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95年過去了,這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沒有被世人忘卻,在95年的歲月積澱中,他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天下為公的思想在後世深深根植,後人對他精神的傳承與踐行,是最好的紀念與緬懷。
生於斯,城以為名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香山縣翠亨村。香山這座小城說不上繁華,卻也不閉塞,甚至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香山位於南海之濱,當地居民很早就有出洋謀生的歷史,華僑遍佈美澳兩洲及東南亞,其中就有孫中山在夏威夷務工、經商的哥哥孫眉。歷史上澳門曾屬香山縣管轄範圍,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後,兩地仍溝通密切,從醫學院畢業的孫中山曾在澳門行醫並開設藥局。香山隸屬通商最早、風氣最開的廣東省,香山買辦縱橫馳騁於各地通商口岸,特別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上海。據說,在中國近代史上,香山以“四多”出名,即華僑多、買辦多、留學生多與基督徒多,可見香山地區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交匯、交融的前沿。這些都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孫中山提供了“雙眼向洋看世界”的條件,這裡是他思想精神的啟蒙地。
辛亥革命期間,在武昌起義取得首捷後,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人在香山發動起義,各鄉革命志士紛紛響應,香山得以光復。後袁世凱當政,龍濟光統佔廣東,林警魂等人奉孫中山之命,多次發起“反袁討龍”的武裝起義,直到1916年香山縣政權的再度建立,因革命犧牲的義士構築了石岐西山之上的“中山縣殉國烈士紀念碑”。確實,在香山這片熱土,孫中山不但有眾多的親人、朋友,更多的是生死與共的同志和信仰者:犧牲自己保護了眾多同志的同村好友陸皓東,為支持弟弟革命不惜破產的孫眉,變賣祖業用以支持武裝起義的楊鶴齡,中國革命空軍之父楊仙逸等等。這些香山革命志士的追隨、付出與犧牲,使革命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
孫中山逝世後,1925年4月17日,香山縣改名“中山縣”,城以為名,大概是對偉人最深切的紀念吧!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19次國務會議以“中山縣為總理故鄉,該縣為粵中最繁華之區,歲入甚巨,民智早開,人才輩出”等理由,確定中山縣為全國模範縣。這一紀念只是個開始,偉人的思想和精神從此在故土紮根。
植於林,以彌其憾
3月12日是孫中山的逝世紀念日,也是植樹節。其實中國最初的植樹節定在清明節那天,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3週年,遂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新中國成立後的1979年,再次確定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已有植樹造林的想法。香山縣鄉民歷來以砍伐山上的木柴芒草為燃料,久而久之,山頭都是光禿禿的。因此,他在1890年的《致鄭藻如書》和1893年的《上李鴻章書》中均提到了護林造林,“試觀吾邑東、南一帶之山,禿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為薪而無人興之。農民只知斬伐,而不知種植,此安得其不勝用耶?”“急興農學,講求樹蓄,速其長植,倍其繁衍,已彌此憾也”。條件成熟時,他也不忘將想法付諸實施,創立中國最早的農學會,在《建國方略》中描繪植樹造林的藍圖,頒佈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通令全國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
回顧過去的95年,先生若有知,應倍感欣慰,看見願望在家鄉逐步地實現。1929年,中山縣在三區大欖峰下建中山紀念林,此後每年的植樹活動不斷;中山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重視種植防護林、經濟林和四旁植樹;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決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後,中山每年均開展機關單位義務植樹活動;中山於1995年在全國首先實行城市林業規劃,1996年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1999年,中山在全國率先提出城市林業生態建設理念,實施“一區三線”深林改造、林相改造及海岸紅樹林造林等系列工程。如今,中山的森林已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南亞熱帶特色森體系。
近年來,中山致力於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力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也將孫中山的思想進一步延續和發揚光大。
萬人行,以揚其愛
“為四萬萬人謀幸福就是博愛”,孫中山的這句話擲地有聲,響徹後世。他一生把“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視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遠目標,且不遺餘力地宣傳與鼓吹。早年流亡英國期間,他翻譯了《紅十字救護第一法》,併為中國紅十字運動開展題寫了“博愛”兩字。他曾多次將“博愛”題詞分贈世界各地的同志和友人,他認為博愛與寬恕可化解仇恨和報復,希望通過“博愛”破解當時社會各種難題,實現民主共和,也希望通過“博愛”宣示對世界各國、各民族即全人類的和平友好、合作發展的願望。
“博愛”思想在中山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中山市不僅多有以先生名字命名的道路、建築、景點,如中山路、孫文路、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逸仙湖公園、中山紀念中學等等,而且以“博愛”命名的也不少,如博愛路、博愛醫院、博愛小學。當然,博愛在中山最鮮明的體現莫過於“慈善”二字,中山已經舉辦了32屆的“慈善萬人行”活動是最好的明證。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家鄉的慈善萬人行活動總能夠牽動海外和港澳臺地區無數中山鄉親的心,他們紛紛趕回家鄉參加活動,力所能及為建設家鄉捐款助力。慈善萬人行活動也凝聚了代代“新中山人”的力量,在奉獻與互助中,他們體會到了心有所歸、安於樂土的主人翁意識。薪火相傳,愛心不熄!從1988年的“敬老萬人行”開始,至2019年,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已走過了32個春秋,共籌得善款累計超過15億元,這些善款被用於辦醫院、建學校、治殘疾、撫孤寡、賑災荒……。無數人捐款,無數人受益,這一博愛精神的彰顯,感動了中山,也感動了中國。2008年,中山慈善萬人行榮獲全國公益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稱號,被譽為“中華民族慈善文化的一面旗幟”。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定於元宵節舉行起步儀式的慈善萬人行活動暫緩舉行,然而,“愛心的腳步”卻未停止,海內外中山人“從心出發”援助抗疫一線,他們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各種渠道,為湖北為武漢送去醫療設備和物資。大疫當前,扶危濟困、共克時艱已成為社會共識,中山各界人士更加踴躍捐贈,抗疫物資和專項捐款不斷攀升,他們用實際行動凝聚博愛精神,踐行天下為公的理念。孫中山曾引用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名句“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他一生倡導博愛,而中山人也做到了讓博愛與時代同行。
中山,是孫中山先生出生成長的地方,說是這片熱土孕育了他,毋寧說是他造就了這座城市。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孫中山先生的精神源流構築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也讓中山在新的時代煥發出耀目的光彩。
複審:王 健
終審:高小兵
《孫中山研究文集》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 編
《一位偉人和一座城市》陳賢慶 著
閱讀更多 中山檔案方誌 的文章