來改變中國農村的舊面貌。

從前我們批評他,說不講革命不講土地改革,這是不行的。

今天在新的歷史角度來看,也應該肯定這些人的努力,像梁漱溟、晏陽初在怎麼改造農村,如何引入一些科學的方法、文化的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辦法,也有實踐。

同時梁漱溟是現代新儒家學者。梁漱溟也很講仁學,他認為仁是一種倫理情感,倫理是跟慾望相對立。

一個人如果不從倫理,只從慾望上來看,只是關心自己,不會關心別人,只有懷有一種倫理的情感,才會關心別人,所以他說所謂倫理,“一言以蔽之曰:尊重對方。”

所以他講中國儒家的一套思想、儒家文化的原理一言以蔽就是尊重對方,尊重對方就是一種義務關係,就是一個人好像不是為自己而存在,是為了別人而存在。

這是梁漱溟對儒家仁學的一種發揮。

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有一個很好的很高明的地方,就是中國孔子的時候提出倫理的理想,為別人考慮,尊重對方。在孔子那時中國社會已經從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一個倫理的社會。

所謂封建的社會不是今天一般講的封建社會,是講孔子以前的領主制的社會,變成了一種“倫理的社會”。

倫理社會有什麼特點呢?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在中國很早就倫理代替封建。

比如親兄弟兩個人都是父母的孩子,在家庭裡面感情很自然,沒什麼兩樣。

封建社會有一個特點就是父死子繼,而且是長子繼承製,以長子繼承製的封建制,兄弟兩人就得到不同等待遇——兄承襲了父親的財產、爵位等等,而弟弟好像沒有什麼關係。這種長子繼承製是封建制的一個特點。

梁漱溟引了一個古代羅馬學者梅因(Maine)的《古代論》,說繼承製度跟政治有關係,只要跟政治有關係,就變成長子繼承製。

所以他就講,所謂封建社會封建關係就是因為當時有政治上的必要性,因為在政治上領導人只能有一個,好幾個都想當領導人,也有麻煩。

但這就造成兄弟之間的不平等待遇,抑制了家庭的感情,結果變成了一個不好的制度,他把這個制度叫做封建制度。

但是他說,中國社會從孔子以後已經就變了,不是長子繼承製,已經變成遺產均分。

他作了一個對比,他說1936年到日本,看見日本鄉村裡有所謂“長子學校”,他很奇怪,中國沒聽說有的地方辦學校專門培養長子。

他問了以後知道,原來農家土地是由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沒關係,其他的兒子愛幹什麼就幹什麼,自己找出路。

他覺得很驚訝,其他的兒子很多都轉入都市謀生,都市當然不是近代現代意義上的大都市,是小城市集鎮等等,結果長子就留在農村,繼承這份田業,因此就有長子學校教育。

梁漱溟看了以後,知道這是典型的封建制,說明日本人去封建未久,遺俗猶存。

他說,其實歐洲國家很多也保留了這樣的風俗一直到最近,像英國。

然後他講中國不一樣,中國實行遺產均分,遺產均分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小小的制度的不同,後面反映了一個價值的觀念,就是仁、恕、公、和觀念。

根據梁啟超的《中國文化史》,他就說遺產均分兩千年不是一件小事,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中國人比較注重尊重人心情理之自然。

兄弟倆在父母在家庭里長大,沒有什麼兩樣,是人心情理的自然,要用一個自然的東西化除封建秩序從政治帶來的不自然。

他認為中國以倫理代封建已經兩千年,所以中國是一個文化“早熟”的國家。

當然他的理論比較複雜,他認為早熟還有早熟的一些毛病,一些問題,按下不表。

從梁漱溟的觀點來看,“仁”的觀念出現就代表中國尊重人心情理的自然對封建的不合理的一種替代。

也表現中國文化很早就已經成熟,這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也發生很大的影響。

-end-

選摘自《陳來講談錄》陳來,九州出版社

陳來:梁漱溟的仁學是什麼?

本書為九州出版社名家訪談書系之一種,本書整理收錄了進入21世紀以來陳來教授在全國各地不同場合所作的重要演講,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與重量級文化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您感受大家風采,聆聽當代儒家的脈搏與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